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着眼点:课前搜集信息,激发兴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侧重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明确教授课文的宗旨为导读激趣提供范例,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教学的内涵。因此,我每教一课之前,都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内容。如:我在教学《瀑布》一课前,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描写瀑布的句、段,学生通过课前大量的阅读,掌握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诗人李白也熟悉了,还了解到我国最大的瀑布是“黄果树瀑布”。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我通过教学平台从资料仓里调出许多有关瀑布的内容、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二、 立足点:课内创设情景,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以自主感悟——交流品析——质疑解难——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鼓励创新,还实现智力互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教学生识字时,我让学生展开联想,畅谈良方,怎样记忆字,多数学生已不局限熟字加减部首,或增减笔画了,继而想出各种稀奇古怪又合情合理的方法来记字。如:区别形近字“洒”与“酒”,这两个字,学生最容易写错。一个学生说“酒”要用瓶子装还要盖上盖,里面的一横就是瓶盖,而“洒”不要盖,就没有一横。学生这样记就再也不会写错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展台,在大屏幕上放出平时学生易写错的形近字,分别归类。让学生加深印象,在一节课里学生就掌握了大量的难字。在教阅读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线条,接着是合作交流,品析欣赏,并各抒己见地畅谈其妙处,然后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就全班交流,最后才做适当的点拨,正因为教师搭桥,同一个问题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许多种。如:教师教《司马光》一文时,问到还有什么方法可救水缸中的小朋友,就出现了比司马光还聪明的孩子,他说:“不用把缸砸破,我们几个小朋友站在一边喊,一、二、三用力推那口缸,缸推倒了,小朋友就得救了……”等。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学生就提出:任何植物都离不开阳光,海底这么深,那些植物没有阳光怎么会生长?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争论不休,我就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去寻求答案,看哪个同学能在两天内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海洋的秘密》《十万个为什么》《大海深处》《神奇的海底》等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三、 拓展点:课外注重积累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知识是靠积累的,将已有的知识及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能力,它以操作性、探讨性、开放性、综合性为特征。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选爱读的作品,仔细欣赏,摘抄里面的好词好句,或写下读书笔记,读后感,或在日记里自由创作,倾吐心声。日记里尽是学生童真、童稚的表白,童话、诗歌、散文、书信等形式百花齐放,还有阅读卡里的新闻更是妙趣横生。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我都设计出与之相联系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完成。
此外,我还设计了综合实践作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编导、小画家、摄影师,学生自做画报,装订成册等活动。如:学生做的“可爱的家乡”,里面有家乡的地理文化,经济,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还有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特产等等,学生动手做的图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资料,向别人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而获得新的知识,能用文字、圖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邱丽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侧重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明确教授课文的宗旨为导读激趣提供范例,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教学的内涵。因此,我每教一课之前,都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内容。如:我在教学《瀑布》一课前,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描写瀑布的句、段,学生通过课前大量的阅读,掌握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诗人李白也熟悉了,还了解到我国最大的瀑布是“黄果树瀑布”。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我通过教学平台从资料仓里调出许多有关瀑布的内容、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二、 立足点:课内创设情景,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以自主感悟——交流品析——质疑解难——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鼓励创新,还实现智力互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教学生识字时,我让学生展开联想,畅谈良方,怎样记忆字,多数学生已不局限熟字加减部首,或增减笔画了,继而想出各种稀奇古怪又合情合理的方法来记字。如:区别形近字“洒”与“酒”,这两个字,学生最容易写错。一个学生说“酒”要用瓶子装还要盖上盖,里面的一横就是瓶盖,而“洒”不要盖,就没有一横。学生这样记就再也不会写错了。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展台,在大屏幕上放出平时学生易写错的形近字,分别归类。让学生加深印象,在一节课里学生就掌握了大量的难字。在教阅读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线条,接着是合作交流,品析欣赏,并各抒己见地畅谈其妙处,然后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就全班交流,最后才做适当的点拨,正因为教师搭桥,同一个问题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许多种。如:教师教《司马光》一文时,问到还有什么方法可救水缸中的小朋友,就出现了比司马光还聪明的孩子,他说:“不用把缸砸破,我们几个小朋友站在一边喊,一、二、三用力推那口缸,缸推倒了,小朋友就得救了……”等。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学生就提出:任何植物都离不开阳光,海底这么深,那些植物没有阳光怎么会生长?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争论不休,我就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去寻求答案,看哪个同学能在两天内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海洋的秘密》《十万个为什么》《大海深处》《神奇的海底》等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三、 拓展点:课外注重积累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知识是靠积累的,将已有的知识及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能力,它以操作性、探讨性、开放性、综合性为特征。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选爱读的作品,仔细欣赏,摘抄里面的好词好句,或写下读书笔记,读后感,或在日记里自由创作,倾吐心声。日记里尽是学生童真、童稚的表白,童话、诗歌、散文、书信等形式百花齐放,还有阅读卡里的新闻更是妙趣横生。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我都设计出与之相联系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完成。
此外,我还设计了综合实践作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编导、小画家、摄影师,学生自做画报,装订成册等活动。如:学生做的“可爱的家乡”,里面有家乡的地理文化,经济,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还有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特产等等,学生动手做的图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资料,向别人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而获得新的知识,能用文字、圖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