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0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人类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人才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形势的发展要求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精神、探索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现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思想现代化。一是要破知识唯一论,立知能统一观。在教学任务的理解上,由过去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转变到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二是要改变教,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实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由于有疑,必然产生“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等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诱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投入其中,以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前提,进行探究;要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将“问题提出”。
  二、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要既做先生,又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走向和谐。比如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困难时,教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切不可简单粗暴地让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的正确回答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其次,要热爱学生。我们都知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
  第三,要了解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够得着。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去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语文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预习课文,质疑解疑,培养探索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存疑,而且要教给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并教给学生一条探索知识的思路。学生通过自学,会发现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解决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既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作为准备,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如预习《孔乙己》一课时,学生对课文结尾的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一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同时使用?当时,我不是随问而答,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资料,互相讨论去解疑。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大约”一词新指的内容:因为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时,脸色较黑而且瘦,衣衫褴褛,双腿几乎不能行走,靠双手移动,到处行乞;再加上最近几年他又露面,可是又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己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可能死了。接着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对孔乙己不幸而死的必然性的剖析,明确了“的确”一词的含义。这样,通过质疑解疑,不仅解决了问题,同时学生也亲自尝到了质疑的甜头,引发了学习的冲动,从而他们的探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和条件,创设一些能使学生疑问的环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并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成功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考,使之入境,在层层设问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母亲为什么一再央求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
  “我”答应去看花,母亲为什么“喜出望外”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非常喜欢花,可自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为什么?
  母亲对儿子怎样?但自己的身体又是怎样的?
  文章结尾描述了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有什么用?
  你体验到了母爱吗?给大家讲一讲。
  五、利用联想和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构思语言的一种心理解力和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作文时,如果想象丰富合理,那么写出的作文必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先让学生观看了几幅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然后让大家大胆想象。有的想到世界面临着灭亡;有的想到了地球上没有生物等等,通过想象,打开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一篇篇有关环保的小论文就写出来了。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每个国家的地域、历史发展等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的教学与渗透,能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文化渗透;意义;途径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含着语言的不同,也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同样的,对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会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莒县跟其他地方一样,本土文化底蕴醇厚,充分挖掘其优秀价值,能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本文试探讨本土文化——“莒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及课程实施的构建。  【关键词】莒文化;传统文化;本土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源泉——解读“莒文化”  莒文化,是指莒地域之文化,属东夷文化之中
在我们学校,英语学困生总会占有一定的比例,造成他们学习英语困难的因素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这几种:一是地理因素: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处,某些乡村小学不教英语或者对英语不重视,造成部分学生到了初中连26个字母都还不写不会读。因此,他们对英语有陌生感,再加上刚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他们或多或少有些自卑感,很多学生都对英语产生恐惧感,不去尝试就放弃了。二是家庭因素: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抱
在测定9种粗饲料及有关组合的常规成分基础上,实测了它们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DMI),并建立了预测各类粗饲料DMI的模型:豆科牧草DMI(g/d·kgW0.75)=51.26/NDF(%DM);禾本科
刚开始课改实验时常想,数学课无论怎样改,还不是代数学公式,用公式进行运算;几何学定理,用定理进行证明,能改到哪呀。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进行,作为一个课改实验的数学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浅谈几点感想:  一、课堂教学反思  1.研究学生,激励学生乐学、主动学所取得的成效远大于研究教材,研究考题,研究教法。  2.用10分钟让学生悟明白
系统地介绍了作者提出的乳牛营养工程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应用,其中包括:乳牛营养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运行模式;乳牛营养工程技术所涉及的四大调控内容;乳牛营养工程技术所涉
在不同日粮条件下,建立了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营养成分流通速率(Kp)预测模型:Kp=-0.052MBW-0.0046DMI+0.0987FL+5.141(R2=0.897,n=27,P<0.05).并在其它不同的常用日粮条件下进
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已经是中学教育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后进生与优秀学生的成绩之间往往有明显的间隔,后进生人数也不再是屈指可数的几位,而是全班学生人数的一半或小半,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意味着初中生们在进入初三、甚至远未进入中考前就因为数学成绩差被排除在重点高中,甚至大学校门之外。如何避免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寻求平衡发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