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粤籍宫廷画家:何浩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浩是继林良之后的又一供职内廷的广东画家,他同时也是继林良之后其作品典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广东画家。在目前所见广东绘画中,何浩是唯一一个有作品经清宫鉴藏且目前仍收藏在中国大陆地区博物馆的广东画家。
  何浩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寥寥。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他的记载,最早的资料来自于《广东通志》和《广州人物传》,这两种志书之资料均出自《磐斋集》。关于何浩的资料,仅在“林良”条中附言数句及之,且两书内容相似。该资料记载曰:“一时画工之雄:马远、刘鉴以松;钟雪舫以春草;陈瑞以驴;后有何浩,亦以松著,皆不及良名之盛焉”。短短十数言,我们可以知道他所处的时代比林良略晚,而且是以画松著称于世。查有关文献资料,在很多资料上尚记载个名为“何浩”的画家。 《绘事备考》记载云:“何浩,工画花鸟,笔法甚似李迪”。此外,在《画史会要》、《图绘宝鉴》、《书画录》、《绘林伐材》等书画类史籍中均有类似记载。很显然,这些记载所显示的何浩都是宋代人,以画花鸟著称。基于这样的记载,所以广东的何浩与此何浩往往被混淆,以至于《石渠宝笈》在著录广东何浩的《万壑秋涛图》时,仍然注明“宋何浩万壑秋涛图卷”。这是误将两个何浩混为一个。
  
  关于何浩身份的最终确定_除了《广东通志》等仅有的一句记载而外,就目前所知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传世的两件珍贵画迹。一件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万壑秋涛图》卷,该卷钤有“五羊东溟图书” 一印,“五羊”是广州的别称,从此印可知何浩当为广州地区(当时主要为南海)人氏,这与《广东通志》所载之何浩情况是相吻合的;另一件为私人所藏《万壑秋涛图卷》,该卷有作者题识曰:“万壑秋涛□仁智殿兼□□殿□□□□五羊何浩写”,虽然漫漶不清,但仍然依稀可见“仁智殿”、“五羊何浩”数字。“仁智殿”是明代宫廷画家供奉内廷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文华殿”、“武英殿” 样是明代画家供职内廷的重要场所,是宫廷画家身份的象征,如边景昭自题“武英殿待诏”,计盛自题“文华殿画士”,石锐自题“仁智殿待诏”,缪辅自题“武英殿锦衣镇抚”……等等。因此从该题可以知道,何浩供奉内廷的身份是毫无疑问的。在供职三殿的书画家中,文华殿内设中书房,以擅书者居多,画家极少;武英殿则以画士居多,专门创作装饰御用器物的图画和殿堂壁画;仁智殿则较前两殿略逊一筹,“凡杂流以技艺进者,俱隶仁智殿,自在又华殿、武英殿之外”。仁智殿有画院之实,但无画院之名,“一时在院中者,……皆画家第二流人,与工匠无异,杂流非土流,仅能置之能品”。这说明作为宫廷画家的何浩相较于文华殿、武英殿的宫廷画家来说,在宫中的地位略显卑微。至于他在宫廷中有无任职,或任何职,因该题漫漶不清,且没有文献资料相佐证,所以不得而知。即便如此,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梳理明代宫廷绘画史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在以往的宫廷绘画研究中,并无涉及“何浩”之名,在以搜罗明代宫廷画家著称的《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一书中,也不见关于“何浩”的记载。这说明何浩是个消逝在美术史家视野之外的宫廷画家。他的身份的最终确认,可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在明代宫廷画家的大家旗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成员。这在美术史学史上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何浩的生平虽然扑朔迷离,但其艺术风格及其成就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其传世的两件艺术佳构中,我们可清楚地认识此点。
  何浩的两件作品均为《万壑秋涛图》卷,以画山水和松林为主题,这正与史志所记载的“以画松著”相一致。两卷之尺幅大致相当,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万壑秋涛图》卷(以下简称“辽博本”)纵为27厘米、横为448厘米;私人所藏《万壑秋涛图》卷(以下简称“私藏本”)纵为27.5厘米、横为493.5厘米;前者为纸本、墨笔;后者为绢本、墨笔。
  辽博本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该画曾经清宫鉴藏,《石渠宝笈》著录。其著录文曰:
  上等,云一,素笺本,墨画,款云:“万壑秋涛,何浩写赠”。下有“笔底云山”、“五羊东溟图书”二印。前有“饮取”一印。卷高八寸四分,广一丈四尺二分。前隔水御题诗云:长松能作风,风作涛声泻。万窍禁不鸣,曲高和者寡。静籁已入听,湿翠复堪把。壁间挂古琴,成连不能写。乾隆庚申新秋御题,下有朱文方印“几暇鉴赏之玺”、 “乾隆宸翰”二玺,引首有乾隆题“天半龙吟”四大字,款署“乾隆御笔”,下有朱文方即“乾隆宸翰”一玺,御笔题笺,笺上有乾隆宸翰一玺。
  在此文著录印鉴之外,尚有乾隆、嘉庆、宣统三帝所钤诸印。其中,乾隆的印鉴尚有朱文椭圆印“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朱文长方印“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白文方印“宜子孙”、白又圆印“乾隆鉴赏”;嘉庆的印鉴有朱文椭圆印“嘉庆御览之宝”:宣统的印鉴有朱文椭圆印“宣统御览之宝”、朱文长方印“无逸斋精鉴玺”、朱文方印“宣统鉴赏”。
  很显然,何浩的这件作品一直收藏在清官,经三代帝王鉴藏。清季改元后,此画流出宫外。杨仁恺的《国宝沉浮录》中有记录,是故宫散佚书画之一。后来经辽宁省文物店征集并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正如明代其他很多宫廷画家之画风大多承袭宋代院体画风一样,何浩的此画也是明显的宋人风格,以至于清至近代的鉴藏者均误将其列入宋代的何浩名下。作者以老辣纷披之笔勾勒出一幅松涛万顷,崇岚叠嶂的山水画卷。所画松树,虬劲古雅,历经沧桑,但却傲视万物,劲练的笔触描绘出疏密相间的松枝和挺拔巍峨的树干,在空灵的山涧张扬着顽强的生命意志。其间有白云缭绕,若隐若现。尘嚣何处,但见云霭浮动,渐入佳境;所画山水,错落有致,山陵绵延,其间有平畴旷野,潺潺流水,但无非是作松涛之衬景。见此山此景,大有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之意。所以,作为曰理万机的乾隆,在万几之暇,披阅此画,其感觉自非官场中之喧嚣所比拟,因而有“万窍禁不鸣,曲高和者寡”的感喟。以艺术技巧论,有论者称其“树多作虬枝,石多近云卷,水墨润泽,渲染凝厚,运笔苍劲,极富生机,种种精妙,为少见佳作”,虽然此论有些流于传统画评中之空泛,但透过其只言片语仍然可以想见此画给予学者们所带来的苍劲而鲜活的美学体验。
  私藏本则是2003年春季现身于北京的华辰拍卖公司。此画一露面,即引起有关人士的垂注。以研究宫廷绘画著称的北京学者还专门撰文,认为通过此画可以知道“这个名叫何浩的画家,是一位明代中期与画家林良同时或略晚于林良的供职宫廷的职业画家。那么,现在又可以多出一名明朝的宫廷画家,又可以增加一幅明朝的宫廷绘画作品了”。这种惊叹当然是美术史学界的盛事,这种发现与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的行星的意义几乎可以相提并论。略感遗憾的是,这件作品经过数次激烈的竞投,最终被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私人藏家买走,使该画未能成为学界共享的公共资源,今后的研究者则很难有机会观摩此画。
  私藏本与辽博本一样,仍然以万壑松涛作为描述的主要对象,其艺术表现手法与构图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不同者,私藏本较为繁密,构图也较为细腻。由于该画一直在民间流传,未能得到妥善宝藏的缘故,画面很多地方出现漫漶不清,尤为可惜的是款识的不完整使得此画所蕴涵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虽然如此,作为辽博本的姊妹。私藏本成为我们认识宫廷画家何浩的又一重要窗口,在美术史上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明代是广东绘画史上罕见的辉煌时期。其辉煌的主要标志在于产生了林良这样一位在明代宫廷画家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因而广东绘画史上出现了所谓的“林良时代”。现在,何浩的发现及其宫廷画家身份的确立,又为这种“辉煌”锦上添花。很明显,这种“添花”也不再局限于一种区域性的画史个案,而是整个中国画史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因此,从这点来讲,何浩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两幅画作本身。
其他文献
摄影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像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蒂格(Jacques Henrl Lartigue 1894~1986)一样,那么早就开始拍照,七岁就拍下了不朽名作;而那么晚才举行第一次个展(七十岁于纽约现代美术馆)的特殊例子了。  拉蒂格所取材的角度,是同年代中一些深具时代使命感的人所不愿尝试甚至是一屑不顾的:怎么有人会在烽火涂炭的人间记录那些富贵人家的优雅起居和奢华消遣呢?近一个世纪以来,
期刊
近年来,在内地拍卖市场中,莲花手菩萨造像多有上拍,这些上拍的莲花手菩萨造像造像多以三折枝式站立的形象为多。这些莲花手菩萨造像造像曲线流畅,男子形象,却带着女性的阴柔之美,右手垂下施与愿印,左手下垂牵一支莲花,莲花开于左肩。在内地,天津文物拍行是佛像拍卖的先行者,同样,内地最早推出莲花菩萨造像拍卖的也是天津文物拍行。在早期,莲花手菩萨造像并不被市场所认可,许多拍卖公司将其当做观音菩萨造像进行拍卖,随
期刊
清代玉器工艺的历史分期    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定鼎初期推行了落后的跑马圈地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生产,社会更加混乱。但是不久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增长,酝酿着康熙盛世的形成和发展。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的玉器工艺,在明代琢玉工艺基础上也在缓慢地前进。当满族君临中原的时代,玉器服务的对象除了汉族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之外,最重要一批则是满族皇室、王公贵戚和八旗上层人物以
期刊
佳士得5月将上拍受日本根津美术馆委托拍卖的一批18世纪为清朝宫廷制作的珍贵时钟藏品。这批重要藏品,无疑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以外的罕见珍品,各地藏家可借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购得中国历代帝皇珍而重之的时钟精品。此次推出的中国市场时钟极为罕见,也是众多同类珍品首次同场参拍。拍品题材超越根津美术馆以日本美术为主的范围。此次别开生面的拍卖会,拍卖所得金额预计介乎350万美元至500万美元,这笔钱将用于现正进
期刊
傅山的书法在明末清初的书坛独树一帜。清人赵执信云:山书为国朝第一。此语置之清初书坛,当为不妄。傅山五体兼擅,而以行草为最长。据其《霜红龛书论》自述,其学书的大致过程为:魏晋(不似)——赵、董(遽似)——颜真卿(苦为之,略得其支离)——魏晋(渐知大概)。在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颜真卿书法在傅山书法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位置。经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学颜书正是成就傅山独特书法艺术风格的关键。本文就傅山学颜书
期刊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汉初年置柴桑县,至今已有22D0多年历史,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古人将其喻之为“通衢要塞”,历史上九江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重要的商业通道。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使九江成为陶瓷出口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由此汇聚了中国南北各大名窑口的陶瓷艺术精品。此次在广东东莞展出了九江市博物馆从馆藏中精选而出的商代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珍品156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
期刊
嘉庆朝(1786~1820)是清代国力由强盛转向衰败的转折期,反映在瓷器生产方面,也是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康、雍、乾三代,朝廷均派专职的督陶官到景德镇监管陶瓷生产,产生了著名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但从嘉庆开始,景德镇御窑厂便无专职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这正是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之一。嘉庆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在工艺上完全继承乾隆朝的风格,从原料配制、制坯手法到画瓷用彩,都遵循
期刊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贸将推出明、清两朝各个绘画流派首领及其重要成员的佳作。明朝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诸如明朝文人画、“院体”绘画、“浙派”绘画、“吴门四家”、“华亭派”、“苏松派”、“云间派”、“画中九友”、“武林派”、“嘉兴派”等。中贸推出的作品中就包含了各个流派代表画家的佳作,如:  
期刊
《收藏·拍卖》今年第七期发表厦门张人希先生的文章,介绍俞平伯先生的几通手札,文中提到已故词人许白凤先生,张先生在题解文字中将许白凤误作李白凤,两位“白凤”都是多艺多才之士,但许白凤和李白凤不是一个人,笔者就所知,对许白凤作一点介绍,权作是对张文的拾遗补阙。  许白凤(1912—1997)原名汉,字奇光,乍浦人。高叔祖许河,清嘉道间副贡,乍浦观海书院山长,撰有《乍浦续志》。许白凤七岁八塾,从丁仙根学
期刊
吾友画家陈君,口吃,期期艾艾。某夜饮归,至家则妻已寝。妻睡意朦胧问:“几点?”,陈君信口敷衍,曰:“一、一、一点!”讵知话音方落,时钟即敲三下。妻知零晨三点,怒目相向。陈君急辩白:“××时钟,学我说话,明明一点,咚、咚、咚敲三下!”    岭南山水画大师黎雄才晚年老目昏翳,然每日尤临池不辍,虽眼中无画而心中有画。客问何能精熟若此?黎曰:毛笔犹吾之第十一只手指,焉能不熟?  陈丁,潮籍书法家。作草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