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从真感受开始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改习作,是语文老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每篇作文都似曾相识:谋篇布局大致相同,所写内容相差不大,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惊人的相似。平时特别能说的同学,一到作文课,就变得沉默不语。一到写作文,就变得眉头紧锁,痛苦不堪,作文语言枯燥乏味。学生习作难,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可能与对作文教育的认识偏颇有一定的关系。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我们现实中看到的是,写作教学依然缺乏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挖掘,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往往过多地强调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多方面的要求,求新求异。学生常常是奉命而作,至于学生会不会写,想不想写,有没有兴趣写。课堂上老师却很少顾及,甚至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只得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去编造一些故事。
  【关键词】: 真情实感 谋篇布局 感受
  其实,就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习作是儿童的生活体验,是儿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童真作文就是儿童真情的一种自然流淌。用儿童的真实感受创造性地表述生活实际。“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也不是没有感受,而是缺少留意生活的习惯。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生活每天都在继续着。只要学生能够心存热爱,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会在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这感动,或许只是源自路边那无言的小草,只是源自树头那飘落的黄叶,只是源自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只是源自奶奶那幸福的微笑……有了这些感受,学生就不会为作文而发愁了。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捕捉感受,积淀经验,形成习惯呢?
  一、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
  曾经看到邢跃武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第一次走进百家湖小学给大家上课,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给你们猜一猜。
  生:我猜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我猜老师一定很高兴。
  师:(走进一位男生)用手摸摸老师的心跳,感受到了吗?(耳语:心跳快、激动、紧张。嘘,先别说。)谁来猜一猜,他要对大家说什么?
  生:我猜老师心跳一定比平时快,那是紧张的原因。
  生:我看老师脸红了,说话时不流畅,声音有点发抖,可能紧张。
  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就猜出老师的内心是激动、高兴、紧张,真的很棒,此时此刻,老师心中还有些自信,有些新鲜呢。
  这是邢老师教学的开场白,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实是教者的匠心独运。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捕捉感受,表达真情,为下面教学做铺垫。在这样的闲聊中,学生很快的感受到: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而这,正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作文,从真感受开始。”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的内容原来这样丰富多彩。而写作的技巧又是何等的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不正是体现了“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吗?
  二、开展有创意的活动,为创造性表述打基础
  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活动,在写作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即使平时写作能力很差的孩子也能写出四五百字,尽管语句有些“夹生”,但是活动的基本过程,活动中的愉悦心情还是能表达出来的。
  但是,在这些以“活动”为支持的習作教学中,写得精彩的孩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在他们的习作中,大多是活动过程的记叙,很少有生动地细节描写,偶尔有具体的地方,那也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例文影响的结果。在习作的结尾,似乎都有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活动实在太精彩了,希望以后老师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表述,不仅是对活动本义的误解,更是对儿童言语个性的戕害。
  不同的儿童,即使面对同样的活动,体验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呈现方式为什么会如此相似?仔细回顾一下活动组织过程,就会发现身处活动之中的儿童,并不是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教师为了强调活动的有序有效,总要炮制出一条条友情提示,看似温馨,实际牢牢的锁住了儿童的思维和感官。学生尽管有些快乐,但都是简单的快乐。如果将这样的活动经历转化成文字,自然是共性的陈述大于个性的感悟,自然是平淡的叙述多于细腻的描绘。要让儿童写出丰盈而活性的文字,就要让学生过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那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创造”的轨迹——竭力解放学生的感官和四肢,提倡有创意的玩,鼓励玩出新花样,玩得与众不同!那学生不仅做习作活动的主体,更要做习作活动的创造者。当学生身心得以舒展,创造的灵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时的文字如果是描写,就会具体生动;如果是抒情,就会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张力。
  用童眼发现世界,用童心写出真实的心里话。作文,从真感受开始。
  【参考文献】
  【1】《回声》杂志  第5期中《追问教育到底做些什么》作者:李忠华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崧舟
  【3】人民教育报中《语文课要做语文自己的事情》2010年23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内容、意义、角色都起了变化。同样,作为教育系统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意义和角色也在变化。信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还表现在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当教师遭遇新媒体,其授课方式需更加多元化,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授课内容需做到“人类知识,学生立场”。面对新媒体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提高相关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性的思维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框架,激发学生的思维呢?在本文中,分为了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段写作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围绕所提策略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思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打下基础的必要环节。道德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 对于老师来说, 要注重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效性, 从学生的行为中去验证教育的效果, 从学生接下来的纵向观察中去了解品德与社会的长期效果, 对每一个老师来说这都是一项持续多年的研究项目。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品德教学  一、教学中强调行为效果, 知行合一, 综合评
期刊
【摘要】: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进行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1)孩子阅读的书目种类主要集中在绘本故事类。(2)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督促下进行阅读,极少数孩子可以自主阅读。(3)幼儿的阅读情况对于孩子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 阅读 调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班幼儿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班幼儿正处在儿童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
期刊
【摘要】:教师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能够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遨游,找到属于他们各自的那片沃土并播下适宜他们各自成长的那粒种子,那么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关键词】:心灵 观察力 倾听技巧  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心”着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要使学生心悦诚服,班主任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可以得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教师要借助于语文密切相关的手段开展活动,要紧扣语文课堂教学、围绕儿童课余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主题,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
期刊
【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闪耀着古国文明的灿烂光辉。汉字书写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志之一。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华夏文化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有利于中小學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开始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是初中階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也比较强,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具有较强的要求,可以说通过学习数学知识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
期刊
【摘要】:在新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要立足高,树立长期发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问题和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创新能力 新课改  一、前言  根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教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层次,即在教学中传授学生概念、
期刊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前提,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一堂课。有效的备课应该是在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四备”,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通过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情,进而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做到:  一、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