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诗人闻起祥曾云“湖上两浮屠,宝石如美人,雷峰如老衲”。
这里的“美人”即指保俶塔。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雷峰”已倒,“美人”依旧。
保俶塔历劫了近千年的沧桑,矗立在宝石山上,成为杭州最美的风景之一。
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弘)俶有关。那么,保俶塔真的是为祐护钱(弘)俶平安归来,而被命名为“保俶塔”的吗?本文将以历史文献与图像相结合来回答这一问题。
保俶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称呼
从文献记载来看,保俶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是吴越国大臣吴延爽为安置高僧善导和尚的舍利而修建。保俶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称宝所塔、保叔塔、宝石塔等。
两宋,被称“宝叔塔”或“保叔塔”。
北宋文人郭正祥有诗云:“宝叔存遗塔,影摇湖水光。层层仙露湿,苔藓自生香。”又南宋文人许及之曾作《九日同从班诸公自南山过苏堤登宝叔塔》:“柳下芙蓉锦作裳,画船波底见秋光。登高自昔须吾辈,戏马从人上宝坊。白发未嫌纱帽黑,紫萸偏称菊花黄。常年风日无如此,争不从容入醉乡。”
元代,被称为“保叔塔”。
元代文人方回作有题为《左顾保叔塔右顾雷峰塔并南北高峰塔为四》之诗:“四山角立四浮屠,绝似双林竞宝珠。万古一丸拏不去,夜深朗月浸澄湖。”再者元人钱惟善作诗《保叔塔》,其云:“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野云秋共白,江树晓逾青。凿屋岩藏雨,黏崖石坠。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沈冥。”
明代,被称为“保叔塔”或“保所塔”。
保所塔之例:明人胡应麟作《九日同庄静父俞羡长登宝所塔》之诗:“突兀龙山色,登高豁旅愁。黄花亦无赖,偏逐少年头。”
明代亦有称之“保叔塔”之例,如释雪江《陪洪司冦陈大理宝叔寺登高》:“宝叔塔前秋色晴,黄花作意向人明。锦袍罇酒重阳节,白发山川故老情。万里中原芳草歇,孤城落日大江横。翠华廵幸知何处?寂寞天南忆两京。”
清代,被称为“保俶塔”。
清代诗人留下了大量歌咏保俶塔的诗,例如黄久文《冬日登保俶塔》、钱思复《保俶塔》、王庆勋《登保俶塔》。从这些诗作的记载情况来看,清人称之为“保俶塔”。
保俶塔得名之缘
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弘)俶有关。据说钱(弘)俶两次入宋觐见宋太祖、宋太宗,为平安归来,故建“保俶塔”。此说从明代就流传于民间,为众人所信。
我们知道古人有避讳这一说,避家讳、国讳。与君王的名字相同的字要作改字、添笔、减笔的处理,不能直书。故即使当时吴越大臣造塔为保其君王钱(弘)俶平安,其塔名亦絕无可能以“保俶塔”命名。故“保俶塔”得名“钱(弘)俶”之说只是以讹传讹。
那么,保俶塔之名从何而来呢?保俶塔初名应天塔,两宋之时称为“保叔塔”“宝叔塔”,此得名与重修塔寺的僧人有关。据明代《重建宝石山崇寿寺》记载:“咸平中,僧永保有目眚,誓修宝塔以还光明,化缘城府十阅寒暑,市人咸以师叔称之。塔既完,人因呼为保叔塔。大抵兹山以塔益胜,故皆称塔而不称寺。”从以上史料记载可知,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杭州有僧人名叫永保,人们称之“保叔”,因有眼疾,发愿重修,故人们将重修后的塔称为“保叔塔”。
“保叔塔”的称呼延续到元、明、清,同时也有“宝所塔”“宝淑塔”等叫法。杭州话中“所”“叔”区别不大,故“宝所塔”与“宝叔塔”同时在使用。
“俶”有“chu”“shu”“ti”等读音。“保俶塔”中的“俶”读音应为“shu”,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chu”。此结论已有学者从语言学上进行了论证。而“淑”“俶”两字,古人又相通用,故清代的文献中既有“保俶塔”,又有“保淑塔”。因此“保俶塔”是由“保叔塔”而来,并进一步讹传为此塔与钱(弘)俶入宋有关。
历代绘画中的保俶塔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保俶塔最早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的是南宋李嵩的《西湖图》。此外,明、清画家们亦将保俶塔作为西湖重要的风景画入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写实功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探寻保俶塔当时的风采,也可以为塔名的由来提供一些佐证。
《西湖图》中的保俶塔
《西湖图》传为南宋李嵩的作品,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李嵩(1166-1243),钱塘人,南宋宫廷画师。
《西湖图》纸本墨笔,表现了杭州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其画卷中央留白,右上方宝石山,其上是保俶塔。保俶塔是写实风格,塔身、塔刹勾勒清晰,共七层。据文献记载,保俶塔原为九层塔,在宋咸平年间(998--1003)重修,改九级为七级。此画卷中是南宋时期的七层保俶塔,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明代宋旭《湖山春晓图》中的保俶塔
《湖山春晓图》为宋旭作品。宋旭(1525—?),字石门,后出家为僧,法名祖玄,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嘉兴人,明代万历年间画家。《湖山春晓图》,纸本,卷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画卷中绘有宝石山、苏堤、内外西湖,保俶塔立于宝石山上,共七层。
明孙枝《西湖纪胜图》中的保俶塔
孙枝(1533--?),字叔达,号华林居士,籍贯不详,善画山水。《西湖纪胜图》为其代表作。
《西湖纪胜图》,册,绢本,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共十四幅,绘法相寺、紫阳庵、孤山、高丽寺、大佛寺、柳洲亭、烟霞洞、八仙台、万松书院、石屋、太虚楼、灵隐寺、上天竺、虎跑泉等十四处西湖景色。其中大佛寺图绘有保俶塔,图上方题:大佛寺 孙枝。
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中的保俶塔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人。清康熙时进士,官户部侍郎。
《西湖十景图》,卷,绢本,辽宁省博物馆藏。画卷以钱塘门开始,结束于涌金门的问水亭,整个画面气势非凡,以泥金小字标注各景点,而保俶塔矗立于画面的中段上方,题记“保叔塔”。由此可知,时人称为“保叔塔”,与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清永瑢《西湖十景图》中的保俶塔
永瑢(1743-1790),号九思主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六子,工诗画。
《西湖十景图》,册,绢本,杭州西湖博物馆藏。《西湖十景图》描绘西湖四周诸景点,保俶塔在画面的左上方,墨笔标记“保俶塔”三个字。
作者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这里的“美人”即指保俶塔。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雷峰”已倒,“美人”依旧。
保俶塔历劫了近千年的沧桑,矗立在宝石山上,成为杭州最美的风景之一。
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弘)俶有关。那么,保俶塔真的是为祐护钱(弘)俶平安归来,而被命名为“保俶塔”的吗?本文将以历史文献与图像相结合来回答这一问题。
保俶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称呼
从文献记载来看,保俶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是吴越国大臣吴延爽为安置高僧善导和尚的舍利而修建。保俶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称宝所塔、保叔塔、宝石塔等。
两宋,被称“宝叔塔”或“保叔塔”。
北宋文人郭正祥有诗云:“宝叔存遗塔,影摇湖水光。层层仙露湿,苔藓自生香。”又南宋文人许及之曾作《九日同从班诸公自南山过苏堤登宝叔塔》:“柳下芙蓉锦作裳,画船波底见秋光。登高自昔须吾辈,戏马从人上宝坊。白发未嫌纱帽黑,紫萸偏称菊花黄。常年风日无如此,争不从容入醉乡。”
元代,被称为“保叔塔”。
元代文人方回作有题为《左顾保叔塔右顾雷峰塔并南北高峰塔为四》之诗:“四山角立四浮屠,绝似双林竞宝珠。万古一丸拏不去,夜深朗月浸澄湖。”再者元人钱惟善作诗《保叔塔》,其云:“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野云秋共白,江树晓逾青。凿屋岩藏雨,黏崖石坠。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沈冥。”
明代,被称为“保叔塔”或“保所塔”。
保所塔之例:明人胡应麟作《九日同庄静父俞羡长登宝所塔》之诗:“突兀龙山色,登高豁旅愁。黄花亦无赖,偏逐少年头。”
明代亦有称之“保叔塔”之例,如释雪江《陪洪司冦陈大理宝叔寺登高》:“宝叔塔前秋色晴,黄花作意向人明。锦袍罇酒重阳节,白发山川故老情。万里中原芳草歇,孤城落日大江横。翠华廵幸知何处?寂寞天南忆两京。”
清代,被称为“保俶塔”。
清代诗人留下了大量歌咏保俶塔的诗,例如黄久文《冬日登保俶塔》、钱思复《保俶塔》、王庆勋《登保俶塔》。从这些诗作的记载情况来看,清人称之为“保俶塔”。
保俶塔得名之缘
保俶塔其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历代有各种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其得名与吴越国王钱(弘)俶有关。据说钱(弘)俶两次入宋觐见宋太祖、宋太宗,为平安归来,故建“保俶塔”。此说从明代就流传于民间,为众人所信。
我们知道古人有避讳这一说,避家讳、国讳。与君王的名字相同的字要作改字、添笔、减笔的处理,不能直书。故即使当时吴越大臣造塔为保其君王钱(弘)俶平安,其塔名亦絕无可能以“保俶塔”命名。故“保俶塔”得名“钱(弘)俶”之说只是以讹传讹。
那么,保俶塔之名从何而来呢?保俶塔初名应天塔,两宋之时称为“保叔塔”“宝叔塔”,此得名与重修塔寺的僧人有关。据明代《重建宝石山崇寿寺》记载:“咸平中,僧永保有目眚,誓修宝塔以还光明,化缘城府十阅寒暑,市人咸以师叔称之。塔既完,人因呼为保叔塔。大抵兹山以塔益胜,故皆称塔而不称寺。”从以上史料记载可知,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杭州有僧人名叫永保,人们称之“保叔”,因有眼疾,发愿重修,故人们将重修后的塔称为“保叔塔”。
“保叔塔”的称呼延续到元、明、清,同时也有“宝所塔”“宝淑塔”等叫法。杭州话中“所”“叔”区别不大,故“宝所塔”与“宝叔塔”同时在使用。
“俶”有“chu”“shu”“ti”等读音。“保俶塔”中的“俶”读音应为“shu”,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chu”。此结论已有学者从语言学上进行了论证。而“淑”“俶”两字,古人又相通用,故清代的文献中既有“保俶塔”,又有“保淑塔”。因此“保俶塔”是由“保叔塔”而来,并进一步讹传为此塔与钱(弘)俶入宋有关。
历代绘画中的保俶塔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保俶塔最早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的是南宋李嵩的《西湖图》。此外,明、清画家们亦将保俶塔作为西湖重要的风景画入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写实功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探寻保俶塔当时的风采,也可以为塔名的由来提供一些佐证。
《西湖图》中的保俶塔
《西湖图》传为南宋李嵩的作品,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李嵩(1166-1243),钱塘人,南宋宫廷画师。
《西湖图》纸本墨笔,表现了杭州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其画卷中央留白,右上方宝石山,其上是保俶塔。保俶塔是写实风格,塔身、塔刹勾勒清晰,共七层。据文献记载,保俶塔原为九层塔,在宋咸平年间(998--1003)重修,改九级为七级。此画卷中是南宋时期的七层保俶塔,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明代宋旭《湖山春晓图》中的保俶塔
《湖山春晓图》为宋旭作品。宋旭(1525—?),字石门,后出家为僧,法名祖玄,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嘉兴人,明代万历年间画家。《湖山春晓图》,纸本,卷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画卷中绘有宝石山、苏堤、内外西湖,保俶塔立于宝石山上,共七层。
明孙枝《西湖纪胜图》中的保俶塔
孙枝(1533--?),字叔达,号华林居士,籍贯不详,善画山水。《西湖纪胜图》为其代表作。
《西湖纪胜图》,册,绢本,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共十四幅,绘法相寺、紫阳庵、孤山、高丽寺、大佛寺、柳洲亭、烟霞洞、八仙台、万松书院、石屋、太虚楼、灵隐寺、上天竺、虎跑泉等十四处西湖景色。其中大佛寺图绘有保俶塔,图上方题:大佛寺 孙枝。
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中的保俶塔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太仓人。清康熙时进士,官户部侍郎。
《西湖十景图》,卷,绢本,辽宁省博物馆藏。画卷以钱塘门开始,结束于涌金门的问水亭,整个画面气势非凡,以泥金小字标注各景点,而保俶塔矗立于画面的中段上方,题记“保叔塔”。由此可知,时人称为“保叔塔”,与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清永瑢《西湖十景图》中的保俶塔
永瑢(1743-1790),号九思主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六子,工诗画。
《西湖十景图》,册,绢本,杭州西湖博物馆藏。《西湖十景图》描绘西湖四周诸景点,保俶塔在画面的左上方,墨笔标记“保俶塔”三个字。
作者单位:杭州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