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CKD)组、不典型川崎病(IKD)组,对比两组临床各项特征。结果:IKD组发热持续时间较CKD组长(P<0.05);CKD组皮疹、手足水肿、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损害及颈部淋巴結肿大发生率均较IKD组高(P<0.05);而IKD组卡疤红肿发生率较CKD高(P<0.05);合并CAL患儿的WBC、PLT、CRP、ESR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患儿(P<0.05)。结论:相比于典型川崎病,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热持续时间长,卡巴红肿发生率相比较高,且WBC、PLT、CRP、ESR升高可能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诱发因素。
关键词:川崎病;临床特征;冠脉损害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4-057-02
川崎病(KD)也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五岁以下的儿童是高发群体,严重者会损害冠状动脉,成为了诱发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特异性诊断方法匮乏。现阶段,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感染、免疫炎症、遗传易感性是川崎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典型川崎病(IKD)临床症状不突出,极易被误诊、漏诊,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对此,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重点总结分析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3例,男女比例为30:33,平均年龄(1.89±0.24)岁。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CKD)组、不典型川崎病(IKD)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五差异(P>0.05)。
1.2方法
如实统计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发热、皮疹、肛周脱屑、指(趾)端脱屑、手足水肿、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唇红干裂、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卡疤红肿),并分析并发CAL与不合并CAL的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对本研究所收集的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效果评价指标以()、%予以呈现,以t、X2进行全面验证,其中P<0.05证明了观察对象差异较为明显。
2 结果
2.1两组临床临床症状比较
据统计,IKD组持续发热时间、卡疤红肿发生率较CKD高(P<0.05),见表1。
2.2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的KD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
据统计,合并CAL患儿的WBC、PLT、CRP、ESR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患儿(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川崎病特别是不典型川崎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严重影响冠状动脉,进而诱发严重心肌梗塞[2]。相比于典型KD,不典型KD临床症状不突出,极易被误诊或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进而严重损害冠状动脉。因此,总结分析小儿IKD与CKD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与治疗。相关研究[3]指出,IKD在KD的发生率为24-38%而本研究IKD占41.3%,可能是由于针对不典型川崎病研究的深入,误诊率有所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IKD组持续发热、卡疤红肿发生率高于CKD,卡巴红肿普遍出现于KD发生后的五天内,主要是接种卡介苗后2-3年内,这主要是由于结核菌素超敏反应所造成的,因此卡疤红肿可作为IKD早期诊断的标准。同时,全身血管炎性也是KD典型病变,其中冠脉血管炎特别严重,可造成心肌缺血、猝死症状的出现。本研究显示CAL患儿的WBC、PLT、CRP、ESR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的患儿((P<0.05),这充分说明了WBC、PLT、CRP、ESR升高可能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此四项,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综上所述,IKD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应根据卡巴红肿发生率、实验室检验(WBC、PLT、CRP、ESR)尽早准确诊断,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有效保障患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肖蓉,王国栋,常鑫. 儿童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90,92.
[2]曾嵘,石明芳,张罡. 川崎病患儿血清血管生长因子及内皮抑素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关系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 23) : 1966—1968.
[3] 闵晓兰,卢玉容,蔡强.小儿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10):156—158
关键词:川崎病;临床特征;冠脉损害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4-057-02
川崎病(KD)也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五岁以下的儿童是高发群体,严重者会损害冠状动脉,成为了诱发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1]。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特异性诊断方法匮乏。现阶段,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感染、免疫炎症、遗传易感性是川崎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典型川崎病(IKD)临床症状不突出,极易被误诊、漏诊,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对此,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重点总结分析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3例,男女比例为30:33,平均年龄(1.89±0.24)岁。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CKD)组、不典型川崎病(IKD)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五差异(P>0.05)。
1.2方法
如实统计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发热、皮疹、肛周脱屑、指(趾)端脱屑、手足水肿、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唇红干裂、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卡疤红肿),并分析并发CAL与不合并CAL的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对本研究所收集的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效果评价指标以()、%予以呈现,以t、X2进行全面验证,其中P<0.05证明了观察对象差异较为明显。
2 结果
2.1两组临床临床症状比较
据统计,IKD组持续发热时间、卡疤红肿发生率较CKD高(P<0.05),见表1。
2.2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的KD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
据统计,合并CAL患儿的WBC、PLT、CRP、ESR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患儿(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川崎病特别是不典型川崎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严重影响冠状动脉,进而诱发严重心肌梗塞[2]。相比于典型KD,不典型KD临床症状不突出,极易被误诊或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进而严重损害冠状动脉。因此,总结分析小儿IKD与CKD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与治疗。相关研究[3]指出,IKD在KD的发生率为24-38%而本研究IKD占41.3%,可能是由于针对不典型川崎病研究的深入,误诊率有所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IKD组持续发热、卡疤红肿发生率高于CKD,卡巴红肿普遍出现于KD发生后的五天内,主要是接种卡介苗后2-3年内,这主要是由于结核菌素超敏反应所造成的,因此卡疤红肿可作为IKD早期诊断的标准。同时,全身血管炎性也是KD典型病变,其中冠脉血管炎特别严重,可造成心肌缺血、猝死症状的出现。本研究显示CAL患儿的WBC、PLT、CRP、ESR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的患儿((P<0.05),这充分说明了WBC、PLT、CRP、ESR升高可能是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此四项,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综上所述,IKD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应根据卡巴红肿发生率、实验室检验(WBC、PLT、CRP、ESR)尽早准确诊断,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有效保障患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肖蓉,王国栋,常鑫. 儿童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90,92.
[2]曾嵘,石明芳,张罡. 川崎病患儿血清血管生长因子及内皮抑素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关系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 23) : 1966—1968.
[3] 闵晓兰,卢玉容,蔡强.小儿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10):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