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既是学生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又是教师最主要的语文教学方法。如何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读训练切实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想中读,读中想
让学生带着想象进入文本,达到人文合一。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让学生体悟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写书的坚忍时,仅靠朗读是不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在生活中无意割破手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想象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会想些什么?如何做到忍辱负重地坚持写作?
例文:唉!我竟然遭受了宫刑,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奇耻大辱!对于家族来说也是天大的耻辱!我没有颜面出去见人,恨不得一死了之。可是,《史记》还没有写好,我此时死去,无颜面对父亲,他临终前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实现他的遗愿。再说,写成《史记》也是我的心愿,我不能让这个心愿变成永远的遗憾。我要活下去,即使忍辱负重,我也要写成《史记》,想到这里,司马迁又拿起笔,开始写起来……
带着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心灵深深地沉浸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高大形象早已扎根于学生的心底,他们在用生命诠释文本的意义,在构建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
二、悟中读,读中悟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先让学生读课文,“入乎其内”,待其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之后,走出来,才会形成富有现实意义的态度和认识。“出乎其外”是对文本的超越、升华,它不仅要凭借读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还得倚靠读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在小学课堂上,限于学生的知识量和人生体验,教师要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为学生“出乎其外”提供帮助。
师: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享有怎样的誉呢?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此后他聆听了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事物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能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些吗?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苦难的人生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全场一片肃静,台上下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在这里,孙老师匠心独运,层层推进情境话题——“在琴声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阿炳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小泽征尔为什么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一唱三叹,使学生的心灵创生出独特想法。
在课堂上,孙老师自始至终无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之中,生成诸如“我仿佛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等等慧的闪光点和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是在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演中读,读中演
学生是好奇、好动、好表现的,表演正合学生的口味。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文中详写了公仪休和子明的对话。于是,我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师生之间的谈话。在思维的碰撞中,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被激发,不仅牢固掌握了文本语言,还被文本的人文精神感染着。
(责编侯艳星)
一、想中读,读中想
让学生带着想象进入文本,达到人文合一。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让学生体悟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写书的坚忍时,仅靠朗读是不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在生活中无意割破手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想象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会想些什么?如何做到忍辱负重地坚持写作?
例文:唉!我竟然遭受了宫刑,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奇耻大辱!对于家族来说也是天大的耻辱!我没有颜面出去见人,恨不得一死了之。可是,《史记》还没有写好,我此时死去,无颜面对父亲,他临终前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实现他的遗愿。再说,写成《史记》也是我的心愿,我不能让这个心愿变成永远的遗憾。我要活下去,即使忍辱负重,我也要写成《史记》,想到这里,司马迁又拿起笔,开始写起来……
带着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心灵深深地沉浸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高大形象早已扎根于学生的心底,他们在用生命诠释文本的意义,在构建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
二、悟中读,读中悟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先让学生读课文,“入乎其内”,待其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之后,走出来,才会形成富有现实意义的态度和认识。“出乎其外”是对文本的超越、升华,它不仅要凭借读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还得倚靠读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在小学课堂上,限于学生的知识量和人生体验,教师要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为学生“出乎其外”提供帮助。
师: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享有怎样的誉呢?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此后他聆听了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事物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能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些吗?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苦难的人生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全场一片肃静,台上下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在这里,孙老师匠心独运,层层推进情境话题——“在琴声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阿炳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小泽征尔为什么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一唱三叹,使学生的心灵创生出独特想法。
在课堂上,孙老师自始至终无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之中,生成诸如“我仿佛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等等慧的闪光点和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是在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演中读,读中演
学生是好奇、好动、好表现的,表演正合学生的口味。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文中详写了公仪休和子明的对话。于是,我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师生之间的谈话。在思维的碰撞中,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被激发,不仅牢固掌握了文本语言,还被文本的人文精神感染着。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