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一起吃午饭吧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t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的天气好像一下子就很热了,四月的尾巴上,暖黄色的光总会洒在宿舍阳台的干花上。虽然我知道每个季节来临时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但溜走的时光难免让人怀念。就像我还怀念过去的那些中午,吃完午饭之后,偷偷用被妈妈淘汰下来的老年机听着歌入睡,五月天的《知足》伴着厨房洗碗的水声:“怎么去拥有一道彩虹,怎么去拥抱一夏天的风……”
  阳光充足的时候,学校水果店里的菠萝就会卖得火热。我喜欢在买午饭的时候顺带买个菠萝当作饭后的水果。那天举着菠萝和朋友边吃边聊天,她突然跟我说想吃家里的饭了,我也才发现,来西安这么久了,最难忘的还是高中那会和爸妈一起吃饭的日子。每天打开饭盒,总会意外地多出一些排骨,或是一只鸡腿。尤其在那些有风的日子里,爸爸给我做的菠萝饭,那种香甜软糯、清爽可口的味道,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味觉记忆里。
  那时候,夏天总是被风扇吹出甜甜的味道,以及中午放学后小跑回到家,推开门的一瞬间,总是看见桌子上已经摆好了饭菜与水果。
  为了方便我上学,爸妈在学校附近的厂区家属院租了个小屋,那是一栋老旧且狭窄的楼房,我们租住的房子只有两间卧室,没有客厅,爸妈就把大的那一间让给了我。推门进来,窄小的房间里挂着一个颤颤巍巍的电风扇,摇啊摇,吹来了厨房里香喷喷的午饭味道,吹来了一夏天的风,吹走了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想在推开门的一瞬间大喊一声:“爸,我回来了,今天午饭吃什么呀?”
  关于吃什么,那也是爸爸每天都会思考很久的问题,常常是我在学习,他在盘算着第二天的饭菜。我后来甚至在爸爸房间看到过他列出的食物清单,周一吃砂锅烩菜,周二吃鱼丸汤,周三是菠萝饭……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韩料,他为此买了年糕、辣白菜之类的食材,往往是做好之后,先用勺子舀一勺让我尝,小心翼翼地问我怎么样,我说好吃,他就也尝一小口,抿抿嘴:“还是欠一点火。”或者说:“下次得少放点料……”而后匆匆给自己下点挂面和青菜吃。
  夏天好热好热,可是厨房里没有风扇,更不会有空调。每次爸爸做饭的时候,厨房的门紧紧闭着。我回来早的时候,就坐在外面看书,透过那个带木头框架的老式玻璃窗,看爸爸在厨房里忙活,没多久一阵爆炒的刺啦声便会响起。很多时候我推开家门,饭菜、水果已经摆好,爸爸就坐在餐桌旁边看当天的报纸边等我回家……那些最平凡的日子,让我长久地怀念。离开家后,我越来越明白,那些日子是多么难得的美好。



  以至于现在,我喜欢上一个人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里穿梭,走很远的路,然后随便坐进一家小铺子,吃着极家常的午饭,看老板娘忙里忙外地张罗,小孩子趴在门前玩弹珠。
  在学校偶尔也会抱怨一下食堂的饭菜,譬如没有家里的新鲜啦,盐又放多了啦,或是排队总要等好久,也常常会和舍友站在窗口前,为吃什么而纠结小半天。不过尽管这样,也不妨碍我们吃遍了整个食堂的饭菜。我怀念过去那些回家吃饭的日子,却也喜欢食堂里被人流拥上来的烟火气息。卖酱饼的大叔每天都乐呵呵的:“来点酱饼吧姑娘,多吃点,多了算你的,少了算我的。”以至于时常让已经买了饭的我再来点酱饼做辅食。每次我跟卖土豆片夹馍的小姐姐说“你笑起来真好看”时,她总是对我眨眨眼睛:“今天偷偷画了眼线哦。”卖重庆小面的小哥已经记住了我的口味:“多点辣椒,葱花、香菜都要的。”他边忙着给碗里的面条放辣椒,边低头碎碎念。
  学校对面有一家包子铺,开在一个有些偏僻的角落里。第一次去是去年冬天,那天大概是下了一场雨,或者是飘了一些雪,我看到雾气糊住了包子铺的整个窗子,暖黄色的光里隐约飘着氤氲的热气。外面实在是太冷了,我推开门,老板一家人正围坐在里面吃火锅,两岁的女儿穿着围兜坐在地上把积木搭好又推倒,大一些的端着蘸料小碗被辣得直吸溜鼻子。我一个人坐在靠窗的位子,要了一笼小笼包和一碗粥,有一搭没一搭地听老板和老板娘用方言拉家常。老板娘边吃边招呼我:“姑娘,窗子旁边太冷了,快往小太阳这边坐,我们这儿没有暖气,全靠这个取暖啦。”她说着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把小太阳往我这边推了推。
  在高中的那些日子里,周末的时候,我和爸妈也是这样吃火锅的。那会儿,哪怕学习再紧张,我也会在周末抽出点儿时间挽着妈妈的胳膊去菜场买菜,然后回家等着爸爸把它们清洗干净,煮给我们吃。我喜欢看菜场上每一个人的喜怒,喜欢听他们用极其市井的方言讲价,或是聊着那些远不可及的国家大事,更喜欢在午饭的时候听爸妈拉家常,说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遇到的人、看过的景。我还喜欢把嘴巴塞满甜甜的水果,手舞足蹈地讲起那些微不足道的事……
  后来我常常去老街那家包子鋪,他们一家四口在里面各自忙活。小店人不多,老板娘总会笑面相迎:“姑娘来啦,南瓜包和鲜肉包刚刚出炉,今天蒸得可好了,快来尝尝呵。”
  我偏爱一切带有烟火气息的事物,它最让我感到踏实,时间流淌的时候,许多往事与味道早已不知被压在那些锅碗瓢盆的下面落上了多少层的灰,但味蕾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平凡日子里的美好。
  所以什么时候,一起吃午饭吧。
其他文献
《历史与社会》(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第33页中讲述少数民族的贡献时,教材中的原文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形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接着,在第34页的小字部分举了一些例子:如匈奴族的冒顿单于、氐族的前秦王苻坚、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跋硅、越族领袖冼夫人、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
期刊
天空一碧如洗,风和煦轻柔,蜿蜒的公路两侧生长着树冠高大的乔木,一串串初开的花苞在羽状绿叶间显露出深紫蓝色,校门口背双肩包的男生女生脱去外套。这是夏天的讯号。  公交走走停停,不慌不忙。我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看窗外穿梭的人群和车流,耳机里男声正唱:“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生活……”如此不经意间,就想起那些有点遥远的旧时光。  那年四月,酷热来得极早,我坐在高三教室里看数学老师
期刊
历史最大的属性是什么?历史是前人为后人所记录的人的活动,历史是属人的。历史产生于人,服务于人,而人之所以为人,从哲学角度上看,必须是“活”的人,死了的人失去了人的特征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历史也是“活”的。    一、历史是属人的——我理解的历史观    1、人说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一具“木乃伊”,因为历史总给人一种感觉,它属于过去,宁静,将过去娓娓道来,似乎“木乃伊”是最真实的写照。然而,这仅仅是一
期刊
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竟会因为成绩太差而转学。  那年夏天,母亲看见成绩单上的分数后,沉默了很久,眼睛里仿佛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幽潭迅速结冰,以至于整个人看上去都冒着冷气。那寒意令人毛骨悚然,惶恐着只想远离。然而不一会儿,她就恢复了以往的神情。她把那张纸随意地放在一边,抬头对着我冷冷一笑,意味深长——我真怕她一巴掌甩下来。  可最后她只是望了我一眼便撇开头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我们有很多天
期刊
一场班会,让班主任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家长都对陈桔的秘密心照不宣了。  班会过后,陈桔请了一天假,闷在卧室里——自己作为班长,没脸见穆老师,也不知道家长们会不会对孩子提起,不知道怎么面对同学,更不知道怎么面对秦东。可是她闷了一整天,想了一整天,还是不后悔班会上的举动。  秦东是纪律委员,她是班长,穆老师开班会时只留下了他们俩。秦东负责干活儿,分发资料和大家的作业本,陈桔则需要进行一段关于班级各方面情
期刊
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是现行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也是向高中历史新课程过渡的一年。综观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既可看到江苏自主命题的稳健风格即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也可领略到新课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即试题中蕴涵的对学生主体性和学习探究性的要求。因此,为应对2008年历史新高考,认真研究2007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仍不失为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200
期刊
1  陈可茗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女生,我以前说她性格古怪,我得为这句话道歉,我不该在不了解她的情况下盲目下定论。比如此刻,我觉得她据理力争的样子漂亮极了。  数学课代表说不过陈可茗,只好把目光投向我:“穆归辰,你到底管不管你的组员?平时作业交得迟也就算了,课堂小测居然还敢当着全班人的面作弊。”  既然被点到名字了,我再站在一旁看戏就不合适了。我推开前面的人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那两张试卷,看了看,问:
期刊
去年的这个时候,奶奶给我打电话:“你明天回来一趟。”电话那头,她的声音压得很低。问她有什么事,她马上不高兴了:“没事就不能要你回来啦?”我自知说错了话,赶紧赔不是。挂了电话后,我的心一直悬着,老太太神神秘秘的,一定有啥事。  奶奶现在住在她小儿子,也就是我叔叔家。所以第二天一下班,我就赶紧去往叔叔家。等我到时,已是晚饭时候。按理来说这时应该一家人都在,可我又喊又敲,半天也没人出来应门。我的心慌得不
期刊
1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拧巴,不够坦诚、大方。  3月末路过南锣鼓巷,当时天空正下着小雨,万物湿凉,街道在黄昏中难得冷清。我心血来潮想逛一逛,但又想到这儿的店都顶着帝都加网红景点的头衔,物品价格一定不在我的承受范围内,因此每家店都只站在门口观望了两眼,直到路过一家vintage饰品店。  我迷中古物品,迷到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那一瞬间喜爱战胜了“贫穷的自卑”,但推开门我就后悔了。店里只有两名店
期刊
今年年初,我心血来潮考了教师资格证。时隔多年再次提笔写作文,多少有些生疏。我取的题目叫《榜样的力量》,这是一个十分书面的说法,从我念书时起,我们就更愿意将这样的存在称作偶像。  高一的一节作文课,老师给了类似的话题。自由讨论时,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有人说是语文老师,有人说是吴亦凡、鹿晗,还有人喊科比、詹姆斯。我站起来说了一个名字,教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同桌小牧忽地反应过来,怪腔怪调地模仿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