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表现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的手段,它可以省去一些不重要的、无关的自然过程,突出我们所要观察和研究的自然过程。
所谓“实验导入”法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验导入是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感觉效果很好,下面举例说明。
一、趣,趣味横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是思维的诱因。我们教师应该选择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这样学生看之动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才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如在教学“热的传导”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我就让你们亲眼看到。”然后,教师把一条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加热,试管上部的水都沸腾了,而小金鱼仍然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感到十分惊奇,激烈地讨论着:“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加热,那么热,金鱼怎么还那么自如地游动?”学生的探求欲望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学生真想马上就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趣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二、巧,精心巧妙
导入要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让学生掉入知识“陷阱”、进入“愤悱”境地。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大气”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一个“烧瓶吞蛋”的小魔术。教师手拿烧瓶给学生看,并用“魔术棒”轻敲几下,示意里面是空的,然后拿出熟的鹌鹑蛋放在瓶口,使劲都按不进去,把蛋拿下;接着点燃蜡纸条放入瓶中,迅速将蛋放在瓶口,于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鹌鹑蛋被烧瓶“吞”进肚里。此时,学生看得目瞪口呆。教师说:“蛋为什么会被烧瓶吞进肚子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这个设计可以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奇,独具匠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始于惊奇。”惊奇的心态往往伴随着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意识。在教学中,新奇的实验,惊心动魄的场面、强烈的心理反差以及出神入化的实验方法等,均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利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时,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实验,创造惊奇气氛,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火山”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听说过石沉大海这个成语吧?老师这儿有一些石头,我们把它放在水里试试。”(教师把石头依次放入水中,最大的一块石头漂浮在水面上。)学生纷纷叫嚷:“啊!好神奇!”“老师,为什么那些小的石头都沉了,这个大块的却反而浮起来了呢?”“这是块什么石头竟这么神奇,它从哪儿来的呀?”教师说:“这块石头来自长白山,叫多孔玄武岩,人们又叫它浮石,因为浮石上有很多孔、构成它的成分又很轻,所以它会浮在水上。”“长白山上为什么会有这种石头?因为它是一座火山。浮石是长白山曾经喷发时流出的岩浆形成的。”“呵呵,同学们,火山喷发竟能制造出这么神奇的石头,火山还有哪些秘密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火山的世界,一起来探究火山的秘密。”
在课的伊始,教师就用“浮石”给了学生一个惊奇,运用本地区没有的实物,通过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充满疑惑,并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点明了学习的主题。
四、新,新颖别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常常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奇妙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时,要力求实验“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讲“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
师:(手持易拉罐)大家认识这个吗?(认识)
师:它是什么做的?(铝、铁)
师:怎样可以使它的形状发生改变?(捏、压)
师:今天老师可以让这个空的易拉罐自动变形,你们信不信?(不信)
教师做实验。(教师在易拉罐底部打一个小孔,将其中饮料倒空晾干,然后将易拉罐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当易拉罐内的空气被完全加热后,教师将酒精灯移开,快速将牙签塞到易拉罐底部的圆孔上。易拉罐慢慢地变瘪,并发出噼啪的响声)
学生感到非常奇怪。
师:请你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猜一猜,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易拉罐变形的?(学生猜想,进入新的学习)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新颖奇特、别具一格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产生好奇、怀疑的心理,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无论多么新奇的、有趣的实验,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渴望解决问题、渴望找到答案的强烈意识。教师应认真挖掘实验本身的潜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责编 高伟)
所谓“实验导入”法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实验导入是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感觉效果很好,下面举例说明。
一、趣,趣味横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是思维的诱因。我们教师应该选择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这样学生看之动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才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如在教学“热的传导”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我就让你们亲眼看到。”然后,教师把一条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加热,试管上部的水都沸腾了,而小金鱼仍然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感到十分惊奇,激烈地讨论着:“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加热,那么热,金鱼怎么还那么自如地游动?”学生的探求欲望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学生真想马上就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趣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二、巧,精心巧妙
导入要精心设计,巧妙布局,让学生掉入知识“陷阱”、进入“愤悱”境地。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大气”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一个“烧瓶吞蛋”的小魔术。教师手拿烧瓶给学生看,并用“魔术棒”轻敲几下,示意里面是空的,然后拿出熟的鹌鹑蛋放在瓶口,使劲都按不进去,把蛋拿下;接着点燃蜡纸条放入瓶中,迅速将蛋放在瓶口,于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鹌鹑蛋被烧瓶“吞”进肚里。此时,学生看得目瞪口呆。教师说:“蛋为什么会被烧瓶吞进肚子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这个设计可以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奇,独具匠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始于惊奇。”惊奇的心态往往伴随着疑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意识。在教学中,新奇的实验,惊心动魄的场面、强烈的心理反差以及出神入化的实验方法等,均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利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时,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实验,创造惊奇气氛,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火山”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听说过石沉大海这个成语吧?老师这儿有一些石头,我们把它放在水里试试。”(教师把石头依次放入水中,最大的一块石头漂浮在水面上。)学生纷纷叫嚷:“啊!好神奇!”“老师,为什么那些小的石头都沉了,这个大块的却反而浮起来了呢?”“这是块什么石头竟这么神奇,它从哪儿来的呀?”教师说:“这块石头来自长白山,叫多孔玄武岩,人们又叫它浮石,因为浮石上有很多孔、构成它的成分又很轻,所以它会浮在水上。”“长白山上为什么会有这种石头?因为它是一座火山。浮石是长白山曾经喷发时流出的岩浆形成的。”“呵呵,同学们,火山喷发竟能制造出这么神奇的石头,火山还有哪些秘密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火山的世界,一起来探究火山的秘密。”
在课的伊始,教师就用“浮石”给了学生一个惊奇,运用本地区没有的实物,通过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充满疑惑,并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点明了学习的主题。
四、新,新颖别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常常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奇妙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时,要力求实验“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在讲“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
师:(手持易拉罐)大家认识这个吗?(认识)
师:它是什么做的?(铝、铁)
师:怎样可以使它的形状发生改变?(捏、压)
师:今天老师可以让这个空的易拉罐自动变形,你们信不信?(不信)
教师做实验。(教师在易拉罐底部打一个小孔,将其中饮料倒空晾干,然后将易拉罐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当易拉罐内的空气被完全加热后,教师将酒精灯移开,快速将牙签塞到易拉罐底部的圆孔上。易拉罐慢慢地变瘪,并发出噼啪的响声)
学生感到非常奇怪。
师:请你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猜一猜,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易拉罐变形的?(学生猜想,进入新的学习)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新颖奇特、别具一格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产生好奇、怀疑的心理,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无论多么新奇的、有趣的实验,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渴望解决问题、渴望找到答案的强烈意识。教师应认真挖掘实验本身的潜力,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