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陨落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ing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的乖女儿、难搞的同事、对坏男人毫无抵抗力的女人、难得的音乐天才—哪个才是真正的Amy Winehouse?在她去世一周年之际,《Q》杂志特邀William Shaw走访了她身边的人,也许只有他们了解Amy是怎样的一个人。
  011年7月20日,27岁的Amy Winehouse在Camden’s Roundhouse举行的iTunes音乐节上最后一次公开亮相。3天后,她在自己的公寓里去世。
  在这场演出中,教女Dionne Bromfield邀她上台合唱“Mama Said”。Amy懒散地走上来,嘴里嚼着口香糖,茫然地盯着照明灯,六神无主地走来走去。由于台上只有一个麦克风,所以她只能偶尔借用Dionne的麦克唱几句。也许是冥冥之中有所注定,她的这次公开亮相似乎与以往有所不同。可以看出,她一直都在尽力保持精力集中,希望能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Dionne身上。但大多数时间,她依然很涣散。
  被酒精夺走生命的音乐人不在少数。Amy是20世纪英国最优秀的音乐创作人之一,因为她身上兼具了当代女孩的桀骜不逊和传统音乐人的才华。那些复古的旋律和悲伤的歌谣,让人们得以重访摇滚乐诞生前的那个时代。在她的歌声中,有为爱情舍生忘死的执拗,有对道德标准的蔑视,也充斥着欲望和自我毁灭带来的快感,这一切都注定让她成为经典。
  但在她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似乎对她放纵的生活方式更感兴趣。也许对公众来说,这些东西更有意思,也更容易谈论。Amy一生仅发行了两张专辑,一张精致,一张惊艳;而她的现场演出有时让人陶醉,有时却很无聊。总之,她从未甘于平庸。
  自从Boy George吸毒成瘾成为公众话题之后,人们对明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以至于成了调侃话题,甚至拿到台面上也毫不令人尴尬。2007年,英国喜剧演员Russell Brand就曾公开对记者说:“如果她的肝是个house,那里面得有多少wine啊……”时光飞逝,Amy已经离开我们一整年了。也许我们应该整理思绪,抛开所有的戏谑语调,重新审视是什么让她名扬天下。正如之前说到的,她让我们对逝去的时光充满感激,同时还用戏剧化的方式,将自己的灵魂放在了一个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地方。她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不理会,
  Amy成长的音乐环境是令人羡慕的。她的父亲Mitchell Winehouse是个爵士迷,对Tony Bennett和Frank Sinatra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爵士歌手情有独钟,Amy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麦霸Sinatra”。在10岁的时候,Amy开始听像Billie Holiday和Dinah Washington这样的爵士女伶,同时也和其他女孩一样喜欢听流行歌。她和好朋友Juliette Ashby(Amy那首“Best Friends”里唱的就是她)还成立过一个组合,专门翻唱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说唱组合Salt-n-Pepa的歌曲。
  Amy成为职业歌手的道路也很顺利。13岁时,她顺利拿到了Sylvia Young戏剧学校(The Sylvia Young Theatre School)的奖学金。在那里她认识了Tyler James(最近此人在参加“英国之声”的选秀),两人约会过一段时间(按照Amy自己的说话,两人属于“炮友”关系)。后来,Amy从伦敦表演艺术与技术学校(The Brit School)毕业,Tyler James还帮她把一张名为“Estrogenius”的歌曲小样递给了自己的经纪人Nick Godwyn。Godwyn当时在出品过《英国偶像》的娱乐公司19 Management工作,在听过小样后立刻决定和年仅16岁的Amy签约。由于未满18岁,Godwyn不得不申请她父亲Mitch的允许。“19 Management的人告诉我,Amy是个很优秀的‘音乐创作人’。说实话,我当时感到很意外,”Mitch说,“我知道她歌唱得不错,可从来不知道她还会自己写歌。”
  起初,Godwyn和他的助理Nick Shymansky希望在向唱片公司推销这个小天才之前,先给她找准定位。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唱片公司听到Amy的小样后,决定主动来找她签合同。有趣的是,在见到Amy本人之前,唱片公司的人都以为她是黑人—因为一般来讲,白人歌手很少有如此有力而饱满的歌喉。
  19 Management最终给她选择了百代唱片旗下的Island厂牌。这是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Island的人一直都给了Amy很大的创作自由。在录制第一张专辑《Frank》的过程中,此时已年满18岁的Amy通过不停的尝试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声音,并选择了曾与Nas、The Fugees、Ms Dynamite和Lisa Left-Eye(Lisa的“Black Party”一直是Amy最爱的歌曲之一)合作过的hip-hop制作人Salaam Remi打造这张处女作。
  “Salaam Remi的要价很高,”Nick Godwyn回忆道,“再加上他人在美国的迈阿密,更给这次合作增添了不少难度。”但由于爱才心切,百代公司的高层亲自出面找到Remi,希望他能见见这个女孩。Remi回忆道,“Amy是个小个子的犹太女孩,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给我唱了‘The Girl From Ipanema’。她刚唱了第一句,我心里就做好了决定—不与她合作是我的损失。”在会面后,他和Island签了3张专辑的合约。
  但令人头疼的是,所有天才在工作时都很不好搞,Amy也不例外。倒不是说她脾气有多大,而是她的创作效率极其飘忽不定。Nick Godwyn回忆道:“她特喜欢坐在游泳池旁边,边喝东西边发呆,一待就是好几天。我记得Nick Shymansky有次实在忍不住了,走上去问她录了几首歌了;你猜她说什么?她说她连录音室都没去过。”
  幸运的是,最终还得靠作品说话。和很多流行歌手不同,Amy不会把别人写好的东西拿过来直接用,即使是跟Remi这样的大牌制作人合作也不例外。以“Fuck Me Pumps”为例,当时Remi已经写了一半,而且是以男性角度写的,Amy拿到曲子之后,将这首歌改成了女性视角,彻底颠覆了Remi原本要传达的信息。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Shymansky也找过其他制作人,其中包括后来给Duffy录制过“Warwick Avenue”的Jimmy Hogarth。当时Hogarth还年轻,也没什么名气,19 Management安排他给Amy录一次音。“她当时迟到了,”Hogarth回忆道,“我也见怪不怪了,基本做任何事她都会迟到。(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Amy后来的丈夫Blake Fielder-Civil在监狱服刑期间,她就经常因为迟到而错过探监时间)。”即便如此,他依然对Amy赞赏有加:“我无法相信她才19岁,因为她无论唱功还是歌词写作上都太自信了。”
  《Frank》这张专辑中的每一首歌都源自Amy的真情实感:当时她刚跟一个叫Chris的前男友分手,而专辑中那些关于爱情的感悟大多受这件事启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In My Bed”:这首节奏强劲却不粗暴的伤心情歌,将现代人对爱情的无奈表达得入木三分,而经典化的编曲方式更是平添了许多难以言表的敏感情绪。而另一首叫“What It Is About Men”的歌,则是来自她破碎的家庭。在这首歌里,她暗暗责备了Mitch Winehouse,她认为是父母离婚造成了自己对爱情的不信任。Mitch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很生气,可慢慢地他意识到,Amy对过去的释怀其实已超出了他的想象。与此同时,这首歌里不仅仅是对父亲的责备,Amy还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我在恢复,我只想做自己的事情;即使爱错了人,我也不会在乎。”她在音乐中对自己内心就是这样毫无保留。“Amy痛恨爱情中的欺骗行为,”Mitch说,“所以她对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很坦诚。”这时的Amy还对真正的毒品避而远之,她唯一的不良嗜好就是大麻和喝酒(而且还仅限于啤酒)。当时她还觉得,所有吸毒的人都是傻子。随着专辑上市的日期日益临近,Amy在音乐圈里也名声鹊起。Mitch说他曾经在Amy的一次演出时,在观众里看到了Annie Lennox。“我当时真的不敢相信,这么大的腕儿都来看Amy演出。”
  2004年,一个叫Dale Davis的贝司手加入了Amy的乐队。后来他成了Amy最好的朋友之一。“我第一次见到Amy是在排练室外,”他回忆道。“当时我就觉得这人太好玩了,一点都不无聊。后来在演出时验证了我的判断,Amy根本不需要太多花哨的包装,只要张嘴唱歌就能技惊四座。”
  虽说如此,Amy并不是一个发挥稳定的歌手。Nick Godwyn记得有次演出时,Amy明显是喝多了,忘了歌词不说,唱得也含含糊糊,而且跟台下观众毫无交流。刚开始还挺好玩的,但一直这么下去观众就不买账了。而Amy也不示弱,因为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对别人的反应毫无兴趣。《Frank》收获了无数赞誉,Amy本人却很不满意,认为有好多首歌是公司逼她放进去的(比如“Amy Amy Amy”)。“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多次表达对唱片公司的不满,”Jimmy Hogarth回忆道,“她管Island唱片的人叫‘傻逼’。当时我就觉得,小姑娘,这下可有你受的了。”
  除了专辑发行之外,此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改变Amy一生的事。2004年,她认识了Blake Fielder-Civil,瞬间母性情怀大发,迅速和他走到了一起。“Blake是我第二个男朋友,”她在两人拍拖后告诉记者,“我一见到他,就觉得这个家伙受到了不公待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牵上他说:‘跟姐走!’”她说得没错,长期沉溺于毒品的Blake的确需要帮助;而Amy则幻想自己能够拯救这个堕落青年。用Nick Godwyn的话说:“Amy就是这种性格,她就是喜欢这种坏男人。”
  正如《Frank》是关于Amy和前男友Chris的情伤一样,她的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也彻头彻尾的是关于她和Blake之间的恩恩怨怨。“Some Unholy War”就是一首唱给Blake的情歌,将他描绘成了一个毒品的受害者。这对于Amy的父亲来说,当然很难接受。“我觉得Blake根本不是什么受害者,”Mitch说。“他很享受毒品,也很享受在毒品中堕落的感觉,根本不值得可怜。”而Remi则看到了Amy这样做的理由:“她喜欢刺激的东西和人,更喜欢知难而上。她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因为她爱得太深。”
  正如所有希望拯救混蛋的女孩一样,Amy成了牺牲品,Blake让她染上了毒瘾。
  尽管受到了很多赞誉,但《Frank》这张专辑卖得并不够好,Amy拿到手的钱并不多。Mitch记得当时查女儿的银行账户时,里面只有3万英镑—这点钱对一个知名歌星来说真是少之又少。后来他发现,Amy根本没有商业头脑,动不动就给朋友搞大酬宾,有一次甚至以250英镑一场的“友情价”为朋友演出。因此,除非唱片公司在她录制《Back To Black》前就预付一部分薪酬,Amy照这么折腾下去就得卖房子了。想让公司预支钱,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让高层知道自己已经有现成的作品—可这对Amy来说是个大问题,她写歌的方式极其随意,从来不会按照专辑发行的顺序进行创作。
  这种随意的态度也渗透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根据她后来的造型师Lou Winwood回忆,当时Amy家里除了CD和鞋是规整的,其他东西都堆在地上。“Amy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做表面功夫,”在《Back To Black》里和她一起创作了“Wake Up Alone”的制作人Paul O'Duffy解释道,“她嘴上根本没把门的。”
  Amy为《Back To Black》定下的主基调是“上世纪60年代的女孩组合”。“她非常喜欢那些女孩组合音乐中的绝望感,”O'Duffy说,“以及那种兼具黑人和白人音乐的和声与律动。通常我们说自己很喜欢哪支乐队,而Amy会说她很喜欢哪首歌。”专辑制作行进得非常缓慢,而Amy本人也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体重开始急速减轻。每次拍照片前,她的助理总会很紧张地问摄影师上次见Amy是什么时候。有一次Nick Godwyn和Nick Shymansky去家里找她,发现她整个人都是垮的,而且在哭。两人当时试图送她去医院,但最终还是把她带到了父亲Mitch那里。“她在我这里住了一个周末,就被Godwyn和Shymansky送去了戒毒所。可3个小时以后,他们俩自己回来了,因为Amy拒绝承认自己需要治疗,最终一气之下炒了Godwyn和Shymansky的鱿鱼。”除了毒品之外,Amy生活中的其他不顺心也渐渐浮出水面。先是一直疼爱她的奶奶去世,后来Blake甩了她并跟前女友复合。在Mitch看来,Blake跟她分手纯粹是觉得她没以前那么有钱了。   不过情感上的伤痛却为创作提供了灵感。根据Paul O’Duffy回忆,有一天他和Amy在录音室里工作,Amy突然要推翻本来写好的和弦。O’Duffy当时差点被气疯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Amy一言不发,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有骷髅女孩的头像,有心形图案,还有一个留着蜂窝头的女孩。终于,她对O’Duffy说:“我脑子里有东西了,咱录录试试。”接着就唱出了结构完整,曲调令人惊艳,歌词感人至深的“Wake Up Alone”,O’Duffy被彻底折服。
  重新振作的Amy此时开始频繁飞往迈阿密,约见Salaam Remi探讨《Back To Black》的制作,并试图寻找潜在的合作音乐人。就是这个时候,她在纽约结识了这张专辑的另一位制作人Mark Ronson。两人谈妥之后,Ronson在一夜之间写出了《Back To Black》的钢琴部分,可第二天拿给Amy听时她并没表现出什么热情,但决定在纽约再待一个星期。最终经过长时间的磨合,Amy终于在一次录音中突然灵感爆发,将“Back To Black”一气呵成。从此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几天之内完成了多首歌曲的录制。
  有一天,她和Ronson在纽约街头散步,便聊起了当时Nick Shymansky和Nick Godwyn带她去戒毒所的事情。Ronson当即做了一个后来看起来很重要的决定:把这件事写成歌。真不知道这俩Nick后来在广播上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什么感觉。
  就这样,Amy和Ronson在两周内完成了6首歌的录制,而此时Ronson也逐渐开始了解Amy的过去。专辑发行之后,他有次去伦敦拜访Amy,两人居然在酒吧碰到了Blake。Amy当即要把专辑放给Blake听,并告诉他这张专辑是受他启发写出来的。于是Ronson拿出电脑,让Blake戴着耳机听了起来。“直到那一刻,我才切身体会到Amy这些灵感从何而来,”Ronson说,“那些歌词全他妈是活生生的情感啊!我完全不能想象自己经历这些事情。”
  2006年11月,摄影师Jill Furmanovsky来到伦敦拍摄Amy在Union Chapel的现场演出。她告诉我们,虽然之前见过歌手上台前发怵,但她还是被Amy的紧张程度惊到了—她几乎是在发抖。但上台之后,她彻底放开了,完全沉浸在幸福里。她说观众群里有她爱的人,而这个人正是Blake Fielder-Civil。
  造型师Lou Winwood回忆道:“当时她正在和另一个叫Alex Clare的男友闹分手,并决定跟Blake复合。她明显忘不了这个瘾君子。”父亲Mitch则告诉我们:“Blake在Amy最穷的时候离她而去,跟另一个女孩好了。现在也许是看到《Back To Black》给Amy带来了成功,这小子就又回来了。”
  《Back To Black》的成功不仅给Amy带来了Blake,还给她带来了更多压力。与以往不同,此时人们对她的现场演出有了更多期待,并希望她每场都唱一些固定的“金曲”。Amy对此很反感,她不想总唱同样的歌,并开始拒绝报纸和电视台的采访。即使是万不得已必须做采访,她的行为也很奇怪。2007年8月,Amy在录制一次电视采访时慌慌张张地走进演播室,好几次都差点被地上的线绊倒。“很明显,她喝醉了,”Lou Winwood回忆道,“醉到完全看不清导播的提示—不过观众们似乎很享受。其实想想蛮讽刺的,她在‘Rehab’里老说自己不需要戒毒,不需要疗养,可现实是她的确需要。”
  自从Amy和Blake复合之后,毒品基本成了两人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唱歌则变得不那么重要。根据Mitch回忆,有一次Amy拿了别人8万英镑演出费,准备去德国演出。可到了机场后,她接了个电话就立刻回家了。“Blake让她别去,”Mitch说,“我早就跟她说过,这种瘾君子就是控制欲很强,到头来遭殃的还是Amy。”同年6月,Blake在Hoxton区因为聚众斗殴被逮捕。具体缘由是这样的:Blake的朋友Michael Brown因为喝多了闹事,被一家酒吧的老板James King赶了出去。过了几个小时,Blake和Brown一起回到酒吧把老板打成重伤。这件事本身倒没什么,但Blake的被捕却让他和Amy生活中最诡异的一面被公之于众:两年前还为经济状况担忧的Amy洋洋洒洒地甩出了3000英镑去保释Blake,而Blake自己身上也有2000多英镑;同时参与斗殴的Blake其他朋友们拿出了20万英镑贿赂Brown,希望不要把他们卷入这场官司。后来知情人透露,这笔钱其实是Amy的,而且根本没有经过她同意就被拿了出来。Blake进了监狱,本来大家以为这会让Amy冷静下来想想,可她却变本加厉:同年10月份,她在开往巴黎的列车经过伦敦滑铁卢站时试图跳车,原因是她不想去巴黎演出。最终这场合同纷争又让她损失了大约15万欧元。
  2007年,Blake在出狱后与Amy闪电结婚,但两人却陷入了无休止的矛盾和打闹中。2008年1月,Amy被记者拍到和朋友一起吸食可卡因。这段视频后来被传到网上,警察还因此找她进局子喝茶。与此同时,她还跟Pete Doherty这样著名的瘾君子玩在了一起,两人还拍了一段古怪视频自己传到网上。在视频里,Amy和Pete在玩两只刚出生的小老鼠,Amy还极其神经质地对着老鼠唱道:“Blake,别跟‘妈妈’离婚,她真的好爱你啊!”Mitch Winehouse此时终于看不下去了,决定搬进来和女儿同住,希望能多少限制一下她的疯狂举动。
  当年6月,Amy在家中晕倒,住了一个星期的院。医生认为是长期吸食可卡因和香烟,导致了她的肺功能衰竭。也许是这件事让Amy突然悟出了什么,她在2008年后半年突然戒毒了。而且根据Mitch的说法,她从此之后一直到去世,再没碰过毒品。但戒毒并没有让她的生命往好的方向发展。她得上了强迫症:比如不停地叠衣服、整理衣柜,到了几乎偏执的地步。“要是奥运会设一个整理衣橱比赛,她绝对能拿金牌。”Mitch苦笑着说。   2009年,Amy和Blake正式离婚。对于Amy来说,Blake在监狱的这段时间也让她习惯了独身生活。离婚后,她和Mitch父女俩搬到加勒比海上的圣露西亚岛上住了一段时间,试图远离伦敦的喧嚣与诱惑。脱离毒品的Amy却更依赖酒精。Paul O’Duffy的一个朋友曾经去拜访过她,说她“完全没有自制能力”。“她做什么都没有底线,”O’Duffy说。“一般人觉得头晕就不喝了,她不是。她非得把自己喝吐喝晕过去才罢休。”但即使是这样,Amy也有属于自己的平静时刻。Salaam Remi曾经去看过她,发现她其实一直在写歌。于是Remi把录音设备运了过去,两人在极其放松的状态写录了一些东西,但大部分都没有最终完成。
  2011年5月,Amy即将开始多达12站的欧洲巡演。她在出发前先做了个体检,并计划在整个巡演中滴酒不沾—当然,这个规定在巡演开始后就被放弃了。谈到Amy当时的状态,贝斯手Dale Davis回忆说:“她遭受了太多折磨,因此恢复起来真的需要很大勇气。2011年初的时候,她貌似变得更积极了。我认识她这么长时间,那是第一次我觉得她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好景不长,虽然Amy和乐队在伦敦的100 Club演得很棒,但在贝尔格莱德的演出却完全是场噩梦。当时她已经醉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身边的乐手们神情也极其尴尬,只能看着她像个僵尸般来回摇晃。
  就在Amy去世前一天,她和父亲Mitch还说起一块录歌的事。“她说要录‘Autumn Leaves’和‘Fly Me To The Moon’,因为我们俩老一起唱这两首歌,”Mitch回忆道。后来,她还跟贝斯手Dale Davis煲了会儿电话粥。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Salaam Remi还跟她约了第二天见面。
  那天晚上,她喝了很多伏特加。
  她去世的消息来得很突然。Amy Winehouse一生都在竭力让自己活得更戏剧化,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对她来说远远不够。
  Mitch Winehouse在女儿离世之后成立了Amy Winehouse基金,专为帮助沉迷毒品和酒精的青年人。与此同时,他还和Salaam Remi与Mark Ronson共同挑选了遗作唱片《Lioness: Hidden Treasures》里的歌曲。当然,这张唱片听上去很零散,如果Amy活着,她的第三张专辑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但令人欣慰的是,她与偶像Tony Bennet合唱的单曲“Body And Soul”得以在她28岁生日那天与公众见面,Mitch说,当他得知女儿和Bennett先生录歌时还问她之前听过这首歌没,Amy回答道:“当然听过,你在过去25年里一直都在哼哼这首歌,我能不知道吗?”
  当唱片公司将这首歌的MV发给Mitch看时,他发现自己根本看不下去。在MV里,他的女儿光彩照人,面对这位爵士乐殿堂级人物毫不怯场。“感觉真的很奇怪,”Mitch说,“我觉得这一切都像上天安排好的,好像Amy很清楚自己这辈子最后的一次录音,将是和自己的偶像Tony Bennett合唱。”一首诞生于摇滚乐之前的爵士老歌,一首父亲唱给女儿的歌谣—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概括Amy Winehouse的一生呢?
其他文献
Orkney: Symphony Of The Magnetic North  FULL TIME HOBBY,5月15日  有这样一种说法:英国人创作不出非常好听的适合在公路上听的歌曲,因为英国人居住在非常小的岛屿上。但是,The Magnetic North乐队创作出了一些奇特并且优美的歌曲。Erland Cooper与Simon Tong通常只是经营迷幻民谣曲风的歌曲,而现在,有了唱作人Ha
期刊
Two Wounded Birds  HOLIDAY FRIENDS RECORDING CO,6月4日  Two Wounded Birds成长在另一个乐队的羽翼之下。The Drums乐队的Jacob Graham不仅是Holiday Friends厂牌负责人,他还将Two Wounded Birds专辑的讯息发布在专栏中,比起例行推荐更像是为他们写的情书。除了“The Last Supper
期刊
继承了英伦合成器流行乐手的优良传统,Man Without Country向来就是自命不凡。他们乐队的名字来自于Kurt Vonnegut的一本散文集,他们出道的首张专辑听起来像极了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的歌曲“Souvenir”那种风格。但他们在模仿经典的基础上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比如“Close Addicts”中的回声处理令人惊叹;而Ryan Jam
期刊
“那时候玩的就是纵情跳舞、放声尖叫、汗流浃背。总是这样。”  豪华摄影集“滚石50年”记录了乐队半个世纪的摇滚史上的惊人瞬间。以下独家节选中,作者Charlie Watts为Ted Kessler讲述他最爱的图片背后的故事—细数当年以暴乱收场的每次演出。  Charlie Watts给“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担任鼓手的头50年里见了不少世面。但是最能描述这位71岁的爵士
期刊
Ask The Dust  NINJA TUNE,6月18日  2010年,Marcos Ortega在Brainfeeder厂牌发行了他的处女专辑《Nothing Else》,但是他总是与英国的后dubstep电子情景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所以他现在签约伦敦的Ninja Tune厂牌也在情理之中。这也预示着他将创作出一种温暖但却黑暗,而且更加阴险的声音。“I Better”中的贝斯声线嘎吱作响,像
期刊
Small Faces ★★★  From The Beginning ★★★  Small Faces ★★★★  Ogdens' Nut Gone Flake ★★★★  UNIVERSAL,5月7日  1965年,The Small Faces这支四人乐团还是东伦敦的几个毛头小孩。而乐队的第一首单曲“Whatcha Gonna Do About It”在那年夏天还打登上了排行榜第14位。起初
期刊
Banga  COLUMBIA,4月11日  作为一位65岁的艺术家、作家和音乐人,Patti Smith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她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时而被嘲笑,时而被膜拜,她的艺术追求始终扎根于她在工作中维持纯真与创造奇迹的非凡能力。这张专辑的主题显然是对于母性的崇拜,但抛开这高尚的主题不谈,这张专辑本身依然足够迷人:“Mosaic”一曲温暖迷幻交织盘旋;“This Is The Girl”
期刊
The Harvest Years 1969-1974  EMI,4月23日  实际上,Kevin Ayers是与Syd Barrett同级别的大师级人物,他对英国迷幻音乐的贡献一直被人低估,这或许完全是因为他温和低调的作风。不管是作为迷幻先锋乐队Soft Machine的创始人和主要运作者,还是后来激进而多产的个人艺术家,Ayers一直秉承传统的英国式童谣节奏,不停地创造着令人无法自拔的致幻音乐
期刊
Heaven  BELLA UNION,6月4日  走在一条特立独行的轨迹上,在他们哈林区的工作室里演奏着包含强烈推力和热情的特殊声音,The Walkmen乐队迎来了他们的10岁生日,回顾他们过去的音乐,触及“脆弱”(根据吉他手Paul Maroon判断)也许是一种嗜好。现在他们和Fleet Foxes的制作人Phil EK合作,在华盛顿州的乡间录制了《Heaven》这张专辑,磨去了原本的很多粗
期刊
What We Saw From The Cheap Seats  WARNERS,5月29日  在这个时代,遍布着Match.com的病态广告,涌动着可爱系女演员Zooey Deschanel掀起的流行浪潮,所有古怪的事物都很难变得更受欢迎。而作为无可争议的古怪皇后,嗓音可以从喇叭的轰鸣变化到婴儿的咯咯声的Regina Spektor,在这样的时刻回归。在这张专辑里,尽管你可以听到她用怪异的拉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