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前,英国人斯蒂文·佩里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20年前,他接过了父亲“破冰者”的衣钵。此后,他先后200多次到访中国,促成的各项投资和贸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对他而言,“让西方了解中国是一项终身使命”。??左言/文
从40年前随父亲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算起,英国人斯蒂文·佩里(Stephen Perry)已经200多次到访中国,走过中国的诸多省市。
这些经历赋予他的,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了解。无论提起哪座城市,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说出它的支柱产业,对于“英国航空将于近期开通直飞成都的航线”这样的信息,佩里更是了然于胸,“你知道的,因为西部大开发”。不过,这个谦逊的英国绅士还是对自己不会说中文表示了抱歉,“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却没有学习中文”。
虽然并不自许为“中国通”,但在中英两国之间游走了40年,佩里的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着对“红色中国”的熟悉。正是基于这份了解,担任了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20年之久的佩里,迄今促成的与中国相关的各项贸易、技术转让和投资的总额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我觉得自己的家族跟中国不仅仅单是生意层面上的关系”,望着昔日一片空地的浦东如今被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所取代,他不无感慨地表示:“事实上,这趟来中国之前我有考虑过退休的问题,毕竟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身体也不是太好。可是再次面对黄浦江,我觉得自己依然割舍不下。”
相距60年的“破冰”之旅
佩里与中国的渊源要从他的父亲杰克·佩里(Jack Perry)说起。老佩里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与中国做生意的英国人,也是当时的“破冰者”成员之一。1953年,时值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以伦敦出口公司主席老佩里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工商界组团访华。此次“破冰”之旅,为1954年48家英国公司组成的代表团访华铺平了道路,开启了英国与新中国的贸易关系。作为一个致力于中英非政府层面贸易交流的组织,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多年来推动了中英双方在经贸、文化、体育等众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它目前的600多位成员中,包括许多曾为中英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政界和商业人士。
“在当时的环境下,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时代背景决定了,老杰克当年的“破冰“之旅遭遇了难以想象的阻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疯了,为什么不去法国和德国?为什么要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
尽管做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准备,但当老佩里一行人真正来到中国、看见中国当时的情况时,也“曾怀疑究竟当初的想法是否正确。仅仅只是把真丝或是茶运到中国的港口,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佩里讲述了他父亲所促成的第一笔交易:从英国出口羊毛条到中国。“当时英国的约克郡和兰开夏郡是全球主要的毛条出产基地,我父亲在当地报纸刊登了一则广告,然后就在酒店里等卖家上门,他手里已经有了现成的买家。一直等到第5天,第一个卖家才找上门。”按照佩里的介绍,当他父亲最终遇到一个肯冒险把毛条卖给中国人的卖家时,支付方式又出了问题。“卖家表示不能接受中国银行开据的信用证,因为‘既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不夸张地说,交易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作为“破冰之旅60周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佩里此次再度来中国正是为了成立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青年破冰者组织(中国分部)”。“6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冰’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涵义”。当被问及历经世事“破冰”的意义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时,他笑着如是回答。
“我父亲当年的‘破冰’之旅,从伦敦到中国香港,走了7天,又过了3天才最终抵达北京。可是现在,伦敦到北京,仅仅需要10小时而已”。除了地球变得越来越平,“在我与中国合作的40年期间,我父亲对中国必将复兴的预感,得到了证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有力的领军者,而且未来3-4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我父亲过去常说,如果你当了第一名,那就一定要小心。”更何况,经济的崛起势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佩里眼中,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农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
“事实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证明了,它不能脱离世界。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和其他国家相处的一些想法。这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将采取更加严苛的保护主义,二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更好地融合,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形成新的平衡”。过去200年,西方国家一直主宰着世界,而现在世界的中心正在向东、向南转移,对此,佩里深信不疑。但他同时也提醒道:“必须小心对待这一平衡的转变,要明白其中的几股不同势力,要视之为机遇而非恐惧。”这一切都意味着“新的困境,需要新的‘破冰’方式和渠道”。
“这是我的使命”
站在黄浦江边,佩里试图寻找着40年前上海大厦的方位。“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上海绝大多数的楼房都不超过两三层高,如今却比香港地区更为现代化”。每每对比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他的脸上仿佛总是写满了欣慰。
在当年随后的行程中,他参加了广交会,并促成了一笔美国向中国出口150吨涤纶的交易。由于彼时的美国缺乏和中国做生意的经验,佩里不得不“事无巨细地教美国卖家”,甚至包括如何打包。他回忆道:“我们必须替美国人找好海运公司,订好港口。然后第一批货物从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港出发了。”
从那时起,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破冰者”衣钵的佩里开始真正践行他自己的使命。“羊绒、皮革、瓷器,还有伏特加,这些都是我从中国卖到过美国去的,”他笑着介绍,脸上掩饰不住地自豪。1977年,佩里成功将1万吨涤纶从美国卖到了中国,“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中美恢复联系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那么一个位置”。
不仅如此,佩里还在1979年首次把英国足球队带到了中国。也是他,促成了韦伯的音乐剧《猫》和《歌剧魅影》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这是我的使命,就像当年我父亲做的那样”。也正是出于这份使命感,让他如今还暂时“割舍不下”自己的中国情缘。
“虽然中国已经日益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之一,但对中国的误解和错误认识仍然存在,甚至不比60年前少。所不同的是,因为今天中国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生活的诸多方面,那些错误判断的代价更为沉重”。在佩里看来,这也是他所率领的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在促进双边贸易之外,另一个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确保西方人士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并且看清这其中的机遇。越了解中国、越促进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对中西双方来说都越有利”。
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试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佩里显然又有了新的使命。“中国的企业首先要经历内部的转变,然后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学会用海外企业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在西方国家,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诉求,“在中国,利润对企业来说同样重要,但同时它们还需兼顾其他的东西。所以,中国企业要让国外企业明白这一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企业的需求” 。
深情凝望着这片他牵挂了40年的土地,佩里的眼中满是期待。“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幸见证世界重回一体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我坚信所有国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且,相互间的依赖越多,共同走向和平与繁荣的机会也就越大。对我来说,这是一项毕生的使命。”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从40年前随父亲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算起,英国人斯蒂文·佩里(Stephen Perry)已经200多次到访中国,走过中国的诸多省市。
这些经历赋予他的,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了解。无论提起哪座城市,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说出它的支柱产业,对于“英国航空将于近期开通直飞成都的航线”这样的信息,佩里更是了然于胸,“你知道的,因为西部大开发”。不过,这个谦逊的英国绅士还是对自己不会说中文表示了抱歉,“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却没有学习中文”。
虽然并不自许为“中国通”,但在中英两国之间游走了40年,佩里的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着对“红色中国”的熟悉。正是基于这份了解,担任了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20年之久的佩里,迄今促成的与中国相关的各项贸易、技术转让和投资的总额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我觉得自己的家族跟中国不仅仅单是生意层面上的关系”,望着昔日一片空地的浦东如今被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所取代,他不无感慨地表示:“事实上,这趟来中国之前我有考虑过退休的问题,毕竟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身体也不是太好。可是再次面对黄浦江,我觉得自己依然割舍不下。”
相距60年的“破冰”之旅
佩里与中国的渊源要从他的父亲杰克·佩里(Jack Perry)说起。老佩里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与中国做生意的英国人,也是当时的“破冰者”成员之一。1953年,时值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以伦敦出口公司主席老佩里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工商界组团访华。此次“破冰”之旅,为1954年48家英国公司组成的代表团访华铺平了道路,开启了英国与新中国的贸易关系。作为一个致力于中英非政府层面贸易交流的组织,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多年来推动了中英双方在经贸、文化、体育等众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它目前的600多位成员中,包括许多曾为中英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政界和商业人士。
“在当时的环境下,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时代背景决定了,老杰克当年的“破冰“之旅遭遇了难以想象的阻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疯了,为什么不去法国和德国?为什么要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
尽管做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准备,但当老佩里一行人真正来到中国、看见中国当时的情况时,也“曾怀疑究竟当初的想法是否正确。仅仅只是把真丝或是茶运到中国的港口,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佩里讲述了他父亲所促成的第一笔交易:从英国出口羊毛条到中国。“当时英国的约克郡和兰开夏郡是全球主要的毛条出产基地,我父亲在当地报纸刊登了一则广告,然后就在酒店里等卖家上门,他手里已经有了现成的买家。一直等到第5天,第一个卖家才找上门。”按照佩里的介绍,当他父亲最终遇到一个肯冒险把毛条卖给中国人的卖家时,支付方式又出了问题。“卖家表示不能接受中国银行开据的信用证,因为‘既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不夸张地说,交易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作为“破冰之旅60周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佩里此次再度来中国正是为了成立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青年破冰者组织(中国分部)”。“6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冰’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涵义”。当被问及历经世事“破冰”的意义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时,他笑着如是回答。
“我父亲当年的‘破冰’之旅,从伦敦到中国香港,走了7天,又过了3天才最终抵达北京。可是现在,伦敦到北京,仅仅需要10小时而已”。除了地球变得越来越平,“在我与中国合作的40年期间,我父亲对中国必将复兴的预感,得到了证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有力的领军者,而且未来3-4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我父亲过去常说,如果你当了第一名,那就一定要小心。”更何况,经济的崛起势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佩里眼中,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农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
“事实上,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证明了,它不能脱离世界。这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和其他国家相处的一些想法。这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将采取更加严苛的保护主义,二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更好地融合,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形成新的平衡”。过去200年,西方国家一直主宰着世界,而现在世界的中心正在向东、向南转移,对此,佩里深信不疑。但他同时也提醒道:“必须小心对待这一平衡的转变,要明白其中的几股不同势力,要视之为机遇而非恐惧。”这一切都意味着“新的困境,需要新的‘破冰’方式和渠道”。
“这是我的使命”
站在黄浦江边,佩里试图寻找着40年前上海大厦的方位。“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上海绝大多数的楼房都不超过两三层高,如今却比香港地区更为现代化”。每每对比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他的脸上仿佛总是写满了欣慰。
在当年随后的行程中,他参加了广交会,并促成了一笔美国向中国出口150吨涤纶的交易。由于彼时的美国缺乏和中国做生意的经验,佩里不得不“事无巨细地教美国卖家”,甚至包括如何打包。他回忆道:“我们必须替美国人找好海运公司,订好港口。然后第一批货物从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港出发了。”
从那时起,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破冰者”衣钵的佩里开始真正践行他自己的使命。“羊绒、皮革、瓷器,还有伏特加,这些都是我从中国卖到过美国去的,”他笑着介绍,脸上掩饰不住地自豪。1977年,佩里成功将1万吨涤纶从美国卖到了中国,“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中美恢复联系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那么一个位置”。
不仅如此,佩里还在1979年首次把英国足球队带到了中国。也是他,促成了韦伯的音乐剧《猫》和《歌剧魅影》在人民大会堂上演。“这是我的使命,就像当年我父亲做的那样”。也正是出于这份使命感,让他如今还暂时“割舍不下”自己的中国情缘。
“虽然中国已经日益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之一,但对中国的误解和错误认识仍然存在,甚至不比60年前少。所不同的是,因为今天中国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生活的诸多方面,那些错误判断的代价更为沉重”。在佩里看来,这也是他所率领的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在促进双边贸易之外,另一个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确保西方人士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并且看清这其中的机遇。越了解中国、越促进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对中西双方来说都越有利”。
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试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佩里显然又有了新的使命。“中国的企业首先要经历内部的转变,然后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学会用海外企业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在西方国家,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诉求,“在中国,利润对企业来说同样重要,但同时它们还需兼顾其他的东西。所以,中国企业要让国外企业明白这一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企业的需求” 。
深情凝望着这片他牵挂了40年的土地,佩里的眼中满是期待。“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幸见证世界重回一体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我坚信所有国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且,相互间的依赖越多,共同走向和平与繁荣的机会也就越大。对我来说,这是一项毕生的使命。”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