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11”数字档案馆对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构建的启示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hu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人和社会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是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整地铭记历史,守护记忆,有必要围绕重大突发事件构建数字记忆。本文选取国外典型范例“9·11”数字档案馆,通过总结其在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构建方面的优势,从中发掘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数字记忆重大突发事件“9·11”数字档案馆
  随着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和人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这些天灾人祸给个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为了铭记历史、重建家园,有必要构建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集体记忆。国外相关的探索主要有美國的“9·11”数字档案馆[1]以及“卡特里娜飓风的数字记忆银行”等。其中,“9·11”数字档案馆是较具代表性、专门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档案馆。本文以其为例,分析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如何借鉴“9·11”数字档案馆的优势,构建我国数字形式的重大突发事件的记忆。
  一、“9·11”数字档案馆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方面的优势
  “9·11”数字档案馆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其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建设数字档案馆,也不在于其建设和运行的模式,而在于它将已有的技术、模式与全新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建设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档案馆。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方面,它具有如下优势:
  (一)建设理念人性化
  2001年9月11日,美国爆发“9·11”恐怖袭击,这次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极大的危害性以及深远的影响,发生后迅速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该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多位学者、社会人士,包括档案学家、历史学家等于2001年10月4日聚集到一起商讨,认为有必要收集、保存和展示与恐怖袭击事件相关的一系列资料、文档等。[2]此后,更多的专业人士如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士等陆续加入其中,为守护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集体记忆,铭记历史而努力。在相关想法提出的三个多月后,2002年1月11日,“9·11”数字档案馆应运而生。[3]它主要借助数字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旨在建立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空间,使社会公众能够长期获取关于这一重大事件的信息资源,永久珍藏这一事件留下的社会记忆遗产。
  可以说,“9·11”数字档案馆由学界专家和技术人士发起,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最终合力构建而成。它的建立是社会各界普遍达成共识的结果,是在广泛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面源于社会公众产生的广泛需求;另一方面源于构建者及时关注和响应社会公众的需求,二者缺一不可。简言之,“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理念人性化体现在其构建的出发点是关注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响应上。正因为“9·11”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人本理念,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及时关注和响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它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进而拥有不竭动力。
  (二)收集方式独特,馆藏资源丰富
  在资源收集方面,与传统实体档案馆不同的是,“9·11”数字档案馆的资源收集方式具有多样性、及时性和广泛性。具体而言,一是资源收集方式的多样性。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及信息源本身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因此收集信息资源的方式也较为灵活。例如,收集纸质文档后数字化,支持网站在线上传数字资源等。二是资源收集方式的及时性。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导致社会公众的生活处于非常状态,在这种情况下,“9·11”数字档案馆在面向广大社会公众收集信息资源时更加强调及时收集甚至即时收集。[4]三是资源收集方式的广泛性。传统的档案资源收集往往针对明确划定范围的机构、团体等,而“9·11”数字档案馆的构建者并没有严格限制收录资源的范围。其收集信息资源既从全社会这一宏观视角着眼,例如国家发布的行动计划,又考虑到社会公众个体这一微观视角。例如个人的通话录音、邮件信息等。也就是说,他们在关注“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于社会公众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各种响应,即它不限定信息来源的种类和范围,而是更多地关注信息资源的内容。
  通过广泛收录与事件相关的各种类型资源,构建者希望若干年后,社会公众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况,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客观实情,还是社会公众对此的各种响应。在上述独特收集方式的推动下,“9·11”数字档案馆在成立两年后就收集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来源广泛的资源,相关数据显示总共约有十五万条数字记录,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记录等。其中,有曼哈顿城内张贴的寻人传单、现场营救画面、紧急医疗救护技术员的照片、电话答录记录、声音邮件信息、事发地音乐会的声音记录、当时的新闻短片、事发地游客录制的视频、事发地临近街区居民的采访视频、恐怖袭击事件相关的动画作品等。同时,这些馆藏资源的来源也十分广泛。据了解,有来自个人的邮件记录、手机录音摄像、记者采访、组织机构和社会团体发布的传单等。
  截至目前,“9·11”数字档案馆的网站上展示了十多个类别的馆藏,主要包括十周年纪念日馆藏、艺术类馆藏、音频类馆藏、数字媒体项目馆藏、现场急救员类馆藏、国会图书馆馆藏、在线用户贡献的“9·11”数字档案项目馆藏、组织机构类馆藏、个人账户类馆藏、摄影照片类馆藏、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馆藏、十三周年纪念日馆藏、视频类馆藏。“9·11”数字档案馆的构建者相信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来源广泛的信息记录包含着独一无二的视角,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公众经历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以后的直接反应,以及这一事件如何改变了社会公众的一系列行为和信念。可以说,正是因为“9·11”数字档案馆具有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馆藏资源,才使得它能够真实、全面地记录历史,反映恐怖袭击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而这对于构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记忆乃至完整的社会集体记忆具有重要价值。
  (三)构建和利用方式新颖   “9·11”数字档案馆的成功不仅依托于社会公众的广泛需要,更有赖于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这种基于社会公众层面的大力推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9·11”数字档案馆独特的共建共享的构建和利用方式。
  “9·11”数字档案馆的共建共享既包括构建方式上的共建,又包括利用方式上的共享。其中,利用方式上的共享是指用户可以上传资源供他人所用,也可以获取馆内已有资源为己所用,即数字记忆银行项目所用的产销合一方式,[5]用户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角色于一身。而“9·11”数字档案馆构建方式的共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二是主要倡导机构之间的协作。具体而言,与以往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社会公众作为分散个体独自构建关于事件的个人记忆不同的是,“9·11”数字档案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铭记历史、珍藏记忆:它构建了一个自由免费的公共网络信息空间,便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在其中,社会公众能够分享自己的故事,上传图片、视频、音频,保存与事件有关、有回忆价值的信息。借助这一平台,社会公众(不仅有美国本土的公众,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公众)能够共享彼此的经历与感受,互相鼓励,共渡难关。在该事件发生两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两百万的浏览者访问“9·11”数字档案馆网站,他们贡献了将近一亿两千万次点击量。除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外,主要倡导机构和相关人士的通力协作也推动了“9·11”数字档案馆的共建工作。这些倡导机构和相关人士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界、博物馆学界、历史学界、信息技术专业领域、档案学界等,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史密森尼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希捷科技公司等。
  二、对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数字记忆构建的启示
  对于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构建而言,“9·11”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建设项目。循着它的形成发展轨迹,我们可以获取诸多有益经验,主要包括其人性化的建设理念、独特的资源收集方式和共建共享的构建利用方式等。
  (一)倡导人本理念,迎合公众需求
  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时,面对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相关机构、专业人士要及时、充分、有针对性地响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即在提供相关服务时,相关部门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提供服务,既响应公众个体的需求,为个人记忆的保存提供渠道,又为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汇集了信息资源。我国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时,应借鉴“9·11”数字档案馆的人本建设理念: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关注和挖掘广大社会公众的需求,并针对具体的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特定服务。例如,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社会公众需要及时知晓家人朋友的消息,了解事件的进展等,面对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档案馆、应急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可以共同搭建网络平台,帮助社会公众了解和分享信息。在事件发生后,考虑到社会公众缅怀和纪念的需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网络平台开辟渠道,以便社会公众能够采取适合的方式分享个人经历,举行纪念活动等。
  (二)创新收集方式,丰富馆藏资源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其进行档案资源的收集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特定背景下的具体需求来灵活操作,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传统方式。收集资源之前,要充分预估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全面收集,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数字记忆。
  1.针对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收集信息资源时应通过资源的内容来判定是否收录,而不应通过资源类型来限制收集范围。例如,收集资源既要接受纸质版资源,又要收录电子版资源,包括视频、音频等。收集不同类型的资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纸质版资源收录后可以先数字化然后存档,电子版资源通过提供上传平台、直接拷贝复制等方式收集。
  2.针对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收集资源时不仅要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而且要从局部的视角出发。我国已有的数字记忆项目构建以宏观视角为主,关注的是城市乃至国家的全局记忆,缺乏从公众个体记忆的视角进行构建。为此,可以借鉴“9·11”数字档案馆针对集体记忆构建的经验,通过多层次的构建,使馆藏资源更加丰富全面、富有层次性,这样不仅呈现的内容更加多维立体,而且社会公众也乐于接受和认可。
  3.在实际收集资源时,既要针对组织机构、社会团体等,收集他们的信息资源以保存集体记忆,又要关注个人对事件的响应,以保存个体记忆,即通过将集体记忆和公众个体记忆汇集来构成社会记忆。
  (三)多方通力协作,全民共建共享
  我国目前已有在数字记忆工程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的探索。其中已开展的数字记忆工程[6][7]是我国社会记忆构建的基础,填补了我国数字记忆构建的空白;已建设的数字档案馆有效补充和拓展了我国传统实体档案馆的功能,但与“9·11”数字档案馆相比,它们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的角色局限于受众,使得构建者与用户之间缺乏良好的双向互动,无法有效获知和迎合用户的需求。二是建设主体单一,无法整合相关的有用资源和技术,使得社会公众对建成的项目接纳与认可度不高。
  对此,“9·11”数字档案馆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一方面,要使用社会公众能够普遍参与的方式,使社会公众既是构建者又是使用者,从而使共建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出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时,应在广泛考察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建立公共网络信息空间,将社会公众及其所拥有的相关信息资源聚集。这样不仅有助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充分响应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而且有助于完整构建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协作,如档案学界、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历史学界、图书馆学界、博物馆学界等共同合作,通过汇聚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增强构建数字记忆的优势。就具体做法而言,数字记忆构建的主要倡导机构需要预先联合相关领域,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例如成立应急协作团队,举办联席工作会议等。通过沟通协作机制,相关机构事先协商明确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做好准备,重点是明确构建数字记忆的流程和方法,以便事件发生后及时调配资源、整合技术、分工协作,共同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
  综上所述,构建重大突发事件的数字记忆,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主动发现和挖掘社會公众的需求;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响应公众的需求,包括采取独特的资源收集方式和共建共享的构建利用方式等。在上述基础上,最终构建出能够及时、全面、丰富地展示重大突发事件的记忆殿堂,以便更好地留存珍贵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
  注释及参考文献:
  [1]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 [DB/OL].[2016-12-18].http://911digitalarchive.org.
  [2] [3]Brier, Stephen; Brown, Joshua.The September 11 Digital Archive Saving the Histories of September 11, 2001[J] RADICAL HISTORY REVIEW,2011,111:101-109.
  [4]Rivard, Courtney J. Archiving Disaster: A Compar? ative Study of September 11, 2001 and Hurricane Katrina[D]2012.
  [5]TimothyRecuber.The Prosumption of Commemo? ration: Disasters, Digital Memory Banks, and Online Col? lective Memor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 TIST,2012,56(4):531-549.
  [6]韩若画,刘涛,范紫薇,刘珂凡,赵锐.国内外“记忆工程”实施现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12(3):14-18.
  [7]中国记忆项目实验网站[DB/OL].[2016-12-18]. http://www.nlc.gov.cn/cmptest/.
其他文献
9月23日,五角大楼确认,在9月中旬,当美国空军的一架RC-135“铆钉”战略侦察机在黄海海域飞行时遭到了中国战斗机“不安全的”拦截。上一次类似事件发生在2014年11月,当时一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的歼11B战斗机在一架美国海军的波音P-8A海上巡逻机附近进行了被美方官员称为“危险性的”机动,这发生在海南岛附近的国际空域。  在一次例行记者会上,五角大楼新闻秘书彼得·库克证实RC-13
航母作为海上活动机场,需要为舰载机提供各种保障,其中弹药保障是舰载机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航母舰载机挂载武器弹药转运系统,是航空保障系统的重要分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依据舰载机的机载武器保障要求,完成机载武器在舰上的储存、转运、使用和维护。航母弹药转运对象是航空炸弹、导弹、水雷及武器装备组件等,主要工作在各机载武器储存舱室、升降通道、转运舱室、机库甲板和飞行甲板等几十个相关区域,包括舰载机武器弹药升
10月12日至15日,四年一度的东京国际航空航天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作为日本国内最大的航空展览会,本届展会创纪录地吸引了国内外近800家企业和团体参展,展出了各种型号的军用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等。作为日本政府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以来举办的首次航空航天展,今年的东京航展尽管以民用为主,但与上届相比,弥漫出更多的军事气息。  作为日本军事装备的传统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美国的各大防务承包商纷纷展出了各自的
俄罗斯第四代航空发动机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NPO-Saturn(“留里卡一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为MFI(多用途前线战斗机)计划发展的AL-41F发动机,而用于雅克-141垂直起降战机的R-179M也具备第四代技术。不过,仅AL-41F勉强发展至备产的程度。AL-41F军用推力与加力推力分别达12000与17700千克力,推重比10,旁通比0.2~0.3,涡轮前温度1800~1900K
源流  航空武器中的最具典型意义的跨界武器,就是机载火箭弹。由于其长径比介于普通航弹和二战后出现的制导武器之间,故而在对空和对地领域左右逢源。不过,机载火箭弹虽然出现得并不晚,但真正普遍应用,则是在二战以后,半个世纪以后,火箭弹并没有太多革命性的飞跃,从没有大放异彩,也从没有销声匿迹,那种火龙泄地一般的战地豪情,似乎总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它从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廉价的低技术弹药,但即便是那些言必网络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编队频繁出动各海域进行多种演练。同时,第一艘国产航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有媒体报道,第二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有专家表示第二艘航母很可能装备弹射起飞装置。考虑到歼15是中国第一种舰载机,在主要的作战性能上并不落后,因此该机也有望成为第二艘国产航母的主力舰载机。此前有文章探讨了歼15的弹射改进,认为歼15采用弹射起飞没有不可克服的问题。笔者在
现代军用无人机多被用于执行侦察、搜索以及攻击等任务,但随着无人机和网络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无人机将成为网络战争的急先锋、探密者,从而成为所谓“黑客无人机”,利用无所不在的无线信号来实现对无线网络的入侵。  战场网络是作战体系的“中枢神经”,连接着各个作战单元,体系融合功能日趋凸显,其一旦遭到破坏而陷入瘫痪,将会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的崩溃。战场网络与民用互联网在技术上有诸多相通共用之处,当然作为军事用途的
【摘要】在现代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和教育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诸多创新的教育手段不断涌现,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良好选择。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基于微课加强翻转课堂的构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运用  一、前言  新课标倡导,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逻辑、
2012年12月8日,作为2012“放飞梦想一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首届波音中国少年航展”在北京顺利进行。来自北京十个区县的22所学校,200多名师生参加了这次别开生面的航展,一起展示和分享在“放飞梦想”活动中取得的收获。  在开幕式上,北京市教委对放飞梦想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放飞梦想”活动在激发青少年对航空科学的兴趣,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创新意
美国宇航员、空军上校巴兹·奥尔德林毕业于西点军校,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了博士学位,1966年创造了太空行走纪录,1969年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在尼尔·阿姆斯特朗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在太空停留时间长达289小时53分钟,这—切都使他成为人类航空航天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空天兴趣源自飞行世家  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1930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的一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