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正在迅猛增长,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到了不能不重视的程度了。根据我校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我校2006—2009年期间流失的81名学生中有99%的学生是因厌学而流失。并且厌学这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在接受调查的490名学生中,有厌学情绪表现的占总人数的85%。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小学学生产生了厌学现象?是现在的知识陈旧提不起中学生的兴趣,还是老师的教法索然无味引起了中学生的反感?抑或是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有意无意中无情地阻碍了甚至是遏制了孩子的发展,致使孩子产生了厌学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对此深入调查,结果发现,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功不可没”。本文仅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导致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对策。
那么导致教师成为中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有那些?
首先,教师不注意自己的仪表美
对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来说,仪表美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端庄、整洁、美好的仪表,可以使人产生好感,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而为教育教学的顺序正常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会在学生,家长和他人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个人形象。
1 教师不注意个人仪表形象。由于受地域限制,农村校舍各项生活设施不到位,再加上大部分教师的课时量大、工作量重,很少有时间对自己的仪表进行审视。有些教师的头发又长又乱长时间不整理、头皮屑乱飞,更有甚者衣服常时间不换,给学生留下了不讲个人卫生的坏印象。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2 年轻女教师过分追求个性——发型设计前卫,明显的染色或做夸张的造型;穿着打扮上太随便、太前卫、太性感,置公众形象于不顾。那样上课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上课不能打大量精力集中在学科知识上。学习目标达不到,影响教学效果,同样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
3 有些新上岗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没能把握好度。和学生交往、谈笑太随便,失去师道尊严;特别是教师与异性学生谈话、补课没注意环境、场合让其他人产生误会,没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就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师道尊严,不能让学生信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其行。”这里,孔子用一个”正”字来说服人的内在品行,人的内在品行就应该体现在其外在风度上。所以,教师是应该讲究风度的。一个好的教师,其实就是一个活的榜样。
其次,教师不讲求行为艺术
课程改革在披荆斩棘的艰难里程中走到了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么,课程改革的物质载体——教师也就必须在这个时候拥有一种反传统的超常的本领,于是,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在社会中,教师就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用思辩的大脑、精彩的表达、发现的双眼和巧妙安排的却又看似无意的行为来完成教学,完成育人,完成课程改革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 教师的声音不够宏亮清晰。在课堂上,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接受刺激,获取知识和其它信息。教师声音像”念经”一样——单调乏味、缺乏鼓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的声音宏亮并不就是要高声“嚷”、大声“叫”。大声叫嚷会使学生烦躁,时间长了,这种烦躁的心情就会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不好的烙印。声音经常失控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 教师上课语病不断。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课,出现语病是难免的,正因为其难免。但由于农村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没有过的时间和机会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规范自己的语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语病则主要包括口语的常见语病、发音错误产生的语病,以及表达中的语法毛病。经常听到教师说“砍柴不负磨刀功”时间一长错了也不知道、不明白,久而久之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性。
3 教师上课使用方言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如果常用方言授课(特别是异地方言),语言不规范,南腔北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感情的交流。学生难懂其意,对学习也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造成下一代语言不规范。
4 “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教学的效果差、效率低。
5 在教学中展现的师生不平等观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占据了课堂数年之后的今天,课程改革的观念再次告诉我们,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什么教师口中高喊着平等可是在课堂上仍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面来对学生,要求他去做什么,让他去活动,难道这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活动吗?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老师安排、布置的,学生的评价也是教师下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生不会主动去探究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平淡的说教只能使学生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6 教师缺乏智慧。其实,我国的中小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学生厌学状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缺乏智慧。一个缺乏智慧的教师,自己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解题答案才知道解题方法,因为缺乏有效的解题分析方法,“题海”就不可避免,学生感到累也在所难免。现实的教育缺乏智慧,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一个人,对于一件自认为没有什么益处的事是不会投入更多的热心,不会很自觉地去做的。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关联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厌学?
7 教师处理手法粗暴,不善于引导
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养成教育不够,常常学生在社会中沾 染的不健康习气带到学校、班级之中。学生的模仿力强、不明是非、猎奇性强等特征特别容易受现在的电视、书籍、网络传媒中的宣扬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教育”影响。在各中小学中也常常见到出现早恋、打架、偷窃等突发事件。面对这些突发事件老师(班主任)往往处理的手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引导。正是处理早恋、打架、偷窃等突发事件没有讲求行为艺术,让学生心里不服,不明老师的良苦用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在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下事情往往发展到不可弥补的地步:要么造成学生的流失,要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此一蹶不振……有些教师常常感叹某某学生学习优异,就是因为那次(早恋、打架、偷窃等突发事件)是他一蹶不振……
8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用相同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导致低龄儿童受到过大的压力。
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么一个怪现象:越是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学生到以后越是适应困难。现在学校普遍提倡愉快教育、尊重个性,但是中小学教育思想的更新却慢了一拍。对于一年级学生的作息、纪律要求与五、六年级是一样的。一个时间上下课,一样地上课要坐直、课间不许奔跑,操场上没有低年级的玩具。入学一个月,校长和老师都自豪地说:”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要求,孩子们进步很快,现在已经像一个小学生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月,在许多儿童的心灵上就开始厌学了!
9 对学生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观使我意识到,对学生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但由于农村的中小学校给教师的工作压力大,评价方式单一(只看班级的优生率,重学生的成绩轻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学生的课业、成绩、各种行为习惯)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以部分学生就算尽力了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正是由于现在的评价机制,教师过分追求优生率。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过长,精神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懈怠,甚至逆反、排斥,导致了学生的厌学。
10 教师将心理压力、焦虑的心情转嫁给学生
大多数中小学评价教师的指标仍然是一些机械的标准:学生成绩、备课笔记、班级纪律、教室卫生,却没有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否爱学习、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否爱老师等等指标。学生下课奔跑、做早操讲话、……都要给扣分。一位中学教师这样写到:”我整天提心吊胆,下课都要在教室里巡视,见到有废纸屑即拣,怕校长说我们班级乱”一位家长这样诉说他忧虑:”我的儿子活泼好动,他们班级开公开课的时候总是让他去资料室回避!这样下去他会丧失自信心的!”可见,对教师的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又把焦虑的心情带到教学中来,从而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最终将导致学生的厌学。
11 中小学教师压力大一一升学率把教师压得透不过气来。所有受调查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都抱怨不已。82%的人反映,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来给教师排名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最终决定了校长的升迁、教师的晋升。有人坦陈:”我们自己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各种新流行的教学法,我们没有信心能有效果,我们只有大搞题海战术、耗时战术。我们当着学生的面抢课时,相互刺探消息,对自己手中的资料“保密”,有时甚至偷偷拉学生到别的地方去复习,以防被平行班级探听到了’虚实’。我们自己也觉得很丑,但是没有办法啊,要生存啊!“一位教师这样写到;”我们老师不仅要抓成绩,还要抓纪律,抓卫生、是否佩带胸卡、是否穿校服等等,这些都是学校给老师打分的指标。我们班主任对学生一定凶!不凶是没有办法管住他们!”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能对学习有兴趣吗?
学生教育无小事,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的信条。
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发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康人格为内容,以科学教育原则和科学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真正厚爱厌学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目前在广东地区,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进行心理训练;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或成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谈、热线电话或信箱等形式进行个别咨询;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解脱各种刺激带来的心理障碍,悦纳学校,悦纳自己,营造出一个融洽心理的教育环境。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小学学生产生了厌学现象?是现在的知识陈旧提不起中学生的兴趣,还是老师的教法索然无味引起了中学生的反感?抑或是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有意无意中无情地阻碍了甚至是遏制了孩子的发展,致使孩子产生了厌学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对此深入调查,结果发现,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当然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功不可没”。本文仅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导致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对策。
那么导致教师成为中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有那些?
首先,教师不注意自己的仪表美
对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来说,仪表美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端庄、整洁、美好的仪表,可以使人产生好感,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而为教育教学的顺序正常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会在学生,家长和他人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个人形象。
1 教师不注意个人仪表形象。由于受地域限制,农村校舍各项生活设施不到位,再加上大部分教师的课时量大、工作量重,很少有时间对自己的仪表进行审视。有些教师的头发又长又乱长时间不整理、头皮屑乱飞,更有甚者衣服常时间不换,给学生留下了不讲个人卫生的坏印象。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2 年轻女教师过分追求个性——发型设计前卫,明显的染色或做夸张的造型;穿着打扮上太随便、太前卫、太性感,置公众形象于不顾。那样上课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上课不能打大量精力集中在学科知识上。学习目标达不到,影响教学效果,同样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
3 有些新上岗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没能把握好度。和学生交往、谈笑太随便,失去师道尊严;特别是教师与异性学生谈话、补课没注意环境、场合让其他人产生误会,没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就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师道尊严,不能让学生信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其行。”这里,孔子用一个”正”字来说服人的内在品行,人的内在品行就应该体现在其外在风度上。所以,教师是应该讲究风度的。一个好的教师,其实就是一个活的榜样。
其次,教师不讲求行为艺术
课程改革在披荆斩棘的艰难里程中走到了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么,课程改革的物质载体——教师也就必须在这个时候拥有一种反传统的超常的本领,于是,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在社会中,教师就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用思辩的大脑、精彩的表达、发现的双眼和巧妙安排的却又看似无意的行为来完成教学,完成育人,完成课程改革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 教师的声音不够宏亮清晰。在课堂上,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接受刺激,获取知识和其它信息。教师声音像”念经”一样——单调乏味、缺乏鼓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的声音宏亮并不就是要高声“嚷”、大声“叫”。大声叫嚷会使学生烦躁,时间长了,这种烦躁的心情就会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不好的烙印。声音经常失控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 教师上课语病不断。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课,出现语病是难免的,正因为其难免。但由于农村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没有过的时间和机会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规范自己的语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语病则主要包括口语的常见语病、发音错误产生的语病,以及表达中的语法毛病。经常听到教师说“砍柴不负磨刀功”时间一长错了也不知道、不明白,久而久之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性。
3 教师上课使用方言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如果常用方言授课(特别是异地方言),语言不规范,南腔北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感情的交流。学生难懂其意,对学习也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语言,造成下一代语言不规范。
4 “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教学的效果差、效率低。
5 在教学中展现的师生不平等观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占据了课堂数年之后的今天,课程改革的观念再次告诉我们,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什么教师口中高喊着平等可是在课堂上仍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面来对学生,要求他去做什么,让他去活动,难道这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活动吗?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老师安排、布置的,学生的评价也是教师下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生不会主动去探究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平淡的说教只能使学生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6 教师缺乏智慧。其实,我国的中小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学生厌学状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缺乏智慧。一个缺乏智慧的教师,自己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解题答案才知道解题方法,因为缺乏有效的解题分析方法,“题海”就不可避免,学生感到累也在所难免。现实的教育缺乏智慧,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一个人,对于一件自认为没有什么益处的事是不会投入更多的热心,不会很自觉地去做的。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关联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厌学?
7 教师处理手法粗暴,不善于引导
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养成教育不够,常常学生在社会中沾 染的不健康习气带到学校、班级之中。学生的模仿力强、不明是非、猎奇性强等特征特别容易受现在的电视、书籍、网络传媒中的宣扬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教育”影响。在各中小学中也常常见到出现早恋、打架、偷窃等突发事件。面对这些突发事件老师(班主任)往往处理的手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引导。正是处理早恋、打架、偷窃等突发事件没有讲求行为艺术,让学生心里不服,不明老师的良苦用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在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下事情往往发展到不可弥补的地步:要么造成学生的流失,要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此一蹶不振……有些教师常常感叹某某学生学习优异,就是因为那次(早恋、打架、偷窃等突发事件)是他一蹶不振……
8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用相同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导致低龄儿童受到过大的压力。
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么一个怪现象:越是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学生到以后越是适应困难。现在学校普遍提倡愉快教育、尊重个性,但是中小学教育思想的更新却慢了一拍。对于一年级学生的作息、纪律要求与五、六年级是一样的。一个时间上下课,一样地上课要坐直、课间不许奔跑,操场上没有低年级的玩具。入学一个月,校长和老师都自豪地说:”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要求,孩子们进步很快,现在已经像一个小学生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月,在许多儿童的心灵上就开始厌学了!
9 对学生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观使我意识到,对学生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但由于农村的中小学校给教师的工作压力大,评价方式单一(只看班级的优生率,重学生的成绩轻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学生的课业、成绩、各种行为习惯)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以部分学生就算尽力了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正是由于现在的评价机制,教师过分追求优生率。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过长,精神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懈怠,甚至逆反、排斥,导致了学生的厌学。
10 教师将心理压力、焦虑的心情转嫁给学生
大多数中小学评价教师的指标仍然是一些机械的标准:学生成绩、备课笔记、班级纪律、教室卫生,却没有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否爱学习、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否爱老师等等指标。学生下课奔跑、做早操讲话、……都要给扣分。一位中学教师这样写到:”我整天提心吊胆,下课都要在教室里巡视,见到有废纸屑即拣,怕校长说我们班级乱”一位家长这样诉说他忧虑:”我的儿子活泼好动,他们班级开公开课的时候总是让他去资料室回避!这样下去他会丧失自信心的!”可见,对教师的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又把焦虑的心情带到教学中来,从而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最终将导致学生的厌学。
11 中小学教师压力大一一升学率把教师压得透不过气来。所有受调查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都抱怨不已。82%的人反映,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是以升学率来给教师排名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最终决定了校长的升迁、教师的晋升。有人坦陈:”我们自己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各种新流行的教学法,我们没有信心能有效果,我们只有大搞题海战术、耗时战术。我们当着学生的面抢课时,相互刺探消息,对自己手中的资料“保密”,有时甚至偷偷拉学生到别的地方去复习,以防被平行班级探听到了’虚实’。我们自己也觉得很丑,但是没有办法啊,要生存啊!“一位教师这样写到;”我们老师不仅要抓成绩,还要抓纪律,抓卫生、是否佩带胸卡、是否穿校服等等,这些都是学校给老师打分的指标。我们班主任对学生一定凶!不凶是没有办法管住他们!”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能对学习有兴趣吗?
学生教育无小事,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的信条。
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发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康人格为内容,以科学教育原则和科学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真正厚爱厌学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目前在广东地区,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进行心理训练;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或成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谈、热线电话或信箱等形式进行个别咨询;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解脱各种刺激带来的心理障碍,悦纳学校,悦纳自己,营造出一个融洽心理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