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对知识、能力的引导,是促进教学从以“知识能力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情感更多倾向于学生的内心的丰富体验,态度则是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价值观则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的整合体。应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让历史教学回归“以学生为本位”的根本。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提问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同时和社会价值相统一,这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所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就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足实际,丰富体验
体验即体会,是学生在经历现实生活中的事或对物的认识后的感悟或印象,只有在丰富的体验中所获得的认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引起主体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体验就必不可少。
要让学生的体验得到丰富,还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让学生在经历中去感受、体会,这样才能引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问题的设计就得结合教学目标和生活实际进行。
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对分封制学生了解甚少,学习起来较抽象,同时,对禅让和王位世袭学生也只能是从历史事件中了解,如何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学中教师可先用《封神榜》这一电视剧来导入课堂,然后以案例“某一老人有一儿子,但儿子漂游浪荡,对其不闻不问,该老人在临终前将其公司和财产立下遗嘱由其公司职员张某继承。”问:该老人这种做法和我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当学生在探究中,教师以“世袭和禅让”来作为引导,让学生了解“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古代政治制度。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将重点放在谁该继承财产上,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继承中去体验为何老人要将财产给张某,这和大禹将王位给伯益有什么相似,丰富学生对“世袭和禅让”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培养态度
虽然高中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逐渐定型,但还不稳定,特别是在面对利益冲突或认识冲突时,学生会以其他人的态度为参照来审视自己的态度,从而让态度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群体的作用,利用问题的讨论来促成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形成。
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红军长征在认识其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在新世纪依然具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教师可设置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探究长征精神的实质,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生活寻找到切合点。
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人大了,合作没有必要了,只要课堂上让他们认真听,认真记,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成绩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学习的过程让自己的认识得到逐渐修正,最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在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形成对比,在对比中修正、丰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找准规律,培养价值观
从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首先,他们逐渐从直观认识转入抽象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从具体事件中分析综合的习惯;其次,高中生的价值观核心是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逐渐学会将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起来;其三,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在对问题的思考方面呈现出各种不同;其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念还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调整学生的价值观念,最终让其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起来。
如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教学中,为让学生通过对西欧、日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教学后,教师以1948年到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 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进行填表分析,然后提出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利还是弊?中国正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你认为我们可以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中学习借鉴哪些宝贵经验?”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为民族复兴献计献策。
再如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后,为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教学后以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的评论来作为材料提出问题“孟德斯鸠的评论是否有一定道理?理由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有何好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中从现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看到本质(封建制度的衰落和颓败),并在分析中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来探讨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这一范畴,并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中抓住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问题来逐步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对价值观念的培养。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这是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也是历史教学所要培养学生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轴心,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认识社会,发展自我,这才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2]肖明玉.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策略[J].考试周刊.2007年29期
[3]李文江.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新课程学习?中,2010年第2期
[4]王亚明.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才智.2011年第1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提问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同时和社会价值相统一,这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所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就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足实际,丰富体验
体验即体会,是学生在经历现实生活中的事或对物的认识后的感悟或印象,只有在丰富的体验中所获得的认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引起主体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体验就必不可少。
要让学生的体验得到丰富,还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让学生在经历中去感受、体会,这样才能引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问题的设计就得结合教学目标和生活实际进行。
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对分封制学生了解甚少,学习起来较抽象,同时,对禅让和王位世袭学生也只能是从历史事件中了解,如何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学中教师可先用《封神榜》这一电视剧来导入课堂,然后以案例“某一老人有一儿子,但儿子漂游浪荡,对其不闻不问,该老人在临终前将其公司和财产立下遗嘱由其公司职员张某继承。”问:该老人这种做法和我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当学生在探究中,教师以“世袭和禅让”来作为引导,让学生了解“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古代政治制度。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将重点放在谁该继承财产上,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继承中去体验为何老人要将财产给张某,这和大禹将王位给伯益有什么相似,丰富学生对“世袭和禅让”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培养态度
虽然高中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逐渐定型,但还不稳定,特别是在面对利益冲突或认识冲突时,学生会以其他人的态度为参照来审视自己的态度,从而让态度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群体的作用,利用问题的讨论来促成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形成。
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红军长征在认识其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在新世纪依然具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教师可设置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探究长征精神的实质,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生活寻找到切合点。
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人大了,合作没有必要了,只要课堂上让他们认真听,认真记,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成绩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学习的过程让自己的认识得到逐渐修正,最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在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形成对比,在对比中修正、丰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找准规律,培养价值观
从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首先,他们逐渐从直观认识转入抽象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从具体事件中分析综合的习惯;其次,高中生的价值观核心是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逐渐学会将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起来;其三,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在对问题的思考方面呈现出各种不同;其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念还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调整学生的价值观念,最终让其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起来。
如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教学中,为让学生通过对西欧、日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教学后,教师以1948年到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 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进行填表分析,然后提出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利还是弊?中国正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你认为我们可以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中学习借鉴哪些宝贵经验?”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为民族复兴献计献策。
再如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后,为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教学后以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的评论来作为材料提出问题“孟德斯鸠的评论是否有一定道理?理由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有何好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中从现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看到本质(封建制度的衰落和颓败),并在分析中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来探讨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这一范畴,并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中抓住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问题来逐步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对价值观念的培养。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这是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也是历史教学所要培养学生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轴心,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认识社会,发展自我,这才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2]肖明玉.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策略[J].考试周刊.2007年29期
[3]李文江.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新课程学习?中,2010年第2期
[4]王亚明.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才智.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