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是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才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动力。本文对如何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 兴趣 习惯 能力
数学是一门让人终生受益的学科。可以说,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成了数学教学界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才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动力。为此,笔者总结了一些关于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的经验:任何事情都是有步骤、有顺序的,只有循序才能渐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侧重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不仅能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终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涉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兴趣”这个导师,如果一个学生对现在所学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那么他只会勉强自己跟着课堂走,但求混个及格,严重的干脆自暴自弃,放弃这门学科,这是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分数、增长知识,首要的就是培养兴趣,让学生自己去“追求”数学,而不是让数学“追捕”学生。
培养要靠良师来指引。严格的说,作为中学教师,已经错过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机,数学不同于英语这样的学科,许多学生是上初中才初次接触英语,因此教师稍加指引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数学可以说早在学龄之前就被儿童接触。例如:一位母亲从幼儿园接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可能会发问:上午发了几颗糖?下午发了几颗?一共是几颗?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至于进入小学后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的算术课也算正式让学生开始接触数学,多数学生在良师的引导下,慢慢接受并喜欢上了数学,也有少数却在这个时期对数学产生抗拒情绪。例如:小学老师大多都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一个数学偶尔考差的学生却很少说“下次加油”,而是批评道“你可是班上最后一名哦”,年龄小的学生很容易就产生自卑感,从此畏惧、抗拒数学。
进入中学后,我们数学教师尤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已经对数学“没好感”的学生,使他们重新爱上数学。可行的方法除了介绍趣味题型、改变作业形式(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老师的鼓励,让一次次成功的鼓励慢慢淡化学生心中的阴影。
二、养成习惯
数学学习的习惯有很多,这里主要谈一些学习主动性方面的习惯:
1、课前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首先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写字笔、学具盒、计算器,最好还要备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由此也能养成自我整理收拾的习惯。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自我调整身体、心理和情绪,这样有利于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很多数学老师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致,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三是知识准备: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总结学习经验等等,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
2、举手。举手是是老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能提醒自己注意: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举手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应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发言。发言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成果,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发言。正确的发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养成课堂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的习惯。
4、动手。动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做一些容易的题目时,想到了,也说对了,但动手做起来就错了,所谓“心中有,口里有,手里没有”。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计算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严密性,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容易不等于简单”,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周密性和严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强。在勤于动手的同时,还要善于动手:就拿做数学作业来说,要注意效率,当堂完成,先思后做,做后自查反思;注意效果,不抢时间,不能心急;要正确地对待作业,既要把作业当作自己的任务,更要把作业当作一种锻炼。当然,老师布置作业,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真正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提高能力
关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其实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例如:一个已经连续考了5次满分的学生势必会主动复习去应对考试,因为他想获得第6次满分。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成就感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稍加一些难度。日复一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有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笔者试举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有一名男学生,是一个十分聪明、精力旺盛的孩子,从接过这个班我就比较喜欢他。平时课堂他积极回答,作业除了潦草、粗心之外没有什么大错,可是第一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居然排到班上中等偏下,我大为吃惊。找他谈话后了解到他对课堂知识接受很快,每天只用30多分钟就能完成作业,其他的时间就去打球,更没有什么预习复习。针对他的情况我和他做了一个为时一个月的约定:他按照我的要求做,如果成绩没有提升,我可以免去对他考试失误的惩罚。具体是:每天在完成作业后复习加预习半个小时,第二天上课保持注意力集中,必须坚持做笔记。下课后来办公室,我会给他额外布置一两道略难于课本、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些简单的改变,我也没想到效果竟是他的数学成绩在期中考试中居然进了全班前十!他也很是惊喜,并由此产生了学习态度的改变,把目标定到了考全班前五。看着他现在自信满满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我真的很为他骄傲。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而应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下功夫,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是教师要付出心血,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去引导,引导他们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最后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作为教师,需要的就是这份热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 兴趣 习惯 能力
数学是一门让人终生受益的学科。可以说,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成了数学教学界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才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动力。为此,笔者总结了一些关于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的经验:任何事情都是有步骤、有顺序的,只有循序才能渐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侧重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不仅能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终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涉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兴趣”这个导师,如果一个学生对现在所学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那么他只会勉强自己跟着课堂走,但求混个及格,严重的干脆自暴自弃,放弃这门学科,这是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分数、增长知识,首要的就是培养兴趣,让学生自己去“追求”数学,而不是让数学“追捕”学生。
培养要靠良师来指引。严格的说,作为中学教师,已经错过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机,数学不同于英语这样的学科,许多学生是上初中才初次接触英语,因此教师稍加指引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数学可以说早在学龄之前就被儿童接触。例如:一位母亲从幼儿园接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可能会发问:上午发了几颗糖?下午发了几颗?一共是几颗?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至于进入小学后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的算术课也算正式让学生开始接触数学,多数学生在良师的引导下,慢慢接受并喜欢上了数学,也有少数却在这个时期对数学产生抗拒情绪。例如:小学老师大多都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于一个数学偶尔考差的学生却很少说“下次加油”,而是批评道“你可是班上最后一名哦”,年龄小的学生很容易就产生自卑感,从此畏惧、抗拒数学。
进入中学后,我们数学教师尤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已经对数学“没好感”的学生,使他们重新爱上数学。可行的方法除了介绍趣味题型、改变作业形式(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老师的鼓励,让一次次成功的鼓励慢慢淡化学生心中的阴影。
二、养成习惯
数学学习的习惯有很多,这里主要谈一些学习主动性方面的习惯:
1、课前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首先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写字笔、学具盒、计算器,最好还要备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由此也能养成自我整理收拾的习惯。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自我调整身体、心理和情绪,这样有利于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很多数学老师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致,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三是知识准备: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总结学习经验等等,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
2、举手。举手是是老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能提醒自己注意: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举手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应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发言。发言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成果,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发言。正确的发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养成课堂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的习惯。
4、动手。动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做一些容易的题目时,想到了,也说对了,但动手做起来就错了,所谓“心中有,口里有,手里没有”。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计算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严密性,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容易不等于简单”,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周密性和严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强。在勤于动手的同时,还要善于动手:就拿做数学作业来说,要注意效率,当堂完成,先思后做,做后自查反思;注意效果,不抢时间,不能心急;要正确地对待作业,既要把作业当作自己的任务,更要把作业当作一种锻炼。当然,老师布置作业,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真正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提高能力
关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其实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例如:一个已经连续考了5次满分的学生势必会主动复习去应对考试,因为他想获得第6次满分。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成就感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稍加一些难度。日复一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有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笔者试举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有一名男学生,是一个十分聪明、精力旺盛的孩子,从接过这个班我就比较喜欢他。平时课堂他积极回答,作业除了潦草、粗心之外没有什么大错,可是第一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居然排到班上中等偏下,我大为吃惊。找他谈话后了解到他对课堂知识接受很快,每天只用30多分钟就能完成作业,其他的时间就去打球,更没有什么预习复习。针对他的情况我和他做了一个为时一个月的约定:他按照我的要求做,如果成绩没有提升,我可以免去对他考试失误的惩罚。具体是:每天在完成作业后复习加预习半个小时,第二天上课保持注意力集中,必须坚持做笔记。下课后来办公室,我会给他额外布置一两道略难于课本、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些简单的改变,我也没想到效果竟是他的数学成绩在期中考试中居然进了全班前十!他也很是惊喜,并由此产生了学习态度的改变,把目标定到了考全班前五。看着他现在自信满满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我真的很为他骄傲。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而应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下功夫,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是教师要付出心血,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去引导,引导他们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最后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作为教师,需要的就是这份热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