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少年时的阅读经历,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后半生的生活。郑渊洁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作家,我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处世方式,似乎都被他的作品影响了。现在总结一下,读他的作品,从10来岁一直读到30岁,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如下特点:一,诡异的想象力,像《红沙发音乐城》、《五个苹果折腾地球》等,当时读来,真如石破天惊,除了跟着他的思路走下去,你别无选择;二,向善之心。他的作品没有说教,而且,郑渊洁本来就是一个很讨厌说教的人,他只是通过故事,甚至是善良的悲剧来告诉你应该向善。一个善良的人,没有得到好报,可是,你会被善良的悲剧打动,并为此而前赴后继地向善;三,自我努力,自我激励,不靠别人。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就很有说服力。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却坚持一个人写一本刊物,一直写了20多年,读者成千上万。他不厌其烦地在作品中告诉他的读者:你能行,你是天下最好的,无论你学习成绩如何,你都会成材。这些东西,如今都潜移默化进了我的身体。郑渊洁是一个很牛气,很霸气的人。他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你时,你无法不接受,即便当时有所抵触,事后一回忆,也会为他的霸气会心一笑。那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霸气。
我小学时就开始读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善良、孤独、聪明,有时候还有点柔弱,跟我的性格比较相近。在《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上只要见到主人公是皮皮鲁的童话,简直如获至宝,同时,我也记住了郑渊洁这个名字。读初中以后,知道有一本叫做《童话大王》的杂志专门登郑渊洁一个人的作品,于是期期都买来读。后来,我写了一篇童话,大意是,一个盒子里,有一颗心,这颗心受伤以后会说话(具体故事已经记不清了)。我自以为这个故事跟郑渊洁的风格相似,于是按照杂志上的地址给他写了一封信,请教了几个问题,并在信中说,如果能得到他的回信,我会把自己的童话邮给他。结果,他真给我回信了,很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学校还有其他人给他写信,他也都回了信。但是我最终没有把自己的童话邮给他,现在想来,当时自己根本没有勇气把作品邮给他,在信中之所以那样说,完全是孩子气地将他一军。郑渊洁收到的其他信是否亦都如此?大概也差不多吧!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想一想都要头疼,但他对读者似乎特别有耐心,很拿读者当回事。
大学期间,我依然坚持买《童话大王》读。教授们的课程非常枯燥,还不如郑渊洁的童话有意思。我就在课堂上读《童话大王》。好在,没有认真听教授们的课,也没有影响我以后的就业和写作。同学们见我读得津津有味,都笑话我幼稚。我跟他们说,你们读完一篇再说,不用多读,只读一篇即可。有的同学听我这么说,就把《童话大王》借了去,结果,一口气读完了全本。后来,我再买《童话大王》回来,基本要在班上传阅一遍。这本杂志,比大学教科书的阅读率还高。
1998年,我参加工作第二年,先后写了两篇关于郑渊洁的评论。除金庸之外,当时的郑渊洁几乎拥有全中国最庞大的读者群,却一直游离于所谓文坛之外,关于他的评论更是少之又少。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大家都鸡一嘴鸭一嘴地来对他说三道四,或者指手画脚,没准会对他的创作产生不良影响。郑渊洁本质上还是个孩子,褒奖的言辞能鼓励他把文字写得更加精彩,更加认真地思索自己的创作。评论界的粗暴和自以为是,肯定会败坏他的心情。这样看来,少有评论,对他和他的读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把评论发表在自己主持的《读书》版面上,然后邮给了郑渊洁。几天以后,我收到了一本他的签名赠书。后来,我的评论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出来,产生了一些影响,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均表示有同感。
2004年以后,郑渊洁忽然开始频繁地在媒体上露面,而且还开通了自己的博客,他的博客三四个月之内,点击率就达到了150万。2005年末,我在郑渊洁博客上看到一则消息,春节过后,他要到长春来签售。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对他做个专访,一定很有意义。于是我按照他博客上留的电话打了过去,是一位女士接的电话,估计是他的助手。我说自己是长春一家报社的记者,想提前预约一下,等郑渊洁到长春来的时候,对他做个专访。于是,这位女士给了我另外一个电话,让我直接跟他联系。电话接通之后,听到了郑渊洁那熟悉的声音,我先自报家门,说以前写过有关他的评论。他忽然打断我说,先别告诉我你的名字,让我来想一想,看看我的记忆力如何?你姓王,有一个“华”字,还有……,大概停顿了半分钟,他说,哦,王国华是吧?好家伙,以他“日理万机”的忙碌程度,居然在8年之后还记得我的名字,真是荣幸。我暗暗地有点激动。这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当然也就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这次通话,他还问了我一个问题,即“长影世界城”在长春市民中的口碑如何,形象是否健康?原來,“长影世界城”要聘请他做形象代言人。我告诉他,“长影世界城”是仿照迪斯尼乐园办的一个大型游乐场所,长春市民都很喜欢这个地方,愿意到这里来玩。他这才放下心来。接着,我详细地列了一个采访提纲,让记者给他发了过去。郑渊洁很快就给了答复。记者看完之后跟我说,郑老师回答得真是妙语连珠。
2006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初六,郑渊洁出现在“长春书城”,同来的还有他的儿子郑亚旗。我终于见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偶像!而且,应书城经理的要求,我还作为郑渊洁的读者代表讲了一段话。只是,由于自己太激动,讲得有点颠三倒四,事后回忆起来,不免有点遗憾,感觉自己在偶像面前丢了面子。这一次见面,我了解到,郑渊洁最近几年之所以频繁露面,一改过去的低调和神秘,应该是亚旗的策划,亚旗觉得父亲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哈利·波特媲美,但是宣传不够。郑渊洁显然接受了儿子的意见。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很像一个慈父。亚旗不管郑渊洁叫“父亲”或者“老爹”,而是直呼其名。亚旗给我讲了个故事:郑渊洁应邀去香港访问,过海关的时候,他在职业一栏里填上了“无业”,工作人员说,你怎么能没有职业呢,你写了这么多东西,起码也算作家啊,你就改填“作家”吧!于是,郑渊洁改成了作家,可后来一想,“作家”也不算是职业啊!
长春一见,十分短暂。中午的时候,我想以报社的名义请他吃饭,他说实在推不开,长影的老总已经在等候他了。不过,这一次好歹算是见到了郑渊洁本人,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以后不管我是不是接着读他的作品,但对他美好的印象是不会变了。
我小学时就开始读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善良、孤独、聪明,有时候还有点柔弱,跟我的性格比较相近。在《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上只要见到主人公是皮皮鲁的童话,简直如获至宝,同时,我也记住了郑渊洁这个名字。读初中以后,知道有一本叫做《童话大王》的杂志专门登郑渊洁一个人的作品,于是期期都买来读。后来,我写了一篇童话,大意是,一个盒子里,有一颗心,这颗心受伤以后会说话(具体故事已经记不清了)。我自以为这个故事跟郑渊洁的风格相似,于是按照杂志上的地址给他写了一封信,请教了几个问题,并在信中说,如果能得到他的回信,我会把自己的童话邮给他。结果,他真给我回信了,很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学校还有其他人给他写信,他也都回了信。但是我最终没有把自己的童话邮给他,现在想来,当时自己根本没有勇气把作品邮给他,在信中之所以那样说,完全是孩子气地将他一军。郑渊洁收到的其他信是否亦都如此?大概也差不多吧!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想一想都要头疼,但他对读者似乎特别有耐心,很拿读者当回事。
大学期间,我依然坚持买《童话大王》读。教授们的课程非常枯燥,还不如郑渊洁的童话有意思。我就在课堂上读《童话大王》。好在,没有认真听教授们的课,也没有影响我以后的就业和写作。同学们见我读得津津有味,都笑话我幼稚。我跟他们说,你们读完一篇再说,不用多读,只读一篇即可。有的同学听我这么说,就把《童话大王》借了去,结果,一口气读完了全本。后来,我再买《童话大王》回来,基本要在班上传阅一遍。这本杂志,比大学教科书的阅读率还高。
1998年,我参加工作第二年,先后写了两篇关于郑渊洁的评论。除金庸之外,当时的郑渊洁几乎拥有全中国最庞大的读者群,却一直游离于所谓文坛之外,关于他的评论更是少之又少。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大家都鸡一嘴鸭一嘴地来对他说三道四,或者指手画脚,没准会对他的创作产生不良影响。郑渊洁本质上还是个孩子,褒奖的言辞能鼓励他把文字写得更加精彩,更加认真地思索自己的创作。评论界的粗暴和自以为是,肯定会败坏他的心情。这样看来,少有评论,对他和他的读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把评论发表在自己主持的《读书》版面上,然后邮给了郑渊洁。几天以后,我收到了一本他的签名赠书。后来,我的评论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出来,产生了一些影响,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均表示有同感。
2004年以后,郑渊洁忽然开始频繁地在媒体上露面,而且还开通了自己的博客,他的博客三四个月之内,点击率就达到了150万。2005年末,我在郑渊洁博客上看到一则消息,春节过后,他要到长春来签售。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对他做个专访,一定很有意义。于是我按照他博客上留的电话打了过去,是一位女士接的电话,估计是他的助手。我说自己是长春一家报社的记者,想提前预约一下,等郑渊洁到长春来的时候,对他做个专访。于是,这位女士给了我另外一个电话,让我直接跟他联系。电话接通之后,听到了郑渊洁那熟悉的声音,我先自报家门,说以前写过有关他的评论。他忽然打断我说,先别告诉我你的名字,让我来想一想,看看我的记忆力如何?你姓王,有一个“华”字,还有……,大概停顿了半分钟,他说,哦,王国华是吧?好家伙,以他“日理万机”的忙碌程度,居然在8年之后还记得我的名字,真是荣幸。我暗暗地有点激动。这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当然也就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这次通话,他还问了我一个问题,即“长影世界城”在长春市民中的口碑如何,形象是否健康?原來,“长影世界城”要聘请他做形象代言人。我告诉他,“长影世界城”是仿照迪斯尼乐园办的一个大型游乐场所,长春市民都很喜欢这个地方,愿意到这里来玩。他这才放下心来。接着,我详细地列了一个采访提纲,让记者给他发了过去。郑渊洁很快就给了答复。记者看完之后跟我说,郑老师回答得真是妙语连珠。
2006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初六,郑渊洁出现在“长春书城”,同来的还有他的儿子郑亚旗。我终于见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偶像!而且,应书城经理的要求,我还作为郑渊洁的读者代表讲了一段话。只是,由于自己太激动,讲得有点颠三倒四,事后回忆起来,不免有点遗憾,感觉自己在偶像面前丢了面子。这一次见面,我了解到,郑渊洁最近几年之所以频繁露面,一改过去的低调和神秘,应该是亚旗的策划,亚旗觉得父亲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哈利·波特媲美,但是宣传不够。郑渊洁显然接受了儿子的意见。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很像一个慈父。亚旗不管郑渊洁叫“父亲”或者“老爹”,而是直呼其名。亚旗给我讲了个故事:郑渊洁应邀去香港访问,过海关的时候,他在职业一栏里填上了“无业”,工作人员说,你怎么能没有职业呢,你写了这么多东西,起码也算作家啊,你就改填“作家”吧!于是,郑渊洁改成了作家,可后来一想,“作家”也不算是职业啊!
长春一见,十分短暂。中午的时候,我想以报社的名义请他吃饭,他说实在推不开,长影的老总已经在等候他了。不过,这一次好歹算是见到了郑渊洁本人,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以后不管我是不是接着读他的作品,但对他美好的印象是不会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