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的破题之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吟诵。《百家姓》是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入学伊始,五六岁的幼童就捧着《百家姓》咿呀诵读,当时识字的起点,确实高于时下,它是否合乎教学法则,另当别论。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在以后碰到难读的姓名时,大概不会像今人那般犹豫。
  传统社会是家族的社会,家族最显眼的标记就是姓氏,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千里万里,同姓之人相见,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三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语,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人们珍重姓氏,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更改。中国有着发达的家族文化,也就有着丰富的姓氏文化。
  近年来,出现了寻根的文化热,有关姓氏的知识读物日渐增多,姓名学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文学科,在中国正茁壮成长。《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就是姓名学研究与普及中的一部力作。它的最大特点是融学术于趣味之中,将学院式的高头讲章化解为国民津津乐道的知识读物,这样的学术贡献并不是一般学者能够容易实现的。
  王泉根教授在出版本书的同时,还推出了它的姊妹篇《中国人名文化》,这同样是一部令人回味、情趣盎然的姓名学著作。限于篇幅,本文集中讨论《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因为本人觉得姓氏文化比人名文化更能体现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
  姓氏与家族在传统社会有着突出的地位,如果排列传统文化门类的话,姓氏文化必然在其中占据较显要的位置。
  古代典章文物制度中,对于姓氏相当重视,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赐姓命氏,因彰德功”(《潜夫论》卷九)。姓与氏原本是分立的两个概念,在上古时期有姓无氏,西周时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推行,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因此周代出现众多的与姓不同的“氏”。姓与氏的区别在后人看来是很难理清的文化旧案,本书作者以人类学的眼光对古籍记载的文化资料进行了缜密地考察,提出了正确的理解:姓是大宗(广义的大宗)的族号;旧有的族号,始祖的族号,木本水源之根的族号;而氏是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后起的族号,始迁祖的族号,分居地始祖的族号。“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这是就宗法的角度而言,姓为宗统,氏为分派,说明姓与氏相联系的一面,要而言之,姓表血统而示女系,氏表功勋而示男系。从社会角度看,姓是血亲关系的标记,氏又是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姓氏的合一,是生物意义的“姓”与社会意义的“氏”之间的结合,秦汉以后的姓氏与先秦的姓与氏有了显著的区别,姓氏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它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虽然在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姓氏在秦汉成为一般平民的家族标记,现代中华姓氏大多定型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由此奠定了基础。
  姓氏脱离了宗法制度,成为平民出身标记,一般不再有明显地高低贵贱的社会区别,但它作为宗族的标识,很难摆脱宗法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姓氏是家族的徽号,人生而得姓,此后人的一生跟族姓荣辱与共。家族荣誉,家族利益有着突出的位置。一人成名,是一族的骄傲;一人犯奸,是一姓的耻辱。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族姓永远摆在第一位。历史上秦姓与岳姓的传说,就是中国姓氏文化特色的鲜明体现。在家族社会,对犯有过失的族人除处死外,最重的处罚就是族谱除名,将其逐出族姓。被逐出族姓的人,不仅生时灰头土脸,即使死去也回不了祖宗的墓地。
  族姓不仅是家族的标记,同时也是人们在家族社会安身立命的“护照”。与此相应的是古代社会攀附名人,认祖联宗的文化习性。本书引用的下面这则传说,就是对此种情形的生动写照:传说江南有个小镇,镇上住着朱、项两大姓,这两大家族常常争强斗胜,互不相让。有一次朱姓盖了座祠堂,想显示一下本族的威风。项姓立刻发动族人,也盖了一座。朱家祠堂在揭祠那天,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上联言朱姓历史上曾出过两位皇帝,一是五代后梁太祖朱温,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氏先祖如此荣耀,使项姓颇觉憋气,在本族人苦无对策的情况下,他们暗地以重赏向外界征求楹联,一位三家村的老学究应征来了,他向项氏族人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故事,孔子曾拜在项橐的门下,向他学习礼仪。另一个是秦末的故事,项羽在抓到刘邦的父亲之后,欲大鼎将他煮死。第二天,项姓祠堂上,挂出了一副大对联,“烹天子父;为圣人师。”这副对联与朱家对联针锋相对,凌顶压势占了上风。朱姓族人见了无不目瞪口呆。
  这种攀附历史名人为自家先祖的风气在古代很是流行,不仅家族势力的较量中要动用这些象征性的家族历史资源,即使是在族内活动中,人们也盲目地认定历史先人,以显示家族历史的遥远与家族出身的高贵。这种做法在家谱编修中最为常见。李姓追溯到老子李耳,周姓追祖后稷,吴姓始祖泰伯,姜姓则祖姜太公,袁姓则祖袁绍。有祠必有谱,有谱必载世系,世系邈远不清,于是编造世系成为古代习气之一。宋人郑樵对此已有警觉,他在《通志·氏族序》中告诫人们:“氏族之家言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由于宗族势力的扩展,明清时期,伪造世系、家谱的风气更盛,出现了专业的造假者:“谱匠”。谱匠预制一套可通用的道具,多托始于南宋,如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字等,不论张姓李姓,但将名姓一改,即觉天衣无缝。同一衣冠袍笏须髯如戟之人,既可作张家的远祖,也可作李姓的儿孙。由于家谱世系的东拉西扯,其历史价值往往被大打折扣。这也是人们在历史研究中不大重视家谱资料的原因。
  虚构家史,不足为训,但为什么虚构,虚构的意义何在?却大有文章。正是这种虚构反映了民众心理的真实。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撑。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古代姓氏文化中认圣贤功臣为祖的作法,对家族与社会来说有两个积极效用:一是扩大了家族范围,取得了更多的家族互助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几位圣贤被众多的后世家族共同奉为祖先,这就给本来无甚瓜葛的族姓提供了联宗的机会,根本的归一,体现了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由此生发。从当代海外华人的寻亲热潮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二是重视远祖的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给家族文化树立敬仰的精神偶像,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不给祖宗脸上抹黑,不要辱没先人,成为一般家族的民俗心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说,攀附圣贤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其虚构历史的消极作用。
  姓氏文化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表现。本书作者以睿智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演进、变迁的历史过程,并对其中的几个关键处予以了特别关注:第一、原始图腾崇拜与姓氏起源的关系;第二、秦汉时期与中华姓氏习俗的确立;第三、魏晋六朝门阀制度对姓氏文化的影响;第四、民族文化的交融对于姓氏文化构成的影响;第五、寻根祭祖与当代民族文化认同。作者以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理性分析,将抽象的观念具体化为一串串文化事象的描述,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学术智慧,从而为姓氏文化理论知识的大众化开辟了新路。
  悠悠的历史已成为漆黑的天幕,让我们每个人还能直接“看到”历史的,不正是像活化石一般积淀下来的姓氏,与像繁星一般闪烁在夜幕中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吗?
  (《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中国人名文化》,王泉根著,团结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其他文献
龙年腊月首七,我得到谭宗远的散文集《风景旧曾谙》。正值过年,喧闹之余静读此书,有如盛宴酒席上发现了一碟素菜。“破五”这天,书已通览一遍,虽未精读,有些感受已蕴蓄在胸了。  这是一本“白皮书”,白色是其装帧设计的主要色调,我理解,白色也是本色,本色自有本色的力量。书名取自唐诗,看中的是它的精神诱惑力,也显示了自信,自信中或也不无些许伤感——仅是我的印象。“风景”在哪里?在作者一一或屡屡道及的一本本书
期刊
学术史的研究,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比如关于“文化名门世家”的讨论,日益受到重视。黄兴涛在为“文化名门世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写的《序》中说,如果我们将视线定格在晚清以来的文化界,会发现在一个个熟悉的、响亮的名字背后,往往存在着值得重视的家族文化纽带。“这种背景就像一根根银线,把一个个耀眼的文化明星和学术巨子们贯穿起来。”并认为,“挟取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学术名门进行专门考察,除了能更好
期刊
一、连环画的收藏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怀旧是对生活的咀嚼和品味。连环画收藏热很大程度上与其能够再现经历过的场景和情感有关。袁子才说:“既吃烧酒,以狠者为佳”,如佳酿般醇厚和浓烈,方能“每闻卢声,辄踊跃”。连环画的艺术魅力应该是选择收藏的最重要标准。  我不认为艺术欣赏很神秘,也不认为它与专业训练有关。其实只要抛开清规戒律,用自己的本心去感受就可以了。关键是有所体验,受其感染,至于使用什么样的
期刊
微笑,是人们在恬静、谦和、欣慰的氛围中,自然流露的美妙的表情。她充盈着自信,蕴含着达观,仿佛生活和事业的一切都闪着希望之光……  吕敬人,是装帧界卓有建树、待人亲切平和、谈吐中常常露出粲然微笑的著名美术设计家。  十几年前,当我欣赏到《黑水魂》、《强者》等生动封面时,吕敬人曾微笑地讲述过那新颖的构思;两年后,他给我展开一部长篇小说的线描插图时,又微笑着讲到在穷乡僻壤不顾劳累收集素材时,不幸得了急性
期刊
有人说,凌志军每出一本书,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但决不会默默无闻。最新出版的《追随智慧》,又一次产生了某种轰动效应。有人凭直觉认为,这是“对微软前一阵在中国受到的舆论攻击的一个回应”,是对“挑战微软霸权的旗手方兴东”和倒戈微软的“打工皇后”吴士宏的一种反拨。据说《北京青年报》还将吴士宏和凌志军的照片对峙登在同一版面上,冠以“微软要揭吴士宏老底”一类的标题。然而认真读了这本书后就会发现,以上种种热闹其
期刊
其实许多人都明白,如今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出了不少毛病。但是,生活中到底出了哪些毛病?我们往往在云里雾里看不大清楚。  终于一位智者、一位使徒般的跋涉者,历时十年穿走于黄河上下,匍匐于中原大地,在城镇、在乡间,在地方官员的厅堂里、在普通农民的炕头上,他“望、闻、听、切”,观察、体验、咀嚼生活,逼近生活的真相,诊断生活中的病症。十年积蓄,一朝吐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终于一本洋洋60万言的日记体社会考察
期刊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第二代台柱,他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对资本主义怎样和为什么在西欧萌芽、发展,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关系,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对资本主义的作用等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全书近200万字,洋洋洒洒三大卷,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布罗代尔,我是通过读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知道的,并因此而对他产生了兴趣。在黄仁宇先生的著
期刊
随着时过境迁,当年各有千秋的同窗学友,如今却命运迥异;有的功成名就,事业如日中天,家庭幸福美满;有的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波澜不兴;有的一波三折,万事蹉跎;有的则失业下岗,夫妻离异,如履薄冰。  究其反差如此明显的原因,源于涉世之初他们对一些关键问题的不同抉择,而这种种抉择便决定性地影响着他们各自的一生。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崎岖的,但紧要关头举足轻重,容不得一念之差。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涉世之初,
期刊
用自己平常心与勤奋去探索人生真谛、寻求浩瀚商海中的新解,并于企业的文化、战略及管理中得以印证,为商海贤者必由之道。  商海之中,五彩缤纷,苦乐参半,唯有持之以恒者,才能领悟人生要义,获得其中成功之乐趣,失败之经验,构建起精神的乐家园。企业家只有在经受真正商海巨浪的冲击后,才有缘达到遇事泰然、生活自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艰难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的境界,才能领悟智慧、理性和文明的商界“精神内核”,
期刊
拙著《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最近由创文社出版了。在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在考虑,在日本和中国的戏剧史上被称之为成熟期的近三百年之间,两国的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所形成的戏曲,即日本近代的京都、大阪地区流行的“三大歌舞伎”《菅原传授手习鉴》、《义经千本樱》、《假名手本忠臣藏》,均为根据完本净琉璃改编和中国明清时代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蔡伯喈琵琶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