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益阳市的一位痴情女为了资助心上人完成学业,倾其所有,无怨无悔地付出。然而,男友无情地背叛了她。一怒之下,痴情女一纸诉状将负心郎推上了被告席,她能够讨回情债吗?
青葱岁月里,以为那就是爱
潘学仕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都是下岗职工,且体弱多病,年近五旬的父亲给人当门卫辛苦挣回来的每月500元工资成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饱尝了生活艰辛的潘学仕特别的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与潘学仕同班的女孩徐雯,父母都是干部,家境较为殷实。她长得端庄、秀丽,浑身洋溢着少女特有的清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寡言、其貌不扬的潘学仕引起了徐雯的注意。她觉得那个总坐在课桌上一动不动,聚精会神看书的男孩太特别了。虽然没有光鲜的衣着却显得很质朴,虽然沉默寡言但目光里却透着坚毅,她喜欢这种类型的男孩。
渐渐地,潘学仕从徐雯在人群里刻意的矜持和两人照面时不露痕迹的微笑中,读懂了她藏在眼神里的深意。
爱情就这样在本该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悄悄地来临了。此后,在远离学校的公园、僻静的郊外,在远离熟人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两人相偎相依的身影。
高考很快来临了。然而,收之桑隅,失之东篱。也许两人沉缅于爱情的缘故,1998年两人在高考中双双落榜。想想将来是知识的时代,高中文化干不了什么,两人一番商量后决定,徐雯挣钱给潘学仕复读,明年再考。
女儿的决定吓了父母一跳,他们坚决反对女儿过早地恋爱。然而,家里人越是反对,年轻气盛的徐雯越是坚定自己的选择,不为别的,只为男友的质朴和勤奋。爱!她的理由只有一个。
后来,徐雯在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几百元。决心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徐雯承担了潘学仕大部分的生活费和学杂费。然而,潘学仕再次落榜!徐雯强忍心中的失落,笑着说:“再复读一次,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在徐雯的鼓励下,潘学仕开始向高考展开了第三次冲刺。
这一次,潘学仕终于如愿以偿,2000年的夏天,他们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
粉红色的通知书捧在手里,徐雯感慨万千。为了这一天,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令她欣慰的是,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真挚的爱情,难道还有比这更弥足珍贵的吗?在为潘学仕送行的那天,当火车汽笛鸣响的刹那,徐雯就暗暗发誓,为了心爱的人完成大学的学业,也为了自己可以预见的未来,她要拼命挣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雯白天上班,晚上就兼职做歌厅的收银员,业余时间还卖起了保险,总之,她只怨自己分身无术,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后来,徐雯看到做服装生意赚钱,便动员已退休的父母开了家服装店,本想贻养天年的父母禁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徐雯做生意挣钱。
离开了心爱的男友,刻骨的思念将徐雯的生活蛀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她害怕夜晚的来临,因为白天工作的忙碌使她暂时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而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孤独和思念就会像无数条虫子爬上心头,使她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多亏了鸿雁传书,才使她那颗落寞的心灵得到些许抚慰。
潘学仕每星期都给徐雯写信。读潘学仕的来信,徐雯每次都会流泪,既是感动,也是辛酸。不管自己有多大的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准时将钱汇给潘学仕。
无耻的背叛啊,怎么来得那么轻易
然而,在绵绵情书背后却是一个大大的骗局。进了大学,离开了徐雯,潘学仕曾经深深地牵挂过、感恩过、思念过,但距离能够淡化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园多姿多彩的生活,慢慢地使徐雯在潘学仕心中的影像变得模糊而遥远。另一方面,在潘学仕看来,徐雯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工,自己大学毕业后,两人之间学历、社会地位的悬殊,始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潘学仕属于那种实际的男人,他绝不会为爱情舍弃一切,他甚至无法想象,婚后诸多现实的矛盾对自己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倒是校园里一对对亲昵的情侣,隐隐地勾起了埋藏在潘学仕内心深处的新的渴望。大二下学期,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舞会上,潘学仕与同校的阿玲相识。很快,潘学仕就向阿玲展开了狂热的“进攻”。潘学仕无微不至的关怀,百倍的呵护,很快赢得了阿玲的心,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后来逐步发展到在校外租房同居。平心而论,在与阿玲交往的这段日子里,潘学仕也曾矛盾过,一方面,阿玲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使他想极力摆脱徐雯;另一方面,徐雯作为自己的经济支柱,又使潘学仕实在不愿轻言分手。同时被两个女人爱着的感觉,在潘学仕看来,实在是无比的美妙。但是好景不长,毕业前夕,阿玲又喜欢上了一个有钱、有风度的男人,抛弃了潘学仕。离开阿玲后的潘学仕心无所系,不得不再次回到徐雯身边。然而这一切,善良的徐雯一直蒙在鼓里。
4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次成为横亘在潘学仕面前的一道坎儿。在潘学仕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徐雯全家再次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调动所有的社会关系,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潘学仕安排到益阳的一所学校教书。
男友学成归来,徐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经历了时光的淘洗后,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果,她开始憧憬着披上嫁衣,和潘学仕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变故却在徐雯猝不及防时发生了,让徐雯从欢乐的山巅一下子跌入到痛苦的谷底。
2004年5月初的一天,徐雯在潘学仕的宿舍偶然发现一张潘学仕和一个女孩的亲密合影,徐雯顿时惊呆了。再三追问,潘学仕才承认是自己在大学里谈的女朋友,但现在已经分手了。这怎么可能?原来你一直在骗我,徐雯气得摔掉了手中的照片,头也不回地一路哭着跑回了家。徐雯的确很伤心,想到自己多年来深爱着的人在大学期间早已移情别恋,却仍以恋人的身份享受着自己的经济帮助。面对近在眼前的背叛,伤害如此真实。他毁掉的不仅是她对于美好爱情的梦想,还有她玲珑剔透清澈如水晶般的心。她这才知道,10年的付出,原来只是错爱的代价。
当爱情走到尽头,当心冷如死灰,心里就会涌起绵绵的无力感,那是痛到了极致,也是恨到了极致。
2005年9月10日,徐雯将所有给潘学仕寄钱的收据拿了出来,来到潘学仕的办公室,歇斯底里地喊:“潘学仕,你是个感情骗子,我要你还钱!”心虚的潘学仕怕事情张扬开来,只好极不情愿地打了一张8万元的欠条给徐雯。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风波过后的徐雯和潘学仕彻底成了陌路。潘学仕清楚地知道,以前,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攀附上徐雯,除了感情的成分外,更多地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如今自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徐雯的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加上她这么一闹,摆脱徐雯便成了潘学仕最大的愿望。因此,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马上结婚。在单位,一位叫阿玉的女同事对他心仪已久,潘学仕立即找到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阿玉自然求之不得。就这样,他们3个月内闪电般结了婚,婚礼办得很简单。
爱恨两重天,伤心女法庭讨“情债”
潘学仕结婚的消息再次将徐雯震懵了!那一年徐雯已27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人生最美丽、最具魅力的时光即将逝去,面对人财两空的结局,徐雯冷静地进行了反思,她终于知道她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拿着欠条向潘学仕索要欠款。
2005年11月12日,万分伤心的徐雯踏进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法院,呈上起诉状,要求法院判决潘学仕立即支付8万元欠款。
2005年12月23日,法院对该案公开审理。
潘学仕的律师认为,被告潘学仕是在原告徐雯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违心写下的欠条。被告早把这张开玩笑式的欠条抛在了脑后。原告别有用心,故意设下圈套,使被告上当。根据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当事人作出错误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本案的被告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原告没有任何的防范意识,更不知道原告将来会拿着这张欠条到法院起诉。况且,恋爱中的男方对女方的发誓或承诺,只能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不可能兑现,仅可以说是开个玩笑而已。当然,男女两人在一起谈恋爱,吃、喝、玩、乐花一点钱总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从原告每月五百多元的收入看又怎么可能有8万元钱借给被告呢?退一步说,即使原告在被告上学期间给了被告一点钱,这些钱原告自己一直声称是资助被告读书,对原告的行为我们表示感谢。原告的这种行为具有赠予性质,不得要求受赠人返还。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006年2月10日,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潘学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承担责任的法律后果。在被告学习期间,被告潘学仕多次向原告徐雯借款并有相关证据证实,其立欠据时的精神、智力等处于正常状态。原告徐雯现凭据要求被告潘学仕归还欠款应予支持。遂判决:被告潘学仕分4次清偿原告徐雯欠款80000元(即本判决生效后10日及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每年5月1日前各还20000元)。判决后,潘学仕不服提起了上诉。
2006年4月6日,湖南省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个曲折的欠款纠纷案,到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的一方资助另一方读书成才,甚至成为佳话的例子很多,但为此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的则比较鲜见。就此案而言,有两点警示意义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起责任,这不仅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公民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对自己亲手书写的欠条如不能举证证明系被逼或受欺骗所写,就必须要承担为此带来的法律后果;第二,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的确受人资助,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款是应该的。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恋爱的双方,还是普通的朋友,将金钱与情感分清楚是必要的,以免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文中人名均系化名,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上网。)
责编/紫君
E-mail:[email protected]
青葱岁月里,以为那就是爱
潘学仕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都是下岗职工,且体弱多病,年近五旬的父亲给人当门卫辛苦挣回来的每月500元工资成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饱尝了生活艰辛的潘学仕特别的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与潘学仕同班的女孩徐雯,父母都是干部,家境较为殷实。她长得端庄、秀丽,浑身洋溢着少女特有的清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寡言、其貌不扬的潘学仕引起了徐雯的注意。她觉得那个总坐在课桌上一动不动,聚精会神看书的男孩太特别了。虽然没有光鲜的衣着却显得很质朴,虽然沉默寡言但目光里却透着坚毅,她喜欢这种类型的男孩。
渐渐地,潘学仕从徐雯在人群里刻意的矜持和两人照面时不露痕迹的微笑中,读懂了她藏在眼神里的深意。
爱情就这样在本该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悄悄地来临了。此后,在远离学校的公园、僻静的郊外,在远离熟人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两人相偎相依的身影。
高考很快来临了。然而,收之桑隅,失之东篱。也许两人沉缅于爱情的缘故,1998年两人在高考中双双落榜。想想将来是知识的时代,高中文化干不了什么,两人一番商量后决定,徐雯挣钱给潘学仕复读,明年再考。
女儿的决定吓了父母一跳,他们坚决反对女儿过早地恋爱。然而,家里人越是反对,年轻气盛的徐雯越是坚定自己的选择,不为别的,只为男友的质朴和勤奋。爱!她的理由只有一个。
后来,徐雯在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几百元。决心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徐雯承担了潘学仕大部分的生活费和学杂费。然而,潘学仕再次落榜!徐雯强忍心中的失落,笑着说:“再复读一次,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在徐雯的鼓励下,潘学仕开始向高考展开了第三次冲刺。
这一次,潘学仕终于如愿以偿,2000年的夏天,他们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
粉红色的通知书捧在手里,徐雯感慨万千。为了这一天,自己付出了很多,但令她欣慰的是,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真挚的爱情,难道还有比这更弥足珍贵的吗?在为潘学仕送行的那天,当火车汽笛鸣响的刹那,徐雯就暗暗发誓,为了心爱的人完成大学的学业,也为了自己可以预见的未来,她要拼命挣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雯白天上班,晚上就兼职做歌厅的收银员,业余时间还卖起了保险,总之,她只怨自己分身无术,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后来,徐雯看到做服装生意赚钱,便动员已退休的父母开了家服装店,本想贻养天年的父母禁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拿出多年的积蓄,帮助徐雯做生意挣钱。
离开了心爱的男友,刻骨的思念将徐雯的生活蛀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她害怕夜晚的来临,因为白天工作的忙碌使她暂时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而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孤独和思念就会像无数条虫子爬上心头,使她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多亏了鸿雁传书,才使她那颗落寞的心灵得到些许抚慰。
潘学仕每星期都给徐雯写信。读潘学仕的来信,徐雯每次都会流泪,既是感动,也是辛酸。不管自己有多大的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准时将钱汇给潘学仕。
无耻的背叛啊,怎么来得那么轻易
然而,在绵绵情书背后却是一个大大的骗局。进了大学,离开了徐雯,潘学仕曾经深深地牵挂过、感恩过、思念过,但距离能够淡化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园多姿多彩的生活,慢慢地使徐雯在潘学仕心中的影像变得模糊而遥远。另一方面,在潘学仕看来,徐雯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工,自己大学毕业后,两人之间学历、社会地位的悬殊,始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潘学仕属于那种实际的男人,他绝不会为爱情舍弃一切,他甚至无法想象,婚后诸多现实的矛盾对自己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倒是校园里一对对亲昵的情侣,隐隐地勾起了埋藏在潘学仕内心深处的新的渴望。大二下学期,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舞会上,潘学仕与同校的阿玲相识。很快,潘学仕就向阿玲展开了狂热的“进攻”。潘学仕无微不至的关怀,百倍的呵护,很快赢得了阿玲的心,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后来逐步发展到在校外租房同居。平心而论,在与阿玲交往的这段日子里,潘学仕也曾矛盾过,一方面,阿玲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使他想极力摆脱徐雯;另一方面,徐雯作为自己的经济支柱,又使潘学仕实在不愿轻言分手。同时被两个女人爱着的感觉,在潘学仕看来,实在是无比的美妙。但是好景不长,毕业前夕,阿玲又喜欢上了一个有钱、有风度的男人,抛弃了潘学仕。离开阿玲后的潘学仕心无所系,不得不再次回到徐雯身边。然而这一切,善良的徐雯一直蒙在鼓里。
4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次成为横亘在潘学仕面前的一道坎儿。在潘学仕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徐雯全家再次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调动所有的社会关系,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潘学仕安排到益阳的一所学校教书。
男友学成归来,徐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经历了时光的淘洗后,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果,她开始憧憬着披上嫁衣,和潘学仕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变故却在徐雯猝不及防时发生了,让徐雯从欢乐的山巅一下子跌入到痛苦的谷底。
2004年5月初的一天,徐雯在潘学仕的宿舍偶然发现一张潘学仕和一个女孩的亲密合影,徐雯顿时惊呆了。再三追问,潘学仕才承认是自己在大学里谈的女朋友,但现在已经分手了。这怎么可能?原来你一直在骗我,徐雯气得摔掉了手中的照片,头也不回地一路哭着跑回了家。徐雯的确很伤心,想到自己多年来深爱着的人在大学期间早已移情别恋,却仍以恋人的身份享受着自己的经济帮助。面对近在眼前的背叛,伤害如此真实。他毁掉的不仅是她对于美好爱情的梦想,还有她玲珑剔透清澈如水晶般的心。她这才知道,10年的付出,原来只是错爱的代价。
当爱情走到尽头,当心冷如死灰,心里就会涌起绵绵的无力感,那是痛到了极致,也是恨到了极致。
2005年9月10日,徐雯将所有给潘学仕寄钱的收据拿了出来,来到潘学仕的办公室,歇斯底里地喊:“潘学仕,你是个感情骗子,我要你还钱!”心虚的潘学仕怕事情张扬开来,只好极不情愿地打了一张8万元的欠条给徐雯。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风波过后的徐雯和潘学仕彻底成了陌路。潘学仕清楚地知道,以前,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攀附上徐雯,除了感情的成分外,更多地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如今自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徐雯的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加上她这么一闹,摆脱徐雯便成了潘学仕最大的愿望。因此,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马上结婚。在单位,一位叫阿玉的女同事对他心仪已久,潘学仕立即找到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阿玉自然求之不得。就这样,他们3个月内闪电般结了婚,婚礼办得很简单。
爱恨两重天,伤心女法庭讨“情债”
潘学仕结婚的消息再次将徐雯震懵了!那一年徐雯已27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人生最美丽、最具魅力的时光即将逝去,面对人财两空的结局,徐雯冷静地进行了反思,她终于知道她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拿着欠条向潘学仕索要欠款。
2005年11月12日,万分伤心的徐雯踏进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法院,呈上起诉状,要求法院判决潘学仕立即支付8万元欠款。
2005年12月23日,法院对该案公开审理。
潘学仕的律师认为,被告潘学仕是在原告徐雯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违心写下的欠条。被告早把这张开玩笑式的欠条抛在了脑后。原告别有用心,故意设下圈套,使被告上当。根据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当事人作出错误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本案的被告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原告没有任何的防范意识,更不知道原告将来会拿着这张欠条到法院起诉。况且,恋爱中的男方对女方的发誓或承诺,只能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不可能兑现,仅可以说是开个玩笑而已。当然,男女两人在一起谈恋爱,吃、喝、玩、乐花一点钱总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从原告每月五百多元的收入看又怎么可能有8万元钱借给被告呢?退一步说,即使原告在被告上学期间给了被告一点钱,这些钱原告自己一直声称是资助被告读书,对原告的行为我们表示感谢。原告的这种行为具有赠予性质,不得要求受赠人返还。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006年2月10日,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潘学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承担责任的法律后果。在被告学习期间,被告潘学仕多次向原告徐雯借款并有相关证据证实,其立欠据时的精神、智力等处于正常状态。原告徐雯现凭据要求被告潘学仕归还欠款应予支持。遂判决:被告潘学仕分4次清偿原告徐雯欠款80000元(即本判决生效后10日及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每年5月1日前各还20000元)。判决后,潘学仕不服提起了上诉。
2006年4月6日,湖南省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个曲折的欠款纠纷案,到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的一方资助另一方读书成才,甚至成为佳话的例子很多,但为此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的则比较鲜见。就此案而言,有两点警示意义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起责任,这不仅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公民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对自己亲手书写的欠条如不能举证证明系被逼或受欺骗所写,就必须要承担为此带来的法律后果;第二,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的确受人资助,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款是应该的。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恋爱的双方,还是普通的朋友,将金钱与情感分清楚是必要的,以免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文中人名均系化名,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上网。)
责编/紫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