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海外“一带一路”相关图书的出版数量、语种、出版机构和作者数量不断增加,涵盖议题和领域不断扩展。海外相关图书的内容及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态度。在图书出版领域,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应重点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着力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正面回应负面论断,以合作传播方式提升对外传播工作实效。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海外图书;出版概况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海外出版图书对这一倡议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总体来看,这些图书中围绕“一带一路”的客观研究和正面解读占据主流,对提升该倡议的国际影响力及海外受众认知度和认可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现实利益冲突、历史文化差异、地缘政治等因素和意识形态偏见影响,误解与疑虑仍存,杂音也不断翻新。
一、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概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为了解海外关于此话题的图书出版情况,笔者以国际电商亚马逊网为主要工作平台,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作为关键词,进行英、法、德、西、日等多语种检索,发现海外专家学者“一带一路”主题的研究成果丰硕,相关图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一)出版数量和语种逐年增加
通过检索可以发现,海外出版的“一帶一路”主题图书在2013年有118种、2014年有145种、2015年有192种、2016年有210种、2017年有240种,累计已达900多种,部分图书数量在海外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中位居前列。
“一带一路”图书的语种覆盖面渐趋广泛。2013~2015年,相关图书语种以英语居多,约占90%。2016年起,语种逐渐扩大到法、德、俄、阿、西、葡、韩、日、泰、土耳其等十多个语种。
出版数量和语种的不断增多,与我国不断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介密切相关。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密集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在众多国际场合发表相关重要讲话。2017年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海外“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
(二)关注主题从古丝绸之路转向“一带一路”的当代价值
五年来,海外出版的“一带一路”图书主题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3~2014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感知仍停留在传统印象中。相关图书的主题是“丝绸之路”,内容多以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旅游风光等为主。
2015~2016年,外界对“一带一路”当代价值的了解日益深入,“新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相关图书主题。这些图书注重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初步成果及其意义。
2017~2018年,相关图书主题转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秩序规则”“丝路建设中的安全保障”等,反映出中国的政策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图书主题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题材类型的变化。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种类逐渐从游记、诗集、摄影集、画册、绘本、藏品集等居多,转向以研究专著、论文集、工具书、手册、有声读物等为主,与时代和形势更加贴近。
(三)作者职业背景更加丰富,选题多元化,学术类出版机构增多
总体来看,从事不同职业的作者,因为其研究领域的不同,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入点也不同,使得相关图书选题更加多元化。以往,汉学家、游记作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是主要的作者群。这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各国政府官员、智库专家、高校学者、商界人士等精英阶层成为研究主力。其中,政府官员拥有宏观视野,分析较为全面,观点具有前瞻性,可能影响国家策略;智库学者的书籍比较客观,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此外,相关图书作者还包括记者、画家、作家、诗人、摄影家、旅游体验家等人群。作者的教育背景、职业身份、工作经历和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选题和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大公共产品,吸引了众多海外专家学者从事专题研究,相关图书作者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埃及、以色列等国家。作者群体的变化带来了出版机构的变化。“丝绸之路”曾经主要是一个历史文化议题,作者往往会选择文化类、大众类出版机构出版相关著作。当前,各国政、商、学界精英更多与时政类、学术类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相关著作,这些出版社迅速成为“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主力军。例如,罗德里奇出版社、麦克米兰出版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集中出版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方面树立起了较强的品牌信誉度。
二、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内容特点
(一)“一带一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研究重点
总体来看,海外学者主要从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他们研究中国的对外政策,观察“一带一路”在亚洲、欧洲、非洲等沿线国家和辐射地区的影响。主要观点如下:
1.中国成为影响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重要力量
意大利学者马迪奥·戴安和西尔维娅·孟奈佳姿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区性新举措:全球治理的多元化进程》一书中,阐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认知的演变,探究中国在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层面的举措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①美国资深研究员娜戴热·罗兰在《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和战略影响》中提到,“一带一路”不仅推出了大批基建改造项目,而且它还是一个宏大的“战略”,服务于中国的愿景,也就是使中国成为欧亚大陆的一大主导力量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力量。②俄罗斯学者在《欧亚大陆连接:高效供应链沿现代丝绸之路联通中亚》中提到,丝绸之路作为大陆桥途经中亚和俄罗斯,为中国和欧洲之间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补充航线”,起到促进欧亚地区开发的作用。③ 2.“一带一路”对世界权力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海外专家学者在其著作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世界权力平衡,将重塑世界体系和大国关系格局。前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埃贡·克伦茨在《中国:如我所见》一书中认为,“一带一路”可能成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的一种替代方案,目前已经影响世界权力平衡。①新加坡学者卢沛颖在《“一带一路”倡议》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以数万亿美元和习近平主席的决心为后盾,是一股横跨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大力量,它改变了世界权力平衡,影响商业、投资、文化和教育等生活各方面。②
3.赞赏“一带一路”引领新一轮全球化发展
一些海外出版图书认为,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开放、包容、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与战略影响》一书指出,中国在21世纪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的倡议,标志着真正意义上全球商贸与文明往来的开端。《“大跃进”2.0:作为发展模式的中国新丝绸之路》一书提及,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和连接亚非欧的经济走廊来引领一个新的全球化黄金时代。③《中国走出去:中国与发展中世界的互动》一书认为,中国遵守现有国际秩序和规范,与美国等大国寻求合作以减少冲突;同时致力于构建更加民主和多极的世界秩序,通过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合作平台来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通过共同筹办多边地区论坛来协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④
(二)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价值及其带来的各领域新发展
研究者评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合作机遇,分析亚欧非各国经济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互补性,探讨沿线国家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期待各国共享“一带一路”成果。主要观点如下:
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海外出版图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推动了地区合作与发展,各项建设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国家有哪些?》一书称,“一带一路”倡议没有明确界定地域界限,是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国际合作倡议,各领域重大项目取得有效进展。①美国学者彭泊宇在《“一带一路”:从倡议到现实》中提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的互利合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②《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中国的战略倡议和新亚洲构想》一书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被看作推动发展经济互惠关系的新平台,而且也被视为中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加强海上安全合作的新机制。③
2.中国高铁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一些海外出版图书以“一带一路”与中国高铁为主题,阐释了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作用。《解读中国新外交政策:丝绸之路和高铁》一书认为,中国高铁走向国外对于平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力量产生了重要影响。④记者出身的威尔·多伊格在《高速帝国:中国的扩张与东南亚的未来》一书中称,“一带一路”的泛亚铁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南亚,带动了整个地区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前所未有的移民潮。荷兰历史学家理查德·格里菲斯在《振兴丝绸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认为,数千公里铁路把东方的重庆与西方的荷兰边境相连。“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和保加利亚都能感受得到。⑤
3.“一带一路”推动各国文化相交相融
一些海外出版图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各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泰国副僧王赵昆通猜在《“一带一路”: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普世观点》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合作带来强大动力,让沿线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再现新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艺术交流、宗教文化和技术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⑥《中国文化之旅:丝绸之路的摄影盛会》一书称,“一带一路”沿线拥有多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区域旅游总量占全球旅游70%以上,将具有异域风情的东方世界与西方的发展联系起来。①
(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有助于防御经济危机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作用是海外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多数沿线国家相信“一带一路”倡议的友好合作有助于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能为全球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与活力。
1.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防御经济危机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一书指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了多领域的海洋经济网络,通过沿海走廊连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②《2018终结地缘政治博弈:执行情报评论》一书中指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阻止2018年金融体系崩盘的唯一方式,否则全球将陷入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糟糕的境地。③新加坡的让·保罗·拉尔松在《新丝绸之路: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与欧洲交汇》一书中,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影响,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中国和北欧—波罗的海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欧亚大陆桥和物流,新丝绸之路将对中亚等地区经济产生影响。④
2.为地区发展带来机遇,欧洲近年关注度增高
原《南华早报》驻北京记者汤姆·米勒在《中国的亚洲梦:沿新丝绸之路建立帝国》一书中称,“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举措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通过大力投资贫困国家、加大彼此贸易往来、帮助兴建基础设施等方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福利,亚洲国家大都愿意搭上中国的发展快车,抓住机遇使本国经济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⑤
近两年,欧洲学者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逐渐增加。保加利亚经济学家、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西米恩·德加科沃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动机、范围和挑战》一書中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整个亚洲和欧洲公路、铁路、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将推动中国及其沿线贸易伙伴经济的发展。⑥意大利学者布雷西亚在《“一带一路”倡议:游戏规则变革者?》一书中认为,中国为意大利提供了很多机会,而意大利现在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地中海区域影响力增长的舞台。①法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德·孟德斯鸠的《丝绸之路》一书分享了作者沿着丝绸之路旅行和探险的经历,揭示了历史上的商业、宗教、文化交流故事对今天的深刻影响。②德国汉学家马可在《丝绸之路的复兴:中国通往欧洲中心》一书中表示,如果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不想在新的时代建设中扮演被动的角色,就需要找寻应对丝绸之路的突破口。③ (四)对“一带一路”的忧虑有所增加
“一带一路”建设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小觑。海外学者对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不确定性的担忧有所加重。
1.关注沿线安全保障与紧张局势
从倡议提出之始,海外出版图书对其前景的预判就已经出现。近期,安保、风险评估、特殊保险和危机管理等成为新话题。《“一带一路”倡议:中欧两方观点》认为,虽然“一带一路”被公认为是有望造福于东西方的跨大洲项目,但是紧张局势、未来面临挑战以及存在的误解仍不可忽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常常忽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社会政治风险。④《中国的私人军队:保卫新丝绸之路》一书认为,从中亚至巴基斯坦,从索马里海岸到马六甲海峡,丝绸之路具有高度不安全性。建立私人安保公司,在海外保护“一带一路”建设人员和财产十分必要。⑤
2.指出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多疑虑
有观点指出,中亚各国存在一种担忧,即随着本国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中国企业和移民的大量涌入会挤占其社会资源、侵蚀其民族文化。东南亚各国存在既想依赖中国、与中国拓宽双边合作发展空间,又希望在南海问题上牵制中国的矛盾心态。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对中国崛起态度迥异,印度对中国崛起充满戒备心理。俄罗斯在保持影响力和与中方合作共赢中寻求平衡。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则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特点。
3.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对四大风险
综合学者观点,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国家治理不完善,这些对基础建设投资极为不利。娜戴热·罗兰甚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四大风险:一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恐怖组织和激进组织可能会对中国项目产生威胁;二是由于当地既存的种族、宗教、领土争端,中国可能被拖入无尽的纷争之中;三是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存在争议和分歧;四是欧亚大陆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体系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各异,而中国对这些缺乏应对经验。
(五)“一带一路”威胁论断表象不断翻新
部分海外专家学者在其著作中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在误解、担忧和质疑。
一是“过剩产能输出论”。该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目的是对外输出中国国内的过剩产能,提振国内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经济发展新动力》一书认为,中国想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经济发展寻求资源、削减过剩工业产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二是“挑战西方秩序论”。有著作指出“一带一路”是“另起炉灶”,将挑战甚至取代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推动中国成为亚欧大陆的主导力量。三是“项目不透明论”。该观点称,很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运作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空间,一些项目虽然签署了协议但并未落实。四是“投资高风险论”。该观点强调,“一带一路”沿线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可能导致一些项目面临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巨大挑战,中国企业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同样面临风险。五是“债权帝国主义论”。这一论调无中生有地攻击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担心一些国家无力偿还中国提供的巨额贷款而被“绑架”陷入债务陷阱,勾勒中国通过债务迫使贷款对象国出让主权的“新殖民主义”形象。《中国对非洲以债养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一书指出,中国通过提供巨額债务来影响一个国家及其政策,中国将这种新型“隐性侵略”方法称为“以债养债”,许多国家因此失去了推行自主外交政策的能力。该书呼吁,非洲国家不要过分依赖中国贷款,以避免其主权受到中国的限制。②
三、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研究发现及应对建议
(一)我国对外传播应重点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
通过研究海外图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关注点可以发现,其世界性影响和当代价值越来越成为出版重点和主线。“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建设成果由各国分享,具有世界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立足当下实际,推动现实进程,面向未来发展的规划。因此,其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既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也必须是中国对外宣介和阐释的重点。这是对国际社会关切的回应,是该倡议走向世界,被外界知晓、理解和认同的关键。
把握住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性和当代性主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和出现的新内容,及时追踪、更新有关数据、提法和论断。在对外传播中,多讲“一带一路”倡议由来的故事,多讲国际合作的故事,多讲我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故事,多讲沿线国家获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故事,多讲“一带一路”最新进展的故事,更为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为倡导建立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二)舆论引导需正面回应负面论断,着力提升工作的针对性
及时、准确了解海外相关主题图书的内容,是掌握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图书的文体特性,相比新闻稿件和评论文章等载体,其更有利于我国深度掌握海外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因此,要重视海外书情的监测和跟踪,针对海外图书中出现的新观点、新视角、新问题,积极分析研究,提升海外图书对我国政策制定、实践开展、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
针对一些疑虑和负面声音,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回应和沟通,通过国际智库交流、国际合作传播等有效途径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及时、持续、不断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
(三)“一带一路”图书国际合作出版亟待加强
随着海外出版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作者群由汉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群体向各国政府官员、智库专家、商界人士等精英阶层扩展,相应的出版机构和图书种类也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各国政、商、学界精英和更多时政类、学术类出版机构的加入,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深度和高度不断提升。因此,中国应把握住国外研究热潮,与海外专家学者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通过约请海外专家撰稿、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等方式,进入国际主流图书市场,利用其已有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快速拓展“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范围,提升“一带一路”故事的传播效果。对于一些出版“一带一路”倡议相关书籍较少甚至存在空白的国家,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作者和出版商合作的方式,打入对象国市场,提升影响力,占据传播优势。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海外图书;出版概况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海外出版图书对这一倡议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总体来看,这些图书中围绕“一带一路”的客观研究和正面解读占据主流,对提升该倡议的国际影响力及海外受众认知度和认可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现实利益冲突、历史文化差异、地缘政治等因素和意识形态偏见影响,误解与疑虑仍存,杂音也不断翻新。
一、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概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为了解海外关于此话题的图书出版情况,笔者以国际电商亚马逊网为主要工作平台,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作为关键词,进行英、法、德、西、日等多语种检索,发现海外专家学者“一带一路”主题的研究成果丰硕,相关图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一)出版数量和语种逐年增加
通过检索可以发现,海外出版的“一帶一路”主题图书在2013年有118种、2014年有145种、2015年有192种、2016年有210种、2017年有240种,累计已达900多种,部分图书数量在海外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中位居前列。
“一带一路”图书的语种覆盖面渐趋广泛。2013~2015年,相关图书语种以英语居多,约占90%。2016年起,语种逐渐扩大到法、德、俄、阿、西、葡、韩、日、泰、土耳其等十多个语种。
出版数量和语种的不断增多,与我国不断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介密切相关。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密集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在众多国际场合发表相关重要讲话。2017年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海外“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
(二)关注主题从古丝绸之路转向“一带一路”的当代价值
五年来,海外出版的“一带一路”图书主题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3~2014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感知仍停留在传统印象中。相关图书的主题是“丝绸之路”,内容多以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旅游风光等为主。
2015~2016年,外界对“一带一路”当代价值的了解日益深入,“新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相关图书主题。这些图书注重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初步成果及其意义。
2017~2018年,相关图书主题转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秩序规则”“丝路建设中的安全保障”等,反映出中国的政策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图书主题的变化直接带来的是题材类型的变化。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种类逐渐从游记、诗集、摄影集、画册、绘本、藏品集等居多,转向以研究专著、论文集、工具书、手册、有声读物等为主,与时代和形势更加贴近。
(三)作者职业背景更加丰富,选题多元化,学术类出版机构增多
总体来看,从事不同职业的作者,因为其研究领域的不同,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切入点也不同,使得相关图书选题更加多元化。以往,汉学家、游记作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是主要的作者群。这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各国政府官员、智库专家、高校学者、商界人士等精英阶层成为研究主力。其中,政府官员拥有宏观视野,分析较为全面,观点具有前瞻性,可能影响国家策略;智库学者的书籍比较客观,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此外,相关图书作者还包括记者、画家、作家、诗人、摄影家、旅游体验家等人群。作者的教育背景、职业身份、工作经历和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选题和内容。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大公共产品,吸引了众多海外专家学者从事专题研究,相关图书作者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埃及、以色列等国家。作者群体的变化带来了出版机构的变化。“丝绸之路”曾经主要是一个历史文化议题,作者往往会选择文化类、大众类出版机构出版相关著作。当前,各国政、商、学界精英更多与时政类、学术类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相关著作,这些出版社迅速成为“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主力军。例如,罗德里奇出版社、麦克米兰出版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集中出版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出版方面树立起了较强的品牌信誉度。
二、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内容特点
(一)“一带一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研究重点
总体来看,海外学者主要从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他们研究中国的对外政策,观察“一带一路”在亚洲、欧洲、非洲等沿线国家和辐射地区的影响。主要观点如下:
1.中国成为影响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重要力量
意大利学者马迪奥·戴安和西尔维娅·孟奈佳姿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区性新举措:全球治理的多元化进程》一书中,阐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认知的演变,探究中国在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层面的举措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①美国资深研究员娜戴热·罗兰在《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和战略影响》中提到,“一带一路”不仅推出了大批基建改造项目,而且它还是一个宏大的“战略”,服务于中国的愿景,也就是使中国成为欧亚大陆的一大主导力量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力量。②俄罗斯学者在《欧亚大陆连接:高效供应链沿现代丝绸之路联通中亚》中提到,丝绸之路作为大陆桥途经中亚和俄罗斯,为中国和欧洲之间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补充航线”,起到促进欧亚地区开发的作用。③ 2.“一带一路”对世界权力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海外专家学者在其著作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世界权力平衡,将重塑世界体系和大国关系格局。前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总书记埃贡·克伦茨在《中国:如我所见》一书中认为,“一带一路”可能成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的一种替代方案,目前已经影响世界权力平衡。①新加坡学者卢沛颖在《“一带一路”倡议》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以数万亿美元和习近平主席的决心为后盾,是一股横跨欧亚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大力量,它改变了世界权力平衡,影响商业、投资、文化和教育等生活各方面。②
3.赞赏“一带一路”引领新一轮全球化发展
一些海外出版图书认为,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开放、包容、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与战略影响》一书指出,中国在21世纪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的倡议,标志着真正意义上全球商贸与文明往来的开端。《“大跃进”2.0:作为发展模式的中国新丝绸之路》一书提及,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和连接亚非欧的经济走廊来引领一个新的全球化黄金时代。③《中国走出去:中国与发展中世界的互动》一书认为,中国遵守现有国际秩序和规范,与美国等大国寻求合作以减少冲突;同时致力于构建更加民主和多极的世界秩序,通过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合作平台来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通过共同筹办多边地区论坛来协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④
(二)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价值及其带来的各领域新发展
研究者评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合作机遇,分析亚欧非各国经济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互补性,探讨沿线国家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期待各国共享“一带一路”成果。主要观点如下:
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海外出版图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推动了地区合作与发展,各项建设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国家有哪些?》一书称,“一带一路”倡议没有明确界定地域界限,是向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国际合作倡议,各领域重大项目取得有效进展。①美国学者彭泊宇在《“一带一路”:从倡议到现实》中提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的互利合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②《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中国的战略倡议和新亚洲构想》一书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被看作推动发展经济互惠关系的新平台,而且也被视为中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加强海上安全合作的新机制。③
2.中国高铁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一些海外出版图书以“一带一路”与中国高铁为主题,阐释了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作用。《解读中国新外交政策:丝绸之路和高铁》一书认为,中国高铁走向国外对于平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力量产生了重要影响。④记者出身的威尔·多伊格在《高速帝国:中国的扩张与东南亚的未来》一书中称,“一带一路”的泛亚铁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南亚,带动了整个地区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前所未有的移民潮。荷兰历史学家理查德·格里菲斯在《振兴丝绸之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认为,数千公里铁路把东方的重庆与西方的荷兰边境相连。“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和保加利亚都能感受得到。⑤
3.“一带一路”推动各国文化相交相融
一些海外出版图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各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泰国副僧王赵昆通猜在《“一带一路”:世界和平及发展的普世观点》一书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合作带来强大动力,让沿线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再现新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艺术交流、宗教文化和技术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⑥《中国文化之旅:丝绸之路的摄影盛会》一书称,“一带一路”沿线拥有多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遗址,区域旅游总量占全球旅游70%以上,将具有异域风情的东方世界与西方的发展联系起来。①
(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世界经济发展,有助于防御经济危机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作用是海外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多数沿线国家相信“一带一路”倡议的友好合作有助于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能为全球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与活力。
1.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防御经济危机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一书指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了多领域的海洋经济网络,通过沿海走廊连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②《2018终结地缘政治博弈:执行情报评论》一书中指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是阻止2018年金融体系崩盘的唯一方式,否则全球将陷入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糟糕的境地。③新加坡的让·保罗·拉尔松在《新丝绸之路: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与欧洲交汇》一书中,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影响,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中国和北欧—波罗的海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欧亚大陆桥和物流,新丝绸之路将对中亚等地区经济产生影响。④
2.为地区发展带来机遇,欧洲近年关注度增高
原《南华早报》驻北京记者汤姆·米勒在《中国的亚洲梦:沿新丝绸之路建立帝国》一书中称,“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举措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通过大力投资贫困国家、加大彼此贸易往来、帮助兴建基础设施等方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福利,亚洲国家大都愿意搭上中国的发展快车,抓住机遇使本国经济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⑤
近两年,欧洲学者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逐渐增加。保加利亚经济学家、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西米恩·德加科沃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动机、范围和挑战》一書中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整个亚洲和欧洲公路、铁路、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将推动中国及其沿线贸易伙伴经济的发展。⑥意大利学者布雷西亚在《“一带一路”倡议:游戏规则变革者?》一书中认为,中国为意大利提供了很多机会,而意大利现在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地中海区域影响力增长的舞台。①法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德·孟德斯鸠的《丝绸之路》一书分享了作者沿着丝绸之路旅行和探险的经历,揭示了历史上的商业、宗教、文化交流故事对今天的深刻影响。②德国汉学家马可在《丝绸之路的复兴:中国通往欧洲中心》一书中表示,如果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不想在新的时代建设中扮演被动的角色,就需要找寻应对丝绸之路的突破口。③ (四)对“一带一路”的忧虑有所增加
“一带一路”建设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小觑。海外学者对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不确定性的担忧有所加重。
1.关注沿线安全保障与紧张局势
从倡议提出之始,海外出版图书对其前景的预判就已经出现。近期,安保、风险评估、特殊保险和危机管理等成为新话题。《“一带一路”倡议:中欧两方观点》认为,虽然“一带一路”被公认为是有望造福于东西方的跨大洲项目,但是紧张局势、未来面临挑战以及存在的误解仍不可忽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常常忽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社会政治风险。④《中国的私人军队:保卫新丝绸之路》一书认为,从中亚至巴基斯坦,从索马里海岸到马六甲海峡,丝绸之路具有高度不安全性。建立私人安保公司,在海外保护“一带一路”建设人员和财产十分必要。⑤
2.指出沿线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多疑虑
有观点指出,中亚各国存在一种担忧,即随着本国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中国企业和移民的大量涌入会挤占其社会资源、侵蚀其民族文化。东南亚各国存在既想依赖中国、与中国拓宽双边合作发展空间,又希望在南海问题上牵制中国的矛盾心态。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对中国崛起态度迥异,印度对中国崛起充满戒备心理。俄罗斯在保持影响力和与中方合作共赢中寻求平衡。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则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与矛盾性并存的特点。
3.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对四大风险
综合学者观点,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国家治理不完善,这些对基础建设投资极为不利。娜戴热·罗兰甚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四大风险:一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恐怖组织和激进组织可能会对中国项目产生威胁;二是由于当地既存的种族、宗教、领土争端,中国可能被拖入无尽的纷争之中;三是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存在争议和分歧;四是欧亚大陆的多元化和复杂性。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体系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各异,而中国对这些缺乏应对经验。
(五)“一带一路”威胁论断表象不断翻新
部分海外专家学者在其著作中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在误解、担忧和质疑。
一是“过剩产能输出论”。该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目的是对外输出中国国内的过剩产能,提振国内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经济发展新动力》一书认为,中国想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内经济发展寻求资源、削减过剩工业产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二是“挑战西方秩序论”。有著作指出“一带一路”是“另起炉灶”,将挑战甚至取代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推动中国成为亚欧大陆的主导力量。三是“项目不透明论”。该观点称,很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运作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空间,一些项目虽然签署了协议但并未落实。四是“投资高风险论”。该观点强调,“一带一路”沿线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热点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可能导致一些项目面临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巨大挑战,中国企业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同样面临风险。五是“债权帝国主义论”。这一论调无中生有地攻击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担心一些国家无力偿还中国提供的巨额贷款而被“绑架”陷入债务陷阱,勾勒中国通过债务迫使贷款对象国出让主权的“新殖民主义”形象。《中国对非洲以债养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一书指出,中国通过提供巨額债务来影响一个国家及其政策,中国将这种新型“隐性侵略”方法称为“以债养债”,许多国家因此失去了推行自主外交政策的能力。该书呼吁,非洲国家不要过分依赖中国贷款,以避免其主权受到中国的限制。②
三、海外“一带一路”主题图书研究发现及应对建议
(一)我国对外传播应重点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
通过研究海外图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关注点可以发现,其世界性影响和当代价值越来越成为出版重点和主线。“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建设成果由各国分享,具有世界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立足当下实际,推动现实进程,面向未来发展的规划。因此,其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既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也必须是中国对外宣介和阐释的重点。这是对国际社会关切的回应,是该倡议走向世界,被外界知晓、理解和认同的关键。
把握住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性和当代性主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和出现的新内容,及时追踪、更新有关数据、提法和论断。在对外传播中,多讲“一带一路”倡议由来的故事,多讲国际合作的故事,多讲我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故事,多讲沿线国家获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故事,多讲“一带一路”最新进展的故事,更为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为倡导建立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二)舆论引导需正面回应负面论断,着力提升工作的针对性
及时、准确了解海外相关主题图书的内容,是掌握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图书的文体特性,相比新闻稿件和评论文章等载体,其更有利于我国深度掌握海外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因此,要重视海外书情的监测和跟踪,针对海外图书中出现的新观点、新视角、新问题,积极分析研究,提升海外图书对我国政策制定、实践开展、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
针对一些疑虑和负面声音,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回应和沟通,通过国际智库交流、国际合作传播等有效途径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及时、持续、不断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
(三)“一带一路”图书国际合作出版亟待加强
随着海外出版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作者群由汉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群体向各国政府官员、智库专家、商界人士等精英阶层扩展,相应的出版机构和图书种类也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各国政、商、学界精英和更多时政类、学术类出版机构的加入,使“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深度和高度不断提升。因此,中国应把握住国外研究热潮,与海外专家学者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通过约请海外专家撰稿、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等方式,进入国际主流图书市场,利用其已有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快速拓展“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范围,提升“一带一路”故事的传播效果。对于一些出版“一带一路”倡议相关书籍较少甚至存在空白的国家,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作者和出版商合作的方式,打入对象国市场,提升影响力,占据传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