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施工技术的提升,大断面公路隧道日渐增多。本文是笔者参与设计的一座大断面隧道的设计要点。本文目的是通过描述该隧道的地质特点及支护方法,展示笔者对大断面隧道的理解,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做参考。
关鍵词:大断面;土质隧道;设计要点
0 引言
大断面土质隧道的稳定性一直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本文根据笔者参与设计的大盘山隧道的情况,提出对大断面隧道的理解,供设计及施工人员参考。
1 工程概况
大盘山隧道是320国道至富阳大桥连接线上的控制性工程,一级公路兼市政快速路标准,限速80 km/h,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隧道,洞口局部小净距。左洞长2 320 m,右洞长2 335 m,单洞净宽13.75 m,净高5 m。
2 地质概况
隧址区为低山斜坡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围岩进洞口为侵入岩燕山晚期花岗岩,地表第四系覆盖层较厚。进洞口段约110 m位于V级围岩土质路段。土质为残坡积碎石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围岩稳定性极差,易导致隧道掘进时塌方。
隧道围岩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主要由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组成,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山坡坡脚处等地排泄。
3 隧道V级围岩衬砌设计
4 隧道超前支护设计
大管棚设置在洞口Ⅴ级围岩地段,采用外径108 mm,壁厚6 mm的热轧无缝钢管,钢管环向间距40 cm,纵向外插角上倾3°,超前搭接长度不小于3.0 m。
洞口大管棚后还处于土质路段,采用中管棚进行超前支护。中管棚采用外径89 mm,壁厚5 mm,长9 m的热轧无缝钢管,钢管环向间距40 cm,纵向外插角上倾1.5°,架设于钢拱架上且尾部焊接。
小导管位于V级围岩一般段,采用外径42 mm,壁厚4 mm,长500 cm的热轧无缝钢管,在钢管距尾端95 cm范围外钻Φ6 mm压浆孔。钢管环向间距约40 cm,外插角控制在15°左右,尾端支撑于钢架上,每两排小导管纵向至少需搭接1.0 m。
5 洞口段不利地质开挖与支护
隧道进口左侧为公墓,右侧为民居点,且洞口地形极缓,土质为厚层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稳定性较差。由于两侧限制,开挖的边坡坡率至少为1:0.3以上,考虑到永久边坡可能失稳,因此延长了明洞长度至40 m,并采用削竹式洞门,明洞回填后恢复原地形。为了保证临时边坡的稳定,将临时边坡支护常用的砂浆锚杆改为直径42 mm、长6 m的注浆小导管,增加安全系数。
由于进暗洞后土质且浅埋段长度较大,为保证暗洞开挖时的安全性,洞口大管棚由常规设计的30 m调整为50 m。现场施工反馈回的数据也证明了管棚对土质隧道开挖的积极作用。
V级围岩土质段落是隧道开挖与初期支护的重难点。尤其是刚越过50 m大管棚后,如未做好小导管超前支护,往往容易出现事故。应先超前预支护后开挖,洞口段预支护优先考虑采用“φ108管棚+注浆”,可采用“小导管+注浆”预支护。根据围岩情况,分双侧壁导坑主洞三台阶法开挖和双侧壁导坑主洞上下台阶法开挖。
由于洞口段位于小净距路段,如仅用常规的中空锚杆或注浆小导管作为系统锚杆,则土质围岩不利于中夹土体稳定。故在小净距段边墙上增设对拉锚杆,纵环间距均为1.5 m。对拉锚杆穿过中夹土体,确保了其稳定性。
为减小初支变形,控制沉降,在设计时减小了钢架连接钢筋的间距,提高了钢架的整体刚度。同时应保证拱脚的稳定性,必要时可以采用108 mm钢管作为钢架锁脚锚管,以工字钢作为连接钢材支撑锁脚锚管,控制钢架的整体沉降。
当拱顶沉降量较大或无法收敛时,考虑在导洞每台阶开挖后增设临时仰拱,临时仰拱采用可以I22b或I20a工字钢,与上台阶和中台阶形成临时闭环,待下一台阶开挖并形成临时钢架闭环后再拆除上一台阶的临时仰拱,依次推进。
施工时应严格控制进尺,保证每进一循环进尺则架设一榀钢架,控制上下台阶的长度,仰拱及时跟进成闭环。施工期间要加强洞内及洞顶的监控量测,以利于动态指导设计和施工。
6 结束语
大断面土质隧道的地质特点是位于浅埋或超浅埋段,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承拱,且荷载分布很不均匀,且围岩松散极易坍塌。故土质路段的支护除了一般的开挖与支护原则外,应增加更多有效措施防止内轮廓变形与失稳,使得围岩的整体性与初支的刚度增强。本文概述了大盘山隧道的工程地质与支护措施及参数,供设计与施工单位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叶红.重庆市白鹤咀隧道设计综述[J].土工基础,2010,24(2):27-30.
[2]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1.
关鍵词:大断面;土质隧道;设计要点
0 引言
大断面土质隧道的稳定性一直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本文根据笔者参与设计的大盘山隧道的情况,提出对大断面隧道的理解,供设计及施工人员参考。
1 工程概况
大盘山隧道是320国道至富阳大桥连接线上的控制性工程,一级公路兼市政快速路标准,限速80 km/h,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隧道,洞口局部小净距。左洞长2 320 m,右洞长2 335 m,单洞净宽13.75 m,净高5 m。
2 地质概况
隧址区为低山斜坡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围岩进洞口为侵入岩燕山晚期花岗岩,地表第四系覆盖层较厚。进洞口段约110 m位于V级围岩土质路段。土质为残坡积碎石土及全风化花岗岩,围岩稳定性极差,易导致隧道掘进时塌方。
隧道围岩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主要由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组成,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山坡坡脚处等地排泄。
3 隧道V级围岩衬砌设计
4 隧道超前支护设计
大管棚设置在洞口Ⅴ级围岩地段,采用外径108 mm,壁厚6 mm的热轧无缝钢管,钢管环向间距40 cm,纵向外插角上倾3°,超前搭接长度不小于3.0 m。
洞口大管棚后还处于土质路段,采用中管棚进行超前支护。中管棚采用外径89 mm,壁厚5 mm,长9 m的热轧无缝钢管,钢管环向间距40 cm,纵向外插角上倾1.5°,架设于钢拱架上且尾部焊接。
小导管位于V级围岩一般段,采用外径42 mm,壁厚4 mm,长500 cm的热轧无缝钢管,在钢管距尾端95 cm范围外钻Φ6 mm压浆孔。钢管环向间距约40 cm,外插角控制在15°左右,尾端支撑于钢架上,每两排小导管纵向至少需搭接1.0 m。
5 洞口段不利地质开挖与支护
隧道进口左侧为公墓,右侧为民居点,且洞口地形极缓,土质为厚层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稳定性较差。由于两侧限制,开挖的边坡坡率至少为1:0.3以上,考虑到永久边坡可能失稳,因此延长了明洞长度至40 m,并采用削竹式洞门,明洞回填后恢复原地形。为了保证临时边坡的稳定,将临时边坡支护常用的砂浆锚杆改为直径42 mm、长6 m的注浆小导管,增加安全系数。
由于进暗洞后土质且浅埋段长度较大,为保证暗洞开挖时的安全性,洞口大管棚由常规设计的30 m调整为50 m。现场施工反馈回的数据也证明了管棚对土质隧道开挖的积极作用。
V级围岩土质段落是隧道开挖与初期支护的重难点。尤其是刚越过50 m大管棚后,如未做好小导管超前支护,往往容易出现事故。应先超前预支护后开挖,洞口段预支护优先考虑采用“φ108管棚+注浆”,可采用“小导管+注浆”预支护。根据围岩情况,分双侧壁导坑主洞三台阶法开挖和双侧壁导坑主洞上下台阶法开挖。
由于洞口段位于小净距路段,如仅用常规的中空锚杆或注浆小导管作为系统锚杆,则土质围岩不利于中夹土体稳定。故在小净距段边墙上增设对拉锚杆,纵环间距均为1.5 m。对拉锚杆穿过中夹土体,确保了其稳定性。
为减小初支变形,控制沉降,在设计时减小了钢架连接钢筋的间距,提高了钢架的整体刚度。同时应保证拱脚的稳定性,必要时可以采用108 mm钢管作为钢架锁脚锚管,以工字钢作为连接钢材支撑锁脚锚管,控制钢架的整体沉降。
当拱顶沉降量较大或无法收敛时,考虑在导洞每台阶开挖后增设临时仰拱,临时仰拱采用可以I22b或I20a工字钢,与上台阶和中台阶形成临时闭环,待下一台阶开挖并形成临时钢架闭环后再拆除上一台阶的临时仰拱,依次推进。
施工时应严格控制进尺,保证每进一循环进尺则架设一榀钢架,控制上下台阶的长度,仰拱及时跟进成闭环。施工期间要加强洞内及洞顶的监控量测,以利于动态指导设计和施工。
6 结束语
大断面土质隧道的地质特点是位于浅埋或超浅埋段,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承拱,且荷载分布很不均匀,且围岩松散极易坍塌。故土质路段的支护除了一般的开挖与支护原则外,应增加更多有效措施防止内轮廓变形与失稳,使得围岩的整体性与初支的刚度增强。本文概述了大盘山隧道的工程地质与支护措施及参数,供设计与施工单位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叶红.重庆市白鹤咀隧道设计综述[J].土工基础,2010,24(2):27-30.
[2]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