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乡关系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需要处理好的基本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我国的城乡关系问题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导下,经过一路的艰辛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基于不同阶段的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对城乡关系的探索经历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城乡关系的调整都有历史和现实原因。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当前城乡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探索历程
城乡关系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社会问题,它关系着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基数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既要完成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又要完成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当前只有处理好城乡关系才能更好的推动城乡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思想”1,会议精神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于城乡关系的高度重视,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正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需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城乡关系的探索经验,更好的为新时代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1 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探索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探索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这一时期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对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基础上,指出城乡关系将会经历由统一到对立,再到融合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趋势将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身处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了涌入城市,在当时“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2,在这一变革下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对城乡关系的关注是从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由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才有了城乡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城乡之间原有的同一局面被打破。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梳理大致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城乡关系经歷了城乡同一阶段、城乡对立阶段、城乡融合阶段,每个阶段城乡关系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的家庭自然分工并没有让城市和乡村出现对立,此时的城乡关系并没有打破,城市还依赖乡村处于同一体中。随着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城市和乡村在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上面逐渐开始发生转变,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活动。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城乡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3。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4。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会跟着改变。”5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延续向前,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断恶化,在这对立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6”在未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高度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在那时候“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7,从此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通过对马恩城乡关系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恩城乡关系理论始终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展开分析,通过辩证思维指出城乡关系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马恩的城乡关系理论深刻的阐述了城乡关系的运动规律和历史逻辑,能够成为指导城乡发展的行动指南。但由于马恩城乡关系理论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础上的进行探究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结合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从中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践行马恩城乡关系理论。
2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城乡探索历程
古代中国的城乡之间并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差异,主要是有地理位置和政治中心的区别,城乡之间还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面临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当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已经改变了中国的传统城乡关系,鸦片战争以来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打破了中国古代城乡统一的格局,进而使城乡关系转向对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已经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沿海城市在西方列强以及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畸形发展,此时“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8,大量的资源向城市涌入,城乡之间利益矛盾突出,城乡关系不得不走向对立。中共共产党面临这样的现实背景,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提出了这一时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思想。
2.1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关系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探索如何处理城乡关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早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思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集中力量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要在广泛的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开展城市工人的斗争,会议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中心任务依然是城市斗争,要把产业工人尤其是铁路工人、海员、旷工这些重要行业的工人作为主要力量,集中力量去领导城市斗争。1927年,党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组织领导工人进行斗争、组织城市工人暴动,城市工人暴动是中国革命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同时也是农民暴动的领导者。这次会议的认识标志着党中央“以城市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1927年中共六大也重点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指出:虽然目前不可能争取革命先在一省或数省之内取得胜利,然而这种前途是可能的。1930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中错误的估计了革命的形势,再一次强调中心城市发动工人阶级暴动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要加强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在这次会议以后,“左”倾冒险主义的城乡关系思想在党中央占据了领导地位,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使得白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大批党员干部被逮捕甚至牺牲 ,导致党的革命事业遭到了重要损失。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会议上继续强调要以攻打城市为中心任务,实现一省到数省的胜利。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不仅没有取得一省到多省的胜利,最终还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此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关系思想不得不宣告失败。
2.2以乡村为中心的城乡关系思想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乡村斗争的重要性主要进行了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农村革命的过程中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正确认识乡村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启了我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目前的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9这一观点的提出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并没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但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件中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对党内右倾悲观思想做了批判,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现状,强调了必须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要通过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将中国的革命推向高潮,同时也指出了党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上面。从信中可以充分反应出毛泽东对城乡关系做了全新梳理,实际上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并要在农村开展游击战,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好农民的问题。1930年5月何孟雄在发表给《红旗》记者的信中批判了李立三关于中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党的任务应该“暂时放弃城市”,将革命的力量主要放在农村,等革命力量强大以后再进攻城市,再一次强调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抗日战争初期在乡村建立根据地,毛泽东也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再一次强调了中国革命要先占领乡村后占领城市以及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以农村为中心也不能忽视城市的工作,要让城市和乡村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夺取城市胜利的目标。此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要把革命的根据地巩固好才能为夺取城市的胜利准备好条件。
2.3由乡村为中心转向城市的城乡关系思想
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国共产党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忽视敌后的城市工作,在城市工作中出现了党的工作与敌后大城市隔离。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出于战争的需要党强调要把敌后大城市工作视为党的重点任务去开展,此时的党中央已经对城市的工作加以重视,也为党的工作由乡村转向城市做了思想准备。1944年6月党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城市工作同鄉村工作当成同等重要的两项任务,使城市工作与乡村工作密切结合,等到时机成熟时里应外合攻打日本侵略者,夺取大城市以及城市交通要道。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占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基本方针,1945年9月中央发出《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工作的指示》,提出解放的城市政权建设问题。1948年2月中央发出《中央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指示中提出了党在注意战争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城市工作,该指示是为了要进一步做好已经占领城市的工作。
随着党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2月,毛泽东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指出“今后将一反过去二十年先乡村后城市的方式,而改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方式。”10在论述中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关系再一次发生变化。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全面论述了“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11 此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面转向了城市,集中精力进行城市的生产和建设工作,为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探索历程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如何处理城乡关系进行探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进行了正确的探究又进行了错误的探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指导,在中国的革命道路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新中国成立前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阶段、以农村为中心的阶段、再到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城乡关系的调整都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最终根据革命的不同阶段选择了处理城乡关系的不同办法。
20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一年,也是我国农村全面脱贫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但中国的城乡关系还没有实现城乡融合,城乡关系还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指导之下,同时也需要吸取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处理城乡关系中犯下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教训。在早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忽视了农村革命的作用,导致早期革命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革命的全面认识。在当前要处理好中国城乡关系就需要从中国经济现状出发,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不能忽视城市或者乡村任何一个方面,要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不断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推动我国城乡之间良性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赵天娥.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7]白鹭.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D].吉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周凡力(1991.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乐至,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66
注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
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6.
9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2.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05.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26-1427.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探索历程
城乡关系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社会问题,它关系着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基数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既要完成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又要完成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当前只有处理好城乡关系才能更好的推动城乡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思想”1,会议精神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于城乡关系的高度重视,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正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需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城乡关系的探索经验,更好的为新时代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1 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探索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探索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这一时期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对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基础上,指出城乡关系将会经历由统一到对立,再到融合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趋势将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身处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了涌入城市,在当时“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2,在这一变革下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对城乡关系的关注是从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由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才有了城乡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城乡之间原有的同一局面被打破。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梳理大致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城乡关系经歷了城乡同一阶段、城乡对立阶段、城乡融合阶段,每个阶段城乡关系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的家庭自然分工并没有让城市和乡村出现对立,此时的城乡关系并没有打破,城市还依赖乡村处于同一体中。随着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城市和乡村在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上面逐渐开始发生转变,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活动。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城乡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3。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4。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会跟着改变。”5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延续向前,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断恶化,在这对立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6”在未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高度发展,必须打破现有的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在那时候“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7,从此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通过对马恩城乡关系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恩城乡关系理论始终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展开分析,通过辩证思维指出城乡关系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马恩的城乡关系理论深刻的阐述了城乡关系的运动规律和历史逻辑,能够成为指导城乡发展的行动指南。但由于马恩城乡关系理论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础上的进行探究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结合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从中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践行马恩城乡关系理论。
2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城乡探索历程
古代中国的城乡之间并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差异,主要是有地理位置和政治中心的区别,城乡之间还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面临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当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已经改变了中国的传统城乡关系,鸦片战争以来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打破了中国古代城乡统一的格局,进而使城乡关系转向对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已经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沿海城市在西方列强以及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畸形发展,此时“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8,大量的资源向城市涌入,城乡之间利益矛盾突出,城乡关系不得不走向对立。中共共产党面临这样的现实背景,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提出了这一时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思想。
2.1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关系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开始探索如何处理城乡关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早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思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集中力量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要在广泛的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开展城市工人的斗争,会议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中心任务依然是城市斗争,要把产业工人尤其是铁路工人、海员、旷工这些重要行业的工人作为主要力量,集中力量去领导城市斗争。1927年,党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组织领导工人进行斗争、组织城市工人暴动,城市工人暴动是中国革命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同时也是农民暴动的领导者。这次会议的认识标志着党中央“以城市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1927年中共六大也重点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中指出:虽然目前不可能争取革命先在一省或数省之内取得胜利,然而这种前途是可能的。1930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中错误的估计了革命的形势,再一次强调中心城市发动工人阶级暴动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要加强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在这次会议以后,“左”倾冒险主义的城乡关系思想在党中央占据了领导地位,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制定了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使得白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大批党员干部被逮捕甚至牺牲 ,导致党的革命事业遭到了重要损失。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会议上继续强调要以攻打城市为中心任务,实现一省到数省的胜利。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不仅没有取得一省到多省的胜利,最终还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此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关系思想不得不宣告失败。
2.2以乡村为中心的城乡关系思想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乡村斗争的重要性主要进行了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农村革命的过程中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正确认识乡村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启了我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目前的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9这一观点的提出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并没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但为“以农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件中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对党内右倾悲观思想做了批判,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现状,强调了必须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要通过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将中国的革命推向高潮,同时也指出了党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上面。从信中可以充分反应出毛泽东对城乡关系做了全新梳理,实际上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并要在农村开展游击战,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好农民的问题。1930年5月何孟雄在发表给《红旗》记者的信中批判了李立三关于中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党的任务应该“暂时放弃城市”,将革命的力量主要放在农村,等革命力量强大以后再进攻城市,再一次强调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抗日战争初期在乡村建立根据地,毛泽东也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再一次强调了中国革命要先占领乡村后占领城市以及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以农村为中心也不能忽视城市的工作,要让城市和乡村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夺取城市胜利的目标。此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要把革命的根据地巩固好才能为夺取城市的胜利准备好条件。
2.3由乡村为中心转向城市的城乡关系思想
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国共产党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忽视敌后的城市工作,在城市工作中出现了党的工作与敌后大城市隔离。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出于战争的需要党强调要把敌后大城市工作视为党的重点任务去开展,此时的党中央已经对城市的工作加以重视,也为党的工作由乡村转向城市做了思想准备。1944年6月党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城市工作同鄉村工作当成同等重要的两项任务,使城市工作与乡村工作密切结合,等到时机成熟时里应外合攻打日本侵略者,夺取大城市以及城市交通要道。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占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基本方针,1945年9月中央发出《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工作的指示》,提出解放的城市政权建设问题。1948年2月中央发出《中央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指示中提出了党在注意战争和农村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城市工作,该指示是为了要进一步做好已经占领城市的工作。
随着党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2月,毛泽东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指出“今后将一反过去二十年先乡村后城市的方式,而改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方式。”10在论述中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关系再一次发生变化。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全面论述了“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11 此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面转向了城市,集中精力进行城市的生产和建设工作,为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探索历程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对如何处理城乡关系进行探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进行了正确的探究又进行了错误的探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指导,在中国的革命道路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新中国成立前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阶段、以农村为中心的阶段、再到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城乡关系的调整都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最终根据革命的不同阶段选择了处理城乡关系的不同办法。
20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一年,也是我国农村全面脱贫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但中国的城乡关系还没有实现城乡融合,城乡关系还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指导之下,同时也需要吸取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处理城乡关系中犯下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教训。在早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忽视了农村革命的作用,导致早期革命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革命的全面认识。在当前要处理好中国城乡关系就需要从中国经济现状出发,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不能忽视城市或者乡村任何一个方面,要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不断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推动我国城乡之间良性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赵天娥.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7]白鹭.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探索[D].吉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周凡力(1991.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乐至,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66
注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
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6.
9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2.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05.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26-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