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而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具备了自读能力,便能独立地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读书步骤:
1.疏通读。先把每句话读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掌握。
2.了解读。在初读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探索读。进一步思考重点词、句的含义,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布局谋篇的特点。
4.巩固读。理解课文内容、特点后再读,巩固获得的知识。
5.检查读。通过读来发现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琢磨、理解后再读,通过读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回味读。好的课文学完后,还要经常诵读,反复体味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达到熟读或背诵。
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训练,学生就能渐渐地掌握读书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自读能力。
二、提示阅读法,培养阅读技能;增强理解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目的之一,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依靠教师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而必须促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养成“自能理解”的能力。而培养“自能理解”的关键是教学方法。
所谓方法,既指属于阅读行为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比较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鉴赏性阅读法;又包括阅读训练的一些方法:如精读法、速读法、仿读法等。虽然“读书有法,又无定法”,但学生可以模仿、借鉴这些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有用实效。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一节时。我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根据写景文章的特点,边读边圈出文中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划出有关描写春天特征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些词写了什么。
评评作者是怎样写出春景的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圈划评注,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春天的景色是美丽的,是诱人的,是生机勃勃的。
三、改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我对以下读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主动式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是改变文章原来的人称,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把原来是别人的经历以
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
比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把“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她可忘不了这个。”这一段改为第一人称后,即“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拿着双拖鞋……我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我把鞋都跑丢了……我只好赤着脚走路……我可忘不了这个。” 这样一读,不但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更能准确透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读式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一唱一和,个体与群体的配合。即一方读上句,一方读下句,引导学生以对答的方式读课文。引读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
四、利用“三想法”阅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读前推想
拿到一篇文章时,不要急于读,首先看看题目。如果是一本课外书,则先仔细阅读内容提要。看完后沉思一会儿,想想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遭遇,文章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然后再读全文,最好是“心读”为主。这样的读前推想。不仅是为自己的读书创设一种思想推断的气氛,同时还能使文章情节安排自己的推测预料作对比,最重要的是加深了自己的读后感。
(二)读中设想
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句中总有关键词句,或者精彩的描写,或者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读到这些词句时,稍停一下,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把文章的文字叙述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到“山”想象山的形状色彩;读到“海”,想想海水的变化和色彩。这样,你就会真切地品尝到语言中无穷无尽的乐趣了。
(三)读后续想
一篇文章读完了,不要丢弃而了之,应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思想继续展开联想,这就是续想。续想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给文章的故事安排一下新的结局。
综上所述,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在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犹如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独立地向新的知识、新的领域进军,终生受益。
(河北省霸州市岔河集乡叶庄小学)
一、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具备了自读能力,便能独立地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读书步骤:
1.疏通读。先把每句话读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掌握。
2.了解读。在初读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探索读。进一步思考重点词、句的含义,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布局谋篇的特点。
4.巩固读。理解课文内容、特点后再读,巩固获得的知识。
5.检查读。通过读来发现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琢磨、理解后再读,通过读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回味读。好的课文学完后,还要经常诵读,反复体味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达到熟读或背诵。
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训练,学生就能渐渐地掌握读书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自读能力。
二、提示阅读法,培养阅读技能;增强理解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目的之一,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依靠教师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而必须促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养成“自能理解”的能力。而培养“自能理解”的关键是教学方法。
所谓方法,既指属于阅读行为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比较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鉴赏性阅读法;又包括阅读训练的一些方法:如精读法、速读法、仿读法等。虽然“读书有法,又无定法”,但学生可以模仿、借鉴这些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有用实效。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一节时。我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根据写景文章的特点,边读边圈出文中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划出有关描写春天特征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些词写了什么。
评评作者是怎样写出春景的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圈划评注,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春天的景色是美丽的,是诱人的,是生机勃勃的。
三、改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我对以下读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主动式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是改变文章原来的人称,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把原来是别人的经历以
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
比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把“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她可忘不了这个。”这一段改为第一人称后,即“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拿着双拖鞋……我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我把鞋都跑丢了……我只好赤着脚走路……我可忘不了这个。” 这样一读,不但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更能准确透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读式读书法
这种读书法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一唱一和,个体与群体的配合。即一方读上句,一方读下句,引导学生以对答的方式读课文。引读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
四、利用“三想法”阅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读前推想
拿到一篇文章时,不要急于读,首先看看题目。如果是一本课外书,则先仔细阅读内容提要。看完后沉思一会儿,想想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遭遇,文章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然后再读全文,最好是“心读”为主。这样的读前推想。不仅是为自己的读书创设一种思想推断的气氛,同时还能使文章情节安排自己的推测预料作对比,最重要的是加深了自己的读后感。
(二)读中设想
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句中总有关键词句,或者精彩的描写,或者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读到这些词句时,稍停一下,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把文章的文字叙述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到“山”想象山的形状色彩;读到“海”,想想海水的变化和色彩。这样,你就会真切地品尝到语言中无穷无尽的乐趣了。
(三)读后续想
一篇文章读完了,不要丢弃而了之,应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思想继续展开联想,这就是续想。续想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给文章的故事安排一下新的结局。
综上所述,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在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犹如获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独立地向新的知识、新的领域进军,终生受益。
(河北省霸州市岔河集乡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