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造成毕业生人文素质低下,降低毕业生的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然后针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并据此提出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人文素质 职业教育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追求增量发展进入提升质量的阶段。然而,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加上传统教育“功利性”意识的潜在作用,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问题严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和人文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在本质来说注重人格的完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职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倾向,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化、淡化、边缘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功利化取向明显。
高等职业院校中,许多学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学习中总是利益至上,把考证、转本作为唯一目标,忽视对科学文化知识本身的追求。除学习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外语、计算机等找工作时比较有利的实用知识,对学习文学、历史等基本学科的常识反应冷淡。在他们看来,取得某种等级证书就表示自己已具备了相应能力,而人文知识对找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是可有可无的。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氛围下,许多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
(二)缺乏人文精神,价值观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新信仰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造成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迷失。大学阶段没有了升学压力,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动力和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多时候只能随波逐流。个别学生价值观与道德观混乱,分不清是非对错,对人冷漠,缺乏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缺失。
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的标志,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尽如人意。某些学生受到网络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高雅艺术兴趣缺乏,对社会上的低俗文化却趋之若鹜,生活庸俗化,审美扭曲,品味低俗。事实上,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发达的人在职业活动中通常具有更强的创造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对善和美的鲜明辨别力,就只能成为工作机器,身心得不到和谐发展,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
二、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变化造成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量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多元文化共存。一方面,东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极易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受到影响,从而树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学生本身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兴趣和认识越来越少,熟知历史典故、了解文化经典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与日韩等国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欠缺。
(二)学校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目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依然存在,尤其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学分,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此外,许多院校从领导、老师到学生都存在重外语轻汉语的思想。很多院校明文规定,英语等级考试不通过就无法正常取得毕业资格,而对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则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这种做法无疑在指导思想上给了学生一种错误引导。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做法很容易使人文素质类课程地位弱化,同时不能保证教学系统性和全面性。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语文》等,但受到师资等因素影响,只能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一节课有上百名学生听课,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教师授课难度和强度大大增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用共性化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完全无法实现,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方式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去上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三、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如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寻求具体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才观念。
当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出于提高就业率的需要,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点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违背了学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虽然学校本身无法改变社会大众的观念,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转变过度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加强全体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加重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比例,打破专业至上的教学思维与教育理念,确立符合现代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这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制大多为三年,实习实训又要占去大量时间,人文素质类课程不可能开得很多,科学合理地对这些课程进行规划和安排非常有必要。具体而言,教学部门可以将人文类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专题讲座三个层次,如“大学语文”是必修课,围绕这一课程可以开出“文学作品选读”、“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还可以再开设“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唐诗宋词”等系列讲座,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三)创建人文校园,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人文校园的创建体现在校园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教学楼、食堂、宿舍粘贴一些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精神的标语,使教育信息无处不在;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科技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最终孕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将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文体竞赛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其人文素质水平的评价依据,计入学分,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言行中成长。
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培养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纬.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突破[J].科技创新导报,2011(03).
[2]李新宇.当代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12(2).
[3]霍蓉光,吴梅菊.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11).
[4]刘淑红.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0,1.
[5]唐晓英.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04).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人文素质 职业教育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追求增量发展进入提升质量的阶段。然而,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加上传统教育“功利性”意识的潜在作用,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问题严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和人文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在本质来说注重人格的完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职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倾向,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化、淡化、边缘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功利化取向明显。
高等职业院校中,许多学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学习中总是利益至上,把考证、转本作为唯一目标,忽视对科学文化知识本身的追求。除学习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外语、计算机等找工作时比较有利的实用知识,对学习文学、历史等基本学科的常识反应冷淡。在他们看来,取得某种等级证书就表示自己已具备了相应能力,而人文知识对找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是可有可无的。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氛围下,许多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
(二)缺乏人文精神,价值观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新信仰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造成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迷失。大学阶段没有了升学压力,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动力和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多时候只能随波逐流。个别学生价值观与道德观混乱,分不清是非对错,对人冷漠,缺乏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缺失。
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的标志,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尽如人意。某些学生受到网络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高雅艺术兴趣缺乏,对社会上的低俗文化却趋之若鹜,生活庸俗化,审美扭曲,品味低俗。事实上,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发达的人在职业活动中通常具有更强的创造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对善和美的鲜明辨别力,就只能成为工作机器,身心得不到和谐发展,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
二、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变化造成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大量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多元文化共存。一方面,东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极易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受到影响,从而树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学生本身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兴趣和认识越来越少,熟知历史典故、了解文化经典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与日韩等国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欠缺。
(二)学校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目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依然存在,尤其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太重视。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学分,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此外,许多院校从领导、老师到学生都存在重外语轻汉语的思想。很多院校明文规定,英语等级考试不通过就无法正常取得毕业资格,而对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则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这种做法无疑在指导思想上给了学生一种错误引导。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做法很容易使人文素质类课程地位弱化,同时不能保证教学系统性和全面性。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语文》等,但受到师资等因素影响,只能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一节课有上百名学生听课,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教师授课难度和强度大大增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用共性化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完全无法实现,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方式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去上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三、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如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寻求具体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才观念。
当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出于提高就业率的需要,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点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违背了学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虽然学校本身无法改变社会大众的观念,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转变过度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加强全体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加重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比例,打破专业至上的教学思维与教育理念,确立符合现代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合理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课程,这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制大多为三年,实习实训又要占去大量时间,人文素质类课程不可能开得很多,科学合理地对这些课程进行规划和安排非常有必要。具体而言,教学部门可以将人文类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专题讲座三个层次,如“大学语文”是必修课,围绕这一课程可以开出“文学作品选读”、“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还可以再开设“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唐诗宋词”等系列讲座,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三)创建人文校园,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人文校园的创建体现在校园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教学楼、食堂、宿舍粘贴一些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精神的标语,使教育信息无处不在;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科技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最终孕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将学生参加各类社团和文体竞赛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其人文素质水平的评价依据,计入学分,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言行中成长。
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培养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纬.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突破[J].科技创新导报,2011(03).
[2]李新宇.当代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12(2).
[3]霍蓉光,吴梅菊.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11).
[4]刘淑红.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0,1.
[5]唐晓英.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