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谬误的多张“变脸”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为专为大众著述的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课之师》“简单却有教益”,1946年初版,经受五十多年的历史考验,销量已超过100万册,现在有了中文版。该书可说是“虽旧犹新”。因为“其全部精力在于揭示,所谓聪慧的改革者和发起者所持的许多观点不过是一些古老错误的再版,并进一步证明,那些忘记过去的人仍在重复过去已被批判过的命题。”——经济学谬误有多张“变脸”,并从过去变到现在。
  亨利·黑兹利特以一个非常成功的自由市场的支持者和凯恩斯主义统治美国经济政策的强有力的反对者的身份及时指出了政府进行广泛干预经济活动的失败,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批判凯恩斯的“明天我们都会死的”的近视观点:“有些被认为是杰出经济学家的人贬低储蓄,而鼓吹用全国性的大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有人对这种政策的长期效应提出疑问,他们却会像顽劣的孩子对待父亲的忠告那样不屑一顾地说‘从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的’。这种浅陋的玩笑还被四处传播,无疑会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损害。”
  《一课之师》的确只有一课。其观点一言以蔽之即“经济学的艺术在于既看到一种政策或行为的直接效果,又看它的长期效果;既看它对某一利益集团的影响,也看对所有利益集团的影响。”用中国话来说,既要有辩证历史观点,又要有统领全局的“全国一盘棋”观念。书的第二部分“课程的应用”不过是“一课”的“反面教材”:经济学谬误的不同“变脸”。——“经济学家的谬误十之有九源于对这一道理的忽视,他们犯了下面两个原则性错误中的一个或全部:只注意一种措施或建议的眼前效果;只强调某一特定的而不是社会全部利益集团的利益。”谬误是从玻璃寓言开始说起的:一个顽皮的孩子砸碎了一家面包房的玻璃,围观者的观点是“装玻璃的工人可以有活儿干了。”因“装玻璃的人可以有250美元支付其他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又可以把这250美元支付给更多的人,这样不断流动,没有尽头。”——孩子的顽皮之举成了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者评论道:“围观者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这一事件的两个相关者:店主和装玻璃的,而忘记了潜在的第三者——裁缝。因为裁缝并没有直接亮相。围观者过两天就会看到一扇崭新的玻璃窗,但他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那套新的制服[店主原打算用这笔钱来做一套新制服(也可能是类似的其他什么享受)]。作者的笔涉及到战争、税收、政府信贷、固定价格、节俭等大量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最好的例子是他对充分就业问题的批判:我们不可能在没有充分就业条件下达到充分生产,但我们可以在不充分生产的条件下达到充分就业。“如果选择了生产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盲目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情况会好得多”;劳动节约型机器不仅不会造成失业,相反这种机器创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工作机会。他论述了为什么保护性关税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为什么最低工资法反倒伤害了那些被认为能从中受益的人等等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他发展了市场脱离政府干预而自由运作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的观点: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鼓励并维护自由市场制度。
  在中国,多的是顺从型思维(说重些是奴性),少的是建设性的批评型的思维(搞得不好就被打成右派,现在虽没有右派帽子,但是打右派的潜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一课之师》的一课的内容以及批判的精神都可以“为师”。译者说:“通读此书对于我们的决策者、经济工作者和经济学者可能大有裨益。”看多了谬误的变脸,藏在变脸后面的那张真脸是啥模样,我们就应该多少有点谱了吧!
  (《一课之师》[美]亨利·黑兹利特著,吴栋、王力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12.00元)
其他文献
其实许多人都明白,如今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出了不少毛病。但是,生活中到底出了哪些毛病?我们往往在云里雾里看不大清楚。  终于一位智者、一位使徒般的跋涉者,历时十年穿走于黄河上下,匍匐于中原大地,在城镇、在乡间,在地方官员的厅堂里、在普通农民的炕头上,他“望、闻、听、切”,观察、体验、咀嚼生活,逼近生活的真相,诊断生活中的病症。十年积蓄,一朝吐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终于一本洋洋60万言的日记体社会考察
期刊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第二代台柱,他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对资本主义怎样和为什么在西欧萌芽、发展,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关系,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对资本主义的作用等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全书近200万字,洋洋洒洒三大卷,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布罗代尔,我是通过读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知道的,并因此而对他产生了兴趣。在黄仁宇先生的著
期刊
随着时过境迁,当年各有千秋的同窗学友,如今却命运迥异;有的功成名就,事业如日中天,家庭幸福美满;有的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波澜不兴;有的一波三折,万事蹉跎;有的则失业下岗,夫妻离异,如履薄冰。  究其反差如此明显的原因,源于涉世之初他们对一些关键问题的不同抉择,而这种种抉择便决定性地影响着他们各自的一生。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崎岖的,但紧要关头举足轻重,容不得一念之差。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涉世之初,
期刊
用自己平常心与勤奋去探索人生真谛、寻求浩瀚商海中的新解,并于企业的文化、战略及管理中得以印证,为商海贤者必由之道。  商海之中,五彩缤纷,苦乐参半,唯有持之以恒者,才能领悟人生要义,获得其中成功之乐趣,失败之经验,构建起精神的乐家园。企业家只有在经受真正商海巨浪的冲击后,才有缘达到遇事泰然、生活自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艰难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的境界,才能领悟智慧、理性和文明的商界“精神内核”,
期刊
拙著《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最近由创文社出版了。在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在考虑,在日本和中国的戏剧史上被称之为成熟期的近三百年之间,两国的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所形成的戏曲,即日本近代的京都、大阪地区流行的“三大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义经千本樱》、《假名手本忠臣藏》,均为根据完本净琉璃改编和中国明清时代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蔡伯喈琵琶记
期刊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的破题之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吟诵。《百家姓》是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入学伊始,五六岁的幼童就捧着《百家姓》咿呀诵读,当时识字的起点,确实高于时下,它是否合乎教学法则,另当别论。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在以后碰到难读的姓名时,大概不会像今人那般犹豫。  传统社会是家族的社会,家族最显眼的标记就是姓氏,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千里
期刊
人类因江河而生存,人类文明因江河而发育。人类从来没有忽视江河对生存状态和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也没有停止过对江河演变历史的关注。  但是,人类在为江河孕育出的人杰鬼雄甚至芸芸众生所作的传记层出不穷、连篇累牍时,却不曾为伟大的母亲江河作传。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瑞士学者和文学家埃米尔·路德维希的《尼罗河传》之外,迄今为别的江河所作的传记就十分罕见了。不过,《尼罗河传》这部世界名著的诞生,激活了人们的思路,
期刊
英国的军情五处军情六处如同剑桥大学、《泰晤士报》、大英博物馆一样,是一种品牌、一种境界,令全世界同行追求和心向往之。  从事反间谍工作的军情五处后改名为国家安全局,从事间谍活动的军情六处改名为英国秘密情报局。虽然早已更名,但情报界的人仍爱用老名称,更多的人是因为有一个风流全球的007而记住了军情六处。  军情五处高级官员彼得·赖特写的《抓间谍者》没有007电影中的风流事,但间谍战更加精彩,再加上全
期刊
这群青年男女大约都是在我开始做大学老师时出生的,读他们的文字使我顿生廉颇老矣之感。其实这种感觉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们之间二十多年的年龄差所造成,因为我接触过比本书收集的十七个作者多得多的青年人(一千七百个总有吧),但我并没有比其中相当多人老的感觉,甚至我觉得还有很多人生理年龄虽比我年轻,思想却老得令人感叹。但这十七位作者不同,面对他们的文字,我不得不承认沧海桑田之类老生常谈。  他们的确读了很多书,古
期刊
资本主义从其发生到今天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兴衰起伏,经过不断的内部调整,一次又一次地度过了致命的危机,进入一次又一次新的发展阶段,至今尚未衰败。特别是八十年代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九十年代的新经济全面复活了有气无力的资本主义,而今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的规则似乎又是由资本主义在制定;与此同时,苏东社会主义体系的解体和计划经济全球范围内的衰落,使资本主义产生了已经失落了几十年的兴奋。在这种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