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改习作,是语文老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每篇作文都似曾相识:谋篇布局大致相同,所写内容相差不大,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惊人的相似。平时特别能说的同学,一到作文课,就变得沉默不语。一到写作文,就变得眉头紧锁,痛苦不堪,作文语言枯燥乏味。学生习作难,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可能与对作文教育的认识偏颇有一定的关系。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我们现实中看到的是,写作教学依然缺乏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挖掘,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往往过多地强调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多方面的要求,求新求异。学生常常是奉命而作,至于学生会不会写,想不想写,有没有兴趣写。课堂上老师却很少顾及,甚至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只得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去编造一些故事。
【关键词】: 真情实感 谋篇布局 感受
其实,就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习作是儿童的生活体验,是儿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童真作文就是儿童真情的一种自然流淌。用儿童的真实感受创造性地表述生活实际。“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也不是没有感受,而是缺少留意生活的习惯。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生活每天都在继续着。只要学生能够心存热爱,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会在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这感动,或许只是源自路边那无言的小草,只是源自树头那飘落的黄叶,只是源自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只是源自奶奶那幸福的微笑……有了这些感受,学生就不会为作文而发愁了。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捕捉感受,积淀经验,形成习惯呢?
一、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
曾经看到邢跃武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第一次走进百家湖小学给大家上课,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给你们猜一猜。
生:我猜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我猜老师一定很高兴。
师:(走进一位男生)用手摸摸老师的心跳,感受到了吗?(耳语:心跳快、激动、紧张。嘘,先别说。)谁来猜一猜,他要对大家说什么?
生:我猜老师心跳一定比平时快,那是紧张的原因。
生:我看老师脸红了,说话时不流畅,声音有点发抖,可能紧张。
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就猜出老师的内心是激动、高兴、紧张,真的很棒,此时此刻,老师心中还有些自信,有些新鲜呢。
这是邢老师教学的开场白,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实是教者的匠心独运。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捕捉感受,表达真情,为下面教学做铺垫。在这样的闲聊中,学生很快的感受到: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而这,正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作文,从真感受开始。”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的内容原来这样丰富多彩。而写作的技巧又是何等的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不正是体现了“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吗?
二、开展有创意的活动,为创造性表述打基础
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活动,在写作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即使平时写作能力很差的孩子也能写出四五百字,尽管语句有些“夹生”,但是活动的基本过程,活动中的愉悦心情还是能表达出来的。
但是,在这些以“活动”为支持的習作教学中,写得精彩的孩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在他们的习作中,大多是活动过程的记叙,很少有生动地细节描写,偶尔有具体的地方,那也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例文影响的结果。在习作的结尾,似乎都有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活动实在太精彩了,希望以后老师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表述,不仅是对活动本义的误解,更是对儿童言语个性的戕害。
不同的儿童,即使面对同样的活动,体验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呈现方式为什么会如此相似?仔细回顾一下活动组织过程,就会发现身处活动之中的儿童,并不是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教师为了强调活动的有序有效,总要炮制出一条条友情提示,看似温馨,实际牢牢的锁住了儿童的思维和感官。学生尽管有些快乐,但都是简单的快乐。如果将这样的活动经历转化成文字,自然是共性的陈述大于个性的感悟,自然是平淡的叙述多于细腻的描绘。要让儿童写出丰盈而活性的文字,就要让学生过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那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创造”的轨迹——竭力解放学生的感官和四肢,提倡有创意的玩,鼓励玩出新花样,玩得与众不同!那学生不仅做习作活动的主体,更要做习作活动的创造者。当学生身心得以舒展,创造的灵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时的文字如果是描写,就会具体生动;如果是抒情,就会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张力。
用童眼发现世界,用童心写出真实的心里话。作文,从真感受开始。
【参考文献】
【1】《回声》杂志 第5期中《追问教育到底做些什么》作者:李忠华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崧舟
【3】人民教育报中《语文课要做语文自己的事情》2010年23期
【关键词】: 真情实感 谋篇布局 感受
其实,就像《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习作是儿童的生活体验,是儿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童真作文就是儿童真情的一种自然流淌。用儿童的真实感受创造性地表述生活实际。“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也不是没有感受,而是缺少留意生活的习惯。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又落下,生活每天都在继续着。只要学生能够心存热爱,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会在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这感动,或许只是源自路边那无言的小草,只是源自树头那飘落的黄叶,只是源自老师那鼓励的目光,只是源自奶奶那幸福的微笑……有了这些感受,学生就不会为作文而发愁了。那么,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捕捉感受,积淀经验,形成习惯呢?
一、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
曾经看到邢跃武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第一次走进百家湖小学给大家上课,此时此刻,老师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给你们猜一猜。
生:我猜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我猜老师一定很高兴。
师:(走进一位男生)用手摸摸老师的心跳,感受到了吗?(耳语:心跳快、激动、紧张。嘘,先别说。)谁来猜一猜,他要对大家说什么?
生:我猜老师心跳一定比平时快,那是紧张的原因。
生:我看老师脸红了,说话时不流畅,声音有点发抖,可能紧张。
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就猜出老师的内心是激动、高兴、紧张,真的很棒,此时此刻,老师心中还有些自信,有些新鲜呢。
这是邢老师教学的开场白,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实是教者的匠心独运。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捕捉感受,表达真情,为下面教学做铺垫。在这样的闲聊中,学生很快的感受到:捕捉感受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而这,正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作文,从真感受开始。”当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的内容原来这样丰富多彩。而写作的技巧又是何等的简单——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不正是体现了“我手写我心”的习作真谛吗?
二、开展有创意的活动,为创造性表述打基础
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活动,在写作时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即使平时写作能力很差的孩子也能写出四五百字,尽管语句有些“夹生”,但是活动的基本过程,活动中的愉悦心情还是能表达出来的。
但是,在这些以“活动”为支持的習作教学中,写得精彩的孩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在他们的习作中,大多是活动过程的记叙,很少有生动地细节描写,偶尔有具体的地方,那也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例文影响的结果。在习作的结尾,似乎都有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活动实在太精彩了,希望以后老师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表述,不仅是对活动本义的误解,更是对儿童言语个性的戕害。
不同的儿童,即使面对同样的活动,体验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呈现方式为什么会如此相似?仔细回顾一下活动组织过程,就会发现身处活动之中的儿童,并不是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教师为了强调活动的有序有效,总要炮制出一条条友情提示,看似温馨,实际牢牢的锁住了儿童的思维和感官。学生尽管有些快乐,但都是简单的快乐。如果将这样的活动经历转化成文字,自然是共性的陈述大于个性的感悟,自然是平淡的叙述多于细腻的描绘。要让儿童写出丰盈而活性的文字,就要让学生过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那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创造”的轨迹——竭力解放学生的感官和四肢,提倡有创意的玩,鼓励玩出新花样,玩得与众不同!那学生不仅做习作活动的主体,更要做习作活动的创造者。当学生身心得以舒展,创造的灵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时的文字如果是描写,就会具体生动;如果是抒情,就会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张力。
用童眼发现世界,用童心写出真实的心里话。作文,从真感受开始。
【参考文献】
【1】《回声》杂志 第5期中《追问教育到底做些什么》作者:李忠华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崧舟
【3】人民教育报中《语文课要做语文自己的事情》2010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