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率、更精彩。
一、优化组合——构建大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应有尽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品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特别适合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两者的优化组合可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1.可以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和习惯。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广泛阅读,充分交流,使学生积累更多更广的语言运用素材,真正构建起大语文的教学环境。
2、可以实现“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的转化。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使我们的课程建设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使语文教学容量成倍扩大。
3、可以改变语文课阅读的方式。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或亲自参与这种汇编工作,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在课文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的情况下,教师不再联篇累牍的分析讲解,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相关资料或指导学生寻找相关依据,而把结论和过程都交给学生
4、可以为作文学习提供情境和平台,增强感性熏陶,激发兴趣和灵感,促进作文教学全面丰收。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的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的生动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身临其境感,从而有利于体验相关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便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流程。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化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的特征,名篇名作的文学美,往往只有凭借声音美、画面美才能展现出来。传统的教学使用单调的“粉笔+黑板+笨拙的诵读”的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育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效果却只一般的痛苦现实呢?那只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它可以提供美妙的音乐、标准的发音和令人陶醉的诵读,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再加上录像、动画,使学生进入了语言美与文学美的氛围中,耳朵里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都与语言美、文学美有关,无形中加强了戏剧、小说的感染力量。像《雷雨》《哈姆雷特》《城南旧事》《长亭送别》等戏剧,《药》《阿Q正传》《祝福》《项链》《宝玉挨打》《荷花淀》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就更能展现它们的艺术魅力。至于散文与诗歌的教学,凭借多媒体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琵琶行》一诗中,我采用了《浔阳遗韵》(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名作)等作品作为背景制作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视觉印象,同时,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根据文中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情况:舒缓流畅——低回凝滞——雄壮激越,分别配上《二泉映月》《虚无》《十面埋伏》等乐曲,营造了良好的听觉氛围,把《琵琶行》的文学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例如:
(一)音乐营造氛围
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手法别具一格,又因为它是篇文言文,于是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先播放一段幽雅的古筝乐曲,营造一种古雅的氛围,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畅谈自己对以往游玩过的风景名胜地的感受,然后就势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二)图片营造氛围
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在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秋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影片、幻灯片等。它可多角度地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环境,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传统作文教学比较重视三方面的教学:一是字、词、句的教学,二是语言的教学,三是主题思想的教学;却忽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学生往往只须记忆世界,无须体味世界,只须重复生活,无须创造生活,因此学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了。因些学生的作文抑或辞藻华丽、华而不实,抑或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作文三步法”的创立者毛继东教授认为,科学的写作指导方法,必须先帮助学生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必须引导学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多媒体教学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它能够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体味,使写作任务由单调变为丰富,由静态转为动态,给学生展现一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感觉系统。采用开放式作文题目,辅以多媒体手段,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才更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图文并茂,声形俱备,丰富学生感知。
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整体的反映,它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学习是从感知开始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共同获得的。请看下表:
“风动荷溢香,云淡月增辉”,利用多媒体中光、声、电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利用多媒体教学作文时,教师根据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音像手段呈现,使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多彩的书本,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作文教学活动,全面感知学习对象。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作文教学内容具有无穷的张力,学生乐于从中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2、再现场景,引起注意,激发写作兴趣。
以往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的友好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提供大量的素材给学生,给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画的或图表的,还可以是动画的,影像的。通过多媒体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写作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学生在获得素材时,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新奇、具体、强烈、鲜明、动态的刺激吸引。多媒体以其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等,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引起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他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
学生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观察深刻,感受深刻,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手写我心”,从而将作文表达的外驱动力逐渐转化为内驱动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言之有物,真切感人。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课制宜、因需所取、因势利导,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努力使新语文课堂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一、优化组合——构建大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应有尽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品味。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特别适合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两者的优化组合可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1.可以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和习惯。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广泛阅读,充分交流,使学生积累更多更广的语言运用素材,真正构建起大语文的教学环境。
2、可以实现“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的转化。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使我们的课程建设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使语文教学容量成倍扩大。
3、可以改变语文课阅读的方式。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或亲自参与这种汇编工作,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在课文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的情况下,教师不再联篇累牍的分析讲解,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相关资料或指导学生寻找相关依据,而把结论和过程都交给学生
4、可以为作文学习提供情境和平台,增强感性熏陶,激发兴趣和灵感,促进作文教学全面丰收。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的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的生动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身临其境感,从而有利于体验相关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便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流程。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化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的特征,名篇名作的文学美,往往只有凭借声音美、画面美才能展现出来。传统的教学使用单调的“粉笔+黑板+笨拙的诵读”的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育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效果却只一般的痛苦现实呢?那只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它可以提供美妙的音乐、标准的发音和令人陶醉的诵读,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再加上录像、动画,使学生进入了语言美与文学美的氛围中,耳朵里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都与语言美、文学美有关,无形中加强了戏剧、小说的感染力量。像《雷雨》《哈姆雷特》《城南旧事》《长亭送别》等戏剧,《药》《阿Q正传》《祝福》《项链》《宝玉挨打》《荷花淀》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就更能展现它们的艺术魅力。至于散文与诗歌的教学,凭借多媒体技术也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琵琶行》一诗中,我采用了《浔阳遗韵》(著名画家陈逸飞的名作)等作品作为背景制作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视觉印象,同时,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根据文中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情况:舒缓流畅——低回凝滞——雄壮激越,分别配上《二泉映月》《虚无》《十面埋伏》等乐曲,营造了良好的听觉氛围,把《琵琶行》的文学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例如:
(一)音乐营造氛围
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在写景状物上手法别具一格,又因为它是篇文言文,于是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先播放一段幽雅的古筝乐曲,营造一种古雅的氛围,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畅谈自己对以往游玩过的风景名胜地的感受,然后就势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二)图片营造氛围
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在课件导入部分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秋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影片、幻灯片等。它可多角度地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环境,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传统作文教学比较重视三方面的教学:一是字、词、句的教学,二是语言的教学,三是主题思想的教学;却忽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学生往往只须记忆世界,无须体味世界,只须重复生活,无须创造生活,因此学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了。因些学生的作文抑或辞藻华丽、华而不实,抑或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作文三步法”的创立者毛继东教授认为,科学的写作指导方法,必须先帮助学生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必须引导学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多媒体教学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作文教学的缺陷,它能够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体味,使写作任务由单调变为丰富,由静态转为动态,给学生展现一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感觉系统。采用开放式作文题目,辅以多媒体手段,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才更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图文并茂,声形俱备,丰富学生感知。
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整体的反映,它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学习是从感知开始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共同获得的。请看下表:
“风动荷溢香,云淡月增辉”,利用多媒体中光、声、电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利用多媒体教学作文时,教师根据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音像手段呈现,使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多彩的书本,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作文教学活动,全面感知学习对象。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作文教学内容具有无穷的张力,学生乐于从中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2、再现场景,引起注意,激发写作兴趣。
以往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的友好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提供大量的素材给学生,给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画的或图表的,还可以是动画的,影像的。通过多媒体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写作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学生在获得素材时,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新奇、具体、强烈、鲜明、动态的刺激吸引。多媒体以其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等,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引起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他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
学生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观察深刻,感受深刻,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手写我心”,从而将作文表达的外驱动力逐渐转化为内驱动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言之有物,真切感人。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因课制宜、因需所取、因势利导,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努力使新语文课堂这朵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