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其经典在身后两派信仰之间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互相指责对方没有“读懂”,关于主要来自不同信仰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不是本书所涉及的“读懂”问题。
读懂的关键在读者能否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立场人类解放和思想方法论辩证—历史唯物论。在策划本书时,我们着力于正面阐述马克思本人的理想和他的主要哲学观点。而把我们认为没有读懂马克思的那些理念作为本书立论的背景。当讲清楚我们所理解的读懂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明白,与之相反的解读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读懂。
真正读懂是不容易的。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就可以得到证明,试举两例。
1、人人似乎都知道马克思的理想是共产主义,但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人们都对它有过许多误读。其中就包括共产主义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建立在抽象人性的基础上。他们讲社会主义要合乎人性,这并没有错,他们错在不懂社会发展规律。而离开社会规律讲人性和社会发展,自然要陷入空想。马克思通过发现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他并没有把社会主义变成冷冰冰的、与人的个性发展毫无关系的东西。就是说,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统一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之中。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必须致力于同不懂得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空想家作斗争。等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之后,人们一方面犯了急性病,争着想在自己当权的时候就提前把共产主义实现了1958年,赫鲁晓夫要在这一点上同毛泽东“对表”。另一方面,又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旦达到年产多少千万吨钢……的物质目标,就能实现的东西。急性病固然是违反合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合目的性这一更为根本的方面同样被忽视了。共产主义似乎就仅仅等于“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现在该讲信息化?。制度、物质技术生产力——这都是必要的。但是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主义所珍贵的人性却从一些政治家的眼中消失了。作为目的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曾经被马克思在三大社会形态中当作共产主义形态的同义语使用过的,现在在哲学教科书中很少被给予足够重视。表现在实践上,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能够让宇宙飞船上天,却连百姓日常生活必须的肥皂、手纸都经常出现短缺。忘掉合目的性的共产主义——这算读懂了马克思吗?《读懂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与人性解放”作为论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二章: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出于这一考虑。
2、人人都知道马克思的哲学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唯物论。而过去一度流行的说法是:站在阶级斗争观点这一边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相反的观点例如站在全人类的立场看问题,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好像马克思的历史观只管阶级社会这一段。经过“文革”的十年动乱,阶级斗争名声受到损害,于是又有学者提出,现在已经是进入以类为本位的时代了。“阶级斗争的马克思”、“类本位的马克思”……哪一个算是被读懂了的马克思?其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考察整个人类历史的。而人类历史中有一段是注定要有阶级存在着的,所以它既讲阶级,也讲类——当然,理论上的全面性不排除一定的阶段上理论宣传会有所侧重,只讲阶级,历史唯物论就不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为对象的历史观;在世界上还有阶级的时候,只讲类忽视阶级就背离了历史唯物论。用“阶级斗争为纲”来解读历史唯物论,把阶级斗争绝对化,别人一提“类”,就指责为“自由化”,固然不对;现在走向另一极端,把类当作“本位”,是否也太早了一些?要真正建立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以类为本位固然是最理想的,但迄今因阶级与民族利益的种种冲突,并无多大成效。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是世界越来越贫富两极分化,何来以类为本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经济领域做不到的事,政治领域更是做不到。环保领域超阶级、超国界的内容更多一些,但是真正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也是很困难的。当然,事情虽然困难,还是要讲。因为许多全球生态问题不从全人类利益出发就难以解决。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世界上还有阶级分野;另一方面世界又越来越一体化。这就注定阶级因素与类的因素同时并存。当前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世界,阶级与类都不可偏废。针对有的全球性问题要讲以类为本位“应当”如此;但多数问题实际上还是无法超越阶级与民族的界限。几万年以后,也许阶级消灭了,那时以类为本位就绝对没有问题了。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这一类没有弄懂的大问题还有不少。更不用说随着最新科技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冒出来的、一时没能弄懂的新问题了。所以读懂马克思的课题大概是不会过时的。
最后,还应当指出,有时候读懂了不等于就能做好。正确理解了的东西,往往因种种原因而不能付诸实践的事情是常有的。即便是领袖人物也难避免。用毛泽东的《实践论》的话来说,就是对于认识世界的问题来说,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而能否实现这一飞跃,决定的因素又不光是认知,还有其他非认知的东西如与“真”相对的“善”。因此在培养党的干部素质的问题上,除了“读懂领袖丛书”外,似乎还应当有一套丛书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已经读懂了的道理——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中的“太上立德”的范畴。
(四川人民出版社 邮购部电话:028-6662428 网址:httpwww.booksss.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读懂的关键在读者能否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立场人类解放和思想方法论辩证—历史唯物论。在策划本书时,我们着力于正面阐述马克思本人的理想和他的主要哲学观点。而把我们认为没有读懂马克思的那些理念作为本书立论的背景。当讲清楚我们所理解的读懂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明白,与之相反的解读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读懂。
真正读懂是不容易的。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就可以得到证明,试举两例。
1、人人似乎都知道马克思的理想是共产主义,但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人们都对它有过许多误读。其中就包括共产主义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建立在抽象人性的基础上。他们讲社会主义要合乎人性,这并没有错,他们错在不懂社会发展规律。而离开社会规律讲人性和社会发展,自然要陷入空想。马克思通过发现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他并没有把社会主义变成冷冰冰的、与人的个性发展毫无关系的东西。就是说,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统一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之中。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必须致力于同不懂得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空想家作斗争。等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之后,人们一方面犯了急性病,争着想在自己当权的时候就提前把共产主义实现了1958年,赫鲁晓夫要在这一点上同毛泽东“对表”。另一方面,又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旦达到年产多少千万吨钢……的物质目标,就能实现的东西。急性病固然是违反合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合目的性这一更为根本的方面同样被忽视了。共产主义似乎就仅仅等于“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现在该讲信息化?。制度、物质技术生产力——这都是必要的。但是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主义所珍贵的人性却从一些政治家的眼中消失了。作为目的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曾经被马克思在三大社会形态中当作共产主义形态的同义语使用过的,现在在哲学教科书中很少被给予足够重视。表现在实践上,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能够让宇宙飞船上天,却连百姓日常生活必须的肥皂、手纸都经常出现短缺。忘掉合目的性的共产主义——这算读懂了马克思吗?《读懂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与人性解放”作为论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二章: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出于这一考虑。
2、人人都知道马克思的哲学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唯物论。而过去一度流行的说法是:站在阶级斗争观点这一边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相反的观点例如站在全人类的立场看问题,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好像马克思的历史观只管阶级社会这一段。经过“文革”的十年动乱,阶级斗争名声受到损害,于是又有学者提出,现在已经是进入以类为本位的时代了。“阶级斗争的马克思”、“类本位的马克思”……哪一个算是被读懂了的马克思?其实,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考察整个人类历史的。而人类历史中有一段是注定要有阶级存在着的,所以它既讲阶级,也讲类——当然,理论上的全面性不排除一定的阶段上理论宣传会有所侧重,只讲阶级,历史唯物论就不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为对象的历史观;在世界上还有阶级的时候,只讲类忽视阶级就背离了历史唯物论。用“阶级斗争为纲”来解读历史唯物论,把阶级斗争绝对化,别人一提“类”,就指责为“自由化”,固然不对;现在走向另一极端,把类当作“本位”,是否也太早了一些?要真正建立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以类为本位固然是最理想的,但迄今因阶级与民族利益的种种冲突,并无多大成效。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是世界越来越贫富两极分化,何来以类为本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经济领域做不到的事,政治领域更是做不到。环保领域超阶级、超国界的内容更多一些,但是真正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也是很困难的。当然,事情虽然困难,还是要讲。因为许多全球生态问题不从全人类利益出发就难以解决。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世界上还有阶级分野;另一方面世界又越来越一体化。这就注定阶级因素与类的因素同时并存。当前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世界,阶级与类都不可偏废。针对有的全球性问题要讲以类为本位“应当”如此;但多数问题实际上还是无法超越阶级与民族的界限。几万年以后,也许阶级消灭了,那时以类为本位就绝对没有问题了。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这一类没有弄懂的大问题还有不少。更不用说随着最新科技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冒出来的、一时没能弄懂的新问题了。所以读懂马克思的课题大概是不会过时的。
最后,还应当指出,有时候读懂了不等于就能做好。正确理解了的东西,往往因种种原因而不能付诸实践的事情是常有的。即便是领袖人物也难避免。用毛泽东的《实践论》的话来说,就是对于认识世界的问题来说,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而能否实现这一飞跃,决定的因素又不光是认知,还有其他非认知的东西如与“真”相对的“善”。因此在培养党的干部素质的问题上,除了“读懂领袖丛书”外,似乎还应当有一套丛书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已经读懂了的道理——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中的“太上立德”的范畴。
(四川人民出版社 邮购部电话:028-6662428 网址:httpwww.booksss.com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