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需要检验吗?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1u2n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时常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得出一些数学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知道往往教师要他们进行验证的时候,猜想都是正确的,已经得到了“真理”,对于验证这个环节,学生兴致缺乏,只是走一个过场。难道“真理”都是正确的吗?这些都不要检验吗?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中“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笔者设计学生在初步猜想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进行举例验证,每个小组挑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进行汇报。
   小组一:2∶1=4∶2,2×2=4,1×4=4,所以2×2=1×4。
   小组二:3∶6=4∶8,3×8=24,6×4=24,所以3×8=6×4。
   刚开始,学生的步伐走得很谨慎,比例中的各项还是10以内的整数,慢慢地,学生的胆子大了,举例的数字也从小数变成了小数和分数。
   小组三:2.3∶4.6=2∶4,2.3×4=9.2,4.6×2=9.2,所以2.3×4=4.6×2。
   等到第四个小组汇报完,底下的学生一下子炸了:“内项刚好互为倒数,外项也是的。”我趁机追问:“内项互为倒数,外项一定互为倒数吗?”孩子们脱口而出:“内项乘积是1,外项也是1,当然互为倒数!”第四小组的例子将比例的知识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这种“明明我也会,但是我没想到”的懊恼感充斥在其他小组里,甚至第一小组的人都反水了:“老师,再给我们一次发言的机会吧。”其他小组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小组五:4∶4=5∶5,4×5=20,4×5=20,所以4×5=4×5。
   其他组学生略有不服气:“老师,还可以这样写比例吗,这不是耍赖皮嘛,每个比的前后项都是一样的。”第五小组学生不服气了:“等号两边比值都是1,这是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你说哪里错了?”思路明确,抗议无效,只能驳回!
   小组六:989∶759=43∶33。
   第六小组的学生还没有汇报完,其他组就在下面窃窃私语:“哇,这也可能吗?别不是给自己挖个坑吧。”在大家不信任的眼光中,只见第六小组的学生淡定自信地汇报笔算结果:“989×33=32637,759×43=32637。”“哇!”一片惊叹声。我很诧异:“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比例的?”学生说:“其实比例就是把一个比的前后项乘一个相同的数,得到一个新的比,组成比例。我原本的比是43∶33,然后把前后项同时乘23得到989∶759。”其他学生惊得目瞪口呆,连鼓掌也忘记了!隔了一会才有几个声音冒出来:“对,对!”此时,再无懊恼之音,只有钦佩之意。
   回顾整个授课过程,三个感受最为明显:
   一、重视验证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猜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学生潜意识里就知道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才会在老师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回答:“肯定都是的!”对于验证过程他们比较“谨慎”,会出现第一组和第二组这样的例子,在10以内的整数中举例子,应付差事;从第三组看出学生想要和其他组不一样,开始动脑筋加入小数,但依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的延伸;到第四组,学生自发地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开拓全班的眼界,将新旧知识产生连接;第五组的例子抓住比例的意义,极尽简单之能;第六组的比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感,既要快速找到两者的公因数,又需要扎实的计算功底,所以第六组的比例及其基本性质的验证过程获得全班的称赞。
   二、联系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进阶
   将倒数的知识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相结合,这是比例这个单元会出现的一个考点,常见题型有:一个比例的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项是2,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我一直将这道题目作为一道练习题,这道题目的本源出自哪里,今天,学生给我解答了这个疑问,在第四组的验证中,学生将比例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外项积是1,外项自然互为倒数,内项也自然互为倒数,外项之积也是1。考题渗透在学生的举例中,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连接,这是学生自发的建构,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知识。在最后一个小组的举例中,孩子运用比的基本性质,你要一个比例,其实就是把比前后项同时扩大,得到了一個新的比,和以前的比组成了一个比例。比的前后项和比例的内外项一直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点,学生主动将这两个知识进行区分,巩固了对比和比例的认知。
   三、知识内化提升,实现思维进阶
   最后一个小组,通过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把比例表示成a∶b=na∶nb(n≠0,b≠0),由这个式子不难发现比例的内项之积是nab,外项之积也是nab,只要n和b不等于0,无论n、a、b取其他任意数字,结果都能成立。这位学生通过字母证明的方法,把推理从合情推理的层面上升成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需要孩子更缜密的思维,更强大的推理能力,就现在六年级孩子的知识发展水平而言,虽然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的推理,但是他的见解已经超过班级很多其他学生,通过此次的推理,孩子的数学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更强。在数学课上,他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进阶,我也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会够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方。
   做好合情推理的检验工作,引发知识的延伸拓展,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特质和学习能力,知识间巧妙的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实力将会引来学生一次次的侧目,让检验变得真实,让经历变得充实,让学习变得踏实!
其他文献
通过对交通运输部2007年和2019年两版《内河船舶船员基本安全培训大纲》的比较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教学经验,分析目前2019版《内河船舶船员适任培训和考试大纲》中“内河船舶船员基本安全培训”大纲在系统性、逻辑性、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技能标准”模块名称、大纲描述准确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论述大数据时代对法学案例教学产生的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以及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足,指出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应当在法学案例获取途径、案例教学内容、大数据法律思维、法学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机制、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实现大数据背景下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法治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着力提升高校法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
摘 要:欣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还能实现学生鉴赏能力、欣赏水平的稳步提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和方面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欲望。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情感与内
摘 要:小组合作是一项创新教法,具有重要的实践育人价值,不仅能够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互助意识,培养优秀的学习品格。因此,在英语课上,教师需要重点加强这个教法的科学应用,并从科学分组、明确任务、自主探究以及实践扩展等方面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全面提高合作学习的合理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应用   新课改针对小学生在英语课学习方面的表现提出新要求,更强调其自
基于从中国知网获取的1259篇2000—2020年以“航海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使用卡方检验算法进行阶段性文本特征词比较分析,使用结构性主题建模算法进行研究热点主题挖掘及主题演化趋势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航海教育顺应国内、国际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的变化,围绕航海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的改革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关于船员培训、学生思政教育、教改、课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教育资源整合、航海文化建设的研究仍是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同时建议:加强航海类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推动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现从如何有效确定读写切入点,立足课堂推进群文读写结合,有效落实读写评价,引领学生创新突破等方面浅述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群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教学;读写结合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度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长远性发展,在群文教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言类学科需要有足够的语言环境,但是在国内这种语言环境较少,而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英语内容,为学生初中系统性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此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传统的英语教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缺少语境的问题,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发现英语与汉语的相通之处,借此达到提高学
摘 要:随着素质教学的改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重视,学校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而预设与生成的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预设与生成的内涵及意义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预设与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与生成;应用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更加开放且具有实践探究价值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从新课改背景出发,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低效性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能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