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的追问艺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之所以在课堂上要进行深入的追问,就是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记忆是短暂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深入的追问,让学生真正搞懂知识点,学生才能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对知识点做出解释和推导,这样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才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科学思维一般有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这五方面。其中,思维的深刻性尤为基础关键。如果只注重教学的形式,而不注重教学的实质,即使看到一些自己熟悉的知识点也没办法娓娓道来,只能想起来自己好像学习过这个知识,深入的提问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正确追问,达到我们的目的呢?
  一、进行有效引导提问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在学生听不懂的时候及时给出指导,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但这样学生根本不用进行任何思考,这就导致他们对于得到的这些答案没有很深刻的印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也只知道结论,变一个因素就会不知所云。教师要改变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改变自己目前学习科学的态度。有时学生懒于思考,一些难题直接从网上百度或者是从参考书上进行抄袭,作业虽完成得非常好,但效果却不佳。当再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学生们还是不懂,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因此,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处拓展。在学习科学上不仅能够知道结论,也能知道原因。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问,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通过教师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得出答案,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植物》这一节课时,经过观察,教师可能会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特点就是:都需要水、阳光、空气、营养,都会繁殖后代,都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教学时不要直接给学生总结这些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各个特征,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完善。因为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周围的很多植物,比如大树、小草和狗尾巴草等等,所以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难点和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得出结论。在刚开始观察时学生可能并不顺利,会一筹莫展,很长时间都想不出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指导来帮助学生。例如,提问:“大家看这些植物都是生长在哪里?”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提醒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周围的植物都生长在地上,教师就可以接着问,“那它们为什么没有长在天上或者半空中呢”,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半空中没有植物可以生长的地方,植物的生长一般都长在土里。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要长在土里呢?土壤里有什么可以帮助植物生长吗?”此时,顺延到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到水分、营养等。经历这种一步步有效提问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得到结论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不容易遗忘。此外,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听一听学生的思路,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让他们得出答案。
  二、引领学生由“经验认识”向“科学认识”转化
  学生的课堂观察往往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观察也不够细致,而科学课中,有些实验规律通常不是由这种粗糙的观察就能得出的,需要进一步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每一次观察活动中,尤其是碰到自己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的时候,学生受到“经验认识”的影响较大,会觉得这些现象不用观察就知道,所以在观察的时候便会掉以轻心,经常会忽略一些内涵。我们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这种“经验认识”轉化成“科学认识”,也就对学生的观察等科学习惯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执教五年级《光的折射》这一课时,刚开始,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只筷子插入一杯水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筷子变弯了。
  追问:在哪里变弯了,为什么会变弯呢?
  学生:在水面上变弯了!
  显然,这样的描述是不清晰的。师:请大家来画一画你现在所看到的现象,再来说一说:筷子弯折的地方到底在何处?
  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经历一个思维的过程,把观察到的事物转变成文本数据,从图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筷子弯折的地方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另外,筷子变弯的角度学生也会有初步的感悟,加之教师的指导补充,从而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导致的。所以,适当的时候变换一个活动形式,学生的认识也会上升一个维度。
  三、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娴熟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堂的学习中走得更深入。
  比如三年级《观察动物》这一课,观察金鱼时,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特征表达出来后,就会觉得这一课已经完成了,其实并没有。我们都知道鱼类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除了金鱼我们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就会想到黑鱼、草鱼等等,然后自然就会产生疑问:黑鱼、草鱼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游泳和呼吸吗?通过进一步探索,这样就对于知识点以外的知识有了了解,学生的科学储备通过这样举一反三会像指数爆炸一样越积累越多,小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总结: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并不是要为难小学生,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快的进步和提升,使他们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拓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探讨和创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与单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28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我院2001—2011年的颅脑外伤术后再出血5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30
数学的抽象化和逻辑性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这就决定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文章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倾听习惯的培养在众多的课堂习惯中是首要的。在开放性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控能力差,又好表现自己,如果缺少倾听习惯的培养,也就没有了课堂探究的质量。为
学生习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常常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学生习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同样引起了我们的忧虑。探究当前学生的习作,便能从中找到一些问题的“症结”:一是应试。教师教学生习作,较多考虑的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样写,都给学生提出许多条条框框,教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的“习作诀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习作能力。二是套作。每个学生的手头都有三五本
阜康市距离乌鲁木齐60公里,有吐乌大高速公路相连,平均车程为30~40min,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过程是安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抬高型心肌梗死就地治疗组病死率较转
一、人文素养培育与小学科学活动实践课理论概述  (一)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涉及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文化艺术的素养、道德品质的素养、文明礼仪的素养等,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是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增加受教育者在文化艺术、道德品质、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素养,正确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为学生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人文素养培育与小学科学活动实践课关系  1.人文素养培育成为小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