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灾难赔付人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士顿爆炸案一发生,美国专业赔付管理人范伯格成为媒体焦点。自911事件以来,律师范伯格几乎参与了过去10年内美国的严重灾难的赔付进程:911事件、弗吉尼亚理工枪案、BP漏油事件、科州影院枪案、桑迪胡克小学枪案。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也成为美国处理此类案件的顶尖律所。人们对他的工作十分好奇,甚至有人认为,美国能有像他这样同时兼具专业技能和共情力的律师,是美国的幸运。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至少两起爆炸案,3人死亡,近百人受伤。爆炸案一发生,许多私营公司高层管理者就给波士顿市长打电话,表示捐款意向,希望能够帮助在灾难中的受难者。
  波士顿市长万宁路(Thomas M. Menino)和麻州州长帕特里克(Deval L. Patrick)快速宣布成立波士顿壹基金(One Fund Boston),并开始接受捐款。随后机构快速组建了管理队伍,并着手准备各类文书,随后向国税局(IRS)递交了501(C)(3)免税申请。律师范伯格接受了州长和市长的任命,担任基金的管理人,提供志愿服务(Pro Bono)。
  截止到4月24日,基金捐款已经达到了2000万,5月13日,国税局正式通知波士顿壹基金符合501(C)(3)机构规定,授予它免税资格。截至6月15日,赔付申请截止日期之际,捐款已经超过了4700万,目前还在不断增长。
  管理大额基金的赔付,对范伯格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工作就是为灾难中死者的家属和受害者们拨款,过去十年,他几乎参与了美国所有严重灾难的赔付进程,包括911事件。范伯格的正职是律师,波士顿壹基金管理团队内的成员也多有法律背景。他们丰富的案件调解能力和在从业中练就的辨识证据、鉴别真伪的火眼金睛,还有出色的与客户沟通的能力,都是让他们能够保证大额基金公平分配的基础。
  一个调解人的成长
  范伯格出生在马塞诸萨州,毕业于纽约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在纽约司法部工作,后来又进入马塞诸萨州的国会参议院肯尼迪办公室,成为首席幕僚。
  上世纪80年代,他在律所工作,这段经历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他为越战老兵赢得的对除草剂Agent Orange生产商们的集体诉讼案。
  诉讼案Agent Orange是针对美国军方在越战时期生化战中使用的除草剂。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在战争中接触此除草剂的老兵患病乃至得癌症的比例很高。美国各级政府内的老兵事务管理部门都收到了救助申请,而且数目极大,估计大约有超过1000万越战老兵受到了影响。该案在1984年结案,赔偿总额达1.8亿美元。为此,联邦政府内的老兵事务部特别建立了新的赔款拨付项目。当时范伯格也参与其中。在制定赔付标准前,政府在国内举行了6场公平听证会,了解老兵的需求。
  后来联邦老兵事务部建立了两个项目,一直是直接服务老兵。只要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兵可以递交申请,说明自己的资金需要,材料审核过之后,按需拨付。这个项目一直运营了6年半,采取的滚动申请。另外一个拨款项目是为老兵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许多在社区内为老兵提供社会服务的草根组织、为老兵健康做倡导的机构、为老兵提供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的许多非营利组织都拿到了资助。
  这是范伯格作为赔付调解人首个调解成功的案子,随后许多500强企业都聘请他担任调解人,10多年里,他也积攒了许多的实践经验,发明了属于自己的“公式”,通过不同的变量,来计算损失,包括财产损失、生命损失等等。
  1993年,范伯格开办了自己的律所。他仍旧贡献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志愿服务中。范伯格几乎参与了过去10年内美国最严重的灾难的赔付进程:911事件、弗吉尼亚理工枪案、BP漏油事件、科州影院枪案、桑迪胡克小学枪案。
  赔偿无价的生命
  不过,相较于这次在波士顿壹基金管理中得到的关注和赞美,范伯格在负责911基金和BP赔偿基金时,遭受到的更多是批评、质疑。911受害者赔付基金(The September 11th Victim Compensation Fund,VCF)是国会规定成立、由航空公司出资的一个基金。航空公司在911事件发生后就向政府求助,国会因此劝说美联航建立赔偿基金—如果真正彻查911事件的话,美联航可能面临着巨额赔偿的集体诉讼,而美国的航空业可能会遭受连锁反应,因此而一蹶不振。
  国会先是通过了《航空运输安全与系统稳定法》(Air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System Stabilization Act),与受害者们达成协议:航空公司提供资金,联邦政府负责分配资金补偿受害者,而受害者们签署协议不会上诉状告航空公司。
  为了避免被人攻击在利用灾难收取“血汗钱”,范伯格在面试这个基金的特殊管理人(Special Master)时,主动提出将无偿工作。这个基金由国会立法建立,由当时的司法部部长监管。范伯格应聘的工作,正是如何在新法律框架下,帮助受难者们得到他们应得的赔偿。
  33个月,为911受害者赔付基金一事,范伯格在华盛顿与纽约两地奔波,与近千名受害者谈话,帮助他们填写申请表格。其间,他遭受到了许多谩骂,受到来自受难者家属的压力。
  因为,对于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家属来说,跟他们谈他们的亲人价值多少钱,令人难以接受。由于每个家属得到的赔付不同,有的人赔付多,有的人得到的赔偿少,总是有人不满意。
  后来范伯格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披露当时自己决心担起重任的经历,如何设计赔付申请流程,总结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学。他说,他从这段经历里知道了每个人在为了保留对所爱的人的记忆时,表现出来的执着。对于死难者的家人来说,每个人的生命和那些难忘的记忆都是无价的,而范伯格的工作,是给每个被家人朋友深切怀念的亡灵贴上价签。为了平复幸存者和死难者家属对无法上诉规定的不满,他们简化申请程序,并为家属们提供指导,为他们举行听证会。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听证会,向材料审理者陈述过世亲人的故事。如果申请人无法承受回忆亡人的苦痛,他们也可以上交书面材料。   在这期间,VCF总共举行了1600场的听证,范伯格亲身参加了900场。97%的受害者家属总共得到70亿美元的补偿。
  质疑之声
  在BP漏油事件中,范伯格面临的问题更加棘手。
  首先,BP漏油事件影响多州,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各自的法律,同时还有联邦法律,包括清洁水法、海洋法等。直到现在,BP都深陷官司中。巨额调解费还是无法让人满意。新奥尔良、密西西比、得克萨斯、佛罗里达,四州先后起诉BP。
  BP漏油事件影响人数众多,BP事件影响的渔民、周边的社区,还有水污染影响的范围内的社区,受害人数众多,除了当地生态的直接破坏,对海滨旅游业、其他小产业也产生破坏性影响。后来BP赔偿事件中,还出现伪造文书和造假证的现象。由于许多赔付申请者的材料被认为不够完整,被拒绝赔付的很多。而范伯格也被批评审核材料和发放赔偿的速度过慢。
  在BP漏油事件中,范伯格不再是无偿工作。当时,漏油事故一发生,BP宣布将投入200亿美元成立一个信托基金,并由花旗银行监管。2010年6月10日,总统奥巴马和BP总裁达成协议,由一个独立第三方来承担BP的基金管理,给受害者们提供赔偿的部分工作。
  范伯格正式成为这部分赔偿基金“海湾沿岸索赔机构”(Gulf Coast Claims Facility,GCCF)的管理人后,尽管他一直宣称自己独立,但媒体一直在挖料。
  BP成立赔偿信托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未来上诉的案子,而作为资金管理人,范伯格一开始设计的赔偿机制,跟911赔偿基金一致,需要拿到赔款者放弃未来的索赔权。因此媒体认为,从BP领薪水的范伯格一定会尽力催促赔款申请人放弃未来申诉的权利。而事实也是如此。当时媒体一面不断批评赔偿基金发放速度慢,不断报道范伯格的华盛顿律所一个月收到BP的佣金高达125万美金。
  顶着巨大的批评,范伯格领导的海湾沿岸索赔机构GCCF,最后向22万赔偿申请人发放了65亿赔款。其间,地区法院法官Carl J. Barbier裁决,认定范伯格并非真正独立于BP公司的第三方人士,范伯格还被国会传唤听证,接受立法者们的质疑。
  他在国会的表现随后变成了各个晚间新闻和星期日早间谈话节目热议的焦点,他也不断被请到演播室解释自己的工作。2011年,负责监管的联邦司法部也对GCCF开展了独立审计调查。最后审计报告在2012年4月发出,报告认为,7300名受害者的赔偿要求被拒绝了。2600人得到的实际赔偿远少于他们的应得赔偿。少数人赔付过高,但是GCCF并未要求他们退还。
  对于这样属于香饽饽的集体诉讼案件,全美各地的律师事务所几乎都希望能够代理这些受害人,他们也不遗余力地攻击范伯格和GCCF。赔偿基金的透明问题和管理者与BP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质疑之声。
  2012年6月4日,继得克萨斯州成立的赔偿中心,阿拉巴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又新增了8个理赔中心。GCCF的工作由法院接替,这个机构也就正式关闭。
  未完的故事
  5月6日晚,波士顿壹基金举行首次城镇会议(Town hall meeting),范伯格与爆炸案的幸存者、受害者家属见面,他向台下的听众们介绍了基金放款的具体安排和赔付标准。
  基金管理团队预定6月15日截止登记申请抚慰补助款,6月30日将审核申请,并分发款项。基金会已根据死亡受伤名单,给可能会申请抚慰补助款者寄出通知。此次除了3名死者之外,还有超过260多名伤者住院,超过14人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手术。拨款会根据受伤程度、住院时长、受害者已购买的保险情况等客观因素衡量赔付标准。
  从基金成立以来,范伯格就是美国电视各档节目的常客,他呼吁捐款,呼吁幸存者和罹难者家属们尽快提交材料,也不断被问及此前管理不同赔偿基金的经历。他写的关于赔偿基金管理经验的书也大卖。可以预见,随着赔付工作的展开,范伯格将会继续被放置在聚光灯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民众对像他这样的专业人士的工作十分好奇,也有人认为,美国能有像他这样同时兼具专业技能和共情力的律师,是美国的幸运。但美国社会立法机构的快速反应、基金运营的公开透明,司法监督的完善、大众传媒的有力传播和监督,民众对于灾难受害者慷慨解囊的善良,都是这些灾难赔付资金能够顺利筹集、分配的基础。
其他文献
台湾艺工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特殊使命,那些迥别于靡靡之音的高亢表演,已渐成绝响。日前透露出的消息是,它将在今年底前全部裁撤,彻底走入历史。  台湾艺术工作总队(以下简称“艺工队”)成立于1950年。国民党政府败走台湾后,有感于军队在征战上的无力,遂成立融政治宣教与娱乐于一体的艺工团队。  1978年,台湾政论名嘴胡忠信在台湾服兵役时,每到周末,常有艺工队前来演出。1970年代正是台湾军方艺工队的全盛
期刊
过去10年来,企业自行车队在硅谷各大企业园区逐渐普及开来,苹果、Facebook、LinkedIn等等都有园区自行车,但谷歌的确与众不同,设计自行车,设计自行车道,在最好的日子里,他们甚至可以召集到500人参与骑行,这种骑行可以召集到初创公司甚至苹果、Facebook等谷歌竞争对手公司的员工。  离加州谷歌总部不远处,有幢其貌不扬的建筑,看上去挺适合当作某些秘密行动的策源地。不过,如果你走到它面前
期刊
北京律师李恩泽以消费者的身份将江西中烟和广东中烟送上了法庭,理由是它们关于降焦减害的宣传涉嫌误导、欺诈消费者。这是国内首例消费者因买卖合同纠纷起诉烟草公司的诉讼。  民间控烟机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将控烟者和烟草行业的力量对比看成是蚂蚁和大象,力量悬殊可见一斑。“我们也只能给烟草企业挠挠痒。”她说,他们的努力,只是想至少保留住挠痒的能力。  每年的5月31日,中国烟草生产者会资助一项
期刊
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还得从慈善会的出生说起。慈善会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所建立的慈善机制。  慈善会这一形式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体制发生巨变,大陆实行社会福利国家通包下的计划经济制度,包括慈善会在内的各类慈善组织和社会组织被国家取缔。“慈善”一词甚至在“文革”时期被彻底否定。  1993年,吉林省慈善总会作为中国第一家省级慈善会成立,组织性质是社会团体,1994年,中华慈
期刊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是赵鼎新2012年初出版的著作。从时间上看,这是一本旧书,但从内容上看,却又是很合时宜的。至少从书名上可见,它对于各种类型运动中不同角色的人们,都能有所启示。无论是从实践到理论,还是相反,此书都值得一读。  关于此书的内容,赵鼎新在开头与结尾部分,都给予了全面的总结。他通过对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选择,理出了一条运动的历史轨迹。重点在理论比较,令社会运动的线索不是非常清晰,但他
期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
期刊
乡村女童性侵案频发的背后,是基层教育的大面积崩塌、乡村的空心化以及儿童性教育的缺失。然而,对于受影响的家庭而言,维权之路尤为艰难:河南桐柏县“教师性侵多名幼女”曝光后,家长索赔被问“依据啥”;同县另一村小学校长以猥亵儿童罪被判刑三年,上诉后目前无定论。  丽丽和弟弟找来一条细绳,拴在麻雀的左爪上,在地上拖着玩。这是一只嘴角嫩黄的小麻雀。到上午10点时,小麻雀快要死了,它羽翼凌乱,横倒在地上,好像在
期刊
凡青年人扎堆儿的地界,必是交通便捷之所。道理简单:因为年轻人没钱,穷忙,对效率有近乎严苛的要求,而日本的下北泽再合适不过。整个街区是步行者天国,除了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驶过,连红绿灯都见不到。窄窄的马路上,到处是闲逛的男女。人们呈“之”字形,随意地穿行其间,弹丸之地分布着大大小小1500余家各具特色的店铺。  下北泽的气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好文艺!到底文艺在哪儿呢?这么说吧:下北泽是演剧街。小剧场、
期刊
淘宝创办人马云在卸任演讲时说:“信年轻人,就是相信未来。”简单直爽的一句话,让许多人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的确,时下有不少好样的年轻人,他们勇于面对现实,忠于理想,回到家乡实践更具人情味与更有生命力的筑梦工程,为地方注入了新活力。正如眼前握在手心的这一块丝瓜布,上头写着“丝瓜孩子的希望”,温情传递了在地的青年行动力,仿佛从中可以看见、听见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给他
期刊
老骥伏枥,志在公益。年近六十的杨锦麟第三次华丽转身,这一站他选择了“公益”。从批评者到建设者,这条媒体人“从良路”他走得没有邓飞、王克勤这般轰轰烈烈、义无反顾。  目前,主职仍是主持人的老杨正在筹建公益基金会,并推动“锦麟乡村读书计划”。他对自己和团队说,脚踏实地很重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不吹牛皮。  进入2010年之后,江湖上频频传来知名媒体人转身做公益的故事,著名的有邓飞的“免费午餐”、王克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