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施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是我们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落实,文章提出了一些现状及应对教学策略,力求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小学;道德与法制;意义;存在问题;应对教学策略
一、道德与法制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其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道德形成和法制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中道德的教育内容不是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懂得待人处事的基本观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愿望,并将它激发学生的践行相结合,让学生会辩证思维的方法,历史地看,辩证地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就是这样一门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在我们乡村小学却不被重视,真正教品德课的可谓凤飞麟角,大家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副科,学生学习干劲提不上了,就来点品德教育,教师上课累了,上点品德课换换口味,有时品德课就上挂羊头卖狗肉。就算是上,有的教师也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可谓的语言文字,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不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导,违背此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互动”的状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很少做到寓教育与活动中。这些存在问题与此课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应对的基本教学策略
(一)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根据教材来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和创造性教学,学习场所不应当只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时,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让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即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彩。如我在教《零花钱怎样花》一课时,就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大概有多少红包,父母的钱又是如何花的,有了认识,学生谈起来就丰富了,有的留少部分自己买好吃的,其余给父母;有的红包不多,全部买好玩好吃的,一年才一次,慰劳自己;有的则全存入银行,当自己的小金库,五花八门。这样老师就能针对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懂得一定要合理消费。
(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教学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如《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自创小发明,同时说出这项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去准备。上课时,有一位男生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又用一张纸放在杯上,然后请一位同学把杯子倒过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地把杯子倒过来而水没有洒,那张纸牢牢地粘在杯口时,全班一片欢呼。通过探讨,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三)对话式的教学策略
对话式教学是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和交流。如我再教《民主管理我们的班集体》时,通过平等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我抓住班干部选举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选好班干部,你选谁,并说出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主张选学习成绩好的,有选人缘好不得罪人的,有选跟自己好的,有选有召集力的,有选爱劳动的,并各自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具备单一优势的学生是不能让全体同学折服的,最后大家选出了发展相对全面而且优势明显的担任班干部,同时,对这些同学存在的小毛病也加以指出,希望他们发扬优点,改正不是,更加好地为班集体服务。
(四)开展实际,知行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导《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許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十分辛勤地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芬.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人生十六七,2018(2).
[2]安秀萍.谈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4(23).
关键词:乡村小学;道德与法制;意义;存在问题;应对教学策略
一、道德与法制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其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道德形成和法制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中道德的教育内容不是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懂得待人处事的基本观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愿望,并将它激发学生的践行相结合,让学生会辩证思维的方法,历史地看,辩证地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就是这样一门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在我们乡村小学却不被重视,真正教品德课的可谓凤飞麟角,大家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副科,学生学习干劲提不上了,就来点品德教育,教师上课累了,上点品德课换换口味,有时品德课就上挂羊头卖狗肉。就算是上,有的教师也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可谓的语言文字,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不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导,违背此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互动”的状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很少做到寓教育与活动中。这些存在问题与此课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应对的基本教学策略
(一)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不是根据教材来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和创造性教学,学习场所不应当只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时,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让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即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彩。如我在教《零花钱怎样花》一课时,就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大概有多少红包,父母的钱又是如何花的,有了认识,学生谈起来就丰富了,有的留少部分自己买好吃的,其余给父母;有的红包不多,全部买好玩好吃的,一年才一次,慰劳自己;有的则全存入银行,当自己的小金库,五花八门。这样老师就能针对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懂得一定要合理消费。
(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教学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如《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自创小发明,同时说出这项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去准备。上课时,有一位男生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又用一张纸放在杯上,然后请一位同学把杯子倒过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地把杯子倒过来而水没有洒,那张纸牢牢地粘在杯口时,全班一片欢呼。通过探讨,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三)对话式的教学策略
对话式教学是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和交流。如我再教《民主管理我们的班集体》时,通过平等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对事要公平、公正的意义,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我抓住班干部选举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选好班干部,你选谁,并说出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有主张选学习成绩好的,有选人缘好不得罪人的,有选跟自己好的,有选有召集力的,有选爱劳动的,并各自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具备单一优势的学生是不能让全体同学折服的,最后大家选出了发展相对全面而且优势明显的担任班干部,同时,对这些同学存在的小毛病也加以指出,希望他们发扬优点,改正不是,更加好地为班集体服务。
(四)开展实际,知行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导《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許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十分辛勤地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品德与社会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芬.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人生十六七,2018(2).
[2]安秀萍.谈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