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底至2019年,一档《声入人心》电视竞演节目的播出带领着音乐剧“出圈”,不仅向大众普及了音乐剧概念,还凭借着明星效应带动了音乐剧票房,大量粉丝群体的涌入直接对国内音乐剧市场产生强烈影响,一度引发社会“现象级”话题。在“一票难求”的喧嚣面前,音乐剧行业内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反而要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冷静思考。针对目前国内音乐剧原创力短板的现状,“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应运而生,力图集平台与模式之力,促进音乐剧行业共同成长。笔者全程追踪了“孵化计划”,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和感想。
缘起:文广征集令
2018年11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化广场”)首次发起“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面向全球征集未曾发表过的华语原创音乐剧作品,匯聚行业资源对其进行再度开发与修改,从而实现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接。“孵化计划”时长横跨一整年,包含前期提供孵化系列讲座、分享会、为参与者提供创作的支持与答疑;中期举行观众和评审共同参与的入围作品剧本朗读会;后期遴选出最终入围作品,在年底呈现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接市场。在首届“孵化计划”中,共有77部原创音乐剧投稿作品,近800名观众报名观摩中期的剧本朗读,并在年底的工作坊呈现中吸引逾1700名观众报名,从这些数字可见创作端及市场端对原创音乐剧的高度期待。
这里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场“孵化计划”?为什么是由文化广场策划主办?
早在九年前,文化广场开业之初便提出“音乐剧为主”的品牌定位。一路走来,文化广场始终以“原版引进-中文版-原创”践行着“三步走”战略,怀着一份热爱为国内音乐剧市场竖起一座标杆。在引进原版音乐剧方面,文化广场致力于“不以英美为中心,而以中国人的审美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剧发展道路—从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到英国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从德奥音乐剧《伊丽莎白》到美国音乐剧《歌舞线上》,叫好又叫座。在中文版制作方面,文化广场坚持“小而美”的理念,在制作三个版本《极致百老汇》集锦演唱会的基础上,连年推出自制音乐剧《春之觉醒》(2016)、《我的遗愿清单》(2017)和《拉赫玛尼诺夫》(2018)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2019年两部自制剧《我》《拉》首次开启国内巡演,足迹遍布24座城市,共计演出104场,吸引观众78000余人次。在原创音乐剧方面,文化广场连续八年举办“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为原创作品搭建平台,36台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和新加坡的原创音乐剧,不仅拓宽了华语音乐剧的地域认知范围,也见证了参演原创作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制作水平的不断成长。
此外,借助“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专业平台,文化广场已连续八年举办“国际音乐剧发展论坛”,一共有来自日、韩、英、法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嘉宾参与,以“音乐剧原创力量的挖掘与汇聚”(2016)、“创新驱动发展,融合应对挑战”(2017)、“变与不变—新时代,新观众,新审美”(2018)和《需求侧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剧发展之路》(2019)等为论坛主题,以国际视野从创作、演出、运营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不难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化广场在音乐剧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坚持“引进与制作”共同迈进,在剧院运营和剧目制作等方面积累了专业经验与实践能力。此次,文化广场发出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征集令”是顺应了当前剧场生态和音乐剧行业发展的需要。
现状:原创需要土壤
从2002年《巴黎圣母院》初次登陆上海以来,几乎每年都引进不同语种的海外经典大戏落地,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剧市场的热潮。据道略网《2019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报告》数据,2018年中国音乐剧票房增速达到92.8%,共收入4.28亿元。另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市专业剧院共举办音乐剧演出292场,票房收入6152.63万元,在11个剧种中排名首位,音乐剧已经成为上海文化演出中重要的细分市场。但是,音乐剧产业最终要靠本土化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当原版引进音乐剧带领着音乐剧行业风生水起时,无形中也增添了原创音乐剧发展的难度。据道略网统计数据,2018年原版引进音乐剧占我国全年音乐剧总票房的63.2%,原创音乐剧仅占12.85%。一方面,原版音乐剧的“大制作”拓宽了观众的视野,满足了大众的“胃口”,对比成熟的引进剧目,刚刚起步的原创音乐剧无疑是“以卵击石”。另一方面,原创音乐剧的开发环境尚不成熟,受到专业创作、人才培养、营收成本、剧目运营及观众培育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到目前为止,原创音乐剧的爆款仍然“在路上”。
虽然困难重重,但原创音乐剧仍在不断摸索中砥砺前行。回首过往,原创音乐剧在发展进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表现在发展初期即对标欧美的“大制作”,以大体量豪华舞台场景为追求,而忽略了作品自身的内容和制作品质,最终花费大量资本的作品却难以适应演出市场规律而销声匿迹。痛定思痛之后,“以小剧场制作为优先,不断升级至大剧院制作的理念”逐步成为行业认可的可行性发展道路。
2017年底,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提出打造上海为“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并鼓励建立演艺集聚区和剧场群、演艺空间。2018年底,上海人民广场演艺区正式命名为“演艺大世界”,以期打造中小剧场群和“演艺新空间”的剧场生态环境。这些利好政策为原创音乐剧的孵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环境。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相继开设音乐剧专业,对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起到积极作用。借助音乐剧市场的火爆升温和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热播,2019年上音音乐戏剧系的报考人数从去年232人上升至339人,同比增长46.12%,为所有专业之最。音乐剧市场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素养和艺术潜力的音乐剧演员,为实现工业化发展积蓄能量。 随着制作理念、生产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完善,剧目孵化项目也就水到渠成。作为音乐剧产业发展的一项具体工程,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为“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内容之一,正是要从剧目制作的源头入手,实现小成本制作,降低试错成本,规避投资风险,树立行业口碑,为音乐剧产业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育机制,为原创音乐剧创作提供孵化土壤。
期待:给梦想一个机会
历经一年,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以不足200万的投资“孵化”77个剧本和3部新剧《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南唐后主》,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社会普遍反响。自“期中汇报”的劇本朗读之后,在孵化项目配备的专业导师的点拨和帮助下,入选作品经历剧本打磨、音乐丰满完善,融入编舞、舞美、灯光、音响、服装设计等舞台化的表现形式,用40分钟的工作坊呈现方式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追捧。三部作品各有特色:《生死签》是以青春期少年为主人公的悬疑剧,《对不起,我忘了》是寓庄于谐的魔幻剧,《南唐后主》是人物展开细腻刻画的历史剧。其中,《南唐后主》以两人饰演一角的表现方式向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致敬,以超高人气获得现场唯一“破壳而出奖”;《对不起,我忘了》用轻松诙谐的方式探讨现代都市婚恋主题,超现实的情节却相当契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共鸣;而笔者则对音乐层次富有质感的《生死签》情有独钟,该剧节奏紧凑,叙事巧妙不断反转,悬疑中带着幽默,令人十分期待其完整舞台版的谜底揭晓。虽然这些作品要完成市场化对接尚待进一步完善,但可贵的是,孵化项目点亮了热爱音乐剧的年轻创作者的梦想。从孵化成果来看,孵化过程是对原创力量的最好扶持和磨练,“孵化计划”对作品的提升帮助很大。
如前文所述,“孵化计划”为原创力提供了所需要的平台和土壤,也是给怀揣梦想的音乐剧从业者一次逐梦的机会,更是对原创音乐剧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与积极探索。为了更好地实施该计划,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正确看待计划本身。
首先,不能急功近利。所谓孵化,具体表现在时间的持续性、层次的阶梯性,就如同一粒种子必须经历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所以说,以“孵化计划”作为项目名称是明智且明确的。一般来说,大凡在音乐剧舞台上深受欢迎的作品都至少经历3年至30年的开发修炼,比如新加坡华语音乐剧《聊斋》经历14年的打磨与累积,在第八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季上获得热议与好评。正如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谈道:“本次‘孵化计划’的机制是契合音乐剧这种集体创作艺术门类中所需要的‘musical is Re-created’(音乐剧是在创作中不断磨合细化)的宗旨,大幅提高原创音乐剧的成活率和成材率,激发青年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和信心。”
其次,音乐剧创作要与社会衔接。音乐剧是20世纪初新兴起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纽约、伦敦等地得到产业化发展之后,逐渐向欧洲各地以及亚洲等国家不断延伸传播。从世界范围来看,已形成英、美、德、法和日韩等多语种、多元化发展态势,并且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继续生长。除了历久弥新的经典音乐剧以外,音乐剧的类型还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比如,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首次采用嘻哈音乐贯穿整剧,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的故事,横扫第70届托尼奖的11个奖项。再有,从连续两年的“韩国音乐剧推介大赏”,可以管窥到韩国原创音乐剧的风采,除了改编漫画名著和世界名人传记的题材以外,还特别关注到人工智能时代、关爱老年人等社会生活的治愈系主题。因此,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也应当重视作品本身与社会的衔接。据悉,“2020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已经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孵化计划”特别开启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用文字和音符来铭记2020年的春天。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音乐剧是一种非常贴合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需要发扬自由和创新的精神,用音乐讲述一个能够引发人思考的好故事,记录和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与现象。
最后,重视沟通与协作的精神。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更是一项需要多工种协调合作完成的演艺工程。所以,在音乐剧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各工种环节的沟通与配合。比如,曲作者需要充分掌握剧情的走向和结构来确定曲目的风格和功能;编剧、导演最好也要略懂音乐,与作曲家做好沟通。担任“孵化计划”导师之一的王海笑表示,音乐剧创作是一个协作过程,过程中要不断向其他部门的人学习,以及相互沟通。音乐剧创制过程是有别于其他剧种的,这对目前国内演艺行业能力提出了课题和挑战。“孵化计划”不仅要孵化作品,还要孵化人。
综上可见,作为目前国内首个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项目,“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是对音乐剧市场发展现状的及时回应,为音乐剧行业发展专门建立的培育机制,为音乐剧产业发展提供良性循环的探索实践。希望孵化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其小成本、可持续的运作方式,推动原创力量的崛起和华语音乐剧的发展,为音乐剧“追梦人”照亮前进的方向。
缘起:文广征集令
2018年11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化广场”)首次发起“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面向全球征集未曾发表过的华语原创音乐剧作品,匯聚行业资源对其进行再度开发与修改,从而实现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接。“孵化计划”时长横跨一整年,包含前期提供孵化系列讲座、分享会、为参与者提供创作的支持与答疑;中期举行观众和评审共同参与的入围作品剧本朗读会;后期遴选出最终入围作品,在年底呈现工作坊版本制作和商业化制作对接市场。在首届“孵化计划”中,共有77部原创音乐剧投稿作品,近800名观众报名观摩中期的剧本朗读,并在年底的工作坊呈现中吸引逾1700名观众报名,从这些数字可见创作端及市场端对原创音乐剧的高度期待。
这里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场“孵化计划”?为什么是由文化广场策划主办?
早在九年前,文化广场开业之初便提出“音乐剧为主”的品牌定位。一路走来,文化广场始终以“原版引进-中文版-原创”践行着“三步走”战略,怀着一份热爱为国内音乐剧市场竖起一座标杆。在引进原版音乐剧方面,文化广场致力于“不以英美为中心,而以中国人的审美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剧发展道路—从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到英国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从德奥音乐剧《伊丽莎白》到美国音乐剧《歌舞线上》,叫好又叫座。在中文版制作方面,文化广场坚持“小而美”的理念,在制作三个版本《极致百老汇》集锦演唱会的基础上,连年推出自制音乐剧《春之觉醒》(2016)、《我的遗愿清单》(2017)和《拉赫玛尼诺夫》(2018)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2019年两部自制剧《我》《拉》首次开启国内巡演,足迹遍布24座城市,共计演出104场,吸引观众78000余人次。在原创音乐剧方面,文化广场连续八年举办“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为原创作品搭建平台,36台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和新加坡的原创音乐剧,不仅拓宽了华语音乐剧的地域认知范围,也见证了参演原创作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制作水平的不断成长。
此外,借助“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专业平台,文化广场已连续八年举办“国际音乐剧发展论坛”,一共有来自日、韩、英、法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嘉宾参与,以“音乐剧原创力量的挖掘与汇聚”(2016)、“创新驱动发展,融合应对挑战”(2017)、“变与不变—新时代,新观众,新审美”(2018)和《需求侧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剧发展之路》(2019)等为论坛主题,以国际视野从创作、演出、运营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不难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化广场在音乐剧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坚持“引进与制作”共同迈进,在剧院运营和剧目制作等方面积累了专业经验与实践能力。此次,文化广场发出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征集令”是顺应了当前剧场生态和音乐剧行业发展的需要。
现状:原创需要土壤
从2002年《巴黎圣母院》初次登陆上海以来,几乎每年都引进不同语种的海外经典大戏落地,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剧市场的热潮。据道略网《2019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报告》数据,2018年中国音乐剧票房增速达到92.8%,共收入4.28亿元。另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市专业剧院共举办音乐剧演出292场,票房收入6152.63万元,在11个剧种中排名首位,音乐剧已经成为上海文化演出中重要的细分市场。但是,音乐剧产业最终要靠本土化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当原版引进音乐剧带领着音乐剧行业风生水起时,无形中也增添了原创音乐剧发展的难度。据道略网统计数据,2018年原版引进音乐剧占我国全年音乐剧总票房的63.2%,原创音乐剧仅占12.85%。一方面,原版音乐剧的“大制作”拓宽了观众的视野,满足了大众的“胃口”,对比成熟的引进剧目,刚刚起步的原创音乐剧无疑是“以卵击石”。另一方面,原创音乐剧的开发环境尚不成熟,受到专业创作、人才培养、营收成本、剧目运营及观众培育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到目前为止,原创音乐剧的爆款仍然“在路上”。
虽然困难重重,但原创音乐剧仍在不断摸索中砥砺前行。回首过往,原创音乐剧在发展进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表现在发展初期即对标欧美的“大制作”,以大体量豪华舞台场景为追求,而忽略了作品自身的内容和制作品质,最终花费大量资本的作品却难以适应演出市场规律而销声匿迹。痛定思痛之后,“以小剧场制作为优先,不断升级至大剧院制作的理念”逐步成为行业认可的可行性发展道路。
2017年底,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提出打造上海为“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并鼓励建立演艺集聚区和剧场群、演艺空间。2018年底,上海人民广场演艺区正式命名为“演艺大世界”,以期打造中小剧场群和“演艺新空间”的剧场生态环境。这些利好政策为原创音乐剧的孵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环境。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相继开设音乐剧专业,对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起到积极作用。借助音乐剧市场的火爆升温和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热播,2019年上音音乐戏剧系的报考人数从去年232人上升至339人,同比增长46.12%,为所有专业之最。音乐剧市场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素养和艺术潜力的音乐剧演员,为实现工业化发展积蓄能量。 随着制作理念、生产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完善,剧目孵化项目也就水到渠成。作为音乐剧产业发展的一项具体工程,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为“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内容之一,正是要从剧目制作的源头入手,实现小成本制作,降低试错成本,规避投资风险,树立行业口碑,为音乐剧产业发展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育机制,为原创音乐剧创作提供孵化土壤。
期待:给梦想一个机会
历经一年,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以不足200万的投资“孵化”77个剧本和3部新剧《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南唐后主》,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和社会普遍反响。自“期中汇报”的劇本朗读之后,在孵化项目配备的专业导师的点拨和帮助下,入选作品经历剧本打磨、音乐丰满完善,融入编舞、舞美、灯光、音响、服装设计等舞台化的表现形式,用40分钟的工作坊呈现方式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追捧。三部作品各有特色:《生死签》是以青春期少年为主人公的悬疑剧,《对不起,我忘了》是寓庄于谐的魔幻剧,《南唐后主》是人物展开细腻刻画的历史剧。其中,《南唐后主》以两人饰演一角的表现方式向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致敬,以超高人气获得现场唯一“破壳而出奖”;《对不起,我忘了》用轻松诙谐的方式探讨现代都市婚恋主题,超现实的情节却相当契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共鸣;而笔者则对音乐层次富有质感的《生死签》情有独钟,该剧节奏紧凑,叙事巧妙不断反转,悬疑中带着幽默,令人十分期待其完整舞台版的谜底揭晓。虽然这些作品要完成市场化对接尚待进一步完善,但可贵的是,孵化项目点亮了热爱音乐剧的年轻创作者的梦想。从孵化成果来看,孵化过程是对原创力量的最好扶持和磨练,“孵化计划”对作品的提升帮助很大。
如前文所述,“孵化计划”为原创力提供了所需要的平台和土壤,也是给怀揣梦想的音乐剧从业者一次逐梦的机会,更是对原创音乐剧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与积极探索。为了更好地实施该计划,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正确看待计划本身。
首先,不能急功近利。所谓孵化,具体表现在时间的持续性、层次的阶梯性,就如同一粒种子必须经历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所以说,以“孵化计划”作为项目名称是明智且明确的。一般来说,大凡在音乐剧舞台上深受欢迎的作品都至少经历3年至30年的开发修炼,比如新加坡华语音乐剧《聊斋》经历14年的打磨与累积,在第八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展演季上获得热议与好评。正如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谈道:“本次‘孵化计划’的机制是契合音乐剧这种集体创作艺术门类中所需要的‘musical is Re-created’(音乐剧是在创作中不断磨合细化)的宗旨,大幅提高原创音乐剧的成活率和成材率,激发青年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和信心。”
其次,音乐剧创作要与社会衔接。音乐剧是20世纪初新兴起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纽约、伦敦等地得到产业化发展之后,逐渐向欧洲各地以及亚洲等国家不断延伸传播。从世界范围来看,已形成英、美、德、法和日韩等多语种、多元化发展态势,并且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继续生长。除了历久弥新的经典音乐剧以外,音乐剧的类型还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比如,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首次采用嘻哈音乐贯穿整剧,讲述美国开国元勋的故事,横扫第70届托尼奖的11个奖项。再有,从连续两年的“韩国音乐剧推介大赏”,可以管窥到韩国原创音乐剧的风采,除了改编漫画名著和世界名人传记的题材以外,还特别关注到人工智能时代、关爱老年人等社会生活的治愈系主题。因此,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也应当重视作品本身与社会的衔接。据悉,“2020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已经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孵化计划”特别开启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用文字和音符来铭记2020年的春天。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音乐剧是一种非常贴合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需要发扬自由和创新的精神,用音乐讲述一个能够引发人思考的好故事,记录和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与现象。
最后,重视沟通与协作的精神。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更是一项需要多工种协调合作完成的演艺工程。所以,在音乐剧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各工种环节的沟通与配合。比如,曲作者需要充分掌握剧情的走向和结构来确定曲目的风格和功能;编剧、导演最好也要略懂音乐,与作曲家做好沟通。担任“孵化计划”导师之一的王海笑表示,音乐剧创作是一个协作过程,过程中要不断向其他部门的人学习,以及相互沟通。音乐剧创制过程是有别于其他剧种的,这对目前国内演艺行业能力提出了课题和挑战。“孵化计划”不仅要孵化作品,还要孵化人。
综上可见,作为目前国内首个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项目,“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是对音乐剧市场发展现状的及时回应,为音乐剧行业发展专门建立的培育机制,为音乐剧产业发展提供良性循环的探索实践。希望孵化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其小成本、可持续的运作方式,推动原创力量的崛起和华语音乐剧的发展,为音乐剧“追梦人”照亮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