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时常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得出一些数学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知道往往教师要他们进行验证的时候,猜想都是正确的,已经得到了“真理”,对于验证这个环节,学生兴致缺乏,只是走一个过场。难道“真理”都是正确的吗?这些都不要检验吗?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中“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笔者设计学生在初步猜想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进行举例验证,每个小组挑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进行汇报。
小组一:2∶1=4∶2,2×2=4,1×4=4,所以2×2=1×4。
小组二:3∶6=4∶8,3×8=24,6×4=24,所以3×8=6×4。
刚开始,学生的步伐走得很谨慎,比例中的各项还是10以内的整数,慢慢地,学生的胆子大了,举例的数字也从小数变成了小数和分数。
小组三:2.3∶4.6=2∶4,2.3×4=9.2,4.6×2=9.2,所以2.3×4=4.6×2。
等到第四个小组汇报完,底下的学生一下子炸了:“内项刚好互为倒数,外项也是的。”我趁机追问:“内项互为倒数,外项一定互为倒数吗?”孩子们脱口而出:“内项乘积是1,外项也是1,当然互为倒数!”第四小组的例子将比例的知识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这种“明明我也会,但是我没想到”的懊恼感充斥在其他小组里,甚至第一小组的人都反水了:“老师,再给我们一次发言的机会吧。”其他小组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小组五:4∶4=5∶5,4×5=20,4×5=20,所以4×5=4×5。
其他组学生略有不服气:“老师,还可以这样写比例吗,这不是耍赖皮嘛,每个比的前后项都是一样的。”第五小组学生不服气了:“等号两边比值都是1,这是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你说哪里错了?”思路明确,抗议无效,只能驳回!
小组六:989∶759=43∶33。
第六小组的学生还没有汇报完,其他组就在下面窃窃私语:“哇,这也可能吗?别不是给自己挖个坑吧。”在大家不信任的眼光中,只见第六小组的学生淡定自信地汇报笔算结果:“989×33=32637,759×43=32637。”“哇!”一片惊叹声。我很诧异:“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比例的?”学生说:“其实比例就是把一个比的前后项乘一个相同的数,得到一个新的比,组成比例。我原本的比是43∶33,然后把前后项同时乘23得到989∶759。”其他学生惊得目瞪口呆,连鼓掌也忘记了!隔了一会才有几个声音冒出来:“对,对!”此时,再无懊恼之音,只有钦佩之意。
回顾整个授课过程,三个感受最为明显:
一、重视验证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猜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学生潜意识里就知道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才会在老师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回答:“肯定都是的!”对于验证过程他们比较“谨慎”,会出现第一组和第二组这样的例子,在10以内的整数中举例子,应付差事;从第三组看出学生想要和其他组不一样,开始动脑筋加入小数,但依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的延伸;到第四组,学生自发地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开拓全班的眼界,将新旧知识产生连接;第五组的例子抓住比例的意义,极尽简单之能;第六组的比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感,既要快速找到两者的公因数,又需要扎实的计算功底,所以第六组的比例及其基本性质的验证过程获得全班的称赞。
二、联系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进阶
将倒数的知识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相结合,这是比例这个单元会出现的一个考点,常见题型有:一个比例的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项是2,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我一直将这道题目作为一道练习题,这道题目的本源出自哪里,今天,学生给我解答了这个疑问,在第四组的验证中,学生将比例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外项积是1,外项自然互为倒数,内项也自然互为倒数,外项之积也是1。考题渗透在学生的举例中,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连接,这是学生自发的建构,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知识。在最后一个小组的举例中,孩子运用比的基本性质,你要一个比例,其实就是把比前后项同时扩大,得到了一個新的比,和以前的比组成了一个比例。比的前后项和比例的内外项一直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点,学生主动将这两个知识进行区分,巩固了对比和比例的认知。
三、知识内化提升,实现思维进阶
最后一个小组,通过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把比例表示成a∶b=na∶nb(n≠0,b≠0),由这个式子不难发现比例的内项之积是nab,外项之积也是nab,只要n和b不等于0,无论n、a、b取其他任意数字,结果都能成立。这位学生通过字母证明的方法,把推理从合情推理的层面上升成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需要孩子更缜密的思维,更强大的推理能力,就现在六年级孩子的知识发展水平而言,虽然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的推理,但是他的见解已经超过班级很多其他学生,通过此次的推理,孩子的数学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更强。在数学课上,他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进阶,我也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会够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方。
做好合情推理的检验工作,引发知识的延伸拓展,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特质和学习能力,知识间巧妙的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实力将会引来学生一次次的侧目,让检验变得真实,让经历变得充实,让学习变得踏实!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中“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笔者设计学生在初步猜想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进行举例验证,每个小组挑一个最特别的例子进行汇报。
小组一:2∶1=4∶2,2×2=4,1×4=4,所以2×2=1×4。
小组二:3∶6=4∶8,3×8=24,6×4=24,所以3×8=6×4。
刚开始,学生的步伐走得很谨慎,比例中的各项还是10以内的整数,慢慢地,学生的胆子大了,举例的数字也从小数变成了小数和分数。
小组三:2.3∶4.6=2∶4,2.3×4=9.2,4.6×2=9.2,所以2.3×4=4.6×2。
等到第四个小组汇报完,底下的学生一下子炸了:“内项刚好互为倒数,外项也是的。”我趁机追问:“内项互为倒数,外项一定互为倒数吗?”孩子们脱口而出:“内项乘积是1,外项也是1,当然互为倒数!”第四小组的例子将比例的知识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这种“明明我也会,但是我没想到”的懊恼感充斥在其他小组里,甚至第一小组的人都反水了:“老师,再给我们一次发言的机会吧。”其他小组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小组五:4∶4=5∶5,4×5=20,4×5=20,所以4×5=4×5。
其他组学生略有不服气:“老师,还可以这样写比例吗,这不是耍赖皮嘛,每个比的前后项都是一样的。”第五小组学生不服气了:“等号两边比值都是1,这是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你说哪里错了?”思路明确,抗议无效,只能驳回!
小组六:989∶759=43∶33。
第六小组的学生还没有汇报完,其他组就在下面窃窃私语:“哇,这也可能吗?别不是给自己挖个坑吧。”在大家不信任的眼光中,只见第六小组的学生淡定自信地汇报笔算结果:“989×33=32637,759×43=32637。”“哇!”一片惊叹声。我很诧异:“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比例的?”学生说:“其实比例就是把一个比的前后项乘一个相同的数,得到一个新的比,组成比例。我原本的比是43∶33,然后把前后项同时乘23得到989∶759。”其他学生惊得目瞪口呆,连鼓掌也忘记了!隔了一会才有几个声音冒出来:“对,对!”此时,再无懊恼之音,只有钦佩之意。
回顾整个授课过程,三个感受最为明显:
一、重视验证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猜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学生潜意识里就知道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才会在老师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回答:“肯定都是的!”对于验证过程他们比较“谨慎”,会出现第一组和第二组这样的例子,在10以内的整数中举例子,应付差事;从第三组看出学生想要和其他组不一样,开始动脑筋加入小数,但依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的延伸;到第四组,学生自发地将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开拓全班的眼界,将新旧知识产生连接;第五组的例子抓住比例的意义,极尽简单之能;第六组的比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感,既要快速找到两者的公因数,又需要扎实的计算功底,所以第六组的比例及其基本性质的验证过程获得全班的称赞。
二、联系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进阶
将倒数的知识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相结合,这是比例这个单元会出现的一个考点,常见题型有:一个比例的外项互为倒数,一个内项是2,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我一直将这道题目作为一道练习题,这道题目的本源出自哪里,今天,学生给我解答了这个疑问,在第四组的验证中,学生将比例和倒数的知识相结合,外项积是1,外项自然互为倒数,内项也自然互为倒数,外项之积也是1。考题渗透在学生的举例中,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建立连接,这是学生自发的建构,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知识。在最后一个小组的举例中,孩子运用比的基本性质,你要一个比例,其实就是把比前后项同时扩大,得到了一個新的比,和以前的比组成了一个比例。比的前后项和比例的内外项一直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点,学生主动将这两个知识进行区分,巩固了对比和比例的认知。
三、知识内化提升,实现思维进阶
最后一个小组,通过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把比例表示成a∶b=na∶nb(n≠0,b≠0),由这个式子不难发现比例的内项之积是nab,外项之积也是nab,只要n和b不等于0,无论n、a、b取其他任意数字,结果都能成立。这位学生通过字母证明的方法,把推理从合情推理的层面上升成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需要孩子更缜密的思维,更强大的推理能力,就现在六年级孩子的知识发展水平而言,虽然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的推理,但是他的见解已经超过班级很多其他学生,通过此次的推理,孩子的数学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更强。在数学课上,他得到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进阶,我也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会够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方。
做好合情推理的检验工作,引发知识的延伸拓展,展现学生不同的思维特质和学习能力,知识间巧妙的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实力将会引来学生一次次的侧目,让检验变得真实,让经历变得充实,让学习变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