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她喜欢耗费大量笔墨描述各式各样的家庭生活,而这些家庭大多危机重重。在她笔下出现的孩子,大都具有敏感、反叛、内向的特质。他们的童年是压抑的、充满创伤的。这种创作现象与莱辛本人经历十分相关,莱辛的童年是不愉快的,这也间接造成她成年后的婚姻不幸。因此,在莱辛的作品中充满了回忆和反思的意味,而家庭中情感忽视和责任缺失的问题更成为她思考和展现的重点。
关键词:创伤;家庭;忽视;责任
在心理学领域,人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会影响他的一生。童年创伤的形成有多种情况。除了肉体上的虐待,或言语上的辱骂等,很多创伤的形成是慢性的、长期的,在一些看似寻常的环境下,创伤的形成更为隐秘和复杂。这种创伤形成的最典型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期接受启蒙教育的最基本单位,孩子的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大多取决于家庭背景。在莱辛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压抑而敏感的孩子和危机重重的家庭,她对孩子的内心探析有着异于常人的细致,通过还原自身经历和后期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家庭创伤的形成。由于莱辛个人的成长经历,在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情感忽视和责任缺失产生的创伤。
一、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是造成家庭创伤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爱与归属等需求的忽视。相较于打骂体罚属于身体上的虐待,这种行为可归属于情感上的虐待。日常普通琐碎的家庭生活,使很多父母疏于表达亲情,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创伤在他们不经意的日常中默默形成。
家庭作为人类在孩童时期接触到的最小的权力单位,不仅仅是给予孩子庇护和抚养的地方,更是一个使孩子受到规训和束缚的场域。成年的父母作为家庭之主,掌有绝大部分的控制权,从各个方面对子女施加影响。在精神分析领域,家庭中角色的完整性是家庭稳固的保障。父亲、母亲、孩子三者缺一不可。父亲,是权威的代表,他能够更好的启发和训导孩子,通过男性化视角引导孩子看待世界、用理性引导孩子的思维。因此,父亲是原始家庭三角架构中重要的一角,父亲角色的缺席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失衡。
拉康曾提出“父亲是一种隐喻”的思想,他所指的父親是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着秩序、法规,而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真实存在着的父亲。因此,即便是真实的生理意义上的父亲离世了,具有象征性的父亲依然能够存在,可以通过他人的话语或者某些事物等展现父亲的象征力量,发挥着父亲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反之,即便是生理上的父亲还在世,也有可能没有发挥出上述的力量和作用。这种情况下,缺乏父亲力量支撑的家庭关系依然是不健康、不完善的。
在莱辛看来,她的父亲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战争夺走了父亲的魂魄、夺走了父亲几乎所有的生命力,使他余生都无法正常扮演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在莱辛的成长中,父亲总是沉浸在对战中的回忆和诉说中,战争后遗症使他成为一个不断生病,需要被别人照顾的人。他游走于自己的世界,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更无法参与到莱辛的成长中。从小到大,莱辛对父亲的认知是,脆弱、冷漠。在《玛莎·奎斯特》中,玛莎绝望的对母亲抱怨自己的父亲:“他甚至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他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见我们了……”玛莎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颤抖、眼泪止不住下掉,说明她的内心充满了压抑的愤怒和委屈。对家庭关系维护的冷漠、对子女缺乏沟通和引导、常年的生理和心理疾病都在弱化着父亲的地位和力量,莱辛认为,在她的成长历程中,父亲是缺席的、不存在的,她的亲生父亲没有发挥出父亲在家庭中该有的作用,也导致了她性格中阴郁的一面。
父亲的缺席,使孩童无法通过父亲对外界进行观察、产生兴趣,他们只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家庭内部。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占据上风,甚至母亲会无意识的试图充当父亲的角色,但很难成功取代孩子在情感上对父亲的需求。母亲与孩子的冲突变得集中,又缺乏父亲从中的协调作用,使得家庭生活氛围变得压抑和病态。莱辛在成长期对母亲充满了反抗的情绪,不论是在自传中还是在采访中,莱辛从不避讳自己与母亲的矛盾。她笔下几乎所有的女主人公都对自己的母亲心怀不满,孩子则都具有冷漠叛逆的特征。不论是《野草在歌唱》的玛丽,还是《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玛莎,作为女儿对母亲无不充满了憎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简甚至对于母亲的死无动于衷。莱辛曾自己承认《玛莎·奎斯特》实际是一部自传,里面的叛逆少女玛莎·奎斯特是莱辛15到18岁成长期的化身。玛莎的母亲奎斯特夫人是一位典型的英国妇女,她独立强势,控制欲极强,以英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要求玛莎,并要求女儿远离那些她看不上的朋友,对女儿的成长过分的干预,忽略了玛莎成长期的各种敏感情绪。这种情感上的粗暴专断从某方面来说导致了女儿的反叛。青春期的玛莎充满了叛逆和敏感,她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冲突成为人们研究儿童教育心理的一个范本。现实中的莱辛从小就继承了母亲独立强势的性格,因此在家缺乏发言权、主张得不到实现等问题给莱辛造成的苦闷尤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玛莎·奎斯特》属于莱辛早期的作品,那时候她缺乏足够的阅历与自我反思,而母亲还试图插手她的恋爱和婚姻,因此当时年轻的莱辛对母亲更多的是不满的情绪。事实上,莱辛一生都在对过往的经理进行回忆,在后期的作品中更是具有了反思的意味,展示出她对父母更加复杂的情感。特别是得知年迈的母亲为了照顾她和孩子,主动学习打字要来做她的秘书,70岁的莱辛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痛苦心情:“这是令人没有办法回避的、超现实、心碎的成分。”
二、责任缺失
莱辛本人先后经历过两段婚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在此期间她育有三个孩子,使她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失败的婚姻和孩子的抚育成为萦绕在她创作中的难以回避的话题。莱辛继承了母亲独立强势的性格,她标榜自由女性,崇尚和追求女性的自主和独立,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必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复杂的现实环境使莱辛深深感受到了这点,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取舍权衡一直充斥在莱辛的作品中,而由此给下一代造成的伤害和遗憾也被莱辛诉诸笔端。 莱辛曾为了自己的自由离开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这段经历被她写入《良缘》中,女主玛莎与第一任丈夫草草结婚,意外怀孕生了一个女儿,但是却声称为了自己以及孩子的自由而离开了女儿和丈夫。因此作品出版后引发了许多评论家对莱辛的谴责。他们借此联想到莱辛本人将自己的第一对子女遗弃在南罗德西亚的行为,指出这是莱辛冷酷无情的证明。事实上,这件事成为莱辛一生的伤痛。在作品中也不断展现出她内心的遗憾。作品中对遗弃之事较高还原度的描述,恰恰是莱辛对此行为的一种愧疚心情的抒发。现实中的莱辛在离开子女后多次回南罗德西亚偷偷看望过他们,作品中的玛莎则完全展现出无情决绝的一面。这是莱辛的深意所在,也展现了莱辛对责任缺失问题背后的反思。“良緣”又可翻译为“合适的婚姻”,具有非常强烈的反讽意味,玛莎与丈夫道格拉斯看似门当户对,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可以看出,玛莎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结合,这种结合始于心血来潮,书中包括玛莎的父母、亲戚朋友,没有人思考婚姻的责任和接下来的后果。在作品中,大部分年轻人视婚姻和生子为儿戏,这种责任感普遍的缺失给下一代带来的是一生的伤痛。
遗弃问题一直使莱辛难以释怀,这导致她在多部作品中反复展现被遗弃的孩子的不幸经历。在《第五个孩子》中,她特意描写了一个异于常人而被家人遗弃的孩子的遭遇。因为天生的粗蛮和智力迟钝,本遭到全家人的抵制,不到三岁就在祖父母和父亲的谋划下被送到了一家所谓的疗养院。被接回来后,母亲为了让他配合甚至拿这段经历威胁他,本立刻退到角落用手做出防备的姿态。当看到身穿白色制服的护士,本会惊恐异常充满敌意。这些都表明失去父母的庇护、在疗养院的可怕经历造成了他最早期的记忆创伤。长大后的本被父母二次抛弃,开始了他渴望理解和温情却不断被骗被伤害的流浪之路。通过对本的描写,莱辛谴责了那些表面上充满爱的父母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揭露了很多披着慈善外衣的社会机构的残酷冷漠。这种描写同样出现在《又来了,爱情》、《浮世畸零人》中的男主和女主身上。
草率的结婚生子,给下一代带来的是不幸的婚姻示范。父母之间不正常的互动甚至冲突更会给孩子的内心蒙上阴影。家庭角色的不稳定性如父亲的暴怒、母亲的哭诉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长期下来,会给孩子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成长于父母的争吵打斗和母亲的哭诉中,《最甜的梦》中保罗目睹了家庭破碎、父亲被捕的悲剧。这些场景最终成为他们一生中摆脱不掉的阴影。
三、结语
家庭问题的背后展现出来的通常是社会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总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代表和展现的是一个更加广大的机构,即社会乃至民族群体。不幸的家庭、创伤的童年大量出现,究其根本,是由社会、民族的不幸所衍生的。反过来,家庭是准备和培养社会生活的地方,个人趋向于根据自己的过去来参照和领会未来,家庭生成的创伤个体将以同样的参照生存于社会,创伤持续产生,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悲剧。莱辛描述家庭创伤,一方面是对她过去经历的一种梳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展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英]多丽丝·莱辛.郑冉然译.玛莎·奎斯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英]多丽丝·莱辛.何颖怡译.第五个孩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关键词:创伤;家庭;忽视;责任
在心理学领域,人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会影响他的一生。童年创伤的形成有多种情况。除了肉体上的虐待,或言语上的辱骂等,很多创伤的形成是慢性的、长期的,在一些看似寻常的环境下,创伤的形成更为隐秘和复杂。这种创伤形成的最典型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期接受启蒙教育的最基本单位,孩子的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大多取决于家庭背景。在莱辛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压抑而敏感的孩子和危机重重的家庭,她对孩子的内心探析有着异于常人的细致,通过还原自身经历和后期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家庭创伤的形成。由于莱辛个人的成长经历,在她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情感忽视和责任缺失产生的创伤。
一、情感忽视
情感忽视是造成家庭创伤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爱与归属等需求的忽视。相较于打骂体罚属于身体上的虐待,这种行为可归属于情感上的虐待。日常普通琐碎的家庭生活,使很多父母疏于表达亲情,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创伤在他们不经意的日常中默默形成。
家庭作为人类在孩童时期接触到的最小的权力单位,不仅仅是给予孩子庇护和抚养的地方,更是一个使孩子受到规训和束缚的场域。成年的父母作为家庭之主,掌有绝大部分的控制权,从各个方面对子女施加影响。在精神分析领域,家庭中角色的完整性是家庭稳固的保障。父亲、母亲、孩子三者缺一不可。父亲,是权威的代表,他能够更好的启发和训导孩子,通过男性化视角引导孩子看待世界、用理性引导孩子的思维。因此,父亲是原始家庭三角架构中重要的一角,父亲角色的缺席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失衡。
拉康曾提出“父亲是一种隐喻”的思想,他所指的父親是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着秩序、法规,而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真实存在着的父亲。因此,即便是真实的生理意义上的父亲离世了,具有象征性的父亲依然能够存在,可以通过他人的话语或者某些事物等展现父亲的象征力量,发挥着父亲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反之,即便是生理上的父亲还在世,也有可能没有发挥出上述的力量和作用。这种情况下,缺乏父亲力量支撑的家庭关系依然是不健康、不完善的。
在莱辛看来,她的父亲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战争夺走了父亲的魂魄、夺走了父亲几乎所有的生命力,使他余生都无法正常扮演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在莱辛的成长中,父亲总是沉浸在对战中的回忆和诉说中,战争后遗症使他成为一个不断生病,需要被别人照顾的人。他游走于自己的世界,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更无法参与到莱辛的成长中。从小到大,莱辛对父亲的认知是,脆弱、冷漠。在《玛莎·奎斯特》中,玛莎绝望的对母亲抱怨自己的父亲:“他甚至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他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见我们了……”玛莎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颤抖、眼泪止不住下掉,说明她的内心充满了压抑的愤怒和委屈。对家庭关系维护的冷漠、对子女缺乏沟通和引导、常年的生理和心理疾病都在弱化着父亲的地位和力量,莱辛认为,在她的成长历程中,父亲是缺席的、不存在的,她的亲生父亲没有发挥出父亲在家庭中该有的作用,也导致了她性格中阴郁的一面。
父亲的缺席,使孩童无法通过父亲对外界进行观察、产生兴趣,他们只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家庭内部。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占据上风,甚至母亲会无意识的试图充当父亲的角色,但很难成功取代孩子在情感上对父亲的需求。母亲与孩子的冲突变得集中,又缺乏父亲从中的协调作用,使得家庭生活氛围变得压抑和病态。莱辛在成长期对母亲充满了反抗的情绪,不论是在自传中还是在采访中,莱辛从不避讳自己与母亲的矛盾。她笔下几乎所有的女主人公都对自己的母亲心怀不满,孩子则都具有冷漠叛逆的特征。不论是《野草在歌唱》的玛丽,还是《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玛莎,作为女儿对母亲无不充满了憎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简甚至对于母亲的死无动于衷。莱辛曾自己承认《玛莎·奎斯特》实际是一部自传,里面的叛逆少女玛莎·奎斯特是莱辛15到18岁成长期的化身。玛莎的母亲奎斯特夫人是一位典型的英国妇女,她独立强势,控制欲极强,以英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要求玛莎,并要求女儿远离那些她看不上的朋友,对女儿的成长过分的干预,忽略了玛莎成长期的各种敏感情绪。这种情感上的粗暴专断从某方面来说导致了女儿的反叛。青春期的玛莎充满了叛逆和敏感,她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冲突成为人们研究儿童教育心理的一个范本。现实中的莱辛从小就继承了母亲独立强势的性格,因此在家缺乏发言权、主张得不到实现等问题给莱辛造成的苦闷尤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玛莎·奎斯特》属于莱辛早期的作品,那时候她缺乏足够的阅历与自我反思,而母亲还试图插手她的恋爱和婚姻,因此当时年轻的莱辛对母亲更多的是不满的情绪。事实上,莱辛一生都在对过往的经理进行回忆,在后期的作品中更是具有了反思的意味,展示出她对父母更加复杂的情感。特别是得知年迈的母亲为了照顾她和孩子,主动学习打字要来做她的秘书,70岁的莱辛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痛苦心情:“这是令人没有办法回避的、超现实、心碎的成分。”
二、责任缺失
莱辛本人先后经历过两段婚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在此期间她育有三个孩子,使她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失败的婚姻和孩子的抚育成为萦绕在她创作中的难以回避的话题。莱辛继承了母亲独立强势的性格,她标榜自由女性,崇尚和追求女性的自主和独立,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必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复杂的现实环境使莱辛深深感受到了这点,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取舍权衡一直充斥在莱辛的作品中,而由此给下一代造成的伤害和遗憾也被莱辛诉诸笔端。 莱辛曾为了自己的自由离开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这段经历被她写入《良缘》中,女主玛莎与第一任丈夫草草结婚,意外怀孕生了一个女儿,但是却声称为了自己以及孩子的自由而离开了女儿和丈夫。因此作品出版后引发了许多评论家对莱辛的谴责。他们借此联想到莱辛本人将自己的第一对子女遗弃在南罗德西亚的行为,指出这是莱辛冷酷无情的证明。事实上,这件事成为莱辛一生的伤痛。在作品中也不断展现出她内心的遗憾。作品中对遗弃之事较高还原度的描述,恰恰是莱辛对此行为的一种愧疚心情的抒发。现实中的莱辛在离开子女后多次回南罗德西亚偷偷看望过他们,作品中的玛莎则完全展现出无情决绝的一面。这是莱辛的深意所在,也展现了莱辛对责任缺失问题背后的反思。“良緣”又可翻译为“合适的婚姻”,具有非常强烈的反讽意味,玛莎与丈夫道格拉斯看似门当户对,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可以看出,玛莎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结合,这种结合始于心血来潮,书中包括玛莎的父母、亲戚朋友,没有人思考婚姻的责任和接下来的后果。在作品中,大部分年轻人视婚姻和生子为儿戏,这种责任感普遍的缺失给下一代带来的是一生的伤痛。
遗弃问题一直使莱辛难以释怀,这导致她在多部作品中反复展现被遗弃的孩子的不幸经历。在《第五个孩子》中,她特意描写了一个异于常人而被家人遗弃的孩子的遭遇。因为天生的粗蛮和智力迟钝,本遭到全家人的抵制,不到三岁就在祖父母和父亲的谋划下被送到了一家所谓的疗养院。被接回来后,母亲为了让他配合甚至拿这段经历威胁他,本立刻退到角落用手做出防备的姿态。当看到身穿白色制服的护士,本会惊恐异常充满敌意。这些都表明失去父母的庇护、在疗养院的可怕经历造成了他最早期的记忆创伤。长大后的本被父母二次抛弃,开始了他渴望理解和温情却不断被骗被伤害的流浪之路。通过对本的描写,莱辛谴责了那些表面上充满爱的父母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揭露了很多披着慈善外衣的社会机构的残酷冷漠。这种描写同样出现在《又来了,爱情》、《浮世畸零人》中的男主和女主身上。
草率的结婚生子,给下一代带来的是不幸的婚姻示范。父母之间不正常的互动甚至冲突更会给孩子的内心蒙上阴影。家庭角色的不稳定性如父亲的暴怒、母亲的哭诉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长期下来,会给孩子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成长于父母的争吵打斗和母亲的哭诉中,《最甜的梦》中保罗目睹了家庭破碎、父亲被捕的悲剧。这些场景最终成为他们一生中摆脱不掉的阴影。
三、结语
家庭问题的背后展现出来的通常是社会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总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代表和展现的是一个更加广大的机构,即社会乃至民族群体。不幸的家庭、创伤的童年大量出现,究其根本,是由社会、民族的不幸所衍生的。反过来,家庭是准备和培养社会生活的地方,个人趋向于根据自己的过去来参照和领会未来,家庭生成的创伤个体将以同样的参照生存于社会,创伤持续产生,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悲剧。莱辛描述家庭创伤,一方面是对她过去经历的一种梳理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展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英]多丽丝·莱辛.郑冉然译.玛莎·奎斯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英]多丽丝·莱辛.何颖怡译.第五个孩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