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共同民族文化理念、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承认、接受和赞同。新时代人们确立民族文化认同需要调整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去适应民族发展的使命,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参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性内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内涵
古往今来,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积淀了独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精神图腾等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层面对所属民族的共同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承认、接受和赞同。民族文化认同是这个民族独立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内在机制。探讨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实践特点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民族文化元素的肯定、喜好与自豪。民族文化元素主要包括图腾文化、思想教育文化、综艺文化、衣食住行文化、信仰文化等方面。民族成员的普通生活中富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 例如,对“龙的传人”称谓的认可、对龙凤呈祥预示祥瑞幸福的认同就是民族图腾文化认同。对“儒道释”思想的接受反映了中华文化提倡本土和外来文化融合,传承“儒道释”思想精华,属于思想教育文化认同。对“余音绕梁”的音乐戏曲、瑰丽奇巧的书画剪纸的接受反映了综艺文化認同。再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美丽的民族服装,中华饮食文化闻名遐迩,中式建筑和家俱装饰格调高雅,博得世人深爱不息。对上述诸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赞同、亲切和维护,构成了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确立民族文化认同就是个体调整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去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的过程。在诸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中,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文化身份标志和文化符号。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观有无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其能否具有中国或中华特色,从而影响世界的重要基础。[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力量源泉。确立民族文化认同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为标准,积极调整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曲折性特征。文化认同过程的动态过程不仅包含着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也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借鉴和创新。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动态性和曲折性。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对于这一价值观的认可与共享,它是通过整合性的实践行为,在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保持同社会文化相统一的心理过程。[2]
2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论阐释
新时期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参与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必备素养。改革开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最鲜明的特点。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而不同、利益共融的构建理念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全面改革开放的过程不可避免伴随着多元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才能增强国家建设软实力和国家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经验的积淀,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重要引领力量。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近期,肖群忠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3]。民族文化认同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近民生,接地气,否则就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服从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4]习总书记这段阐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可以认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境界,发挥引领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3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性思考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如果不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没有根,中国人就将失去其民族精神之魂。[3]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需要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培育社会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在充分考虑新时代中国社会现状,密切联系人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容易触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灵,有利于确立民族文化认同。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其一,精彩纷呈的民族节庆日、非遗文化传承日。可以把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进认同主体的心灵,促进民族文化认同。这些活动有利于个体把民族文化的价值内核与日常生活实践融合起来,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精神的力量,通过不断反思,确立起既能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也能大体与民族文化理念一致的文化认同。此外,这些实践活动也有利于现成个体文化归属感,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有利于达成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体的价值观准之间的高度凝结和同一。
其二,振奋人心的中国梦系列社会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究其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梦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效果关系着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国梦的国家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梦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也都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和内在依据。深化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教育把民族文化意识教育融入到形式多样的基地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文化主题旅游等活动中,有利于展现出民族文化认同的连续性、整合性和创新性。
其三,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活动。一类是用新时代的话语表述西方优秀文化实质的活动。例如,关于葡萄酒文化的认识。这些活动需要个体在保持开阔的世界视野前提下,从民族文化自信的视角去审视、观照国外优秀文化。还有一类是用外来优秀文化激活民族文化思想的现代化转型的活动。例如,讲好“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故事的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新时代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政治、 社会、 教育、传媒环境,彰显民族文化认同的思想活力,在真正意义上有选择地同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探究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探讨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理论定位,将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融合。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引领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内涵、实践体验、实践特质,将有利于把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成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05):11-15.
[2]王冬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J].伦理学研究,2015(1):19-22.
[3]肖群忠.民族文化自信与传统美德传承[J].道德与文明,2020(01):28-30.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04.
作者简介:
刘晓丹(1993.9-) 女,山东省昌邑市人。现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
郑金香(1970.4-),女,山东省齐河县人。现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学方向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性内涵
古往今来,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积淀了独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精神图腾等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层面对所属民族的共同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承认、接受和赞同。民族文化认同是这个民族独立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内在机制。探讨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实践特点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民族文化元素的肯定、喜好与自豪。民族文化元素主要包括图腾文化、思想教育文化、综艺文化、衣食住行文化、信仰文化等方面。民族成员的普通生活中富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 例如,对“龙的传人”称谓的认可、对龙凤呈祥预示祥瑞幸福的认同就是民族图腾文化认同。对“儒道释”思想的接受反映了中华文化提倡本土和外来文化融合,传承“儒道释”思想精华,属于思想教育文化认同。对“余音绕梁”的音乐戏曲、瑰丽奇巧的书画剪纸的接受反映了综艺文化認同。再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美丽的民族服装,中华饮食文化闻名遐迩,中式建筑和家俱装饰格调高雅,博得世人深爱不息。对上述诸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赞同、亲切和维护,构成了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
确立民族文化认同就是个体调整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去适应民族发展的需要的过程。在诸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中,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文化身份标志和文化符号。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观有无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其能否具有中国或中华特色,从而影响世界的重要基础。[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力量源泉。确立民族文化认同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为标准,积极调整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具有动态性、曲折性特征。文化认同过程的动态过程不仅包含着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也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借鉴和创新。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动态性和曲折性。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对于这一价值观的认可与共享,它是通过整合性的实践行为,在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保持同社会文化相统一的心理过程。[2]
2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理论阐释
新时期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参与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必备素养。改革开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最鲜明的特点。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而不同、利益共融的构建理念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全面改革开放的过程不可避免伴随着多元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才能增强国家建设软实力和国家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经验的积淀,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成为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重要引领力量。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近期,肖群忠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3]。民族文化认同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近民生,接地气,否则就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服从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4]习总书记这段阐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可以认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境界,发挥引领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3 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性思考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如果不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没有根,中国人就将失去其民族精神之魂。[3]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需要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培育社会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在充分考虑新时代中国社会现状,密切联系人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容易触动活动参加者的心灵,有利于确立民族文化认同。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其一,精彩纷呈的民族节庆日、非遗文化传承日。可以把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进认同主体的心灵,促进民族文化认同。这些活动有利于个体把民族文化的价值内核与日常生活实践融合起来,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精神的力量,通过不断反思,确立起既能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也能大体与民族文化理念一致的文化认同。此外,这些实践活动也有利于现成个体文化归属感,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有利于达成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体的价值观准之间的高度凝结和同一。
其二,振奋人心的中国梦系列社会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究其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梦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效果关系着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国梦的国家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梦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也都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和内在依据。深化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教育把民族文化意识教育融入到形式多样的基地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项目、文化主题旅游等活动中,有利于展现出民族文化认同的连续性、整合性和创新性。
其三,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活动。一类是用新时代的话语表述西方优秀文化实质的活动。例如,关于葡萄酒文化的认识。这些活动需要个体在保持开阔的世界视野前提下,从民族文化自信的视角去审视、观照国外优秀文化。还有一类是用外来优秀文化激活民族文化思想的现代化转型的活动。例如,讲好“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故事的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新时代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政治、 社会、 教育、传媒环境,彰显民族文化认同的思想活力,在真正意义上有选择地同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探究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探讨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理论定位,将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融合。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引领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内涵、实践体验、实践特质,将有利于把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成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05):11-15.
[2]王冬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J].伦理学研究,2015(1):19-22.
[3]肖群忠.民族文化自信与传统美德传承[J].道德与文明,2020(01):28-30.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04.
作者简介:
刘晓丹(1993.9-) 女,山东省昌邑市人。现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
郑金香(1970.4-),女,山东省齐河县人。现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学方向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