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学西化”的问题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存在已久。西方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铃木的音乐教育体系已逐渐为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并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应用。这些教育体系各有特点,在中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仍有很大影响。其中,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教育思想——以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在中国音乐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 传统音乐;传承现状;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6-0239-02
一、传统音乐传承的背景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其形式主要是基督教会赞美诗和轮唱赞美诗。西方音乐文化真正大规模引进中国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早期的音乐音乐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比中国先进,“学堂乐歌”也正是在此时兴起。随着西方殖民扩张,音乐学院作为西方学制的组成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之后的三十年里,与音乐相关的机构、学校就建成多达一、二十所,同时教材与乐器也都西化严重。但同时期也出现了将中国民族音乐带去西方的启蒙者——王光祈。他的《论中国古典歌剧》可谓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当然,为此作出卓越贡献的还有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以及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的刘天华等人。之后的十年文革很大程度上减缓了中国音乐发展的速度,到了改革开放,西方音乐迅速进入中国,对之后的音乐教育发展以及音乐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目前我国音乐教育“西化”现象严重。
二、传统音乐传承的现状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从业人员只剩800人,西北著名的“花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临淄“八仙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太康道情、四平调、内乡宛梆等。曾有一项对66所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抽样调查中,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们希望能“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在另一项调查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自己本民族音乐的掌握情况也是差强人意。这是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少数民族的近2000名学生进行的“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学生和31%的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种现状的出现与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西化有很大关系,也与现在青年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在如今这个“泛音乐”时代,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对于西方流行音乐的青睐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无人问津。
三、传统音乐传承方法的探索
(一)利用现代传媒传承传统音乐。
针对目前消费主体的年轻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宣传普及就显得格外重要,良好的宣传可以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纠正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的错误认识,使人们自动萌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进而才有机会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良好的宣传方式有很多,比如:拍摄大型纪录片,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播出后大受好评,央视也可以拍摄《耳边的中国传统音乐》系列节目,通过cctv1等频道在不同时间段循环播放,观众观看后会进行讨论,进而利用了传媒的传播性、舆论的感染性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再宣传。此外,可将中国濒临灭绝的传统音乐形式做成宣传海报,每种形式一张,张贴在地铁站、马路旁的宣传栏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载体可以在现有的实地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互联网+”是本时代的趋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可以依托视频软件、直播软件等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传播性,让更多人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进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利用“传统音乐进课堂”推广传统音乐。
使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中国教育课堂,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研发校本课程,但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在全国的中小学,尤其是一些拥有优秀传统音乐但濒临灭绝的地方,他们的音乐课不应该仅局限于音乐课本上,音乐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基础,这里的中小学生应该承担起继承当地传统特色音乐的重任。那么这就需要地方教委及学校安排更加合理的师资及课程,把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编入校本课程,请那些现在为数不多的传承人走进课堂。要让当地的孩子接触、学习、了解家乡的音乐,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当地人”,因为他们学习的不光是音乐,还有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历史和底蕴。等到他们长大,背井离乡之时,家乡的歌不仅是思念的纽带,也是一种特有的自豪,更能让家乡的歌,被更多人听到,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三)重视“传承人问题”保护传统音乐。
传承人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抢救与保护的实践来看,传承人问题是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传承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传承人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来说,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脆弱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传承人问题。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一部分,西安古乐、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河北省屈家营古音乐、蒙古族长调、呼麦、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都面临着传承人问题。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老的传承人,更要以老带新,带出一批新的传承人,保护中国传统音乐传承链的完整与延续。一旦次链断开,损失将是不可逆的,往往会导致一种传统音乐永远消失。
(四)注入时代元素拓宽传统音乐。
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无人关注、无人继承也与音乐作品单一、老旧有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教育已经普遍出现以下现象:各种剧种唱来唱去就那几个老段子,各种民族乐器如二胡、唢呐等一代又一代老师教的就那几首老曲子,其生存价值也只能体现于部分老年人群在老段子里回忆回忆他们的青春,表演内容缺乏新鲜感、时代感、缺乏新鲜的血液,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音乐工作者可以考虑以历史背景、历史故事为依托,创作出契合該传统音乐形式的新作品,在风格与表现手法上要趋近于同类作品,使其被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原有固定群体接受。此外,也鼓励传统音乐工作者紧跟时代,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内容注入传统音乐中,使更多人了解、接受该传统音乐,进而再谈传承。
(五)利用市场化手段支持传统音乐。
目前多数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在喜剧、话剧等艺术团体的夹缝间求生存,我想国家应加大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支持力度,吸引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的金融机构投资,将资金引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注入新的动力。当然,让普遍投资机构突然转变投资倾向是不现实的,我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可以将未来的门票等收益做资产证券化,给予投资者信心。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现状,通过上文所述方法,及时地、充分地解决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问题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陶亚宾《唐代西方音乐流传中国史事考》
[2] 柳丰《1945年以前西方音乐学院的发展及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之影响》,2005.
[3] 王梦然《中国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分析——为什么音乐不为一般人所重视》,2015.
[4] 栗晓洋《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2016.
[5] 周旭光、李海霞《论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的传承人问题》,2010.
关键词: 传统音乐;传承现状;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6-0239-02
一、传统音乐传承的背景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其形式主要是基督教会赞美诗和轮唱赞美诗。西方音乐文化真正大规模引进中国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早期的音乐音乐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比中国先进,“学堂乐歌”也正是在此时兴起。随着西方殖民扩张,音乐学院作为西方学制的组成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之后的三十年里,与音乐相关的机构、学校就建成多达一、二十所,同时教材与乐器也都西化严重。但同时期也出现了将中国民族音乐带去西方的启蒙者——王光祈。他的《论中国古典歌剧》可谓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当然,为此作出卓越贡献的还有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以及反对完全以西乐来取代中国音乐、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进步两个字”的刘天华等人。之后的十年文革很大程度上减缓了中国音乐发展的速度,到了改革开放,西方音乐迅速进入中国,对之后的音乐教育发展以及音乐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目前我国音乐教育“西化”现象严重。
二、传统音乐传承的现状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从业人员只剩800人,西北著名的“花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临淄“八仙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太康道情、四平调、内乡宛梆等。曾有一项对66所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抽样调查中,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们希望能“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在另一项调查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自己本民族音乐的掌握情况也是差强人意。这是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少数民族的近2000名学生进行的“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学生和31%的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种现状的出现与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西化有很大关系,也与现在青年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在如今这个“泛音乐”时代,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对于西方流行音乐的青睐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无人问津。
三、传统音乐传承方法的探索
(一)利用现代传媒传承传统音乐。
针对目前消费主体的年轻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宣传普及就显得格外重要,良好的宣传可以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纠正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的错误认识,使人们自动萌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进而才有机会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良好的宣传方式有很多,比如:拍摄大型纪录片,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播出后大受好评,央视也可以拍摄《耳边的中国传统音乐》系列节目,通过cctv1等频道在不同时间段循环播放,观众观看后会进行讨论,进而利用了传媒的传播性、舆论的感染性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再宣传。此外,可将中国濒临灭绝的传统音乐形式做成宣传海报,每种形式一张,张贴在地铁站、马路旁的宣传栏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载体可以在现有的实地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互联网+”是本时代的趋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可以依托视频软件、直播软件等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传播性,让更多人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进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利用“传统音乐进课堂”推广传统音乐。
使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中国教育课堂,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研发校本课程,但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在全国的中小学,尤其是一些拥有优秀传统音乐但濒临灭绝的地方,他们的音乐课不应该仅局限于音乐课本上,音乐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基础,这里的中小学生应该承担起继承当地传统特色音乐的重任。那么这就需要地方教委及学校安排更加合理的师资及课程,把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编入校本课程,请那些现在为数不多的传承人走进课堂。要让当地的孩子接触、学习、了解家乡的音乐,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当地人”,因为他们学习的不光是音乐,还有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历史和底蕴。等到他们长大,背井离乡之时,家乡的歌不仅是思念的纽带,也是一种特有的自豪,更能让家乡的歌,被更多人听到,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三)重视“传承人问题”保护传统音乐。
传承人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抢救与保护的实践来看,传承人问题是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传承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传承人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来说,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脆弱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传承人问题。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一部分,西安古乐、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河北省屈家营古音乐、蒙古族长调、呼麦、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都面临着传承人问题。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老的传承人,更要以老带新,带出一批新的传承人,保护中国传统音乐传承链的完整与延续。一旦次链断开,损失将是不可逆的,往往会导致一种传统音乐永远消失。
(四)注入时代元素拓宽传统音乐。
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无人关注、无人继承也与音乐作品单一、老旧有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教育已经普遍出现以下现象:各种剧种唱来唱去就那几个老段子,各种民族乐器如二胡、唢呐等一代又一代老师教的就那几首老曲子,其生存价值也只能体现于部分老年人群在老段子里回忆回忆他们的青春,表演内容缺乏新鲜感、时代感、缺乏新鲜的血液,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音乐工作者可以考虑以历史背景、历史故事为依托,创作出契合該传统音乐形式的新作品,在风格与表现手法上要趋近于同类作品,使其被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原有固定群体接受。此外,也鼓励传统音乐工作者紧跟时代,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内容注入传统音乐中,使更多人了解、接受该传统音乐,进而再谈传承。
(五)利用市场化手段支持传统音乐。
目前多数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在喜剧、话剧等艺术团体的夹缝间求生存,我想国家应加大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支持力度,吸引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的金融机构投资,将资金引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注入新的动力。当然,让普遍投资机构突然转变投资倾向是不现实的,我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可以将未来的门票等收益做资产证券化,给予投资者信心。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我国传统音乐现状,通过上文所述方法,及时地、充分地解决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问题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陶亚宾《唐代西方音乐流传中国史事考》
[2] 柳丰《1945年以前西方音乐学院的发展及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之影响》,2005.
[3] 王梦然《中国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分析——为什么音乐不为一般人所重视》,2015.
[4] 栗晓洋《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2016.
[5] 周旭光、李海霞《论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的传承人问题》,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