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左”倾现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回答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错误。而教师却似乎以“只要说了话,就是优秀的;只要回答的,就是创新”的标准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其实,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的发言,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对真知善意的否定,对谬误过度的纵容,对正确答案的不负责任,极易导致学生把回答问题的思考化作对溢美之词的追求,或不择手段地抄袭各种资料,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形成对真知的错误认知,进而产生只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的虚荣心,变得固执己见,自信自大。
  所以,在现今课堂教学中,除了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回答问题品质的培养外,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除了对回答问题者的积极性和勇气给予鼓励外,还要的是从回答的内容出发,客观地剖析,把“一味的夸奖”变成“激励与分析并行、鼓励与提高同在”。
  
  倾向之二: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化学习”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基本学习形式之一的“合作学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采用了小组化学习的方式。
  在小组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的现象:一种是“一言堂”,小组中只有成绩较好学生发言,其他人只是充当观众或听众,一种是“杂言堂”,每一个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上一通,但是否形成一致的小组意见,不得而知;一种是“无言堂”,学生虽然坐到了一起,但大家并没有真正进行讨论。
  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一是要注意编组的人员的构成,做到不同能力的学生互相搭配。二是要注意小组讨论问题明确。将要讨论问题的最终表达形式形成一个具体化的要求。三是要协助学生完成小组间明确的责任分工,做到人尽其能。四是要注意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倾向之三:活动式课堂带来的表面热闹
  
  去年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分析的是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一诗。当讲解到“杖藜扶我过桥东”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理解,便让学生来扮演志南。于是,一顶破草帽,一根假拐杖,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尚不论这个活动对学生理解这句话有没有帮助,就是对本诗游春意境的破坏就令人觉得可惜了。为了追求理想中的活跃气氛,不少教师经常采用表演式、游戏式、猜谜式和有奖问答式等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这固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课文出发,与作者进行“文本对话”,进行文章内容的再创造,力求与之共鸣。如果以一些看似热闹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将会大大失去语文教学中的“文”味。
  
  倾向之四: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主角
  
  多种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体辅助教学的“左”倾现象。
  课例1:讲授《鸟语》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由于配音朗读磁带效果好,学生兴趣很浓。教师便一遍又一遍地倒放磁带,让学生随磁带跟读。但最后因缺乏必要的指导,除少数部分学生朗读有进步外,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水平提高不明显。
  课例2:讲解一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执教者操作电脑,让学生欣赏用nash软件做成的课文动画。自始至终,学生大多是在观看动画片式的课件。课后,出现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认读困难、朗读不够流畅的现象。
  作为辅助教学的各种媒体,其作用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不唯使用,只唯实用”应成为使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的准则,绝不能让多媒体牵着课堂的“鼻子”走。
  其实,诸多“左”倾的根源在于课改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矫枉过正,由此极端走向了彼极端,这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属常见现象。如何克服呢?用课程标准上的话来说,“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走单一化、极端化的道路,应该能克服“左”倾的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多媒体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对于小学美术课而言,电脑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种种不足,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了短时高效的目的。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要的,当今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努力去创设情景,把生活搬到课堂,旨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我们也常有这样的困惑,在“小课堂”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对真正生活的体验和经历,经验的获得仍然还停留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交流无法深化和提高。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然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其他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教育质量,并不能单纯地通过提高教学要求来达到,更不能以学生掌握多少的知识来衡量,而是应当通过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来达到。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关键。从我国的总体教学现状看
国际音标是整个语音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小学生是否合适?小学生能否学好国际音标?几年来,我进行了在教字母之前集中教音标的试验。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英语的能力来看,小学生不仅能学音标,而且能学得很好。下面谈谈我对小学音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趣味教学摆脱枯燥    都说国际音标难教、枯燥。是的,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确实比较乏味。如果不在教法上多做文章,小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写的。其内容来源于生活,所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世界。课文只有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的功能才能得到最佳发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如:合作前学生无准备,合作中学生无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合作,而教师无事可做等等,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
古人云:“字如其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教师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也包括书法艺术的学习。但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学生书艺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育人作用。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人作用,力求在提高学生书艺的同时,也能敦行厉行,达到德艺双馨的效
案例:人教课标版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  师出示红蓝纸片问:前面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和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1:红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高,生2:蓝色的大一些,因为它更长。生3:红色的高一些。蓝色的长一些,综合起来大概差不多。  师:差不多,是不是可以准确地说是一样大呀?(生:不能。)  师:直接观察和重叠都难以准确判断,又没有方格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