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完善,它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教师特点的课程,校本课程更因从身边开始、从脚下的土地开始、从自我开始,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拓展性。本文侧重阐述我校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多元智能的理论支撑,及实验开发后的体会。
一、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至少有八种主要的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课题与研究方向。
1.创设课堂多元化情景
多元智能理论引导下,学校、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实现个别化教学,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以便使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的智能得到培养。而我校领导队伍的开放、进取,教师队伍的年轻、有为,正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和保障。如初中地理教材中讲到方向的识别时,学生往往更愿意了解野外判断方向的实用方法,教师可适当利用教材并调整课时,早作准备,可把课堂延伸到户外,引导学生探讨并得出结论(如利用日影、手表、指南针、向日葵、树的年轮、枝叶疏密的方向、路牌、房屋朝向、夜间寻找北极星等方法),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师生都会有更多的收获与体验,我们的智能都得到了培养与开发。
2.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理论与课程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自然和社会交叉的学科属性可以使地理校本课程兼顾智能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价值。
实验中,我们的地理课堂有时成了社会的大熔炉:有气象站工作的妈妈借来风速仪、雨量器、干湿球温度计,教我们一一识别正确使用;有服装界的朋友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并当场作秀;有做厨师的爸爸带来地方菜系请我们品尝;有昆曲研究班的校友为我们介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表演……身为教师的我就成了地道的“学生”,能有这么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学习难道不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特质的显示吗?
二、我校实验的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分类
以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八大类。各类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下面以我校正在开发实验的校本课程举例示意:
三、八大智能在课程实施时的运用案例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准确表达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说明地理现象等方面经常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地理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1、加強教师语言的示范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例如,对家乡的“梅雨”天气,用 “冷暖气流相遇,势均力敌,暖上冷下,相持一月”,又可用“最终冷空气打回老家,养精蓄锐,来年卷土重来”生动描述。
2、坚持让学生多讲、多画,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主体,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如,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故事、地理新闻,在每堂课前进行“一分钟地理演说”、“一句话地理陈述”等,日积月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既包括日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形式多样,如,讨论、辩论、演讲、写小论文、角色扮演等。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既可丰富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又培养语言智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事实上我们班的70%同学通过两年的训练语言智能大大提高,不再是学“哑巴地理”了。
(二)地理教学中视觉一空间智能的培养
视觉一空间智能在地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地理课上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用幻灯片、录像或实验演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如《地球的运动》等章节中,涉及的“地轴倾斜”和“正午太阳高度”及“逆顺时针”等空间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借助必要的模型和肢体动作演示,学生会歪着脖子、提着一只腿表示地轴倾斜,快速自转同时缓慢绕另一同学(代表太阳)公转,将平面转为立体,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
(三)地理教学中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培养
逻辑一数学智能在地理学科表现为利用数字计算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地理课中,擅长“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学生,对“国家人口”图表中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表现敏感,会对其进行逻辑推理,并预测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又如,讲到我国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南北方气候不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影响农业及景观——影响南、北地域文化。
(四)地理教学中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不仅包括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探索各种地理事物,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许多学生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导、不断 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人探究,发现深层问题。如观察天气时,教师可事先设计好填表,带学生到操场,看红旗飘扬、河水荡漾、树枝摇摆、纸片飞舞,感受“微风拂面”、“迎面扑来”、“八面来风”,在室外当场画出天气符号、文字,真正理解风力、风向的概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地理教学中身体一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一运动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在学青藏高原时,师生趣味盎然的用准备好的黄沙、胶水堆青藏高原,高原面上“雪山连绵”—— 白粉笔灰撒的,“高原公路与青藏铁路”纵横交错——彩色毛线铺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珠峰”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彩色油光纸剪的……
又如,为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转”,教师在课堂地面画一椭圆形的轨道并四等分,中心放一大的地球仪,以自身作为月球,先演示自转再演示公转,然后把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合为一体,从而把“月球的同步自转”直观化。
(六)地理教学中音乐智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欧洲的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当衬托,学生会更有效地记忆信息,4/4拍(像《长江之歌》)、《我的祖国》、《五十六个名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的音乐是最有效的,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 识时,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学习。事实上,我们班毕业的学生常能美美的回忆起当年边唱边学到的地理知识。
(七)地理学科中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如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是就地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也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如就“是否应鼓励民工大量进人城市”的问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民工、市民、政府官员等,并进行辩论,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使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教师在辩论中的角色则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时机分别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或引导者。
(八)地理教学中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地理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甚至了解认识到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地理相关的上作。
总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師的特点及其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使每一个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的教育、 教学特色更加鲜明。正如加德纳所言:“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一、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至少有八种主要的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课题与研究方向。
1.创设课堂多元化情景
多元智能理论引导下,学校、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实现个别化教学,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以便使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的智能得到培养。而我校领导队伍的开放、进取,教师队伍的年轻、有为,正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和保障。如初中地理教材中讲到方向的识别时,学生往往更愿意了解野外判断方向的实用方法,教师可适当利用教材并调整课时,早作准备,可把课堂延伸到户外,引导学生探讨并得出结论(如利用日影、手表、指南针、向日葵、树的年轮、枝叶疏密的方向、路牌、房屋朝向、夜间寻找北极星等方法),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师生都会有更多的收获与体验,我们的智能都得到了培养与开发。
2.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理论与课程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自然和社会交叉的学科属性可以使地理校本课程兼顾智能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价值。
实验中,我们的地理课堂有时成了社会的大熔炉:有气象站工作的妈妈借来风速仪、雨量器、干湿球温度计,教我们一一识别正确使用;有服装界的朋友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并当场作秀;有做厨师的爸爸带来地方菜系请我们品尝;有昆曲研究班的校友为我们介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表演……身为教师的我就成了地道的“学生”,能有这么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学习难道不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特质的显示吗?
二、我校实验的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分类
以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八大类。各类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下面以我校正在开发实验的校本课程举例示意:
三、八大智能在课程实施时的运用案例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
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准确表达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说明地理现象等方面经常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地理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1、加強教师语言的示范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地理概念、叙述地理规律、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例如,对家乡的“梅雨”天气,用 “冷暖气流相遇,势均力敌,暖上冷下,相持一月”,又可用“最终冷空气打回老家,养精蓄锐,来年卷土重来”生动描述。
2、坚持让学生多讲、多画,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主体,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如,让学生把所学地理知识编成地理故事、地理新闻,在每堂课前进行“一分钟地理演说”、“一句话地理陈述”等,日积月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既包括日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形式多样,如,讨论、辩论、演讲、写小论文、角色扮演等。如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既可丰富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加深印象,又培养语言智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事实上我们班的70%同学通过两年的训练语言智能大大提高,不再是学“哑巴地理”了。
(二)地理教学中视觉一空间智能的培养
视觉一空间智能在地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地理课上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用幻灯片、录像或实验演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如《地球的运动》等章节中,涉及的“地轴倾斜”和“正午太阳高度”及“逆顺时针”等空间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借助必要的模型和肢体动作演示,学生会歪着脖子、提着一只腿表示地轴倾斜,快速自转同时缓慢绕另一同学(代表太阳)公转,将平面转为立体,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
(三)地理教学中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培养
逻辑一数学智能在地理学科表现为利用数字计算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地理课中,擅长“逻辑一数学”智能的学生,对“国家人口”图表中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表现敏感,会对其进行逻辑推理,并预测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又如,讲到我国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进行逻辑推理:中国南北方气候不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影响农业及景观——影响南、北地域文化。
(四)地理教学中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自然观察智能不仅包括对动植物的辨识能力,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探索各种地理事物,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许多学生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导、不断 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人探究,发现深层问题。如观察天气时,教师可事先设计好填表,带学生到操场,看红旗飘扬、河水荡漾、树枝摇摆、纸片飞舞,感受“微风拂面”、“迎面扑来”、“八面来风”,在室外当场画出天气符号、文字,真正理解风力、风向的概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地理教学中身体一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一运动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进行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在学青藏高原时,师生趣味盎然的用准备好的黄沙、胶水堆青藏高原,高原面上“雪山连绵”—— 白粉笔灰撒的,“高原公路与青藏铁路”纵横交错——彩色毛线铺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珠峰”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彩色油光纸剪的……
又如,为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转”,教师在课堂地面画一椭圆形的轨道并四等分,中心放一大的地球仪,以自身作为月球,先演示自转再演示公转,然后把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合为一体,从而把“月球的同步自转”直观化。
(六)地理教学中音乐智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欧洲的教育研究者发现,如果教师讲课时有背景音乐当衬托,学生会更有效地记忆信息,4/4拍(像《长江之歌》)、《我的祖国》、《五十六个名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的音乐是最有效的,在背景音乐下教授知 识时,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学习。事实上,我们班毕业的学生常能美美的回忆起当年边唱边学到的地理知识。
(七)地理学科中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如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是就地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也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如就“是否应鼓励民工大量进人城市”的问题,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民工、市民、政府官员等,并进行辩论,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高度看问题,使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教师在辩论中的角色则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时机分别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评判者或引导者。
(八)地理教学中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地理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甚至了解认识到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地理相关的上作。
总之,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師的特点及其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使每一个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的教育、 教学特色更加鲜明。正如加德纳所言:“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