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课程特色等方面论述了普通生物学课程框架的构建,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科学教育;教学
一、课程设置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师师资极度缺乏,很多为非专业教师,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生物学知识、丰富拓展视野,同时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为专业发展打下基础。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配合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培养具有综合自然科学知识、综合科学教育能力、综合科学素养的新型师资。根据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在这三大领域中,生命科学显然排在了第一位,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此课程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主要介绍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科学的最新成就和前沿动态,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相关人才打好基础[1]。
二、教学内容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需求,我们将教学内容精简为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生命与环境,生命的起源进化与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等9大模块,其中重点模块是植物和动物部分,因为这些内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或称之为系统。教学内容的结构是由学科的固有规律决定的,它随学科的发展,亦即我们对生命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改变,是教学内容完整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课程有两大主线:其一是以生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结构层次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即从个体生物学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微观方向是从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宏观方向是从群体生物学到生态学。生物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现象在高度的多样性后面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生物界是一个整体,在分子和细胞的功能与结构、有机体的稳态、发育、遗传、适应与进化等方面存在着对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因此我们将生命的本质属性及生命现象的统一性作为第二条主线,以第一条主线为经,第二条为纬,编织成完整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2]。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
教学的中心和主体都是学生,因而对于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高职高专学生的普遍特点: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为他们基础不够扎实,因而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但是他们喜欢实践、参与和动手,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因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在动植物部分的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定的任务,如校园植物的调查识别、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等,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教材选择的是杨玉红、王锋尖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生物类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生物学》,该教材体系新颖,内容完整、精炼,结构合理、明晰。同时选择陈阅增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和员冬梅、徐启红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生物学》作为参考教材。其他教学资源方面,首先硬件设施方面,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得理论教学变得直观、有趣。实践教学方面,生物实验室条件较为完备,能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要。最后,我们拥有较为强大的教师团队,4名专业教师,其中有三人为副教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
五、教学方法
结合学科特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将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激励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同时,注重实验技能的操作和任务驱动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3]。任务驱动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现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6]。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使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六、课程特色
經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这门课程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高等教育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进而独立思考[2],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考试,而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会给学生介绍生命科学现阶段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和科研意识。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的时候,在讲解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介绍了《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以北方白犀牛(世界仅存7头)和非洲鬼狒的皮肤细胞为材料,通过逆转录酶病毒等现代生物工程方法,对这些细胞进行“重置”(重新编排),成功制造出可以分化成为多种功能细胞的干细胞(包括配子在内),有望用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还有《Cell》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一种干细胞能控制头发生长。该文章中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皮肤脂肪层中存在一种脂肪前体干细胞,该细胞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刺激小鼠毛发的再生。秃顶男性毛囊根部也存在这类干细胞,只是“长睡不醒”。而脂肪前体干细胞,产生的名为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恢复小鼠毛发的生长。如能用活跃的脂肪前体干细胞与毛囊底部休眠的干细胞进行“交流”,或许能让头发再次生长出来。通过这种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对于生物学这一实验学科的研究方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培养了良好的专业学习能力,对今后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引入国际顶尖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一节内容的时候引入哥伦比亚大学的视频公开课,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同时为了突出师范性,我们会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上台讲练的机会。如在学习被子植物分类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給学生极大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学生在授课前的相互讨论、沟通,反复演练、试讲,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5],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践性强
该课程总学时为90,其中实践课程达到了40学时,突出了本课程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设置了13个实验和两个技能大赛,除了安排细胞形态观察和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徒手切片的制作、动物组织切片的观察、鲫鱼的解剖等常规实验外,还选择了植物蜡叶标本的制作、叶脉书签的制作等动手能力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此外,还组织开展了昆虫标本制作和校园植物识别调查两个技能大赛。
总之,该课程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和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学习能力。学会了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客观地分析和评论自然界和社会上与生物学相关的现象。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韩德民,葛继志,陈钦耀.高等学校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3]赵田夫.科学教育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
[4]李江滨,杨丽梅,余涌珠.“角色互换”互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J].科教导刊,2012(29):176-177.
[5]魏颖慧.角色互换式系统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6):23-24.
[6]李群,黄幼生,陈明净.病理学课外复习中采用以任务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5):725-728.
(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科学教育;教学
一、课程设置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师师资极度缺乏,很多为非专业教师,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生物学知识、丰富拓展视野,同时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为专业发展打下基础。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配合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培养具有综合自然科学知识、综合科学教育能力、综合科学素养的新型师资。根据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在这三大领域中,生命科学显然排在了第一位,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此课程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主要介绍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科学的最新成就和前沿动态,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相关人才打好基础[1]。
二、教学内容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需求,我们将教学内容精简为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生命与环境,生命的起源进化与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等9大模块,其中重点模块是植物和动物部分,因为这些内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或称之为系统。教学内容的结构是由学科的固有规律决定的,它随学科的发展,亦即我们对生命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改变,是教学内容完整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课程有两大主线:其一是以生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结构层次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即从个体生物学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微观方向是从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宏观方向是从群体生物学到生态学。生物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现象在高度的多样性后面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生物界是一个整体,在分子和细胞的功能与结构、有机体的稳态、发育、遗传、适应与进化等方面存在着对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因此我们将生命的本质属性及生命现象的统一性作为第二条主线,以第一条主线为经,第二条为纬,编织成完整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2]。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
教学的中心和主体都是学生,因而对于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高职高专学生的普遍特点: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为他们基础不够扎实,因而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但是他们喜欢实践、参与和动手,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因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在动植物部分的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一定的任务,如校园植物的调查识别、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等,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教材选择的是杨玉红、王锋尖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生物类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生物学》,该教材体系新颖,内容完整、精炼,结构合理、明晰。同时选择陈阅增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和员冬梅、徐启红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生物学》作为参考教材。其他教学资源方面,首先硬件设施方面,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得理论教学变得直观、有趣。实践教学方面,生物实验室条件较为完备,能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要。最后,我们拥有较为强大的教师团队,4名专业教师,其中有三人为副教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
五、教学方法
结合学科特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将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激励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同时,注重实验技能的操作和任务驱动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3]。任务驱动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现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6]。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使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六、课程特色
經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这门课程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高等教育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进而独立思考[2],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考试,而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们会给学生介绍生命科学现阶段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和科研意识。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的时候,在讲解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介绍了《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以北方白犀牛(世界仅存7头)和非洲鬼狒的皮肤细胞为材料,通过逆转录酶病毒等现代生物工程方法,对这些细胞进行“重置”(重新编排),成功制造出可以分化成为多种功能细胞的干细胞(包括配子在内),有望用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还有《Cell》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一种干细胞能控制头发生长。该文章中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皮肤脂肪层中存在一种脂肪前体干细胞,该细胞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刺激小鼠毛发的再生。秃顶男性毛囊根部也存在这类干细胞,只是“长睡不醒”。而脂肪前体干细胞,产生的名为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恢复小鼠毛发的生长。如能用活跃的脂肪前体干细胞与毛囊底部休眠的干细胞进行“交流”,或许能让头发再次生长出来。通过这种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对于生物学这一实验学科的研究方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培养了良好的专业学习能力,对今后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引入国际顶尖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一节内容的时候引入哥伦比亚大学的视频公开课,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同时为了突出师范性,我们会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上台讲练的机会。如在学习被子植物分类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給学生极大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学生在授课前的相互讨论、沟通,反复演练、试讲,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5],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践性强
该课程总学时为90,其中实践课程达到了40学时,突出了本课程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设置了13个实验和两个技能大赛,除了安排细胞形态观察和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徒手切片的制作、动物组织切片的观察、鲫鱼的解剖等常规实验外,还选择了植物蜡叶标本的制作、叶脉书签的制作等动手能力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此外,还组织开展了昆虫标本制作和校园植物识别调查两个技能大赛。
总之,该课程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和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学习能力。学会了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客观地分析和评论自然界和社会上与生物学相关的现象。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韩德民,葛继志,陈钦耀.高等学校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3]赵田夫.科学教育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
[4]李江滨,杨丽梅,余涌珠.“角色互换”互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J].科教导刊,2012(29):176-177.
[5]魏颖慧.角色互换式系统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6):23-24.
[6]李群,黄幼生,陈明净.病理学课外复习中采用以任务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5):725-728.
(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