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对山东省滨州市样本调查和区域实证对比认为,区域流通中现金(M0)的总量可能取决于当地的经济资本总规模与人口数量间的比例关系等,但现金投放回笼的区域结构差异则决定于其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占比。
关键词:流通中现金;现金净投放;产业结构;投资率;消费率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2-0053-03、
一般地,一个地区的M0是指某时点末居民、企业、政府等各住户单位的手持现金或库存现金总和,由一定时期内金融部门对住户部门现金投放量与回笼量的累计轧差额+现金净流入(流出)+期初库存—期末库存构成。M0的影响因素包括GDP、投资、消费、居民收入、支付手段虚拟化水平等等。
滨州市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处于中游水平,而存款、贷款、现金回笼的增长率却处于前列,2011年现金净投放量居山东省第三位。滨州市现金净投放与GDP等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理论和认识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山东中等发展地区,滨州市为什么是高额现金净投放地区?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一、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现金净投放:滨州个案
1995年以前,滨州市为传统农业发达地区,1995年起工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2003年起在“工业兴市”战略下,滨州市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推动地区经济增速开始居于山东省前列。2003—2008年,滨州市GDP增速远超山东省平均水平。至2011年末,滨州市当年GDP达到1817.6亿元,较上年增长12%,增速较山东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与临沂、淄博并列全省增速第六位。
投资是驱动滨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至2001年,滨州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开始超出。2003年滨州投资增长率从上年的25.7%突增至2003年的历史最高点83.2%,并连续保持了三年50%以上的增速。滨州市投资率(投资额/GDP)在2002年为31.7%,低于全国10.5个百分点,至2005年达到峰值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
进一步,支撑高投资的资本是地区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信贷的快速增加。2005至2007年,滨州市贷款增速曾连续18个月居山东省第一位。2011年末,滨州市各项存款增速22.79%,存款增速与存贷比均居山东省第一位;贷款增速17.5%,居山东省第5位,2012年3月末贷款增幅跃居全省第3位。
GDP、投资、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现金投放提供了基础。在2006年以前,滨州市现金净投放的增加与GDP等保持了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现金净投放的变化领先于GDP增速的变化。2002—2003年,滨州市现金净投放由14.9亿元增加到24.1亿元,增长61.7%,同期GDP增速由2003年的11.2%提高至19.5%, 2004年达到28.3%(见图1);2004年现金净投放增长率由61.7%降至32.4%,2005年GDP增速回落了2.5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现金净投放与GDP及贷款增长的关系呈弱相关状态。2007年、2009年现金净投放呈现两次回落,地区GDP增速在2007—2008年小幅回落,2009年呈现与现金净投放趋势一致的大幅回落;2010—2011年,滨州市现金净投放分别为71.7亿元和97亿元,其增长率分别为30.84%和35.29%,同期GDP增速分别回升至14.51%和17.15%,投资增长率由2008年的7.4%回升至2010年的22.6%。2012年滨州市继续保持高投放态势,净投放额80亿元。
[图1:GDP与现金净投放相关关系图
单位:亿元]
二、从货币新增到现金流出:产业结构导向下的投放回笼分化配置
除跨区域的民间自由流动货币外,一个区域的新增货币主要是财政对该地区的转移支出、银行新增贷款、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滨州市除贷款新增幅度在全省领先外,上市公司数量在山东省居第7位,2007年以来累计融资额128.9亿元,居山东省第六位。
(一)产业结构层次导致现金高投放
在当前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的格局下,产业链条层次成为现金净流入或流出的决定条件之一。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沿产业链条循环时,产业链条的哪个环节增值最多便最有可能成为现金驻留和派生最多的环节,从而实现一部分现金的回笼(图2)。
由于滨州本地企业的产业链条大部分位于上、中游的初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较快增长的货币随利润的区域梯度转移溢出到异地下游加工企业,即中下游或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滨州市自工业化以来,主要形成的便是原棉加工、油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制造等几大产业集群,除个别行业外,企业70%以上的产品不直接形成最终消费。截至2011年末,滨州工业销售利润率仅4.8%,不仅远低于其他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11年末第三产业占比36.7%,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缺乏创新性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严重不足,形成的区域产业层次低致使滨州成为资金的集散地,并没有使现金以利润形式留存并回笼本地银行,从而导致现金净投放。
(二)不同产业结构的现金流通特点也对现金投放形成倒逼作用,导致现金“出口”与“入口”地区的不同
根据我们对滨州市最大提取现金户样本数据分析,越是上游的产业链条其用现需求就越多。以全市取现量最大的某商业银行分理处为例,其前30名提现用户中8户为皮业加工企业,日均取款量最高的为107万元,最低的为31万元。据调查,皮业初加工至少包括五六道工序,头道皮加工户与二道皮加工户资金的往来全部以现金形式支付。该分理处其他的几家用现大户包括棉花收购与皮棉加工企业、分散养殖、统购统销的基地式养殖和初加工企业。这些面对千家万户的初加工企业或养殖模式形成了大量的现金需求,而且这种上游链条的现金集散模式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末端链条企业不同,前者形成现金投放,后者形成现金回笼。滨州的地区产业特色便是初、中加工产业链条主导,投放的是现金,回笼的则是中下游的转账货款。 三、区域消费率差异进一步形成后发地区对消费集中城市的现金补贴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导致非银行系统的现金由初中端链条向中下游链条流动,在投资、消费经济结构中便表现为由投资型发展地区向消费型发展地区流动。
首先,投资消费比与现金净投放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由于进口多以非现金进行支付,此处暂不予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可以简单区分为投资型结构或消费型结构。若以投资率/消费率>1作为判断结构类型的标准,滨州市乃至山东省基本为投资型经济结构,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将投资率除以消费率得到投资消费比。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滨州市的投资消费比最低为1.7倍,大部分年份在2—3.2倍之间。虽然滨州市投资率低于山东省,但投资消费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图3时间序列的走势可以看出,滨州市投资消费比与现金净投放相关系数极高。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投资率并不能决定现金的投放回笼状态,只有当投资率较高的同时消费率较低,才形成较高的现金净投放。
[图3:投资消费比与现金净投放相关关系示意图
单位:%]
其次,净投放的现金对产业层次高和消费发达地区形成补贴。现金净投入更多的地区可以形成采购与生产能力,但未必然能够形成当地的消费能力。这既与前文分析的收入在不同生产链条的分配多寡相关,也与人口及消费的地区集中度相关。投入一个地区的现金只有在当地消费才能形成当地金融系统的现金回笼(见图4)。否则,如果这些现金及其派生利润用于异地消费,则形成异地银行的现金回笼。
滨州市2010年消费率为27.8%,这也是该市1998—2011年的最高消费率水平,而此消费率较山东省平均水平低16.3个百分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消费基础设施缺乏均导致滨州居民在本地消费支出的严重不足。以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第11名邹平县为例,该县是滨州市经济最为发达、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但其第三产业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0.8%,低于滨州市第三产业平均占比近6各百分点。
以大型企业为支撑的经济特点具有强化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特点的作用:一极是以企业家为主的高收入群体;另一极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群体。因此,虽然邹平县有远高于全国其他县区的劳动力流动人口,但他们的日常消费难以构成区域现金回笼优势,企业家等高收入群体的异地消费转化为其他地区的现金回笼。
济南、菏泽市均为现金净回笼城市。其中,菏泽市2011年末贷款增幅为山东省第14名,其消费率高达57.03%,为全省消费率最高的城市。以低投资、高消费率支撑的菏泽市经济增长率居山东省第一。菏泽市投资消费比低于1,这使其现金投放需求小,现金回笼超过现金投放,成为现金净回笼地区。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滨州市之所以成为高额现金净投放地区,原因在于:现金的区域物化流动沿跨地区的产业链条循环,现金由初端链条地区向终端地区流动,不同产业链条环节的利润率水平锁定了现金增值率及其回笼率。投资形成现金投放,消费形成现金回笼,而投资消费的比例决定着现金投放回笼的形态。剔除现金沉淀因素,现金净投放恒等现金净流出,且现金净流出倒逼现金净投放。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消费基础服务设施、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缓解现金的区域间流动压力,最终减轻现金投放压力。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S)
关键词:流通中现金;现金净投放;产业结构;投资率;消费率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2-0053-03、
一般地,一个地区的M0是指某时点末居民、企业、政府等各住户单位的手持现金或库存现金总和,由一定时期内金融部门对住户部门现金投放量与回笼量的累计轧差额+现金净流入(流出)+期初库存—期末库存构成。M0的影响因素包括GDP、投资、消费、居民收入、支付手段虚拟化水平等等。
滨州市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处于中游水平,而存款、贷款、现金回笼的增长率却处于前列,2011年现金净投放量居山东省第三位。滨州市现金净投放与GDP等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理论和认识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山东中等发展地区,滨州市为什么是高额现金净投放地区?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一、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现金净投放:滨州个案
1995年以前,滨州市为传统农业发达地区,1995年起工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农业。2003年起在“工业兴市”战略下,滨州市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推动地区经济增速开始居于山东省前列。2003—2008年,滨州市GDP增速远超山东省平均水平。至2011年末,滨州市当年GDP达到1817.6亿元,较上年增长12%,增速较山东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与临沂、淄博并列全省增速第六位。
投资是驱动滨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至2001年,滨州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开始超出。2003年滨州投资增长率从上年的25.7%突增至2003年的历史最高点83.2%,并连续保持了三年50%以上的增速。滨州市投资率(投资额/GDP)在2002年为31.7%,低于全国10.5个百分点,至2005年达到峰值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
进一步,支撑高投资的资本是地区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信贷的快速增加。2005至2007年,滨州市贷款增速曾连续18个月居山东省第一位。2011年末,滨州市各项存款增速22.79%,存款增速与存贷比均居山东省第一位;贷款增速17.5%,居山东省第5位,2012年3月末贷款增幅跃居全省第3位。
GDP、投资、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现金投放提供了基础。在2006年以前,滨州市现金净投放的增加与GDP等保持了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现金净投放的变化领先于GDP增速的变化。2002—2003年,滨州市现金净投放由14.9亿元增加到24.1亿元,增长61.7%,同期GDP增速由2003年的11.2%提高至19.5%, 2004年达到28.3%(见图1);2004年现金净投放增长率由61.7%降至32.4%,2005年GDP增速回落了2.5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现金净投放与GDP及贷款增长的关系呈弱相关状态。2007年、2009年现金净投放呈现两次回落,地区GDP增速在2007—2008年小幅回落,2009年呈现与现金净投放趋势一致的大幅回落;2010—2011年,滨州市现金净投放分别为71.7亿元和97亿元,其增长率分别为30.84%和35.29%,同期GDP增速分别回升至14.51%和17.15%,投资增长率由2008年的7.4%回升至2010年的22.6%。2012年滨州市继续保持高投放态势,净投放额80亿元。
[图1:GDP与现金净投放相关关系图
单位:亿元]
二、从货币新增到现金流出:产业结构导向下的投放回笼分化配置
除跨区域的民间自由流动货币外,一个区域的新增货币主要是财政对该地区的转移支出、银行新增贷款、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滨州市除贷款新增幅度在全省领先外,上市公司数量在山东省居第7位,2007年以来累计融资额128.9亿元,居山东省第六位。
(一)产业结构层次导致现金高投放
在当前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的格局下,产业链条层次成为现金净流入或流出的决定条件之一。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沿产业链条循环时,产业链条的哪个环节增值最多便最有可能成为现金驻留和派生最多的环节,从而实现一部分现金的回笼(图2)。
由于滨州本地企业的产业链条大部分位于上、中游的初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较快增长的货币随利润的区域梯度转移溢出到异地下游加工企业,即中下游或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滨州市自工业化以来,主要形成的便是原棉加工、油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制造等几大产业集群,除个别行业外,企业70%以上的产品不直接形成最终消费。截至2011年末,滨州工业销售利润率仅4.8%,不仅远低于其他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11年末第三产业占比36.7%,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缺乏创新性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严重不足,形成的区域产业层次低致使滨州成为资金的集散地,并没有使现金以利润形式留存并回笼本地银行,从而导致现金净投放。
(二)不同产业结构的现金流通特点也对现金投放形成倒逼作用,导致现金“出口”与“入口”地区的不同
根据我们对滨州市最大提取现金户样本数据分析,越是上游的产业链条其用现需求就越多。以全市取现量最大的某商业银行分理处为例,其前30名提现用户中8户为皮业加工企业,日均取款量最高的为107万元,最低的为31万元。据调查,皮业初加工至少包括五六道工序,头道皮加工户与二道皮加工户资金的往来全部以现金形式支付。该分理处其他的几家用现大户包括棉花收购与皮棉加工企业、分散养殖、统购统销的基地式养殖和初加工企业。这些面对千家万户的初加工企业或养殖模式形成了大量的现金需求,而且这种上游链条的现金集散模式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末端链条企业不同,前者形成现金投放,后者形成现金回笼。滨州的地区产业特色便是初、中加工产业链条主导,投放的是现金,回笼的则是中下游的转账货款。 三、区域消费率差异进一步形成后发地区对消费集中城市的现金补贴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导致非银行系统的现金由初中端链条向中下游链条流动,在投资、消费经济结构中便表现为由投资型发展地区向消费型发展地区流动。
首先,投资消费比与现金净投放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由于进口多以非现金进行支付,此处暂不予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可以简单区分为投资型结构或消费型结构。若以投资率/消费率>1作为判断结构类型的标准,滨州市乃至山东省基本为投资型经济结构,但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将投资率除以消费率得到投资消费比。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滨州市的投资消费比最低为1.7倍,大部分年份在2—3.2倍之间。虽然滨州市投资率低于山东省,但投资消费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图3时间序列的走势可以看出,滨州市投资消费比与现金净投放相关系数极高。由此可以看出:单纯的投资率并不能决定现金的投放回笼状态,只有当投资率较高的同时消费率较低,才形成较高的现金净投放。
[图3:投资消费比与现金净投放相关关系示意图
单位:%]
其次,净投放的现金对产业层次高和消费发达地区形成补贴。现金净投入更多的地区可以形成采购与生产能力,但未必然能够形成当地的消费能力。这既与前文分析的收入在不同生产链条的分配多寡相关,也与人口及消费的地区集中度相关。投入一个地区的现金只有在当地消费才能形成当地金融系统的现金回笼(见图4)。否则,如果这些现金及其派生利润用于异地消费,则形成异地银行的现金回笼。
滨州市2010年消费率为27.8%,这也是该市1998—2011年的最高消费率水平,而此消费率较山东省平均水平低16.3个百分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消费基础设施缺乏均导致滨州居民在本地消费支出的严重不足。以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第11名邹平县为例,该县是滨州市经济最为发达、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但其第三产业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0.8%,低于滨州市第三产业平均占比近6各百分点。
以大型企业为支撑的经济特点具有强化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特点的作用:一极是以企业家为主的高收入群体;另一极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群体。因此,虽然邹平县有远高于全国其他县区的劳动力流动人口,但他们的日常消费难以构成区域现金回笼优势,企业家等高收入群体的异地消费转化为其他地区的现金回笼。
济南、菏泽市均为现金净回笼城市。其中,菏泽市2011年末贷款增幅为山东省第14名,其消费率高达57.03%,为全省消费率最高的城市。以低投资、高消费率支撑的菏泽市经济增长率居山东省第一。菏泽市投资消费比低于1,这使其现金投放需求小,现金回笼超过现金投放,成为现金净回笼地区。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滨州市之所以成为高额现金净投放地区,原因在于:现金的区域物化流动沿跨地区的产业链条循环,现金由初端链条地区向终端地区流动,不同产业链条环节的利润率水平锁定了现金增值率及其回笼率。投资形成现金投放,消费形成现金回笼,而投资消费的比例决定着现金投放回笼的形态。剔除现金沉淀因素,现金净投放恒等现金净流出,且现金净流出倒逼现金净投放。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消费基础服务设施、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缓解现金的区域间流动压力,最终减轻现金投放压力。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