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者,这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一一都由专家研究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提倡教师积极开展校本研修,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这里介绍一些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一、微型课题的问题来源
1、问题产生课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时空考虑,把自己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与自身知识背景接近,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及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做到“小题大做”。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2、课题的主要特征⑴前瞻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完善。⑵针对性。问题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域和任务。⑶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是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⑷可行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有开展研究的可能性。
3、根据课题的范围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主攻目标要明确的要求,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具体有缩小、扩展、分析、转换、澄清等策略。 我们在以上的基础上才可以敲定课题名称。
二、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
1、作为课题研究的方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是怎么样的,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就是改变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提出研究假设。要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2、研究方案基本构成; 为何研究: 课题的现实背景(问题的提出)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研究依据。
研究什么:研究目的(目标);研究内容(问题细化及解决构想);研究假设;变量(及概念)界定。
怎么研究:研究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任务时间表)资源配置(如人员分工、经费预算)
条件怎样:完成条件分析(如前期成果、人力资源、物质条件);注释与参考文献
预计收获:预期成果(如应有水平、表现方式)
3、 一个好的课题设计,其研究方案最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⑴背景清,即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⑵主题新,即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⑶任务明,即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⑷道可行,即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三、撰写好开题报告
1、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课题设计者要深入浅出地讲明基本问题。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提交开题报告初稿。
2、住织课题论证。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初稿的主要内容,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课题组成员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反映自己的观点,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
四、实验教师进行资料搜集
1、文献资料。文献搜集内容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帮助研究者清晰自己研究课题独特价值之所在,进而对研究课题进行修正与完善。同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可能会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发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进而修改其研究课题。
2、事实数据。 事实数据主要有定性记录和定量数据两类:⑴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觉的描述)两种。⑵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
五、实验教师进行资料处理
1、去伪存真。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要求文献资料可靠、正确、权威,事实数据真实、典型、概括。
2、分门别类。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
3、自成一家。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
六、结题报告的撰写
1、明确主题。就是提炼观点、理清关系,使观点与关系如同蜘蛛及其张网那般清晰。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
2、草拟提纲。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结题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
3、形成初稿。在准备好充分材料、巧妙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的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
4、修改定稿。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用趁热打铁、诵读修改、冷处理或文友交流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进行精雕细刻,最后完成报告。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一、微型课题的问题来源
1、问题产生课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研究时空考虑,把自己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与自身知识背景接近,能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及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做到“小题大做”。这样形成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返回到实践中,直接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2、课题的主要特征⑴前瞻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或教育实践的完善。⑵针对性。问题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域和任务。⑶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是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⑷可行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有开展研究的可能性。
3、根据课题的范围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主攻目标要明确的要求,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具体有缩小、扩展、分析、转换、澄清等策略。 我们在以上的基础上才可以敲定课题名称。
二、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
1、作为课题研究的方案,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是怎么样的,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就是改变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提出研究假设。要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2、研究方案基本构成; 为何研究: 课题的现实背景(问题的提出)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研究依据。
研究什么:研究目的(目标);研究内容(问题细化及解决构想);研究假设;变量(及概念)界定。
怎么研究:研究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任务时间表)资源配置(如人员分工、经费预算)
条件怎样:完成条件分析(如前期成果、人力资源、物质条件);注释与参考文献
预计收获:预期成果(如应有水平、表现方式)
3、 一个好的课题设计,其研究方案最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⑴背景清,即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⑵主题新,即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⑶任务明,即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⑷道可行,即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三、撰写好开题报告
1、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课题设计者要深入浅出地讲明基本问题。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提交开题报告初稿。
2、住织课题论证。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初稿的主要内容,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课题组成员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反映自己的观点,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
四、实验教师进行资料搜集
1、文献资料。文献搜集内容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帮助研究者清晰自己研究课题独特价值之所在,进而对研究课题进行修正与完善。同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可能会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发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进而修改其研究课题。
2、事实数据。 事实数据主要有定性记录和定量数据两类:⑴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觉的描述)两种。⑵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
五、实验教师进行资料处理
1、去伪存真。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要求文献资料可靠、正确、权威,事实数据真实、典型、概括。
2、分门别类。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
3、自成一家。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
六、结题报告的撰写
1、明确主题。就是提炼观点、理清关系,使观点与关系如同蜘蛛及其张网那般清晰。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
2、草拟提纲。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结题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
3、形成初稿。在准备好充分材料、巧妙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的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
4、修改定稿。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用趁热打铁、诵读修改、冷处理或文友交流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进行精雕细刻,最后完成报告。