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s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即主动,要求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学习法宝,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新课标; 语文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旧课程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拥有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1自主性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态度不同:我要学和要我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的承担对象不同。
  教师当然应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自主即主动,要求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皮亚杰认为,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活动是不可想象的。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达到的水平——也就是学习效果,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表现欲,并让其充分地展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放手让学生感知——生疑——探究——领悟——运用——迁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学习情境,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不需要教”,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合作性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然而,学习的独立性并不排斥学习的合作性。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性学习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性学习的延长、扩展和提高。学习的独立性和合作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学语文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
  合作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必须通过合作与讨论,融合彼此见解,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人的知识架构和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并在与其他同学的思想磨合中,取长补短,逐步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个人难于完成的任务,有效地减轻学生“单打独斗”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探究性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就是要求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爱迪生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及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我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从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到对部分的感知质疑,以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小组内合作完成,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能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思维也活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地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之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学生个人新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探究性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质疑问难,深入地研究并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新课标下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根。愿广大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认真反思,大胆实践,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法宝。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补全对话”是近几年中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情景,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对话。这种题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常以打电话,提供帮助,问路,购物,就餐,看病,祝贺,感谢,建议、邀请、征求意见,祝愿、告别,表示同情等考查的最多,并且常考查几项交际用语和几个话题的综合运用,要做好这类题,应注意下面几点:    1 认真审题,弄清场合,忌敷衍应
期刊
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正在迅猛增长,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到了不能不重视的程度了。根据我校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我校2006—2009年期间流失的81名学生中有99%的学生是因厌学而流失。并且厌学这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在接受调查的490名学生中,有厌学情绪表现的占总人数的85%。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小学
期刊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便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抄写生字。重复的抄写和记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遗忘。学生苦不堪言,而效果微乎其微。如何让学生的识字既开心又扎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评
期刊
【摘要】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本文分析了形成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的原因,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译文准确而又自然流畅。  【关键词】语言;文化;翻译;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1 引言    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期刊
从事《弟子规》教学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教学中我采用朗涌、讲解、表演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展示课论证了它的有效性。现将一些感悟综合如下:  从开始接受代国学课时,我首先选择《弟子规》作为国学教育第一课。因为:(一)《弟子规》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教的是做人。倡导的是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它从行孝 、待人、接物、学习等诸多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获得了较快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和谐的地方,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够准确,推进措施不够扎实,需要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优化,促进教学成效提升。本人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这篇文章是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课改的进行,中学语文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运用,
期刊
针对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在语文新课改中经总结,得出以下经验:  传统的课堂,教师教的是基本的的技能和基础知识,注重是把知识、结论准确的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的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
期刊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它不仅对本节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教学推向高潮,而且还将延伸至课后,乃至课外。因此,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就语文教学来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抓住重点,做概括性小结  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抓住中心环节,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例如:《好孩子》一课学习完课文后,可以这样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当怎样做?”  “
期刊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因贫困而造成辍学的现象逐步减少,但因学习困难而无法继续学业造成的辍学现象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这类现象更为普遍。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地揭示了这种现象形成过程:“一年级遍地开花,二年级两极分化,三年级天上地下。”在初一时,由于学生对新环境、新教材、新知识有新奇感,内容又比较简单,学起来轻松愉快,所以学生考试成绩普遍较好。到了初二,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新奇感的消退
期刊
【摘要】教育需要爱,也需要培养爱。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努力实现“用真心关爱和善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和生活。做到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如何进行爱的教育?首先是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注重情感交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消除或减轻各种心理负担,认识自我,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三是做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