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劫持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h20060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功能主要是建构思维以及简化认知。语言的编码一旦僵化,将会湮灭于潜意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能使语篇消费者发掘语篇和权力的依存并自发地对语篇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各利益集团博弈哥本哈根。世界媒体聚焦中国,对中国毁誉参半。如2009年12月20日,《卫报》刊载Ed Miliband: China tried to hijack Copenhagen climate deal。对此,《中国日报》于2009年12月22日刊登了China played constructive role, Wen says一文进行了反击。那么,两份大报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各使用了什么样的措辞,凸显了什么样的立场呢,本文采用引语研究的视角对两篇文稿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解读该媒体事件中低碳新闻话语所藏匿的话语权力争夺。
  语料统计与分析
  引述某一话语时,引述者会将其与自己的表达融合。然而会因立场和利益的分歧而导致引语与原话的冲突,这种冲突反映了人际交流中动态的社会取向。新闻语篇中的引述方式的选择通常带有人为性,体现某种观点。下面就引言中所述的两篇新闻进行定量分析,着重从消息源、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来考察它们对同一事件所采取的立场观点。
  消息源。消息源指报道者所引述话语的讲述者。交代消息源的方式有三种:具体确切的消息源、含蓄不露的消息源和似真非真的消息源。
  在新闻语篇中,报道人们以何种视角对待和评判某事件常常比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这两个语篇便是如此,《卫报》共引述别人的原话13次,其中10次有确切消息源,1次消息源似真非真,2次含而不露;《中国日报》共引述别人的原话20次,有18次确切消息源,2次消息源含而不露。《卫报》引文字数占篇幅的77%,而《中国日报》引文字数占篇幅的82%。
  确切地交代消息源,使媒体更具公信力和导向性。《卫报》中共确切引述米利班德的话语4次,英国首相乔治·布朗1次,他们都是指责中国的,而G77集团的首席谈判代表Chowdhury和国际地球之友的主席Nnimmo都是对发达国家谴责的;《中国日报》共确切引用温家宝总理7次话语,都是反驳米利班德指责的,并确切引用了WWF瑞典分会全球政策顾问Pamlin的话语7次,表明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并为节能减排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较多境况中报道者出于某种目的会特意隐瞒消息来源,埃德曼称之为“参照虚构群体”,其本质是为了宣传和强化报道者的观点。非具体明确的消息源在这两个语篇中出现次数较少,其中《卫报》3次,《中国日报》2次,我们并不能由此断定二者皆具客观性。
  新闻媒介能够传达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哪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卫报》宣称自己是 “独立而激进”的报纸,销量约为40万份。《卫报》传统上是工党的忠实粉丝,但自“麦克风门”事件以后,由于布朗出言不慎成致命伤,英国工党连遭抛弃。所以该报在对身为工党的气候大臣米利班德支持之余,连用了两个含而不露的消息源来批驳和揶揄米利班德,用不确定的复数短语“diplomats and environment groups”很容易造成一种人数众多、来势汹汹的印象,使读者相信米利班德不负责任的言论遭到多国外交人员和气候环境团体的反驳。
  另外,用似真非真的“He is said to be outraged …”描写了米利班德气急败坏的丑态。
  《中国日报》在连续引用了16次有确切消息来源的话语之余,又用了“Observers tracking ”和“the observers pointed out”两个含而不露的引述。报道者不具体交代这些消息源,是因为这些人对读者并非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单方面撕毁为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的《京都议定书》协定,是导致哥本哈根会议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真正原因。
  转述形式。不同转述形式的筛选意味着转述者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他人的话语。直接引语中转述者的介入程度最低,选择叙述性转述(NRSA)则介入程度最高。自由间接引语(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和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PDS)实质是间接引语的衍体,受话人通常无法确认是原话与否。现在让我们看看它们在本文所分析的两个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两篇新闻稿除了自由间接引语外,其他几种转述形式都出现了,且在转述时都有甄选间接引语的趋势。间接引语特殊于引述者将别人的声音融入自己的声音,而前者往往为后者所冲淡。费尔克劳指出,“新闻语篇有一种倾向,即引语和引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各色间接引语为新闻话语呈现这种媒介作用提供了经济适用的手段”。如:
  …Ed Miliband…accused China of trying to hijack the Copenhagen summit and “holding the world to ransom”… (China Daily ,2009-12-22)
  …Ed Miliband, today accuses China…of trying to hijack the UN climate summit and “hold the world to ransom” to prevent a deal being reached…(Guardian, 2009-12-20)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中国日报》和《卫报》就米利班德对中国的指责的引述都用了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PDS)。报道者先用间接引语指明发话人、场景和些许内容,后用引号强调消息源的原话,以强调自己不赞成米利班德的言论。
  转述动词。沃洛西诺夫认为,“转述引语只有参酌语境才能确认其意义”。转述动词天然为转述引语最切近的语境,具有预告和操控其语义的功能。“say”为中性词,是最常见的转述动词。例如在《中国日报》和《卫报》中出现的28次转述动词,它们就占了21次。不过,频频使用同一词会使语篇单调乏味;另外,“say”貌似中立,实则不能准确表达原话的风貌及人际意义。鉴于此,引述者经常选择其他的转述动词,或者给“say”加上一些修饰,从而使它们融入报道者的声音。如:
  …diplomats and environment groups hit back by saying Britain and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S and Australia, had dictated the terms of the weak Copenhagen agreement…(Guardian,2009-12-20)
  …premier Wen … urg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reasure the summit's hard-won outcome.
  (China Daily,2009-12-22)
  英语中常见的转述动词按其可能诱发的感情色彩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转述动词可以塑造消息源的谨慎、沉着、坚定的成功者形象;而消极转述动词则给人一种粗鲁、草率、易冲动或软弱的失败者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认为中国“劫持”了哥本哈根大会而对中国横加指责时,用了“accuses”一词。而温家宝总理面对这种无端指责表现得大度而镇定,不加辩解而只是积极地督促(“urged”)国际社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峰会。
  为控制谈判结果,英美和大会举办国丹麦在会前秘密草拟 “丹麦文本”,试图引导谈判向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方向发展,后被媒体曝光未能得逞。借助上述伎俩,发达国家实现了把中期减排目标从《哥本哈根协议》中擦除的意图。文章至此,“谁‘劫持’了哥本哈根大会?”的答案,已不言自明。
  结语
  本文在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内,对同一媒体事件的两篇新闻报道的引语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报道者通过有甄别地援引不同利益团体的典范话语,向媒体消费者重现和固化自己所要的声音,并挑选为己所需的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以模糊引语和引述者话语之间的边界,达到操控话语意义的意图。故而欲正确解读新闻语篇,对新闻引语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London: Longman, 1989.
  2.Edelman,M. Language and Politics,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
  3.Volosinov, V.N.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London: Seminar Press, 1973.
  4.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及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不久前,《河南日报》连续推出署名为“何平”的九篇大型政论文章,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关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精神,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吹响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号角,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全国引起了关注,特别是受到了中央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不断增加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的风生水起、影响日盛。本文从微博“碎片化”特征入手,反思微博兴盛背后,其碎片化特征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微博 碎片化 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微博甫一问世,便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反馈快而赢得拥趸者无数。以新浪网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当年用户就达到500万。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
期刊
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披露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文,这是继7月份公布9万份美国军方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后,“维基解密”再次用“重磅炸弹”轰动全球。外媒称这次事件为“美国外交史上的9·11”。  在这场阿桑奇打着“我们的目的只是为那些无辜的人伸张正义”的旗号里的战争中,种种机密的披露都如同好莱坞大片蒙太奇手法般制造着迷离诡异的效果。然而,抽丝剥茧后显露出来的是这部大片包含的正义与强
期刊
摘要:“气象小姐”、“气象先生”的走马上任使得如今的天气预报节目不仅内容好看、形式多样,而且充满了“星”气象。尽管在当前消费时代電视节目的娱乐特性得以张扬,但是電视天气预报节目必须把握好娱乐尺度,坚持满足受众对天气信息需求的第一要义。  关键词:气象新闻 娱乐化 消费文化 眼球效应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中心以及各省市气象影视中心,都通过改变、弱化节目中的气象专业性,纷纷将专业气象信息变得
期刊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媒体运行这一概念被许多国内外注册媒体记者广泛了解。笔者在北京奥组委与广州亚组委时都工作在媒体运行第一线,发现一些国内注册记者对媒体运行部门所提供的媒体服务并没有完全掌握,浪费了一些资源。笔者梳理出掌握大型赛事报道的三大要点,可以帮助注册记者充分熟悉各大型赛事组委会提供的专业媒体服务,保障采访报道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媒体运行 注
期刊
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基本上建立在现代都市财富和人才的基础之上,缺少中国社会草根阶层的支持,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蒋氏权力真空的沦陷区广大农村,以民族主义为号召,通过传播广泛动员各种抗日力量,建立了以国族认同、世仇民族主义为基础的抗日共同体,并成为中共政治力量增长的基地,晋察冀根据地正是这种实践的开创者。1937年10月,平型关战役结束后,聂荣臻带领八路军一一五师留下的少量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在山西五台
期刊
2008年春节前夕,在北京的中华总工会大厦礼堂里,由教育部主办的“2006~2007年度教育好新闻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我采写的通讯《一个国贫县为何热衷争创示范高中——对河南省民权县高级中学“放假事件”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8日一版倒头题)获通讯类一等奖,并且是中国教育报获得此项奖励仅有的两个作者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报驻地记者站唯一获此殊荣的记者。以下谈谈我采写这篇通讯的
期刊
近几年来报业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全国性报纸或省级都市报纸纷纷在各地市加强发行工作,开始向地市扩张,再加上广播电视媒体的强势发展、网络媒体的广泛普及和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兴起,这就让地市党报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发行量上不去,广告经营收入持续下滑,其舆论引导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面对这些不利形势,地市党报必须改变办报思路,整合报社资源,牢牢抓住自己的地域特色,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把这
期刊
摘要:庭审直播是以“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进行主体间性的交互过程,肯定了受众作为节目主体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播出空间由演播室转移到户外,是播出方式的主体与主体的交互过程,通过庭内直播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呈现法庭现场实况,肯定了直播方式对传播效果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法制节目播出方式的一次探索,也是传统媒体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进行过渡的一个典型例证。  关键词:庭审直播?摇 主体间性 河南电视台
期刊
2009年6月以来,《南阳日报》在全市新闻媒体中首先创办社区新闻版,重点报道社区居民的高兴事、烦心事、困难事、有趣事等。该版的创办,使得《南阳日报》很好地践行了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把报道的触角伸向了市民群众,“身入”才能将社会新闻做得更有“深度”,才能进一步增强报纸的亲和力。  “身入”“心入”“深入”:催生“巷子记者”“百姓记者”  社区新闻发生的地域特点,决定了记者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