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是思维训练的沃土。《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科特点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启迪、促进、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重视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能促进思维的形成。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动手操作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留在头脑中的印象也最深刻。如在教学二年级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我根据书本提供的教学场景图启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动手摆学具,然后我依据题意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1)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擺的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倍,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了几个5?(2)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4倍呢?5倍呢?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我还要问下去,很多学生已经不想摆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不用摆了,我发现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正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孩子才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很自然地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成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完成了知识的化归。又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3个小正方体和3个小正方形,课上一改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动手搭成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将所看到的样子再动手摆一摆,最后画出所看到的形状,这样通过亲自摆、看、画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物体,而且体会到了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印象,充分体现了动手操作的成功之处,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小学三年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感性直观的教具加以演示。如果脱离摆小正方体这一活动过程,教学将变得枯燥、空洞,学生将无法很好地建立空间观念,所以说动手操作能为思维的过程降低一个难度。
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的为动而动,不能只是课堂氛围表面的活跃,还要注意动手操作中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时抽象、概括地掌握数学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以促进其本能的表现和发展,主张“做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依据教材的特点,把握住每一次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目的地提供合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学生创造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活动经验,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二、鼓励合作交流,促进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功能。如果语言不具备这些功能,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古人云:“言有心声,言乃说。”“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并可促进大脑的思维。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叙述解题思路时总是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不乐于说,还有的说得不够完整,等等,这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很苦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乐说,不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周长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书本在“量一量”这一环节出示了一组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量一量并求出周长。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独立思考准备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再前后四人互相商量之下,使原先没有想到用平移方法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随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就得出了以下的方法: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行了。这样就把原先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繁为简,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并掌握了一种不错的思考方法。又如在教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个例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通过画图找到常规的解法后,我追问:“除了这种解法外,你还有没有更妙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已经画好的图再去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后的教学精彩纷呈,不同的解法一一涌现:150÷5×20-150;20÷5×150-150;(20÷5-1)×150。学生从数量关系和数的特点出发,得到了许多新的解法。在这里我成功地扮演了一名倾听者,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发现一个个小心呵护着。几乎每一种解答方法的诞生,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深入,都隐藏着充满鼓舞和信任的话语:“你有更妙的解法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吧!”“你的想法真独特!”一道用画图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下产生了新颖的思维火花,避免了思维的机械化、单一化,学生体会到了“学知识”、“说知识”比“听知识”更快乐,更有成功感。
在鼓励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可以运用积极的评价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来促使每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交流的效果达到最好。
三、培养应用意识,深化思维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数学才灵动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当学生能对遇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一定会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加工,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怎样滚得最远,课前我为学生分好组,布置好每组所带的材料,课上我先在教室进行了示范实验,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组进行活动,实验结果下来只有两组同学的数据统一,其它组的答案都不相同,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结果?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物体的滚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断深化。
又如在学生学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并掌握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后,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应用价值,我布置了一项课外调查:班级图书角准备购买一些新书,到底哪些书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呢?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同学们都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活动中也能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是很大的。
以上三种做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寻找规律;合作交流、应用意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一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魅力,获取发现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重视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能促进思维的形成。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动手操作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留在头脑中的印象也最深刻。如在教学二年级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我根据书本提供的教学场景图启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动手摆学具,然后我依据题意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1)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擺的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倍,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了几个5?(2)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4倍呢?5倍呢?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我还要问下去,很多学生已经不想摆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不用摆了,我发现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正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孩子才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很自然地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成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完成了知识的化归。又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3个小正方体和3个小正方形,课上一改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动手搭成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将所看到的样子再动手摆一摆,最后画出所看到的形状,这样通过亲自摆、看、画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物体,而且体会到了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印象,充分体现了动手操作的成功之处,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小学三年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感性直观的教具加以演示。如果脱离摆小正方体这一活动过程,教学将变得枯燥、空洞,学生将无法很好地建立空间观念,所以说动手操作能为思维的过程降低一个难度。
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的为动而动,不能只是课堂氛围表面的活跃,还要注意动手操作中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时抽象、概括地掌握数学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以促进其本能的表现和发展,主张“做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依据教材的特点,把握住每一次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目的地提供合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学生创造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活动经验,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二、鼓励合作交流,促进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功能。如果语言不具备这些功能,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古人云:“言有心声,言乃说。”“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并可促进大脑的思维。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叙述解题思路时总是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不乐于说,还有的说得不够完整,等等,这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很苦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乐说,不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周长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书本在“量一量”这一环节出示了一组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量一量并求出周长。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独立思考准备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再前后四人互相商量之下,使原先没有想到用平移方法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随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就得出了以下的方法: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行了。这样就把原先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繁为简,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并掌握了一种不错的思考方法。又如在教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个例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通过画图找到常规的解法后,我追问:“除了这种解法外,你还有没有更妙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已经画好的图再去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后的教学精彩纷呈,不同的解法一一涌现:150÷5×20-150;20÷5×150-150;(20÷5-1)×150。学生从数量关系和数的特点出发,得到了许多新的解法。在这里我成功地扮演了一名倾听者,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发现一个个小心呵护着。几乎每一种解答方法的诞生,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深入,都隐藏着充满鼓舞和信任的话语:“你有更妙的解法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吧!”“你的想法真独特!”一道用画图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下产生了新颖的思维火花,避免了思维的机械化、单一化,学生体会到了“学知识”、“说知识”比“听知识”更快乐,更有成功感。
在鼓励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可以运用积极的评价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来促使每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交流的效果达到最好。
三、培养应用意识,深化思维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数学才灵动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当学生能对遇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一定会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加工,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怎样滚得最远,课前我为学生分好组,布置好每组所带的材料,课上我先在教室进行了示范实验,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组进行活动,实验结果下来只有两组同学的数据统一,其它组的答案都不相同,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结果?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物体的滚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断深化。
又如在学生学了简单统计的知识并掌握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后,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应用价值,我布置了一项课外调查:班级图书角准备购买一些新书,到底哪些书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呢?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同学们都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活动中也能真切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是很大的。
以上三种做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寻找规律;合作交流、应用意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一定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魅力,获取发现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