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86-02
一、社区的现状与发展
1.基础设施比较健全。自来水已经实现区域一体供水,村民100%喝上了长江水,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居民通电及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了100%,供水、防洪排涝、用电保障水平较高,临近337省道、龙眠大道、宁杭高速等主干道,对外交通便捷,6公里长的龙秦路横贯社区,目前正在拓宽改造,通达各自然村的道路均已实现硬质化,移动通信信号实现了全覆盖。
2.收入比较稳定。村社区居民家庭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主要从事保洁、保安绿化养护、打临工等,但子女大多在集镇、东山南京等地就业,其中少部分的自主创业,收入较高。就业主要在工业与服务业行业中,26户中以农业种植为主业的只有一户。
3.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除灌溉电费外原来所有的涉农税税费早已全免,种植补助逐年提高,目前已达每年120多元一亩补助,发放时及时足额,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及养老保险全覆盖,医药费报销标准逐年提高,报销范围也在扩大,养老金逐步提高且发放及时,老年从做公交车只要四折,70风以上老人全免等等,所有这些惠农政策均得到了不折不扣地落实,甚至高于政策标准。
4.为民办实事明显提速。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产生的基础上,去年6月社区新一届党总支领导班子经公推直选产生,现在两委班子及工作人员11人,30岁以下2人,50岁以上2人,总体年富力强、有文化、有经验、群众认可度高,服务意识较强。便民服务大厅正在着手建设,就业、计生、养老医疗、培训等服务及时,态度较好,农村公交已经通过主要村庄,孩子上学有校车接送。近一年来,社区多方筹措资金,为伊村、蔡村、涵头上、西柏村4个自然村的村内主要道路铺设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在蔡村、章京、张家边3个自然村修建了休闲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方便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各自然村均进行了村庄环境整治,并配备了专职保洁人员,社区负责垃圾集中清运,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与诉求
1.土地经营规模小、效益低,集体经济薄弱。双新社区是一个农业社区,传统的稻麦油田等粮食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比较稳定,本地从业人员中基本都是50岁至60岁以上的老年人,。社区现有5400亩耕地中,约有70%已经流转给安徽、苏北等外地农民经营,主要种植蔬菜与粮食,规模一般有二三十亩到三百左右,有一定规模,但种植品种、耕作方式比较传统。工业及第三产业微乎其微,只有极少的存量房产出租办企业,这点租金也就是社区集体经济的主要固定来源,一年也就20万元左右,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2.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足,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较低。除了区域防洪除涝设施外,田间的沟、渠、路、桥、涵、闸、站等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田块、水面散乱零碎,设施农业面积还不到5%,不能满足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从事种植养殖的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足,致使生产品种竞争力不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造成水体水质富营养化,反过来影响种养殖产产品品质,形成恶性循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作为市场主体所起的作用有限,无论是本地农户还是外来承包户,真正的组织化程度都比较低、获取、分析、研判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弱,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以及技术限制,农业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
3.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改善难度大。2200多户,26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还不到80户,不少村只有20多户人家,是小的只有10多户。如此分散,一个圩区平坦的土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来村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的建设难度加大、投入大、效益低,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走访中几乎所有群众把村庄内铺设水泥路作为头号诉求,其次是村内停车场、健身休闲场地建设等,约有一半的受访村民希望被拆迁集中安置进城镇小区居住,或集中居住、集中土 地、村民持股进行集体农庄建设。
4.受访居民提出的其它一些访求和期盼。如提高合作社医疗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增加 校车数量,以避免多次往返,以致使孩子起床太早影响睡眠;加强河道堤防管护,加大河塘清淤、农田设施建设力度;安装村内路灯;改进秸秆处理机制,以免形成堵塞机耕桥与田间沟渠、污染水体影响环境等新问题。
三、对策与建设
1.开展三集中政策研究,支持、引导新农村建设。留在村里的几乎都老年人,本地人种田的很多少,村子分散,每户房子不少,住的人不多,不少年轻人,周未节假日才回村,特别是大多群众期盼、支持被拆迁集中居住到居民小区。从这些现象看同苏南一些地方本世纪初开 展“三集中”的条件相似,可像双新社区这样既不靠城镇,也不在园区范围内,经济基础薄弱,又如何破题启动?有必要开展调查与政策研究,制定可行、适度的规划计划,引导新农村建设。
2.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农业社区加快发展新路径。江宁在建设幸福乐居生态品质新城的同时,也成功打造了一批以“金花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让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社区村庄旧貌换新颜,也让农村居民看到了他们的美好愿景。区委 实行分类考核、分类指导,使政策研究、政策扶持更具指向性,使引导、指导更具针对性。
3.继续加大对经济薄弱社区多渠道扶持力度。对于这种地理位置的社区,如果没有特别的外界机遇,增强社区自身造血能力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帮助他们筹集实施民生工程所需要资金、帮助社区解决农业、水利、环境、交通等群众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秸秆的出路问题 ,能否改进秸秆还田的技术或推广适应现有秸秆还田技术或推广适应现有秸秆还田方式的播种技术,使得切碎还田的短秸秆不致影响播种发芽,能否增加补贴鼓励相关企业收购或动走秸秆,既可进行有效利用,也可避免产生乱堆乱弃、堵塞水系,污染水体等新问题。
4.引进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着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目前,社区 实有的约5400亩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由农主有自行流转给外地大户从事普通农产品种植,近2000亩水面分散开展普通水产养殖,而设施农业只有二三百亩。在现有政策条件下,提升土地集中程度,引进具有一定资金、人才、技术及市场竞争实力的企业,改造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与规模效益,推进现代农业乃至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5.继续多方面筹措资金,解决社区 群众急需民生需求。按计划逐步实施其余23个自然村内主要道路硬质化及健身休闲场地建设工程,设置村头停车场,加强田间沟渠、堤防水域的管理维护,改善村庄生活环境。加快拓宽龙秦路并架设节能路灯,进一步改善社区主干道交通达高新园的捷径,满足群众上下班通行需要,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社区的现状与发展
1.基础设施比较健全。自来水已经实现区域一体供水,村民100%喝上了长江水,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居民通电及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了100%,供水、防洪排涝、用电保障水平较高,临近337省道、龙眠大道、宁杭高速等主干道,对外交通便捷,6公里长的龙秦路横贯社区,目前正在拓宽改造,通达各自然村的道路均已实现硬质化,移动通信信号实现了全覆盖。
2.收入比较稳定。村社区居民家庭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主要从事保洁、保安绿化养护、打临工等,但子女大多在集镇、东山南京等地就业,其中少部分的自主创业,收入较高。就业主要在工业与服务业行业中,26户中以农业种植为主业的只有一户。
3.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除灌溉电费外原来所有的涉农税税费早已全免,种植补助逐年提高,目前已达每年120多元一亩补助,发放时及时足额,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及养老保险全覆盖,医药费报销标准逐年提高,报销范围也在扩大,养老金逐步提高且发放及时,老年从做公交车只要四折,70风以上老人全免等等,所有这些惠农政策均得到了不折不扣地落实,甚至高于政策标准。
4.为民办实事明显提速。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产生的基础上,去年6月社区新一届党总支领导班子经公推直选产生,现在两委班子及工作人员11人,30岁以下2人,50岁以上2人,总体年富力强、有文化、有经验、群众认可度高,服务意识较强。便民服务大厅正在着手建设,就业、计生、养老医疗、培训等服务及时,态度较好,农村公交已经通过主要村庄,孩子上学有校车接送。近一年来,社区多方筹措资金,为伊村、蔡村、涵头上、西柏村4个自然村的村内主要道路铺设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在蔡村、章京、张家边3个自然村修建了休闲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方便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各自然村均进行了村庄环境整治,并配备了专职保洁人员,社区负责垃圾集中清运,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与诉求
1.土地经营规模小、效益低,集体经济薄弱。双新社区是一个农业社区,传统的稻麦油田等粮食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比较稳定,本地从业人员中基本都是50岁至60岁以上的老年人,。社区现有5400亩耕地中,约有70%已经流转给安徽、苏北等外地农民经营,主要种植蔬菜与粮食,规模一般有二三十亩到三百左右,有一定规模,但种植品种、耕作方式比较传统。工业及第三产业微乎其微,只有极少的存量房产出租办企业,这点租金也就是社区集体经济的主要固定来源,一年也就20万元左右,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2.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足,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较低。除了区域防洪除涝设施外,田间的沟、渠、路、桥、涵、闸、站等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田块、水面散乱零碎,设施农业面积还不到5%,不能满足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从事种植养殖的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足,致使生产品种竞争力不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造成水体水质富营养化,反过来影响种养殖产产品品质,形成恶性循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作为市场主体所起的作用有限,无论是本地农户还是外来承包户,真正的组织化程度都比较低、获取、分析、研判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弱,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以及技术限制,农业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
3.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改善难度大。2200多户,26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还不到80户,不少村只有20多户人家,是小的只有10多户。如此分散,一个圩区平坦的土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来村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的建设难度加大、投入大、效益低,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走访中几乎所有群众把村庄内铺设水泥路作为头号诉求,其次是村内停车场、健身休闲场地建设等,约有一半的受访村民希望被拆迁集中安置进城镇小区居住,或集中居住、集中土 地、村民持股进行集体农庄建设。
4.受访居民提出的其它一些访求和期盼。如提高合作社医疗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增加 校车数量,以避免多次往返,以致使孩子起床太早影响睡眠;加强河道堤防管护,加大河塘清淤、农田设施建设力度;安装村内路灯;改进秸秆处理机制,以免形成堵塞机耕桥与田间沟渠、污染水体影响环境等新问题。
三、对策与建设
1.开展三集中政策研究,支持、引导新农村建设。留在村里的几乎都老年人,本地人种田的很多少,村子分散,每户房子不少,住的人不多,不少年轻人,周未节假日才回村,特别是大多群众期盼、支持被拆迁集中居住到居民小区。从这些现象看同苏南一些地方本世纪初开 展“三集中”的条件相似,可像双新社区这样既不靠城镇,也不在园区范围内,经济基础薄弱,又如何破题启动?有必要开展调查与政策研究,制定可行、适度的规划计划,引导新农村建设。
2.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农业社区加快发展新路径。江宁在建设幸福乐居生态品质新城的同时,也成功打造了一批以“金花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让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社区村庄旧貌换新颜,也让农村居民看到了他们的美好愿景。区委 实行分类考核、分类指导,使政策研究、政策扶持更具指向性,使引导、指导更具针对性。
3.继续加大对经济薄弱社区多渠道扶持力度。对于这种地理位置的社区,如果没有特别的外界机遇,增强社区自身造血能力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帮助他们筹集实施民生工程所需要资金、帮助社区解决农业、水利、环境、交通等群众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秸秆的出路问题 ,能否改进秸秆还田的技术或推广适应现有秸秆还田技术或推广适应现有秸秆还田方式的播种技术,使得切碎还田的短秸秆不致影响播种发芽,能否增加补贴鼓励相关企业收购或动走秸秆,既可进行有效利用,也可避免产生乱堆乱弃、堵塞水系,污染水体等新问题。
4.引进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着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目前,社区 实有的约5400亩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由农主有自行流转给外地大户从事普通农产品种植,近2000亩水面分散开展普通水产养殖,而设施农业只有二三百亩。在现有政策条件下,提升土地集中程度,引进具有一定资金、人才、技术及市场竞争实力的企业,改造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与规模效益,推进现代农业乃至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5.继续多方面筹措资金,解决社区 群众急需民生需求。按计划逐步实施其余23个自然村内主要道路硬质化及健身休闲场地建设工程,设置村头停车场,加强田间沟渠、堤防水域的管理维护,改善村庄生活环境。加快拓宽龙秦路并架设节能路灯,进一步改善社区主干道交通达高新园的捷径,满足群众上下班通行需要,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