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理念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近年来,景泰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金融业在支持精准扶贫方面也进行了有效探索。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景泰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概况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全县共60个贫困村、4.53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和边远风沙区“三大片区”。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现状,全县金融机构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甘肃“1+17”精准扶贫方案和景泰县脱贫攻坚“1+18精准扶贫实施意见”、“2016-2020年景泰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文件精神,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年来,累计解决了4万多人的脱贫问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至1014户,贫困群众减至296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9%。
二、景泰县金融精准扶贫实践
(一)健全机制
2015年,县上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金融的副县长为组长,人民银行、金融办、扶贫办及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为金融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通过举办金融扶贫座谈会、信贷融资推进会、金融联席会等形式,促进政府、银行、企业以及农户深度对接,有效发挥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融合支持县域經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构建了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的综合服务长效机制。县政府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深入推进项目建设融资支持实施方案》、《景泰县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实施方案》,县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农牧局、各金融机构等单位联合制定了《景泰县“1+18”精准扶贫实施意见》、《2016-2020年景泰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景泰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相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等政策,为县域产业发展及金融精准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时“精准”压实扶贫责任。县政府出台了《2018年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细则》等考核验收办法,通过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真正使扶贫工作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二)政策引导
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有效降低农村金融融资成本。建立了条农集团公司为主的农垦果业经济林种植基地、草窝滩镇万亩枸杞经济林种植产业带和红水镇小额信用贷款项目等三个“支农(扶贫)再贷款示范区”,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精准有效对接脱贫攻坚,开展“让利于农”行动,为示范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有力金融支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共投放支农再贷款4.1亿元、扶贫再贷款2.95亿元,支持了红枣、枸杞、玉米制种、马铃薯种植及羊的养殖、猪的养殖等产业发展。扶贫再贷款资金支持对象更精准,县农村信用社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向4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2778.26万元,向24户企业发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企业贷款12260万元,支持了品高食品公司、甘肃菁茂公司、九阳养殖合作社、海洋种植合作社等24家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农户495户发家致富。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比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降低了3.5-5.2个百分点,给农户减少利息支出697万元,给小微企业减少利息支出638万元。
(三)模式带动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示范作用,不断培育壮大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地区自然禀赋及经济发展实际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进而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致富。引导金融机构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将产业扶贫做细做实。创新实施了“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等贷款模式,通过品高集团、菁茂农业、宏翔农资、和顺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众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县60个贫困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起特色种养殖项目。
(四)产品创新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针对农村群众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抵押不足制约信贷规模的问题,农行、甘肃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19年6月末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融资贷款2.1亿元,为破解农村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起到了示范作用。农信社推广“金果宝”“金薯宝”“金种宝”“旺畜宝”“汇商通”信贷产品,扶持枸杞、红枣、林果、制种、特色种养等产业发展,累计发放“金果宝”“金薯宝”“旺畜宝”等特色种养业贷款2.3亿元。县建行创新推出电商扶贫新模式。通过建行善融商务平台,以“互联网+”模式,汇集线下种养殖农户,发展精准扶贫善融商城会员,为电商提供免资费、送辅导、赠设备的服务支持。建行2017年6月推出网上银行小微企业快贷产品,已为全县120多个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近3000万授信。甘肃银行创新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为县域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扶持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近年来发放贷款1.3亿元,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甘肃银行推出“整村推进农户贷款”产品,通过优化准入门槛、简化程序、降低贷款成本等政策,满足广大农民群体资金需求。近年来向县域红沙岘、梁槽、猎虎山三个行政村投放农户贷款4000多万元。工行也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方式,通过“融E购”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农产品,枸杞、红枣、面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 (五)改善基础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县政府联合制定《加快推进景泰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景政办发[2011]162号)和《景泰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景政办发[2011]164号)。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将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优先向产业基础好、信用环境佳、群众认识高、贷款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村、乡(镇)安排,做到梯次渐进,循序推进。对信用村、信用乡(镇)严格落实增加信贷规模、执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向信用村农户发放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通过信用村镇的创建,进一步净化信用环境,全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氛围。至2019年6月末,全县已评定4 个信用镇(乡)、58个信用村,评定信用农户47903户。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完善开户、存取款、转账、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增设助农取款站点、反假宣传站、农金室,合理布放ATM、POS机、转账电话等机具,将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基本实现了现代支付基础设施到乡镇,电子支付工具运用到行政村,部分特色优势产业、专业化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到户覆盖。通过金融到村、金融到户,解决了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至2019年6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210家,布放ATM机和POS机等自助设备1416台。
三、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金融扶贫各部门深度对接不够
县上建立了财政、扶贫、金融机构等部门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但各部门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合力不够,各自为政,不能有效统筹金融资源,缺少深度融合,不能有效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配套政策不健全影响金融扶贫效率
现有政府保障政策不到位,使金融精准扶贫动力不足。主要是担保基金、财政贴息及进行风险代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缺失或存在缺口、无法覆盖贷款风险的情况,影响了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三)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农村土地、住房、林地等生产要素评估难,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抑制了金融资源的及时介入。
(四)农村金融生态仍有待优化
金融精准扶贫对象主要侧重于贫困程度较深、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的农民,部分农民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存在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信用风险较大,抑制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
(一)深度融合,形成扶贫整体合力
政府、扶贫、金融机构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发挥政策合力,形成“扶贫资金撬动、政府责任联动、金融保障推动”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二)建立完善政府风险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风险保障机制作用,落实财政贴息、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措施,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投入。
(三)夯实金融基础工程
推动地方政府做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配套,加快建立县域联网的农村产权抵押、流转、评估和处置平台,积极引入专业评估公司,尽快释放县域农林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大力开展金融知识、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增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知识素养,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供職于中国人民银行景泰县支行)
一、概况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全县共60个贫困村、4.53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干旱山区、盐碱危害区和边远风沙区“三大片区”。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现状,全县金融机构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甘肃“1+17”精准扶贫方案和景泰县脱贫攻坚“1+18精准扶贫实施意见”、“2016-2020年景泰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文件精神,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年来,累计解决了4万多人的脱贫问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至1014户,贫困群众减至296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9%。
二、景泰县金融精准扶贫实践
(一)健全机制
2015年,县上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金融的副县长为组长,人民银行、金融办、扶贫办及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为金融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通过举办金融扶贫座谈会、信贷融资推进会、金融联席会等形式,促进政府、银行、企业以及农户深度对接,有效发挥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融合支持县域經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构建了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的综合服务长效机制。县政府出台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办法》、《深入推进项目建设融资支持实施方案》、《景泰县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实施方案》,县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农牧局、各金融机构等单位联合制定了《景泰县“1+18”精准扶贫实施意见》、《2016-2020年景泰县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景泰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相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等政策,为县域产业发展及金融精准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时“精准”压实扶贫责任。县政府出台了《2018年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细则》等考核验收办法,通过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真正使扶贫工作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二)政策引导
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有效降低农村金融融资成本。建立了条农集团公司为主的农垦果业经济林种植基地、草窝滩镇万亩枸杞经济林种植产业带和红水镇小额信用贷款项目等三个“支农(扶贫)再贷款示范区”,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精准有效对接脱贫攻坚,开展“让利于农”行动,为示范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有力金融支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共投放支农再贷款4.1亿元、扶贫再贷款2.95亿元,支持了红枣、枸杞、玉米制种、马铃薯种植及羊的养殖、猪的养殖等产业发展。扶贫再贷款资金支持对象更精准,县农村信用社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向4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2778.26万元,向24户企业发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企业贷款12260万元,支持了品高食品公司、甘肃菁茂公司、九阳养殖合作社、海洋种植合作社等24家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农户495户发家致富。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比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降低了3.5-5.2个百分点,给农户减少利息支出697万元,给小微企业减少利息支出638万元。
(三)模式带动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龙头示范作用,不断培育壮大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地区自然禀赋及经济发展实际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进而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致富。引导金融机构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将产业扶贫做细做实。创新实施了“央行扶贫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等贷款模式,通过品高集团、菁茂农业、宏翔农资、和顺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使贫困群众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县60个贫困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起特色种养殖项目。
(四)产品创新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针对农村群众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抵押不足制约信贷规模的问题,农行、甘肃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19年6月末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融资贷款2.1亿元,为破解农村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起到了示范作用。农信社推广“金果宝”“金薯宝”“金种宝”“旺畜宝”“汇商通”信贷产品,扶持枸杞、红枣、林果、制种、特色种养等产业发展,累计发放“金果宝”“金薯宝”“旺畜宝”等特色种养业贷款2.3亿元。县建行创新推出电商扶贫新模式。通过建行善融商务平台,以“互联网+”模式,汇集线下种养殖农户,发展精准扶贫善融商城会员,为电商提供免资费、送辅导、赠设备的服务支持。建行2017年6月推出网上银行小微企业快贷产品,已为全县120多个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近3000万授信。甘肃银行创新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为县域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扶持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近年来发放贷款1.3亿元,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甘肃银行推出“整村推进农户贷款”产品,通过优化准入门槛、简化程序、降低贷款成本等政策,满足广大农民群体资金需求。近年来向县域红沙岘、梁槽、猎虎山三个行政村投放农户贷款4000多万元。工行也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方式,通过“融E购”电商平台销售当地农产品,枸杞、红枣、面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 (五)改善基础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县政府联合制定《加快推进景泰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景政办发[2011]162号)和《景泰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景政办发[2011]164号)。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将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优先向产业基础好、信用环境佳、群众认识高、贷款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村、乡(镇)安排,做到梯次渐进,循序推进。对信用村、信用乡(镇)严格落实增加信贷规模、执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向信用村农户发放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通过信用村镇的创建,进一步净化信用环境,全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氛围。至2019年6月末,全县已评定4 个信用镇(乡)、58个信用村,评定信用农户47903户。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完善开户、存取款、转账、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增设助农取款站点、反假宣传站、农金室,合理布放ATM、POS机、转账电话等机具,将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基本实现了现代支付基础设施到乡镇,电子支付工具运用到行政村,部分特色优势产业、专业化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到户覆盖。通过金融到村、金融到户,解决了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至2019年6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210家,布放ATM机和POS机等自助设备1416台。
三、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金融扶贫各部门深度对接不够
县上建立了财政、扶贫、金融机构等部门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但各部门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合力不够,各自为政,不能有效统筹金融资源,缺少深度融合,不能有效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配套政策不健全影响金融扶贫效率
现有政府保障政策不到位,使金融精准扶贫动力不足。主要是担保基金、财政贴息及进行风险代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缺失或存在缺口、无法覆盖贷款风险的情况,影响了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三)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农村土地、住房、林地等生产要素评估难,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抑制了金融资源的及时介入。
(四)农村金融生态仍有待优化
金融精准扶贫对象主要侧重于贫困程度较深、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的农民,部分农民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存在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信用风险较大,抑制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
(一)深度融合,形成扶贫整体合力
政府、扶贫、金融机构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发挥政策合力,形成“扶贫资金撬动、政府责任联动、金融保障推动”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二)建立完善政府风险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风险保障机制作用,落实财政贴息、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措施,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投入。
(三)夯实金融基础工程
推动地方政府做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配套,加快建立县域联网的农村产权抵押、流转、评估和处置平台,积极引入专业评估公司,尽快释放县域农林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大力开展金融知识、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增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知识素养,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供職于中国人民银行景泰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