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有的时候,学生偶尔觉得有话要写了,可是却是满肚子的话倒不出来,原因何在?还是在与平时的语言积累太少。有的时候作文就是说话,可是说话并不等同于作文。要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平时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后悔,唉!为什么平时不多看点书呢?或者有的时候会想:明明看过这样的文章的,那篇文章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过来的,可是却是当时没有在意而现在却是挖空心思也写不出一篇自己认为是手到即来的作文。
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如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开头、结尾,教给学生一些叙述顺序。光教给写作方法,那就等于给了建筑工人一张施工图,却没给他们建筑材料一样。所以,我平常就鼓励学生多看写好书,做一些摘抄,多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让他们争取在平时的日记中用上哪怕一个成语、一句谚语、一句名言,或一个歇后语,或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等。这样,即使再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有了可圈可点之处,在受到老师批语的激励之后,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慢慢地上来了。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每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哪怕再忙,都会在上午全部认真批阅完。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针对批语修改日记,遇到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我就让他们在班里朗读之后,把他们的作文贴到班级展示板上,让大家交流学习。
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有的时候,遇到更好的文章,我就帮他们上传到校园网上,上传到教育在线网站上,或者帮他们去投稿、去参赛。有的学生的作文获奖了,有的发表了,这就大大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样练下来,每天上午批日记简直成了一种享受,令别的老师也羡慕不已。其实,只有我们真正地把作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指导他们留心观察、不断积累,学生作文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也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觉得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吐不快了,我想,我们也就完成了作文教学的任务了。
我感觉孩子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这种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孩子化",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但却十分生动;有些语句甚至不够规范但很有创意;有些表达不够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因此我想如果能把孩子看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作文,那么,孩子们的作文距离真话与自己话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杭州教育》第11期2000年
[2]《福建教育》第10期1999年
[3]《语文教学之友》第7期第11期2000年
[4]《从作文选题看作文教学改革》1999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有的时候,学生偶尔觉得有话要写了,可是却是满肚子的话倒不出来,原因何在?还是在与平时的语言积累太少。有的时候作文就是说话,可是说话并不等同于作文。要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平时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后悔,唉!为什么平时不多看点书呢?或者有的时候会想:明明看过这样的文章的,那篇文章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过来的,可是却是当时没有在意而现在却是挖空心思也写不出一篇自己认为是手到即来的作文。
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如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开头、结尾,教给学生一些叙述顺序。光教给写作方法,那就等于给了建筑工人一张施工图,却没给他们建筑材料一样。所以,我平常就鼓励学生多看写好书,做一些摘抄,多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让他们争取在平时的日记中用上哪怕一个成语、一句谚语、一句名言,或一个歇后语,或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等。这样,即使再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有了可圈可点之处,在受到老师批语的激励之后,他们的写作兴趣也就慢慢地上来了。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每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哪怕再忙,都会在上午全部认真批阅完。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针对批语修改日记,遇到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我就让他们在班里朗读之后,把他们的作文贴到班级展示板上,让大家交流学习。
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有的时候,遇到更好的文章,我就帮他们上传到校园网上,上传到教育在线网站上,或者帮他们去投稿、去参赛。有的学生的作文获奖了,有的发表了,这就大大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样练下来,每天上午批日记简直成了一种享受,令别的老师也羡慕不已。其实,只有我们真正地把作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指导他们留心观察、不断积累,学生作文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也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觉得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吐不快了,我想,我们也就完成了作文教学的任务了。
我感觉孩子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这种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孩子化",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但却十分生动;有些语句甚至不够规范但很有创意;有些表达不够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因此我想如果能把孩子看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作文,那么,孩子们的作文距离真话与自己话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杭州教育》第11期2000年
[2]《福建教育》第10期1999年
[3]《语文教学之友》第7期第11期2000年
[4]《从作文选题看作文教学改革》1999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