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巴菲特之子彼得在《人生由你打造》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富爸爸留给他“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佛教提倡弃绝贪嗔痴,学修戒定慧,在巴菲特和彼得父子的精神世界里,我看到了这种弃贪自律的心灵闪光。
彼得·巴菲特,是叱咤全球的“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幼子。他没有依靠他的富爸爸住豪宅,开名车,大肆挥霍家中用之不竭的财富。他既不炒股,也没有跟着富爸爸步入华尔街。他义无反顾地要“做自己”,他的做人格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他生于1958年。他从小看到了父亲的辛劳。他说:“父亲每周要工作6天半。于是,我就想,要刻苦读书,不要给父亲增加麻烦。”小学四年级时,学校举办一次飞机模型比赛。为了参赛,他决心自费购买模型。钱从哪里来?他到父亲公司做了15天“清洁工”,用这笔收入,买了一架飞机模型。他记得父亲从小就对他说的一句话:“有能力的父母,应该给子女一笔能让他做事又不足以游手好闲的财产。有个良好的开场,总是好事,如果让子女习惯于靠伸手拿‘免费票’,就是害人,帮倒忙。”可见,股神巴菲特从不在拿钱上支持孩子。孩子也很感激父亲从小就给了他们这种教育方式。
小彼得六七岁时,就对音乐如醉如痴,他的乐感很强,心情不佳时并不哭闹,而是走到钢琴前弹奏一曲儿歌。19岁那年,他还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学生,凭自己的劳动,有了一点私人积蓄,他没有购买股票,而是用这点积蓄购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时间。彼得退了学,就用这笔钱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他向父亲报告了要从事音乐事业的打算。父亲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提任何建议,只是对小彼得说:“你和我,其实都在做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我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小彼得把父亲的这番话作为自己最需要的回答,因为“他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这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吗?
小彼得走上了音乐之路,第一次配乐,内心忐忑不安,不知能否成功。当拿到100美元的稿费时,他哭了。他将这100美元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内心就有一种动力。
彼得长到30岁了,事业也小有成就。但他想买一处大房子,想向父亲借点钱。股神巴菲特却以“我们父子不要谈钱”的理由拒绝了。这是父亲吝啬吗?不,彼得回忆说:“如果父亲真给了我,我反而没有机会去体会靠自己努力才取得的那种成就感了。这正是父亲对我的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彼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为美国音乐制作人,艾美奖的获得者,他创作的许多音乐作品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播出,并在全美巡回演出。
2008年,在洛杉矶帕利媒体中心,股神巴菲特第一次来到公开场合,听了彼得的音乐会。记者采访他,他只说了一句:“我是来看看我给儿子从小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台下掌声雷动。
彼得2010年出版了一本书《人生由你打造》(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他的爸爸从来不曾想过要把家产、财富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说爸爸唯一留给他“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这里,我不能不指出:“股神”巴菲特和他所教养的三个子女,都从来没有把财富家产视作自己的“命根子”,他们把钱都看得很淡,他们过着舒适但绝不奢侈的生活,他们各做自己的工作,并且热心公益,关心社会的慈善救济。彼得在他的书中回忆说:“父亲(指股神巴菲特)百年之后,会把所有的资产都捐助给慈善机构。他的价值观就是热爱生命,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
说得太好了,热爱生命,是热爱他人的生命,热爱一切生命。活着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所以巴菲特的三个子女—大女儿苏珊关注女性生育健康,老二霍华德关注非洲的保护和建设(已向40多个国家捐款),彼得本人的基金会则援建西非国家儿童教育,他们都用自己的辛苦所得关注社会慈善事业。这与佛陀的“弘法利生”精神不是如出一辙吗?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彼得的故事会给中国的为人父母者以怎样的启发呢?佛教提倡弃绝贪嗔痴,学修戒定慧,在中国禅宗更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在巴菲特和小彼得父子的精神世界里,我看到了这种弃贪自律的心灵闪光。
彼得·巴菲特,是叱咤全球的“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幼子。他没有依靠他的富爸爸住豪宅,开名车,大肆挥霍家中用之不竭的财富。他既不炒股,也没有跟着富爸爸步入华尔街。他义无反顾地要“做自己”,他的做人格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他生于1958年。他从小看到了父亲的辛劳。他说:“父亲每周要工作6天半。于是,我就想,要刻苦读书,不要给父亲增加麻烦。”小学四年级时,学校举办一次飞机模型比赛。为了参赛,他决心自费购买模型。钱从哪里来?他到父亲公司做了15天“清洁工”,用这笔收入,买了一架飞机模型。他记得父亲从小就对他说的一句话:“有能力的父母,应该给子女一笔能让他做事又不足以游手好闲的财产。有个良好的开场,总是好事,如果让子女习惯于靠伸手拿‘免费票’,就是害人,帮倒忙。”可见,股神巴菲特从不在拿钱上支持孩子。孩子也很感激父亲从小就给了他们这种教育方式。
小彼得六七岁时,就对音乐如醉如痴,他的乐感很强,心情不佳时并不哭闹,而是走到钢琴前弹奏一曲儿歌。19岁那年,他还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学生,凭自己的劳动,有了一点私人积蓄,他没有购买股票,而是用这点积蓄购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时间。彼得退了学,就用这笔钱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他向父亲报告了要从事音乐事业的打算。父亲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提任何建议,只是对小彼得说:“你和我,其实都在做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我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小彼得把父亲的这番话作为自己最需要的回答,因为“他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这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吗?
小彼得走上了音乐之路,第一次配乐,内心忐忑不安,不知能否成功。当拿到100美元的稿费时,他哭了。他将这100美元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内心就有一种动力。
彼得长到30岁了,事业也小有成就。但他想买一处大房子,想向父亲借点钱。股神巴菲特却以“我们父子不要谈钱”的理由拒绝了。这是父亲吝啬吗?不,彼得回忆说:“如果父亲真给了我,我反而没有机会去体会靠自己努力才取得的那种成就感了。这正是父亲对我的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彼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为美国音乐制作人,艾美奖的获得者,他创作的许多音乐作品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播出,并在全美巡回演出。
2008年,在洛杉矶帕利媒体中心,股神巴菲特第一次来到公开场合,听了彼得的音乐会。记者采访他,他只说了一句:“我是来看看我给儿子从小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台下掌声雷动。
彼得2010年出版了一本书《人生由你打造》(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他的爸爸从来不曾想过要把家产、财富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说爸爸唯一留给他“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这里,我不能不指出:“股神”巴菲特和他所教养的三个子女,都从来没有把财富家产视作自己的“命根子”,他们把钱都看得很淡,他们过着舒适但绝不奢侈的生活,他们各做自己的工作,并且热心公益,关心社会的慈善救济。彼得在他的书中回忆说:“父亲(指股神巴菲特)百年之后,会把所有的资产都捐助给慈善机构。他的价值观就是热爱生命,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
说得太好了,热爱生命,是热爱他人的生命,热爱一切生命。活着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所以巴菲特的三个子女—大女儿苏珊关注女性生育健康,老二霍华德关注非洲的保护和建设(已向40多个国家捐款),彼得本人的基金会则援建西非国家儿童教育,他们都用自己的辛苦所得关注社会慈善事业。这与佛陀的“弘法利生”精神不是如出一辙吗?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彼得的故事会给中国的为人父母者以怎样的启发呢?佛教提倡弃绝贪嗔痴,学修戒定慧,在中国禅宗更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在巴菲特和小彼得父子的精神世界里,我看到了这种弃贪自律的心灵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