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风筝(鲁迅)一文通过回忆作者与弟弟的在误解与冲突中产生的弟兄情谊,抒发了作者对弟弟执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解放民众思想,实现民主平等。
【关键词】冲突与误解 约束 补过 冰心执爱在玉壶
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自由,在课堂与学生一起研讨争论问题,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民主科学性。我在上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时就非常兴奋。我和学生们一同研究《风筝》(鲁迅)的主题,争论十分激烈,结论也令大家吃惊。有的人说《风筝》一文是作者赞颂弟弟的宽容精神,不记哥哥的压制,还有高兴之情。有的人说《风筝》一文是作者的自责精神的表露,他对弟弟的约束太过分了,所以他要以补过来自责。有的人说作者是借《风筝》发表他反对封建礼教的宣言,他对弟弟的约束都是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引起的,不怪作者,他的心是好的。等等。
我在发表看法之前,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鲁迅先生的弟妹是一个日本女人,因为他是哥哥,家里的开销都是由他负担的。这个女人不爱劳动,花费又特别高,因而得到了鲁迅的批评。她于是就在丈夫面前说鲁迅的怪话,说哥哥调戏了她。于是,弟弟就朝哥哥发起了大火。鲁迅为了家里的安定,就离开了家。从那以后,他们两人永远也没有和好。直到解放以后,弟弟周作人才在回忆录上表示自己的歉意。作为兄长的鲁迅,一直希望弟弟能改变对他的看法,不要信日本女人的胡言乱语。在他的心中,弟弟是自己带大的,是亲生的弟兄 ,应该和好如初。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可是,顽固的弟弟 一直没有看哥哥的文章,也一直没有跟哥哥和好。
然后,我发表了我的看法。
《风筝》这篇文章,发表在《野草》上。作者借回忆与弟的的误解与冲突,记叙了他们的与众不同的亲情——冰心执爱在玉壶。
我又提醒学生们,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风筝》一文的形写了哪些东西呢?请大家研究。
同学们讨论以后,发表了看法。
开头写看风筝,生哀情,引起下文。
第二段回忆故乡放风筝的情景和故事。重点之一是叙写作者年轻时对小弟喜放风筝的误解以及兄弟之間的冲突。这里突出了作者对弟弟的压制和虐杀行为。重点之二是写作者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后,对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补过。作者认识到自己不准小弟放风筝甚至强行压迫,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虐杀”。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补过”,希望能得到弟弟的宽容。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作者心里难受:一方面,我已经认识到错了,而被我“虐杀”的弟弟却认为我根本没有错,不必补过。
我问学生:作者要想说什么话呢?是不是单纯地要向弟弟认错,要弟弟宽恕自己,弟兄之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过好日子呢?不是的。《野草》的目的就是在黑暗里挣扎,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味道。1925年的政治氛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革命处于低潮时的鲁迅确实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但是,他不好直接说出来,也不能直接地说出来。他在这里用了隐语,让大家去悟。当然,他是对那个日本女人有所抨击的,她是破坏弟兄情感的罪人!
我提示大家,先找文眼,然后对它进行分析。
《风筝》的文眼:惊异和悲凉。
作者很爱弟弟。他想让他有所出息──读书,出人头地。但是,他偏偏喜欢放风筝,贪玩好耍,没有出息。有一次,他发现弟弟在做风筝。他毁了弟弟亲手做的风筝。他认为他已经尽了一个兄长的责任。他们的冲突是在误解的基础上发生的。
作者二十年后反省自己。作者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后,他认识到自己以前对弟弟的误解和冲突的确错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他认为他的行为是对儿童天性的“虐杀”。
作者恼怒弟弟──他的“补过”行为弟弟一点也不领悟。弟弟的思想道德观一直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化:逆来顺受,一点反抗精神也没有。追寻根源发现原因: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道德对中国人民的禁锢。所以他感到惊异和悲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神就是作者要说而没有说出的话:真正虐杀儿童天性的是封建的思想道德观念。要想使中国的儿童真正幸福,只有一条道路——砸烂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解放全国人民的思想,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425500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沱江中学)
【关键词】冲突与误解 约束 补过 冰心执爱在玉壶
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自由,在课堂与学生一起研讨争论问题,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民主科学性。我在上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时就非常兴奋。我和学生们一同研究《风筝》(鲁迅)的主题,争论十分激烈,结论也令大家吃惊。有的人说《风筝》一文是作者赞颂弟弟的宽容精神,不记哥哥的压制,还有高兴之情。有的人说《风筝》一文是作者的自责精神的表露,他对弟弟的约束太过分了,所以他要以补过来自责。有的人说作者是借《风筝》发表他反对封建礼教的宣言,他对弟弟的约束都是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引起的,不怪作者,他的心是好的。等等。
我在发表看法之前,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鲁迅先生的弟妹是一个日本女人,因为他是哥哥,家里的开销都是由他负担的。这个女人不爱劳动,花费又特别高,因而得到了鲁迅的批评。她于是就在丈夫面前说鲁迅的怪话,说哥哥调戏了她。于是,弟弟就朝哥哥发起了大火。鲁迅为了家里的安定,就离开了家。从那以后,他们两人永远也没有和好。直到解放以后,弟弟周作人才在回忆录上表示自己的歉意。作为兄长的鲁迅,一直希望弟弟能改变对他的看法,不要信日本女人的胡言乱语。在他的心中,弟弟是自己带大的,是亲生的弟兄 ,应该和好如初。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可是,顽固的弟弟 一直没有看哥哥的文章,也一直没有跟哥哥和好。
然后,我发表了我的看法。
《风筝》这篇文章,发表在《野草》上。作者借回忆与弟的的误解与冲突,记叙了他们的与众不同的亲情——冰心执爱在玉壶。
我又提醒学生们,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风筝》一文的形写了哪些东西呢?请大家研究。
同学们讨论以后,发表了看法。
开头写看风筝,生哀情,引起下文。
第二段回忆故乡放风筝的情景和故事。重点之一是叙写作者年轻时对小弟喜放风筝的误解以及兄弟之間的冲突。这里突出了作者对弟弟的压制和虐杀行为。重点之二是写作者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后,对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补过。作者认识到自己不准小弟放风筝甚至强行压迫,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虐杀”。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补过”,希望能得到弟弟的宽容。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作者心里难受:一方面,我已经认识到错了,而被我“虐杀”的弟弟却认为我根本没有错,不必补过。
我问学生:作者要想说什么话呢?是不是单纯地要向弟弟认错,要弟弟宽恕自己,弟兄之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过好日子呢?不是的。《野草》的目的就是在黑暗里挣扎,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味道。1925年的政治氛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革命处于低潮时的鲁迅确实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但是,他不好直接说出来,也不能直接地说出来。他在这里用了隐语,让大家去悟。当然,他是对那个日本女人有所抨击的,她是破坏弟兄情感的罪人!
我提示大家,先找文眼,然后对它进行分析。
《风筝》的文眼:惊异和悲凉。
作者很爱弟弟。他想让他有所出息──读书,出人头地。但是,他偏偏喜欢放风筝,贪玩好耍,没有出息。有一次,他发现弟弟在做风筝。他毁了弟弟亲手做的风筝。他认为他已经尽了一个兄长的责任。他们的冲突是在误解的基础上发生的。
作者二十年后反省自己。作者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后,他认识到自己以前对弟弟的误解和冲突的确错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他认为他的行为是对儿童天性的“虐杀”。
作者恼怒弟弟──他的“补过”行为弟弟一点也不领悟。弟弟的思想道德观一直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化:逆来顺受,一点反抗精神也没有。追寻根源发现原因: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道德对中国人民的禁锢。所以他感到惊异和悲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神就是作者要说而没有说出的话:真正虐杀儿童天性的是封建的思想道德观念。要想使中国的儿童真正幸福,只有一条道路——砸烂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解放全国人民的思想,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425500湖南省江华县沱江镇沱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