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老树绽放新芽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weizh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300多种地方戏,知道秦腔的人不少。这自然缘于著名作家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秦腔》,他在小说中常用秦腔来烘托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秦腔高亢激越的喜爱。作为家乡戏,并且自己至今仍生活在那块土地上,贾平凹对秦腔情有独钟不难理解。但秦腔这个剧种在全国范围内,如果没有读过贾平凹的作品,究竟有多少人熟悉和喜爱呢?这就很难说了。然而今年8月22日晚,在江苏昆山举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盛典”上,昆山艺术中心大剧院的一场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创作的秦腔碗碗腔《李十三》演出,戏场里的气氛和观众的反映有些出乎意料。一个北方戏在南方一个小城演出,竟能不时响起南方观众的鼓掌声和叫好声,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之所以受到欢迎,首先是剧情感人,这就需要有个好的剧本。这部戏的主要人物李十三,即清代陕西著名剧作家李芳桂。因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叫李十三村的地方,人们出于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死后就以出生地相称。就如明代大儒昆山人顾炎武,因其房屋旁有条亭林河,而以亭林尊称他一般。李芳桂39岁中举,51岁出任洋县儒学教喻(也算一种官职,县里的教官),在职一年。52岁放弃,62岁因同情保护朝廷追杀“离经叛道”皮影戏艺人而受到迫害。他一生为民写戏,为事立言,以身殉戏。李芳桂的主要贡献是用碗碗腔为皮影戏艺人写戏,他把“北曲”的武夫鼓怒、马上杀伐之声与“南曲”的妩媚婉转清音融汇为一体,形成了清雅飘逸的时腔新调。他一生写了八部大戏和两折小戏,就是流传至今的“十大本”,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参加昆山会演的陕西秦腔碗碗腔《李十三》,全剧就是围绕这些内容展现李芳桂的一生。这是尊重历史的一个创新作品,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李十三》剧中,曲调唱腔的变化。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秦腔是以吼为主旋律的,就是那种带有黄土高原的高亢和粗犷的味道。曾有在陕西生活工作过的朋友说过:“秦腔就是吼,一开口能让你浑身掉渣渣!”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李十三》,整台戏的唱腔并没有听到想象中的吼,反而听起来十分优美,甚至可以说是婉转动听。这是因为这出戏融合了陕西两种地方戏的曲调:一个是因贾平凹的文章《秦腔》传播,而为人们所知晓的秦腔;另一个则是名气不太响的碗碗腔,许多人可能闻所未闻。这两个曲种唱腔上各有特色:秦腔嗓门高,就是人们常说的吼,表现的是慷慨刚烈,适合演历史剧;而碗碗腔虽然没有秦腔流传广,是个小剧种,但曲调柔和细腻,音乐入耳动听,适合演才子佳人。将一个省份的两种风格的地方戏唱腔糅合起来,放在一出戏中,一个粗一个细,拓宽了戏曲的表现。这是很好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尝试,使戏中的唱腔既表现为适度的收拢,又保持了秦腔的味儿。让观众有推陈出新、别具一番韵味的感受,难怪听上去那么悦耳。应当说,这也是地方剧种生存发展的一种创新必然。如果光靠秦腔的吼去演戏,观众就不爱看了。历史上有李芳桂把“北曲”和“南曲”融合为一体,今天陕西剧团把秦腔和碗碗腔融合在一起,真有异曲同共之妙!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的这种可贵的探索,既为增强戏曲的观赏性提供了保证,也是把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的明智之举,很是令人振奋。
  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的演出中,另一个别出心裁的创新,是将皮影戏糅合进戏中,形成戏中戏,煞是有趣,很能抓观众的眼球。皮影戏也是中国民间古老传统艺术的一个戏种,目前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的皮影戏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唱戏。而在秦腔碗碗腔《李十三》这出戏中,采用了真人版。不时有真人饰演的皮影戏穿插其中,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变化,对我而言是第一次见到。在《李十三》的表演中,皮影戏演员根据剧情需要,或是在幕后摆出造型,显示出剪影;或是走到前台,与演员同台唱戏,进行心灵对话。所以说,这出《李十三》戏,不仅仅有秦腔和碗碗腔的在曲调上的融合,也是秦腔、碗碗腔与皮影戏三个戏种在形式内容上的组合。这种组合,让舞台有了更加生动的变化,有种妙笔生花的意味。
  在剧情安排上,秦腔碗碗腔《李十三》也有出乎意想的独到之处。譬如李芳桂中举那场,当官差前来报喜,眨眼工夫他那同甘共苦的妻子就换上几十年前的大红艳丽嫁衣—她要李芳桂陪她回娘家,并得到了同样满脸喜气的李芳桂的快乐呼应:“去!去!去!”一般来说,几十年的悬梁刺股,一旦高中,都是喜极而狂,喜极失态,就如《范进中举》中所描写的一般。而《李十三》却用“妻子要回娘家”这个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来表达喜悦,就有艺高一筹的意味。更让观众从中读出心酸—参加科举考试赢得功名,是那个时代文人一生的追求。但李十三屡试屡败,受到身边人包括亲人的歧视。如今“十年寒窗”就要苦尽甘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自然不能免俗地告示天下。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了每个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反倒使李十三这个人物的塑造更加丰满,也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刻画铺垫了伏笔—在遭遇不幸之时,会承受更多的心理磨难、纠结和矛盾。
  一部好戏离不开主角对戏曲人物个性的塑造。整场戏看下来,李十三,即李芳桂的扮演者李建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演员。在舞台上,李建勋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的精彩表演,时而引发观众会心一笑,时而将观众带进揪心到窒息的体验。他妙趣横生地给乡村孩子授课—生
  动诙谐,寓教于乐;他写剧本时自言自语与剧中人对话—痴迷可爱,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为救皮影戏艺人而丢失一生孜孜追求的官位—失魂落魄,心灰意冷;为保护碗碗腔艺人与告密的同窗田东升的激烈争论—不怕威胁,义正词严;为保护戏曲十大本躲避官兵追杀出逃—悲愤难抑,啼血而亡……特别是最后一场,他绝望中欲撕毁终身的心血—十大本剧本时,与妻子跪在地上悲天怆地地呼喊争抢,那一段绝望的呼叫和唱词,把人性和心理变化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的心都在为之颤抖!舞台上,他那硕大的身躯,躬着腰、小碎步,或摇晃着脑袋,或脑袋前倾与人对话,或者甩起那条长辫子……让人觉得他浑身都是戏。他塑造出一个即便曾经在官场,却没有官气,与碗碗腔艺人情同手足,始终保持着低姿态的可爱小老头形象的人物!特别是他以六十岁的年纪,居然低空360度翻滚,以表达自己受到迫害的强烈愤慨,最后带着绝望以90度的姿势直挺挺往后轰然倒地离世,展示了演员的高超而深厚的功底,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呼应!我觉得这种表演很新奇,很独特,也十分符合戏中人物的心理特点。他刻画的李芳桂,丰满而又有人性的剖析,不愧为梅花奖得主!
  《李十三》的成功演出,让我们记住了这位以身殉戏的伟大名字:李十三(李芳桂),这位清朝杰出的剧作家!秦腔碗碗腔的成功演出,说明传统戏曲只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老树绽放新芽,增强活力,受到观众的欢迎。
  作者  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18年底至2019年,一档《声入人心》电视竞演节目的播出带领着音乐剧“出圈”,不仅向大众普及了音乐剧概念,还凭借着明星效应带动了音乐剧票房,大量粉丝群体的涌入直接对国内音乐剧市场产生强烈影响,一度引发社会“现象级”话题。在“一票难求”的喧嚣面前,音乐剧行业内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要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冷静思考。针对目前国内音乐剧原创力短板的现状,“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应运而生,力图
期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摄像时代,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刷个短视频就可以了解新闻资讯。情感故事、吃喝玩乐都能融入短视频。同时,短视频的制作门槛也越来越低,全民导演,全民演员,一部手机就能制作一条短视频。  但是你能说清楚什么是优秀的短视频?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个短视频平台吗?你能说出几个让你心动的短视频吗?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首届短视频大赛”给充满创意激情、喜欢创新并愿意
期刊
电影具有记录本能,电影纪实美学的追求是电影艺术审美的主流,并伴随着电影艺术诞生而成长与发展。不同时代对纪实美学的追求有所差异,但纪实美学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当代高科技在电影领域的广泛运用,电影向虚拟现实与超真实记录两极发展,电影纪实美学的探索进入了超真实的新阶段。滕俊杰导演的8K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全球首部8k电影长片,是舞台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成功融合的产物,标志着电影纪实美学进入
期刊
战场上的青春在隆隆炮火声中展现出浪漫、悲壮、崇高的气质。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青春的意义,在这部剧中得到表现与升华。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几乎每位观众都听过这首歌曲,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中响起,它既唤起了这首歌带给我们的成长记忆,又将时空穿越到了1938年延安,这首歌的诞生地—充满硝烟的战场。  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军歌》,将
期刊
奢侈观超越了功利主义和市场价值,调动了声望、礼品馈赠和慷慨的价值(这类价值难以归入经济范畴),还带来一些其他后果。奢侈的市场形式是否因为与贸易体系的紧密联系而不可否认地受到质疑?难道我们必须反对更过分意义上的奢侈品吗?鲍德里亚(Baudrillard)采取了类似立场:支配消费(包括今天的奢侈品消费,或者所有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消费)的交换价值要么服从于市场等价定理(它与奢侈的纯粹铺张浪费相冲突),
期刊
剧中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只剩下一个个抽象符号:父亲、母亲、孩子、受迫害的人、女情种、流血男子、士兵、军官等等,因此他们不只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某种类型人物的标记,他们的命运实质上也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金秋的上海带来了节日的狂欢,而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剧目之一无疑是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演出的话剧《孩子梦》,因为该剧的作者是被誉为“以色列良心”的杰出剧作家汉诺赫·列文。早些时
期刊
从花边单元走向独立的艺术节,公共空间表演艺术节虽然年轻,但已然成为国内当下最火热的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案例。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节庆形态,除了温馨愉快、灵活轻巧的节庆氛围之外,公共空间表演艺术节的长远生命力来何在,又面临怎样的危机,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2019年初夏,伴随着“五一”小长假的结束,为期四天的第三届“思南城市空间艺术StArt Festival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落下帷幕,
期刊
戏剧节的乌镇如戏剧的天堂。『大师浪潮』『名著漩涡』『先锋海啸』『奇思漂流』以及『学院涟漪』五大板块的内容引人入胜,为观众集中展示了戏剧艺术的魅力。桨声灯影,断桥绰约。传统与现代得到浪漫的融合,乌镇成为戏剧人的精神故乡。乌镇戏剧节对上海文化的启示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戏剧才是乌镇的灵魂。  一部好剧会激活一座城市,成就一个时代。没有卓越的创造力,也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戏剧舞台。戏剧创作需要『现代性』,
期刊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封建王朝统治体系的土崩瓦解,以及“西学东渐”思想的广泛传播,人们的革新意识高涨,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学习、效仿西方先进经验,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也随之传入了中国。民国初期,开放、包容、激进、动荡的社会时代环境,唤醒了中国近代知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意识。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女性地位得以明显提升,女性画家也开始在中国画坛崛起。思想的解放使近代女性在
期刊
很难想象会有中国的创作者将《革命之路》搬上话剧舞台。  这首先是因为改编难度大。《革命之路》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于1961年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如这位生前潦倒落魄贫病交加的作家所偏好和擅长的“失败”主题,这部小说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失败的故事:一对中产阶层的年轻夫妇为了摆脱平庸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去巴黎”的新生活计划。但是,等待着他们的,并不是更美好的未来,而是一个谁都不想要的悲伤结局。小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