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的活动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科学课堂中,探究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三个学会”。1、学会讨论和倾听;2、学会表达和交流;3、學会自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探究不是教师帮学生预先设定好实验的步骤,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能自主探究。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提出了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间碰撞、物体互相敲打、物体磨擦等原因产生的,当然,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表象里面蕴含着物体振动这一实质性的原因,于是,我提出“不让物体互相碰撞敲打和磨擦时,观察有没有共同的现象”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进一步实验发现都没有振动现象,然后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振动能否产生声音,解决了面对多种解释如何决策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发现”的认识过程,在解决认知冲突中优化了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二、要大胆地放手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指导学生大胆动手操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大量的逻辑、大量的推理在小學生头脑中的映象是粗线条的,不但起不到理解的作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这样的结果是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的反复死记硬背,又怎么能进一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呢?事倍功半。指导学生大胆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记牢记深刻。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敲打、弹奏音叉、锣鼓、杨琴、皮筋等乐器与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寻找问题。学生在尽情地参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学生兴致盎然,自觉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加强了。比如教学“滑轮”,要让学生动手去做,亲身去体验才能让学生去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区别及各自的意义和作用。
三、要适时拓展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科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实践性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不必过分强求,因此,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我组织了一个“小乐队”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知识,自由组织乐队,比一比哪一组乐声最优美、最动听。结果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乐器的组合,演奏出了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其中不乏有独到创新之处。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了实验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的活动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科学课堂中,探究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三个学会”。1、学会讨论和倾听;2、学会表达和交流;3、學会自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探究不是教师帮学生预先设定好实验的步骤,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能自主探究。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提出了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间碰撞、物体互相敲打、物体磨擦等原因产生的,当然,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表象里面蕴含着物体振动这一实质性的原因,于是,我提出“不让物体互相碰撞敲打和磨擦时,观察有没有共同的现象”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进一步实验发现都没有振动现象,然后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振动能否产生声音,解决了面对多种解释如何决策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发现”的认识过程,在解决认知冲突中优化了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二、要大胆地放手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指导学生大胆动手操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大量的逻辑、大量的推理在小學生头脑中的映象是粗线条的,不但起不到理解的作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这样的结果是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的反复死记硬背,又怎么能进一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呢?事倍功半。指导学生大胆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记牢记深刻。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敲打、弹奏音叉、锣鼓、杨琴、皮筋等乐器与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寻找问题。学生在尽情地参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学生兴致盎然,自觉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加强了。比如教学“滑轮”,要让学生动手去做,亲身去体验才能让学生去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区别及各自的意义和作用。
三、要适时拓展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科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实践性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不必过分强求,因此,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我组织了一个“小乐队”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知识,自由组织乐队,比一比哪一组乐声最优美、最动听。结果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乐器的组合,演奏出了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其中不乏有独到创新之处。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了实验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总之,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