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看到的课堂应该说越来越贴近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接近语文本身的特质,但同样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进一步改革。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回答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错误。而教师却似乎以“只要说了话,就是优秀的;只要回答的,就是创新”的标准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其实,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的发言,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对真知善意的否定,对谬误过度的纵容,对正确答案的不负责任,极易导致学生把回答问题的思考化作对溢美之词的追求,或不择手段地抄袭各种资料,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形成对真知的错误认知,进而产生只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的虚荣心,变得固执己见,自信自大。
所以,在现今课堂教学中,除了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回答问题品质的培养外,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除了对回答问题者的积极性和勇气给予鼓励外,还要的是从回答的内容出发,客观地剖析,把“一味的夸奖”变成“激励与分析并行、鼓励与提高同在”。
倾向之二: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化学习”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基本学习形式之一的“合作学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采用了小组化学习的方式。
在小组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的现象:一种是“一言堂”,小组中只有成绩较好学生发言,其他人只是充当观众或听众,一种是“杂言堂”,每一个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上一通,但是否形成一致的小组意见,不得而知;一种是“无言堂”,学生虽然坐到了一起,但大家并没有真正进行讨论。
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一是要注意编组的人员的构成,做到不同能力的学生互相搭配。二是要注意小组讨论问题明确。将要讨论问题的最终表达形式形成一个具体化的要求。三是要协助学生完成小组间明确的责任分工,做到人尽其能。四是要注意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倾向之三:活动式课堂带来的表面热闹
去年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分析的是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一诗。当讲解到“杖藜扶我过桥东”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理解,便让学生来扮演志南。于是,一顶破草帽,一根假拐杖,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尚不论这个活动对学生理解这句话有没有帮助,就是对本诗游春意境的破坏就令人觉得可惜了。为了追求理想中的活跃气氛,不少教师经常采用表演式、游戏式、猜谜式和有奖问答式等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这固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课文出发,与作者进行“文本对话”,进行文章内容的再创造,力求与之共鸣。如果以一些看似热闹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将会大大失去语文教学中的“文”味。
倾向之四: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主角
多种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体辅助教学的“左”倾现象。
课例1:讲授《鸟语》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由于配音朗读磁带效果好,学生兴趣很浓。教师便一遍又一遍地倒放磁带,让学生随磁带跟读。但最后因缺乏必要的指导,除少数部分学生朗读有进步外,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水平提高不明显。
课例2:讲解一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执教者操作电脑,让学生欣赏用nash软件做成的课文动画。自始至终,学生大多是在观看动画片式的课件。课后,出现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认读困难、朗读不够流畅的现象。
作为辅助教学的各种媒体,其作用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不唯使用,只唯实用”应成为使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的准则,绝不能让多媒体牵着课堂的“鼻子”走。
其实,诸多“左”倾的根源在于课改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矫枉过正,由此极端走向了彼极端,这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属常见现象。如何克服呢?用课程标准上的话来说,“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走单一化、极端化的道路,应该能克服“左”倾的现象。
倾向之一:“虚伪的赞扬”与“一味的夸奖”
学生每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便置以“你真棒”、“你真太了不起了”之类的褒奖。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究竟如何呢?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回答其实并无多少创新。有的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的是对参考资料的一味抄袭,有的回答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错误。而教师却似乎以“只要说了话,就是优秀的;只要回答的,就是创新”的标准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其实,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的发言,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对真知善意的否定,对谬误过度的纵容,对正确答案的不负责任,极易导致学生把回答问题的思考化作对溢美之词的追求,或不择手段地抄袭各种资料,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形成对真知的错误认知,进而产生只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的虚荣心,变得固执己见,自信自大。
所以,在现今课堂教学中,除了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回答问题品质的培养外,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除了对回答问题者的积极性和勇气给予鼓励外,还要的是从回答的内容出发,客观地剖析,把“一味的夸奖”变成“激励与分析并行、鼓励与提高同在”。
倾向之二: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化学习”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基本学习形式之一的“合作学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采用了小组化学习的方式。
在小组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的现象:一种是“一言堂”,小组中只有成绩较好学生发言,其他人只是充当观众或听众,一种是“杂言堂”,每一个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上一通,但是否形成一致的小组意见,不得而知;一种是“无言堂”,学生虽然坐到了一起,但大家并没有真正进行讨论。
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一是要注意编组的人员的构成,做到不同能力的学生互相搭配。二是要注意小组讨论问题明确。将要讨论问题的最终表达形式形成一个具体化的要求。三是要协助学生完成小组间明确的责任分工,做到人尽其能。四是要注意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倾向之三:活动式课堂带来的表面热闹
去年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分析的是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一诗。当讲解到“杖藜扶我过桥东”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理解,便让学生来扮演志南。于是,一顶破草帽,一根假拐杖,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尚不论这个活动对学生理解这句话有没有帮助,就是对本诗游春意境的破坏就令人觉得可惜了。为了追求理想中的活跃气氛,不少教师经常采用表演式、游戏式、猜谜式和有奖问答式等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这固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课文出发,与作者进行“文本对话”,进行文章内容的再创造,力求与之共鸣。如果以一些看似热闹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将会大大失去语文教学中的“文”味。
倾向之四: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主角
多种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体辅助教学的“左”倾现象。
课例1:讲授《鸟语》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由于配音朗读磁带效果好,学生兴趣很浓。教师便一遍又一遍地倒放磁带,让学生随磁带跟读。但最后因缺乏必要的指导,除少数部分学生朗读有进步外,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水平提高不明显。
课例2:讲解一年级课文《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执教者操作电脑,让学生欣赏用nash软件做成的课文动画。自始至终,学生大多是在观看动画片式的课件。课后,出现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认读困难、朗读不够流畅的现象。
作为辅助教学的各种媒体,其作用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不唯使用,只唯实用”应成为使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的准则,绝不能让多媒体牵着课堂的“鼻子”走。
其实,诸多“左”倾的根源在于课改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教学形式的矫枉过正,由此极端走向了彼极端,这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都属常见现象。如何克服呢?用课程标准上的话来说,“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走单一化、极端化的道路,应该能克服“左”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