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谨以此文纪念“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并感谢那些奉献爱心的人。
风云篇
一次特殊的董事会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正在武汉主持公司董事会。突然,会议室有明显的晃动。大约下午3点左右,四川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四川地震了,很多房塌了。
陈光标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即决定将董事会改为抗震救灾研讨会。
经过研究决定,陈光标向正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准备分别前往山西、北京、天津进行拆迁工作的工程机械人员下达命令:“原地掉头,开赴灾区,将1/3原有的机械操作人员换下,把能吃苦、技术过硬的优秀员工调上去。”
13日下午3点,陈光标带着200万现金支票先行赶到成都。他提出25万现金,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省公安厅门口购买了对讲机、扩音器等物品。带着这些东西,他和朋友一起驱车前往都江堰。
一路上,他们不断遇到受灾的老百姓徒步撤离灾区,每次他都让朋友停下车,给每一个受灾群众发放现金。
5月14日下午3点,地震发生后48小时,陈光标的60台工程机械,包括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经过千里跋涉抵达四川灾区。这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民间救援队,他们几乎与解放军同时开进灾区。
这支队伍,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支优秀的救援队
5月14日下午1时,先期到达的陈光标步行8千米来到受灾严重的北川中学。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惊呆了——随处可见从废墟中伸出来的手、脚、头,许多学生的身躯被压在废墟下。
陈光标和朋友找来一个千斤顶,把楼板一点一点顶开,然后在缝隙中垫上砖块,就这样,他亲手从废墟里救出了5名幸存的学生。
陈光标还不断地用扩音器向困在废墟里的幸存者喊话,鼓励他们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当天他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凌晨3点。
后来,救援机械终于来到了现场。大大加快了救援速度。
陈光标的救灾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14日与15日在北川救灾,16日去了德阳、绵竹和东方汽轮机厂,17日就赶到了汶川的映秀镇……
在紧张的二十几天里,陈光标亲手救出了12名幸存者,背出的学生遗体达208具。
陈光标带领的救援队,一共救出了131位幸存者,背出6000多具遗体,清理了倒塌建筑4千方。
一次难忘的握手
5月23日清晨5时,陈光标从成都市赶往绵阳发放收音机,上午9时许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见到了前往九洲帐篷学校看望恢复上课师生们的温总理。
“你叫陈光标吗?我早就听说过你,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致敬。企业家不但要有经营的理念,还要有爱心,有灵魂。谢谢你们!”总理紧紧握着陈光标的手,一字一句深深温暖了陈光标的心。
陈光标对总理说:“国家遇到了危难,是考验我们企业家的时候了。帮助灾区人民,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成长篇
忆童年 10岁男孩卖凉水攒学费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西南岗村一户普通农家。和众多乡亲一样,陈光标的家里极度贫穷,一家5口人挤在一个茅草棚里讨生活。
10岁那年的暑假,陈光标的父母没办法再为上到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借到学费,不得不狠下心来让儿子辍学帮家里干农活。为此,倔强的小光标郑重其事地和父母谈了一次话,“我知道家里困难,但我想上学。如果我能在暑假赚够自己的学费,你们就让我上学好吗?”陈光标的父母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10岁的陈光标第一次开始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尝试。在那个暑假里,他每天都用扁担担上两个小桶,到距离集镇两千米的土井中打出清凉的井水,挑到集镇上叫卖,一天大约能卖五六十斤,两个月下来赚了差不多五元钱。不仅两元多的学费赚出来了,还成了村里最富有的孩子。
“当时,听妈妈说我家隔壁的小伙伴也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我二话没说,自己跑到学校帮他交了1.8元的书本费。当他妈妈看到那些书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流下了眼泪,一个劲儿地和我说谢谢。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自豪。”陈光标说。
打那以后,陈光标开始不断找寻赚钱的路径,他经商的才干也开始一步步显露。13岁那年暑假,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到十多千米外的安徽卖冰棒,每天能赚五六元钱。后来,他又开始贩粮食,一天能赚300元。到17岁那年的暑假,陈光标已经攒下了两万多元,成为全乡唯一的“万元户”。
述创业 为省钱在公厕刷牙洗脸
在做生意的同时,陈光标始终没有荒废学业,只要闲下来,他就会用功学习。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随后的几年里,陈光标又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应用开发中心、南京红光医药公司任职。在当时,这些都是让人羡慕的安稳工作,但胸怀大志的陈光标根本不安于现状,他要自己创业。
上天终于眷顾到这个倔强执着的小伙子,26岁那年的一天,陈光标在街上闲逛时,在一家药店门前看到许多人正围着一台袖珍仪器咨询,那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器,将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诊断出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毛病,,学医出身的陈光标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那个仪器不够直观,如果能让患者亲眼看到问题所在,会更受欢迎”。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光标怀揣身上仅有的3000元钱,请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按照他的想法对耳穴疾病探测器进行改进,通过安装显示器,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身体发生病变的部位。就这样,一部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电子疾病探测仪面市了,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陈光标为节省开支,花15元买了床被子和一张凉席,开始在南京街头“练摊”,早上花两角钱在南京老新街口的公厕刷牙洗脸,晚上就露宿在金陵饭店旁邮电局的走廊上。那时正值盛夏,他每天顶着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新街口为路人检测身体,每人收两元检测费,一天能赚百余元。两个多月后,赚到万余元的陈光标开始租房,生产销售“跨世纪家庭CT”。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2年,陈光标经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为配合2004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另建新馆,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寻找合适的拆迁公司。由于家中有亲属从事拆迁工作,陈光标决定加入这一行试试运气。于是,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前身——黄埔拆迁公司 成立了。
经过招投标,陈光标拿下了老展览馆拆迁工程。当时政府的要求是一个月内拆迁、以料抵工(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结果,除去工人工资等成本,卖掉拆下来的钢材,陈光标净赚了285万元。
接下来,陈光标把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不断扩展的市场为他带来了倍增效应。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谈慈善 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
10年慈善路,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实际到位7亿多元,被人们尊称为“中国首善”。
“什么叫真正的慈善?我认为那就是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同时使自己快乐的事业。”谈起慈善这个话题,陈光标有很多感触。
“我8岁那年,弟弟降生了,妈妈的奶水不够,但我亲眼看到热心的妈妈帮助同村一个奶水更少的母亲哺育孩子。我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笑着说,“你要记住,我们虽然穷,但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谈起“中国首善”的称号,率直的陈光标说:“所有捐赠的钱都是我光明正大赚来的。有人说,捐款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借口。想当年我一个月赚100万,我拿出10万回馈社会,帮助别人,能对公司的发展有多大影响?这么多年走过来,也有许多人对我热衷慈善不理解,讥笑、讽刺甚至是谩骂一直围绕着我,我都无所谓。这次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后,很多以前对我说三道四的人都被我征服了,他们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陈光标的手机彩铃是他自己录制的,那是我们都熟悉不过的国歌。“是邓小平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企业家的今天,所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里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我们应该与政府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分享财富。”
从10岁时帮小伙伴交的1.8元书本费,到2007年价值1.8亿元的捐赠,陈光标以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儿时“帮助更多的人”的心愿,
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自己独享;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和他人分享。
这,是陈光标的座右铭。
(路欣摘编自2008—06—16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qzs.cn)
风云篇
一次特殊的董事会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正在武汉主持公司董事会。突然,会议室有明显的晃动。大约下午3点左右,四川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四川地震了,很多房塌了。
陈光标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即决定将董事会改为抗震救灾研讨会。
经过研究决定,陈光标向正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准备分别前往山西、北京、天津进行拆迁工作的工程机械人员下达命令:“原地掉头,开赴灾区,将1/3原有的机械操作人员换下,把能吃苦、技术过硬的优秀员工调上去。”
13日下午3点,陈光标带着200万现金支票先行赶到成都。他提出25万现金,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四川省公安厅门口购买了对讲机、扩音器等物品。带着这些东西,他和朋友一起驱车前往都江堰。
一路上,他们不断遇到受灾的老百姓徒步撤离灾区,每次他都让朋友停下车,给每一个受灾群众发放现金。
5月14日下午3点,地震发生后48小时,陈光标的60台工程机械,包括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经过千里跋涉抵达四川灾区。这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民间救援队,他们几乎与解放军同时开进灾区。
这支队伍,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支优秀的救援队
5月14日下午1时,先期到达的陈光标步行8千米来到受灾严重的北川中学。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惊呆了——随处可见从废墟中伸出来的手、脚、头,许多学生的身躯被压在废墟下。
陈光标和朋友找来一个千斤顶,把楼板一点一点顶开,然后在缝隙中垫上砖块,就这样,他亲手从废墟里救出了5名幸存的学生。
陈光标还不断地用扩音器向困在废墟里的幸存者喊话,鼓励他们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当天他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凌晨3点。
后来,救援机械终于来到了现场。大大加快了救援速度。
陈光标的救灾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14日与15日在北川救灾,16日去了德阳、绵竹和东方汽轮机厂,17日就赶到了汶川的映秀镇……
在紧张的二十几天里,陈光标亲手救出了12名幸存者,背出的学生遗体达208具。
陈光标带领的救援队,一共救出了131位幸存者,背出6000多具遗体,清理了倒塌建筑4千方。
一次难忘的握手
5月23日清晨5时,陈光标从成都市赶往绵阳发放收音机,上午9时许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见到了前往九洲帐篷学校看望恢复上课师生们的温总理。
“你叫陈光标吗?我早就听说过你,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致敬。企业家不但要有经营的理念,还要有爱心,有灵魂。谢谢你们!”总理紧紧握着陈光标的手,一字一句深深温暖了陈光标的心。
陈光标对总理说:“国家遇到了危难,是考验我们企业家的时候了。帮助灾区人民,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成长篇
忆童年 10岁男孩卖凉水攒学费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西南岗村一户普通农家。和众多乡亲一样,陈光标的家里极度贫穷,一家5口人挤在一个茅草棚里讨生活。
10岁那年的暑假,陈光标的父母没办法再为上到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借到学费,不得不狠下心来让儿子辍学帮家里干农活。为此,倔强的小光标郑重其事地和父母谈了一次话,“我知道家里困难,但我想上学。如果我能在暑假赚够自己的学费,你们就让我上学好吗?”陈光标的父母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10岁的陈光标第一次开始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尝试。在那个暑假里,他每天都用扁担担上两个小桶,到距离集镇两千米的土井中打出清凉的井水,挑到集镇上叫卖,一天大约能卖五六十斤,两个月下来赚了差不多五元钱。不仅两元多的学费赚出来了,还成了村里最富有的孩子。
“当时,听妈妈说我家隔壁的小伙伴也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我二话没说,自己跑到学校帮他交了1.8元的书本费。当他妈妈看到那些书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流下了眼泪,一个劲儿地和我说谢谢。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自豪。”陈光标说。
打那以后,陈光标开始不断找寻赚钱的路径,他经商的才干也开始一步步显露。13岁那年暑假,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到十多千米外的安徽卖冰棒,每天能赚五六元钱。后来,他又开始贩粮食,一天能赚300元。到17岁那年的暑假,陈光标已经攒下了两万多元,成为全乡唯一的“万元户”。
述创业 为省钱在公厕刷牙洗脸
在做生意的同时,陈光标始终没有荒废学业,只要闲下来,他就会用功学习。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随后的几年里,陈光标又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应用开发中心、南京红光医药公司任职。在当时,这些都是让人羡慕的安稳工作,但胸怀大志的陈光标根本不安于现状,他要自己创业。
上天终于眷顾到这个倔强执着的小伙子,26岁那年的一天,陈光标在街上闲逛时,在一家药店门前看到许多人正围着一台袖珍仪器咨询,那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器,将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诊断出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毛病,,学医出身的陈光标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那个仪器不够直观,如果能让患者亲眼看到问题所在,会更受欢迎”。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光标怀揣身上仅有的3000元钱,请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按照他的想法对耳穴疾病探测器进行改进,通过安装显示器,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身体发生病变的部位。就这样,一部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电子疾病探测仪面市了,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陈光标为节省开支,花15元买了床被子和一张凉席,开始在南京街头“练摊”,早上花两角钱在南京老新街口的公厕刷牙洗脸,晚上就露宿在金陵饭店旁邮电局的走廊上。那时正值盛夏,他每天顶着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新街口为路人检测身体,每人收两元检测费,一天能赚百余元。两个多月后,赚到万余元的陈光标开始租房,生产销售“跨世纪家庭CT”。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2年,陈光标经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为配合2004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另建新馆,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寻找合适的拆迁公司。由于家中有亲属从事拆迁工作,陈光标决定加入这一行试试运气。于是,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前身——黄埔拆迁公司 成立了。
经过招投标,陈光标拿下了老展览馆拆迁工程。当时政府的要求是一个月内拆迁、以料抵工(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结果,除去工人工资等成本,卖掉拆下来的钢材,陈光标净赚了285万元。
接下来,陈光标把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不断扩展的市场为他带来了倍增效应。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谈慈善 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
10年慈善路,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实际到位7亿多元,被人们尊称为“中国首善”。
“什么叫真正的慈善?我认为那就是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同时使自己快乐的事业。”谈起慈善这个话题,陈光标有很多感触。
“我8岁那年,弟弟降生了,妈妈的奶水不够,但我亲眼看到热心的妈妈帮助同村一个奶水更少的母亲哺育孩子。我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笑着说,“你要记住,我们虽然穷,但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谈起“中国首善”的称号,率直的陈光标说:“所有捐赠的钱都是我光明正大赚来的。有人说,捐款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这是一种借口。想当年我一个月赚100万,我拿出10万回馈社会,帮助别人,能对公司的发展有多大影响?这么多年走过来,也有许多人对我热衷慈善不理解,讥笑、讽刺甚至是谩骂一直围绕着我,我都无所谓。这次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后,很多以前对我说三道四的人都被我征服了,他们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陈光标的手机彩铃是他自己录制的,那是我们都熟悉不过的国歌。“是邓小平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企业家的今天,所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里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我们应该与政府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分享财富。”
从10岁时帮小伙伴交的1.8元书本费,到2007年价值1.8亿元的捐赠,陈光标以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儿时“帮助更多的人”的心愿,
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自己独享;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和他人分享。
这,是陈光标的座右铭。
(路欣摘编自2008—06—16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qz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